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25苟海博
苟海博,韩 锐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忧患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政治品质,更是今后能否破解长期执政难题的关键密钥。因此,立足“两个大局”,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有必要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全景考察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演进轨迹和未来趋势,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深入探究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和必要的学理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进展与知识图谱
梳理文献的年代分布,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发展进程及其出现动因;剖析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研究力量分布,有助于明晰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程度;知识图谱的生动呈现,有助于更加深入分析该重大命题的核心议题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集分析的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遵循CiteSpace软件(版本CiteSpace V.5.7.R2)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既定数据处理和方法步骤,在数据检索策略上,进入高级检索页面,设置主题词为“中国共产党”AND“忧患意识”,匹配方式选择“精确”,时间范围不做限制,在文献来源类别上选取研究领域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为文献样本。为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从检索出的所有文献中手动剔除会议综述、论文集、报纸、新闻访谈等,对生成检索结果进行多次分析,最终得到128篇有效样本文献。将样本文献以Refworks格式转化导入CiteSpace软件,将Year Per Slice参数设置为1年,在分析数据阈值为TopN=50%的设定条件下生成绘制了本研究主题的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为下一步全面展现并深入分析该研究领域热点议题、演进脉络及逻辑关系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研究整体态势分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科学思想理论的形成都孕育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是时代任务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源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对风险挑战主动回应的思想产物。
图1为2001—2022年CNKI来源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由图1可知,以2012年为时间节点,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整体划分为两个大的时间阶段,即2001—2011年的稳步增长期和2012年至今(统计截至2022年4月15日)的急速上升期。
在第一阶段的11年期间,出现的第一个极值点在2011年。分析其逐年攀升的原因,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国际大背景的影响。世纪之交,由于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新的考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一再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第二阶段(2012年至今)属于快速上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增强忧患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领导全党成功应对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体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研究呈明显上升态势,且发文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阶段性。
(三)研究力量分布
对检索的12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发表文献排名前五位的期刊分别是《理论探讨》《人民论坛》《理论学刊》《求索》和《学习论坛》,且累计发文量达30篇,占总文献的23.4%。在发文机构方面,主要集中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这说明当前该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前五名发文机构的刊文总数为29篇,占总样本22.7%,这意味着国内研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机构比较分散。在研究作者分布方面,魏继昆、姚桓、齐卫平、颜晓峰、张荣臣、汪永成等学者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这些学者关注的主题包括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现实意蕴及增强路径等。
(四)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知识图谱
高频关键词是一个研究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专业术语和代表词汇。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词频分析功能得出2001—2022年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前30个),见表1,且以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体现出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主题汇聚。
CiteSpace软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2)显示,以2001—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28篇文献为样本,生成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51个关键词。围绕“中国共产党”与“忧患意识”关键词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四大热点研究主题,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等核心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执政考验、治国理政、自我革命、底线思维等显著的关键词聚类效果,鲜明凸显出该研究议题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中国共产党”并含“忧患意识”作为主题词进行核心期刊以上文献检索,首次出现的年份是2001年,故本文以时区演进图谱(图3)呈现出该领域核心关键词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趋势。
由图3可知,该领域研究整体上呈现出递增趋势,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阶段性。
一是2001年至2011年。进入21世纪,党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郑重提出“增强全党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内容。这一阶段热点视域主要包括“执政能力建设”、“两个务必”、“反腐败斗争”、“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科学化”、“执政考验”、“精神懈怠”等。
二是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以及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并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一以贯之。这一阶段热点视域主要包括“底线思维”、“四种意识”、“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斗争精神”、“治国理政”、“党史学习”等,赋予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
总之,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命题是在多重合力共同作用下,基于理论、历史、文化与实践逻辑交织聚焦生成的学术前沿议题。发文量趋势图、高频关键词列表、关键词聚类及时区演进图谱是释放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显示器,但持续推动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热点涌现的根本动力,还是归因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执政党建设的逻辑自洽。
二、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热点论域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热点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逻辑法则,从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等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全景图谱。本文将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理论、历史、现实及实践四维论域,进而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忧患”、“忧患什么”以及“如何解忧”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理论意蕴研究
