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规划与建设的具体方式
2022-08-25陈晟
陈 晟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 太原 030619)
一、序言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从2017年开始提出,已经持续进行了四年,其中包含了“三农”问题、乡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建设等,几年间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在不断探索中,在改进过程中逐步完善。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里,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也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为乡村振兴之路又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横跨幅度大,这也使得我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脉络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而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导致每个村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而针对不同的村庄群落,需要振兴哪些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振兴方式?甚至投入多大的力度?都需细致研究和区别对待。对于如何按经济情况划分村庄的振兴方式,这里不做过多赘述,本文主要针对处在不同文化圈中,村落如何在振兴过程中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及借助实例探讨其振兴的方式方法。
民俗文化,又称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存在于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非物质民俗文化的呈现面、呈现方式其实非常广泛,与村庄振兴联系较为紧密的,一般体现在老百姓依靠生存经验形成的选址方式、建筑的布局习惯、建筑装饰风格等。这些古老的村落,或在选址上注重堪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或在建筑布局上严格遵循伦理礼制,又或建筑装饰与当地社会风俗习惯融为一体。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及文化价值的村落,在振兴过程中,不适合大规模拆除后集中修建统一的房屋形式,因为这样不但会遗失自己村落世代形成的特有优秀传统文化,也放弃了彰显本地民俗文化的直观体现形式。在我国,具有传承地方文化价值的村落不少,如国家或地方级别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它们都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设要求,其振兴过程中原有规划格局和古建筑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和传承;而具有一般特色价值,却还没有达到保护级别的普遍性村落,在振兴过程中要做到针对性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有重点地筛选其特色价值,制定独特的振兴方式方法。因此,实际项目中可以按村庄特色突显程度,以及文化价值的高低,同时结合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来制定契合实际需求并与地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结合的振兴方案及方式。当然振兴过程中,迁村并点或集中新建的村庄非常多见,对此类村庄在建设或装饰装修上也具备有文化的传承可能性的,可参考本文中的部分做法。
二、民俗文化在村落选址、布局中的体现
村落选址对于一个村庄能否长久安全稳定的存在,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我国村庄选址中的民俗方式有很多,农耕社会形成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趋利避害,成为村落选址的必然基础,比如,古代堪舆学中经常提到“背山面水”,这是我国乡村住地布局时大多遵循的法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考量。“背山”的作用为阻挡北方吹来的冷空气,这样减少了居民因冬季寒冷导致的损失,而古人并不知道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知道冬季寒流和夏季季风的原理,但是世代累积的经验决定了布局的方式,堪舆学一辈一辈地相传,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独特体系,影响了很多地方村落的形成。又如,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少数民族居多,很多民族村落的选址多与自然崇拜、地形环境和生存条件结合,就拿当地苗族村寨来看,多依山傍水,且依靠山体形成吊脚楼群。除了农耕影响外 ,我国还有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形成的聚集点。游牧民族的聚居点随着草场而迁移,选址不再固定,更多的是遵循草场变化的规律。以渔猎为主的村落,尤其是河湖海边的村庄,在布局时多会考虑狩猎的便捷与安全的要求。而藏区的部分村落选址与神山信仰有关,这种神山崇拜早在佛教传入前就已存在,村落供奉神山,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图1 村庄选址地缘关系
古时的村落选址时,与自然结合,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地区强调枕山、环水、面屏,并且有广阔的耕作腹地;而游牧地区主要考虑草场分布,气候变化;以渔猎为主的地区主要考虑山林、河流、海水等位置关系。选址时首先需满足村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其次需要能够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还能够防御外敌或者野兽的侵害。现如今乡村振兴不仅要满足当代村民现代化生活需求,也要考虑将选址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时,如果村庄形成年代久远,且存在形式较为稳定的话,除特殊原因外尽可以考虑保留原址不变,延续当地选址方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尽可能保留村庄传统的布局模式,因为布局中有很多空间位置与选址地有着紧密关联,如朝向、方位、高度等。
