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面裙的历代形制演变探析

2022-08-25杨景壹

纺织报告 2022年8期
关键词:凤尾百褶裙纹样

杨景壹,张 佩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服装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中国上衣下裳制历史悠久,裙又名裳,传说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为穿裙之始。东末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裙’,‘群’也,联接群幅也。”[1]两联裙幅交叠形成的裙门襟即为马面。马面裙是我国古代汉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自宋代可隐约见其雏形样式,到明清时期广为流行,并在民国时期得以延续,马面裙以自身独具的形制特点和经典的样式广受几代人的青睐。在色彩上,马面裙大多使用大面积的正色和小部分的点缀色相互衬托,别具一格;在图案纹样上,多用吉祥纹样,善用“谐音梗”,以刺绣的方式装饰马面,形成马面丰富多样的形态;在面料上,多用棉、丝绸、锦缎;在结构上,由裙腰、裙门、裙幅构成,裙门之间的结构会增加人体活动量,是马面裙的标志特征之一。诚然,不同时期的马面裙在工艺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图案样式也传递着不同的文化理念。马面裙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模式、思维模式的改变。本研究以历朝历代文化为背景,梳理马面裙的形制演变规律,试图找出二者的联系。

1 宋制旋裙

1.1 文化背景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据说在宋朝建立之初,领地只占据历史上所说的“中原”地区。此后,随着帝王征战、领土扩张,宋代才削平了南方的后蜀、南汉、南唐及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分裂的混乱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统一。宋代实质上是一个军事力量羸弱、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中国封建社会在宋朝已走向衰败,在辽、金、夏等游牧民族向宋王朝武力进攻的关键时期,宋朝的统治阶级则强化思想控制,从各方面灌输封建伦理思想,在精神上奴化人民。由于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存在矫枉过正的偏向,皇权加强而国势减弱[2]。在这种封建历史环境下,出现了以维护封建道德传统为目的的《三礼图》(当时朝廷官府礼服制度的蓝图)和程朱理学。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宋朝汉族统治地区压迫妇女的缠足陋习被普遍推广,宋代纺织业发展依旧繁荣,民间服饰则多以刺绣和手工印染技艺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1.2 旋裙的形制特征

宋代旋裙上承唐代服饰,下启元明清,被认为是明清马面裙的鼻祖。宋代的旋裙裙式为前后开胯,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裙装。孟晖《开衩之裙》记载:“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这种裙装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辽代壁画《散乐图》中得到了证实,如图1中位于最前方的一名舞女便身着交领绿色缦衫,下穿浅黄旋裙[3]。宋制服饰的纹饰大都以彩绘、印染、刺绣等为主,色彩以郁金香根所染出的黄色为贵,红色则为歌舞伎乐所穿。其中,以石榴裙最为艳丽,多被大众广知、文人称赞、诗人吟诵。

图1 辽代壁画《散乐图》

宋制旋裙以其独特的功能特点和优雅大方的审美特征俘获了万千少女的芳心,而其前后开胯的形制特点在元、明、清时期也有出现,足见其“生命”之顽强。

1.3 文化影响

宋代旋裙与宋朝文化背景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由于唐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裙形似袍形,旋裙的出现足以表明古代日常生活中物质文化的演变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一方面是延续唐代骑马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宋以来社会有创新意识,若真的再返古,也不合适。旋裙经后代实物研究之后,证明其是搭配裤褶穿着的,相比唐朝,宋代旋裙可以说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2 明制马面

2.1 文化背景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汉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统治期间,承有中华千余年历史的丞相制和700余年历史的三省制相继被废除,专制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皇帝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政治上闭关锁国,经济上自给自足,对服装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明代晚期,政府对民间的管控能力降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市井文化的兴盛,以往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观念逐渐淡化,百服争艳,出现了越级用色、僭礼越制的现象,平民也穿起了贵族服饰。在工艺方面,织金技术更是应用广泛。

2.2 明制马面的特征

明代看重汉唐文化,朱元璋统一国家后,元代服饰制度已经基本被废除。明代服饰在形制上沿袭上衣下裳制,马面裙作为下裳中的典型服饰,有着不同的种类及样式。陈志华等[4]编著的《中国服饰史》中有提及明代下裳服饰。其中,凤尾裙、月华裙、合欢裙和百褶裙都是如今所说的马面裙。凤尾裙,是将绸缎剪成宽窄不同的条幅并在上面绣花鸟纹,两边嵌以金线,下垂缨穗,然后拼合而成,形似风尾。月华裙,裙在一褶裥中五色皆备,也有每褶各一色的,色彩淡雅,轻风拂来,呈皎月般的光华。合欢裙,又称襕裙,自后腰围向前腹。百褶裙,前面裙门平展,无褶裥而有彩绣,左右两旁打褶,有的正好一百褶。仔细分析凤尾裙的形制和外观特点发现,其绸缎条幅的裁剪形式并不常见于中原地区,可能是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才形成的,但不管其究竟源于何处,都是明朝时期独特的存在。月华裙,也称“浅色画裙”。明代流行浅色,尚淡雅之风,故有月华裙。月华裙裙幅较多,褶子密集,人在行动时,褶随身体而动,如同水波纹。

2.3 文化影响

明代马面裙经历宋朝后近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通过部分学者对博物馆现存马面裙的考究发现,马面裙不仅达官贵人爱穿,民间也广为流行,这与当时并不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明代的服饰形制不仅继承了传统服饰形制,也开辟了独一无二的形制特点。无论是凤尾裙、月华裙还是百褶裙,都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明代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景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服饰纹样虽然不如前朝繁华富丽,甚至多为简朴样式,却是人们情感的外在表达,既可以是一种寄托,也可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明代纹样会彰显情感色彩,会赋予事物本身情感价值,更会通过“谐音”的方式,比如将“芙蓉、桂花、万年青”放在一起象征“富贵万年”。