1.生成逻辑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引领。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意识。张士海[3]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全人类命运关怀的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的理论源泉。朱永刚等[4]26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辩证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浸润和理论引领,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历史主动,进而成功化解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喻红秋[5]认为,增强忧患意识源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资源的文化禀赋。从文化逻辑看,忧患意识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警句,都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资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生发的文化根基,“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深处走来,从近代以来惨遭外敌入侵的苦难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其精神血脉里蕴含着忧患的基因,实践开拓中彰显着忧患的气韵”[4]25。姚桓等[6]指出,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汲取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思想智慧和文化基因,才成功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
第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忧患思想的基因传承。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成长、壮大的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唐皇凤等[7]指出,忧患意识在建党百年不同时期包含丰富时代内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历史经验和干事创业的哲学思维。姜琳琳[8]认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鲜明的精神特质,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而且被付诸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结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领导和工作方法。张荣臣[9]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中诞生,肩负着国家命运、民族解放及其自身发展壮大的艰巨任务,使之不断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的现实需要。从现实逻辑看,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现实考量,为增强忧患意识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颜晓峰[10]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是忧患意识和风险挑战的重要来源。同时,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斗争和竞争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时代需要都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11]
2.内涵特征论
第一,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内涵研究。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清醒的防范和预警意识,是一种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支撑的,力求突破艰险而达宏愿的心理状态。周正刚从精神特质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身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可能遭遇的危难和困境的清醒认识以及克服困难的理性自觉和精神特质”[12]5。张建则从思想意识的维度进行界定,认为“党的忧患意识,是指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阶段纲领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自觉意识”[13]。
第二,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特征研究。虽然学者们在研究中的逻辑展开方式、表述方式存在不同,但都提及继承性与时代性、辩证性与实践性、战略性与科学性等特征。首先是继承性与时代性。基于不同的时代主题,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忧患意识具体关注点也会不同,但都是一脉相承的。[14]其次是辩证性与实践性。郑凤娇[15]从“变”与“不变”的辩证性角度,阐释延安整风以来党的忧患意识主要内容的“变”表现在忧患的问题出现新变化,“不变”体现为忧患的精神实质一脉相承。步新娜等[16]认为,居安思危是党的忧患意识的思想特质,以忧患与图强的辩证统一为根本特征。李群群[17]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党理解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也是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行为方式。最后是战略性与科学性。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是一种深邃的战略忧患,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一种清醒自觉的理性忧患。[18]
3.内容构成论
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内容构成,大多体现为“三维结构说”。无论是研究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忧患意识,还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大都是按照忧党、忧国和忧民这三大方面内容来展开论述的。如姜琳琳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源于历史使命感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8]110。马玉婕等[19]从三种层次忧患意识的内在逻辑关联角度提出,我们党在实现“两个结合”过程中,形成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命运的忧患意识、对党的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少数学者提出“多维结构说”。如何纯等[20]79-80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反腐倡廉建设、道德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进行概括。王凡[21]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安全忧患意识、理想信念忧患意识和执政党忧患意识等。
4.意义价值论
学者们主要从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两个向度,阐述了忧患意识对党的建设、社会和谐、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一向度是理论意义。如李焕云[22]指出,党的积极忧患意识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指引着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第二向度是实践意义。如何纯等[20]81-82认为,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预防和处理突发灾害事件,巩固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历史脉络研究
1.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
从纵向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解忧、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不断开拓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主要内容会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中心任务、环境考验及自身建设需要的变化而转变。一种观点是基于百年历史主题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金怡顺等[23]认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历史发展具体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国强民富;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则是围绕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另一观点从执政考验角度来探讨。赵淑梅[24]提出,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发展历程,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执政忧患意识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考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双重考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重考验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四重考验的衍化历程。
2.党的历届领导人忧患意识研究