除了选址外,堪舆学或村民们形成的信仰方式,在村落主要功能空间的布局中也有体现,最终形成村庄中的标志性节点空间,对这些标志性节点的保护、功能的延续和替换,是保留其文化展示、情感寄托,留住乡愁主要措施。相、较于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的一般村庄,其中的标志性节点存在较少或者有缺失的情况,实际项目中、可根据价值情况、安全情况、地方规定等保留、修缮或拆除。
(一)村庄标志性节点位置确认
对公共性活动场所,在大部分村庄中都常见到,如戏台、祖祠、庙宇、晒谷场、磨房、水井等,以及现在的村庄活动室、书屋、健身小广场、篮球场等。我们需要保留的是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相关,并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节点,如修建较早的戏台、家族祠堂、庙宇、晒谷场等。
(1)戏台
汉族村落中较为常见,与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演出关联度很高,如村庄在婚丧嫁娶或者庆祝重大节庆时,都会聘请当地戏班子演出,现在很多村庄的戏台都在继续沿用,有的比较简易,只有一个土台子,而有的比较讲究,除了台面外还有木结构顶棚、化妆间、休息室,甚至有古老的放缸扩音设施,这些对于研究戏台建筑类型演化,以及地方戏曲文化传播,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2)家族祠堂
在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曾提到“基本社群”理论,这个基本社会也被称为“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不但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也包含了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等更多的亲戚血缘关系,而以单系亲属关系所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在村庄中以氏族为单位组成的村落“大家庭”也非常多见。有了氏族,必然就有长幼尊卑之分,除了在村落整体布局时需考外,建筑房间按其功能在南北东西、左右高低也需要对位设置。为了祭奠先人,传承氏族的精神,便有了家族的祠堂,祠堂有时也是家族长辈开会议事的场所,在小小的村庄里,维系着族人生活的平衡。
(3)宗教场所
一般相对人口较多的村庄会有寺庙、道观或教堂等,人口数量较少的村庄设置较少,或只设置小型的祭拜场地。宗教场所的设置与地方人民的信仰以及人们对生活平安美好的向往有着关联。如在海边的渔村,经常会看到龙王庙、妈祖庙;在山地的村庄则山神庙居多;而在藏区一定规模的村庄中,藏传佛教的寺庙、尼玛堆、煨桑台等这些宗教节点比较普遍。村庄宗教场所不但能反映不同地域地方民众对于信仰的追求,而且能体现村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些宗教场所在村民的民俗活动中都占有非常重的地位,尤其在年庆活动或祭祀中,基本会全村出动,欢庆祈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对于这类空间节点,没有在形式上规定内容,它可能是古长城脚下由于古时防御匈奴而驻兵形成堡寨,其村里的堡墙、堡门都属于历史节点;也可能是东北黑龙江支流旁村庄里开山放排时留下的河道坝子;也可能是贵州深山里的民族村落崇拜七星图腾而种下的七颗古树;甚至是与村庄形成独特景观效果的桥梁涵洞、溪水、池塘。不同的村庄在搜集这样的空间节点时,都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发掘其中深层次的关联。
(二)标志性节点位置的保护传承方式
功能延续,主要是指在安全性能够确保的前提下,通过修缮,能够继续按原有用途使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戏台、家祠、鼓楼、铜鼓场、宗教信仰场所等,以及还在使用的功能性场所。
功能置换,主要指通过修缮可以保留建筑物或构筑物,但是其原有用途已经不存在,或无法满足现在的生活需要,可以考虑通过改变其用途和功能的方式来使其继续使用。如村内古时的私塾通过内部陈设调整、结构加固等,变为书屋,村庄活动室,村民技能培训点等。
村庄内已经倒塌或因主体结构损毁无法继续使用的公共性建筑,如原有的家祠、寺庙或曾经记录了村庄兴盛繁荣的场所等,虽然没有复建的必要,但可以通过标志性内容,如墙砖雕刻、小品、挂牌等,展示其原有位置名称以及功能;如果发生过与民俗文化相关的重要性事件,可将文字、照片等网络存档或记录于村志。对于废弃坍塌损毁的磨房、水井房等一般性的公共空间节点,主要以记录位置、用途为主,可通过结合本地植物景观形成新的公共空间。
图2 村庄标志性节点位置分析(西陂村)
三、民俗文化在建筑及布局中的传承
村寨除了公共空间外,所占面积和数量最多的为民宅用地。在民居中,儒家的等级伦理规范,道家的“天人合一”,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崇拜,民间民众生活的精神需求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建筑院落和功能。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古时由于自然环境、交通的限制,与外界联系有限,村庄多由同一血脉族人发展而成,几户甚至一整个村庄的人都有着亲戚血缘关系,家族伦理、长幼尊卑在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主要体现在建筑选址、院落布局以及房屋功能秩序中;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崇尚自然和民族的信仰崇拜对村庄内建筑院落、建筑形式的布局影响较大。
(一)地域性建筑及院落特点
在不同地域文化圈中,各地村庄建筑院落布局会呈现非常大的差异。全国范围较大,本文不做全面解析,只提出提炼方式作为参考。由于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民居是否带有院落,及院落需求大小都不同。对于院落的布局特点,主要从建筑位置和院落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常见的建筑与院落形式有:合院式布局,广院式布局;无院落形式,自由分散式布局和聚集式布局。
图3 建筑院落布局形式