3 清朝马面

3.1 文化背景

满族征服中原以后,自发吸收汉族文化,并以原始萨满文化为基础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创造出新的特殊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皇太极借鉴明人对服饰的等级划分制度,在保留满族传统的服饰特色、借鉴蒙古族和汉族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由此可见,清朝时期的文化是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之后所产生的具有两族特色的文化。

3.2 清朝马面的特征

清朝裙子基本延续了明代样式,形制无太大变化。清初,在民间依旧可见凤尾裙和月华裙等,只不过凤尾裙在清朝审美日趋简洁的影响下,采用将凤尾的飘带直接缝在马面裙之外的方法,穿着起来更加简便。当然,清代并不是一直崇尚简洁之风的。在清中后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货品多样奢华,马面裙再次以繁复的纹样设计、华丽的色彩登上时代的舞台。以《图说清代女子服饰》中所涉及的百褶裙和侧褶裙为例,开展清代马面裙形制特点的论述。百褶裙,顾名思义,细褶满一百之数的裙子。百褶裙是两侧各有五十褶的裙子,细褶经拉伸后,因其形态神似“鱼鳞”,又称“鱼鳞裙”。百褶裙注重外层和内层的色彩搭配,纹样图案也极具意义,例如在裙面上绣上“百鸟朝凤”、蝴蝶和“寿”字图案,寓意吉祥。侧褶裙也叫阑干裙,相比百褶裙的褶子更宽更大,每个褶子都镶有花边,形似栏杆。有的侧褶裙在裙门、下摆和褶皱处均绣有花边,在工艺、色彩上极其考究。马面裙中的“马面”二字指的是裙正面和背面的长方形,其在纹样上有如“戟”“罄”“鱼”暗指“吉庆有余”的同音祝福图案,也有青花瓷的刺绣等,图案之丰富、灵活,为马面裙增添了不少生气。到了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深,人们所穿服饰逐渐从上衣下裳转变成更合体、穿脱更方便的服装,而马面裙最终因其烦琐的造型和装饰逐渐消失于时尚的舞台。

3.3 文化影响

清朝文化多将满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因此,马面裙也被很好地继承下来。马面裙从宋代的旋裙,到明清时期的凤尾裙、月华裙、合欢裙、百褶裙等,再到民国初期的服饰,已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洗礼,再经过清朝人的设计改造,又有了另一番风味。由于满汉文化融合,原本宽松的服饰变得短而小,女性服饰更是注重服装外缘边的装饰,该现象在马面裙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经各大博物馆考证得知,晚清的马面裙多增加了包边与镶边工艺,与社会风尚相呼应。此外,马面裙由原来男女都可穿的衣物变为只有女性可以穿的衣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清朝男尊女卑风俗的盛行导致服装穿着方式的改变。时代造物,再一次印证了清代马面裙与当时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4 马面裙的演变

4.1 马面裙明至清的转变

明代的马面裙是将矩形的面料折叠成褶裥,褶大且为活褶,可能是为了扩大下半身的活动空间,这类马面裙也被称为褶裥马面裙。清代时期,人们则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缝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空间结构,面料与面料之间配以条状布料装饰,进而形成立体效果,这时的褶子细且密,更有甚者多至百褶,裙子也从明代的活褶变为死褶。这两款裙子都是褶子越多、裙摆越大,下体的活动空间也就越大。

明代的马面裙大多轻淡素雅,纹饰简单且褶子大而疏;而在清代,人们则追求华丽富贵的风格,裙子的颜色也变得艳丽多彩,纹样也愈发丰富,对裙门和裙边的装饰也更加追求精致,色彩纹样皆丰富多彩的月华裙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马面裙的演变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审美的影响,裙子的型式、色彩以及纹样都愈加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趋势和创新意识。

4.2 马面裙从清至民国初期的转变

民国初期,清政府的旧势力犹在,人们的思想还在新旧中磨合和碰撞。这一时期的马面裙在风格上延续了清代明艳的色彩和复杂的工艺特征,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传统服装不论是上装还是下装的制作方法都被更科学的制板理论、公式逐渐取代,马面裙已然有从富贵走向衰落的不可扭转的趋势。这时的裙子裙长变短、裙摆变小、裙幅减少,腰身提高,装饰也逐渐缩减,裙门和裙边的花边较清代也变得细窄,直至20世纪80年代,裙子的款式由清初的两片式合并成了一片式,与马面裙兴盛时期繁缛复杂的款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到后来,裙腰慢慢变窄甚至消失,也没有了严格的形制,裙装变得更为现代化,也更为简洁,更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意向,传统繁缛、华丽的“下裳”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的潮流。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穿着方式并存的阶段后,传统“裤裙同穿”的穿着方式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5 结语

马面裙源于宋朝,兴于明清,在民国走向衰败,又在现代被人们重新搬上了舞台。马面裙色彩多样、风格多变,以独特的结构与功能性适应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又在现代舞台重新绽放属于它的光辉,是博采众长的文化载体,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纵观马面裙的历史,其繁荣和萧条与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极为相似。

猜你喜欢

凤尾百褶裙纹样
拯救“濒危”花纹
春天百褶裙的3种穿搭,时髦又仙气
万变不离“百褶裙”
贝壳百褶裙
凤尾绿咬鹃
“鸡头”与“凤尾”
松仁菇香凤尾虾
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