从横向层面看,学者们主要围绕党的历届领导人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毛泽东的忧患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忧患意识批判继承、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对世情国情党情郑重审视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忧国、忧民、忧党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在忧国方面,在革命时期忧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忧国家独立与安全,忧“被开除球籍”;在忧民方面,忧国民思想陈腐、文盲甚多,忧广大民众生活艰辛;在忧党方面,忧党的纯洁性与思想倾向问题。[25]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标志,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主题实现了历史性转换,集中表现为:忧国家经济之贫穷、科教之落后、国防建设之薄弱;忧人民生活改善缓慢、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忧党的建设本领不够过硬、党的思想僵化、党的人才匮乏。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体现出忧患与图强的统一、忧患与改革的统一、忧中国与忧天下的统一的基本特征。[26]世纪之交,江泽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教训的深刻鉴戒,是在科学总结党自身建设和执政经验,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忧患意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忧国家生产力不够发达、祖国尚未完全统一、生态环境恶化及国防建设薄弱;忧人民的贫和愚;忧党脱离群众、治党不严、创新不足和领导人才素质不高。忧患与图强、忧患与创新以及忧中国与忧世界的统一是江泽民忧患意识的鲜明特征。[27]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国内面临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党自身警惕和化解“四个危险”有着清醒认识,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凸显,忧人民贫富差距拉大,忧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是胡锦涛忧患意识的主要内容。[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忧患意识的形成基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坚实的“四个伟大”实践基础,汲取我们党丰富的治党治国历史经验与政治智慧,以忧党、忧国、忧民意识为内容主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出的“盛世危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29]
(三)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现实审视研究
1.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现状研究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史,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保持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才能不断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形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清醒头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也要正视党内在树立和保持强烈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周正刚[12]7-9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作风之忧的维度出发,指出总体上我们党的作风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以“四风”为焦点的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工作、领导和生活作风等各方面问题。金怡顺等[23]48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等不同程度的忧患意识淡化现象。虽然这些不是党内主流思想行为,但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颜晓峰[30]认为,新冠疫情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经历的一次磨难,也是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的一次契机。这次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时刻警醒我们,忧患意识必须继续强化,不能放松和放弃。
2.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影响因素研究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精神特质,更是今后能否破解长期执政历史性难题的关键密码。邓仕仑认为,“党执政忧患意识的强弱取决于每个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的认知水平、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的警觉程度以及为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的精神状态”[31]。周怀红[32]指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趋于淡化,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承负,并从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现代人认识的片面性等方面分析了主要原因。黄义英等则另辟蹊径,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影响执政忧患意识的主要因素是执政者的综合素质、执政绩效、政治体制和运作方式、社会矛盾的强度和烈度等”[33]。
(四)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实践进路研究
新时代如何增强党的忧患意识,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也是党的忧患意识研究亟须回应的重大理论课题。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实践进路这一重点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论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教育是形成和保持强烈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不可能与生俱来,必须通过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并将其转化为提升自身修养的自觉行动。在忧患意识教育的遵循原则、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及其创新方法等方面,牛婧[34]110-111认为,忧患意识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指导,坚持先忧与后乐、忧患与图强、思忧与除患相统一的原则,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依托党内学习实践活动、搭建忧患意识网络教育平台、融入自媒体平台等载体来创新忧患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朱永刚等[4]27-29认为,坚持思想教育与规范引导、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汲取教训与借鉴经验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全面培塑、增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实践指向与路径选择。董欢[35]则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应该注重培养党员干部全局性、前瞻性和辩证性的战略思维。
2.政党建设论
首先,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把握复杂局势的能力。陈世瑞[36]认为,学习型政党是全党增强忧患意识的组织载体,通过学习实现党员干部的自我超越,推动观念、理论、实践与制度的持续创新。张启华[37]指出,要把“忧党之心”落实为“兴党之行”,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政党。为此,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要坚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耿步健[38]指出,坚持“人民立场”的底线思维,是新时代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以作风建设为引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党的作风状况联系紧密,党的优良作风能进一步涵养和增强忧患意识。周正刚[12]9-10认为,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居安思危,以“底线思维”看问题,以密切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三严三实”要求为准绳,以“抓常、抓细、抓长”为抓手,持久深入地改进党的作风。
3.实践养成论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王虎学[39]认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当常怀忧党、忧国、忧民之心,常思忧患而勤勉,常持警惕而砥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宫玉涛[40]则从政治职责和能力素养的角度出发,指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居安思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工作中要以居安思危作为自己的政治职责,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强化担当精神,积极化解各种危机挑战。邓仕仑[31]提出,增强党的执政忧患意识,广大党员必须牢记“两个务必”,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保持足够的警觉和清醒,坚定信心,始终以奋发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
4.机制构建论
实践证明,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朱永刚等[4]27从内容设置制度化层面提出,要建立健全增强忧患意识的规范机制,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纳入党内基本学习制度,使之制度化、经常化。金怡顺等从活动程序的制度化层面指出,“应该把忧患意识的教育纳入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纳入学习、培训、考核的内容,使之成为党内学习教育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23]48。牛婧[34]111-112从组织管理的制度化层面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职能,构建组织有力、领导科学、效果显著的忧患意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不断推动忧患意识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薄弱之处与未来突破路径