如山西王家大院村落、河南小店河村落等,都以家族形成为主,村庄中房屋连片,整体坐北朝南,背靠缓坡张开,长者居住在日照条件较好,且位置比较高的院落中,厢房按照男左女右、长幼尊卑依次居住,村庄里设有家族生意的账房,车马房、库房,以及长工居住的场所,整体村庄是以一种家族产业为纽带而形成。
其他村庄里,建筑考虑家族联系的也有,如福建土楼中,大多按照家族建房,同时考虑防御要求而形成不同的建筑形式,建筑底层为公共活动场所,二层以上住人,上层为储藏空间,在土楼中心位置还会设有家族祭祀的祠堂。
我国不同地域的建筑外形样式、结构、材料有着明显差异。在外形上,东北、华北地区民居正房多坐北朝南,以争取采光保暖为主,建筑维护结构上防寒保暖性强,南部开窗,北侧开小窗或不开窗,木刻楞结构外包夯土形式在村庄中比较多见;华中、华东大部分地区村庄民居多以抬梁式砖墙维护结构为主,建筑开窗主要出于通风考虑,降水较多的地区,屋顶坡度较大,维护结构考虑散热;而我国南部、西南部气候炎热区域,建筑多以穿斗式结构为主,材料除了木材、石材外还有竹子等;西部藏区以石材夯土、立柱上梁的碉楼,新疆喀什地区以夯土材料为主的民居,由于降水较少,多为平屋顶,且开窗少,建筑形体高低错落丰富等,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
(二)典型建筑院落分析内容
对院落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和记录,梳理其与村庄产生过程的历史关联。以便在整治过程中针对性地保护保留。
统计村庄中典型院落的数量,便于判定村庄价值,以及保留院落的选取。
分析不同建筑院落承载的民俗文化内容,以及分析其修筑年代、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等情况,可客观评估其文化价值,判定是否可以成为地方典型代表性建筑院落。
(三)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提炼
考虑地域、气候、材料、风俗等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当地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村庄中的建筑,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限制,很少有特别复杂的形式,大多可以归纳在以下类别中,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榄式、碉楼以及比较特殊的构筑物等。
主要收集建筑外观形态信息,包括屋顶样式、檐口高度,屋脊高度,体量大小等;建筑色彩,包括屋顶、墙体、台基等主体颜色;收集内部房间的开间、进深、门窗做法比例尺度等数据。
(四)民俗文化保留传承方式
当传统的建筑院落能够继续使用时,建议保留其原有格局,对坍塌损坏的位置进行修复,对不再适合原有用途的构筑物可替换其使用用途,但尽可能保留其形态。村庄中不能全部保留的,可在具有代表性的院落中保留。
对于主体结构没有损坏,可以继续使用的传统建筑,建议保留和修缮其结构,改善其使用空间,使其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而一般性民居建筑在保持传统体量形制的前提下,改善其内部结构和空间,增添现代化生活设施。
修筑时建议保留最具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体量、外貌风格、色彩、装饰构件等。
图4 村庄传统建筑利用(福建 西陂村)
四、民俗文化在民居装饰中的传承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筑装饰上的表达,一般包括附着于建筑上的颜色、绘画、雕塑等,具体的体现方式有壁画、外墙涂料、砖雕、石雕、木雕、泥塑等。而这些与地方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我国民间常用的福禄寿喜字样,在四合院入门的影壁处以砖雕砌筑形式体现,表达了主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云纹、工字纹、花结纹等不同吉祥寓意的花纹图案,则经常出现在门窗格等位置;又如,藏区建筑以白、黄、红为主,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勇气,装饰花纹中由于宗教信仰,万字纹和藏八宝图案非常多见,云纹、花朵、草叶等民间装饰图案也有。
(一)地方装饰文化要素提炼
相比大城市民宅复杂烦琐的装饰,村庄民居中的装饰图样和做工要简单粗糙很多,在民俗上图案纹样则更多体现了人们单纯的精神需求,如在村庄内民居门窗装饰构件形式会简化很多,以多子多福为主。同时地域不同装饰内容含意也不同,如在汉族地区四合院大门上的户对,一般古时官宦人家才会设置,而在贵州山中的村寨里,有得的家门上也会装饰有户对构件。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因地制宜,多了解地方民俗,对装饰纹样特定位置进行提取。
图5 村庄传统建筑外门
建筑构件装饰:门、窗、墙身、屋脊、屋面、雀替等。
彩绘装饰:墙面、额枋、雀替、斗拱、封檐板等
(二)传统装饰要素与现代型建筑结合方式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很多民居建筑进行了翻修或新建,其中,能够最经济有效且快速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是建筑外观装饰装修及色彩,常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色彩感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快速地呈现地方特色,如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北方山西民居的灰墙灰瓦,藏区民居的白、黄、红等鲜艳色彩。整治或新建过程中,传统色彩可直接应用于屋顶、墙身、门窗等位置。
代表性的花纹图案,在应用时最为灵活,可以直接应用于现代型建筑整体或局部,也可以进行抽象变化后装饰在外墙面,甚至将图案变成实体装饰物与建筑外墙面或其他结构结合等,凸显地方文化内涵。
对于古老建筑上具有结构特色的构件,如常见民居中的坡屋顶、斗拱、封檐板、墀头等,在现代建筑中都已不再需要,但为了考虑传统建筑形式的统一,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可通过新的安装工艺将上述构件安置在新建建对应位置,或者加以艺术修改而设置与其他需要修饰或突出表现的位置,达到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效果。
五、 结语
乡村振兴时采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方式,不但能够传继承地方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也解决了村民急需改善居住情况的需求,是一种优选的振兴方式。相信未来在村庄振兴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