围绕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议题,学界基于党史文献和中央政策文本,从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维度进行理论分析、经验总结和路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并探索未来研究的突破路径。
(一)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存在重单向度轻多维度。基于生成的四个研究热点论域,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既有成果多以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单一学科模式去展开研究,缺乏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视角开展的综合性研究,从而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理论研究的整体解释力。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存在重宏观发展轻微观拓展。一方面在研究主体上,当前从宏观组织层面研究党的忧患意识的文献较多,而从微观个体层面探讨执政骨干队伍,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各级领导干部忧患意识的文献较少。另一方面,虽然已有研究开始逐步重点关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但缺乏对领导干部忧患意识的内涵特征、构成维度、影响因素及增强路径等方面的系统性、学理性、针对性研究,因此,这部分研究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总之,从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进行理论建构,除纵向上的历史考察和理论谱系梳理研究外,还必须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际等进行多维研究阐释。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学理自述轻实证借鉴。一是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本、历史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该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将以问题为导向的规范性理论分析与以现实为导向的实证性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从而所提出的实践路径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限。二是比较研究仍需加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华诞,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忧患意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忧患意识之间既有基本共识又各具特色,因而需要做历时性的比较研究。同时应注重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借鉴研究,具体到关于国外执政党忧患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的学术研究比较匮乏。
(二)未来研究的突破路径
拓展和深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应以已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借鉴和基本遵循,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面临的困境,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深化。未来学界还要增加现有论域的研究深度,补齐基本论题的研究短板,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交叉学科视角进行深耕。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需要加强跨界研究。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范畴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视域内,难免陷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被遮蔽状态。应该跳出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基于全球视野、国家战略、民族视角、人民立场,在科学运用国内外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研究议题和理论视角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行动主体是党的忧患意识的首要构成要件,是教育过程中最具实践意义的要素。要充分体现党的忧患意识行动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行动主体在机构属性、职责职能等方面的差异性,深入揭示各级各类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民等主体的忧患意识教育的不同侧重点,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对象的日益精细化。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深入挖掘重点议题,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一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可以作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坚持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指引,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忧患意识的形成机理、历史演进、鲜明特征及宝贵经验做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路径,从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百年回望中梳理、探讨忧患意识教育的历史,尚有很大研究空间。情感视域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研究,更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新议题。二是要继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的研究。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忧患意识思想的研究,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忧患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汲取借鉴国外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这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忧患意识的内涵特征、构成维度、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增强路径等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进一步构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忧患意识理论与实践体系。四是要深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探讨习近平忧患意识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内容结构、理论品格、世界意义等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突出现代化研究。方法论作为一种有力的论证工具,它的作用在于使解释理论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为科学。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生动图景和重要成果,使理论成果对现实问题更具指导意义,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研究。一是要注重借鉴、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资源。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涉及全局意义的国家、政党、社会及个体等不同领域,因此要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跨界交叉融合,在优势互补、学科互鉴中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相关问题展开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二是要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当前学界主要集中于文本、历史、逻辑分析等定性阐释,未来应将以问题为导向的规范性理论分析与以现实为导向的实证性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推广经验研究方法,通过典型案例、问卷和访谈深入挖掘党内不同主体忧患意识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并总结经验,增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价值。这是该领域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三是努力打造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要努力实现各学者、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协同共享,不断助力该领域研究的学术进步、学科发展、队伍壮大,进而营造更加繁荣活跃的学术生态。
四、结 语
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之道。站在百年奋斗新的历史起点,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理论意蕴、历史脉络、现实审视、实践进路等研究,对于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深入探究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实践路径等也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