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2022-08-25苏峥
苏 峥
(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福建 龙岩 364000)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关联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一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游离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基于民族文化所涵括着的民族情感,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彼此渗透和密不可分的大环境下,既保持与其他文化的借鉴与互动,又坚守对民族文化特质的传承。
根植于民族血脉之中,以“龙岩采茶灯”为代表的龙岩新罗“非遗”文化,是龙岩人在歌舞、说唱、饮食、美育、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本地区民俗民风、情趣、志向和爱好的民族情结,不仅是彰显龙岩新罗浓厚文化魅力的宝贵资源,也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非遗”文化的价值内涵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新进化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怀特在其《文化的科学 》一书中指出:“人类行为是符号行为”,“全部文化或文明依赖于符号,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艺术表达形式的符号,其中所凝聚的无论是以文化表现形式为标识的文化符号,还是以艺术创作为标识的美术符号,抑或是以民间生活为标识的民俗符号,所传递出来的都是关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综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受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表达形式千差万别,但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无论什么样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通过有显著地域特征、兼具多样性的文化、艺术、民俗等彼此之间重叠、并置、交错来织构的,既代表着本地区民族气韵的象形图案,也代表着本土民俗生活的鲜活具象,是浓郁民族情怀的历史记录。以贯穿龙岩新罗整体发展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孕育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的“龙岩采茶灯”“龙岩山歌”“龙拳”“巧头”“剪纸”“舞狮”等“非遗”文化项目,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形象表达,也有龙岩人一路走来的历史故事、风情景物,还有龙岩人风雨如磐性格的真实写照。无论是“龙岩采茶灯”中采茶姑娘的婀娜多姿、“龙岩山歌”中的通俗生动、“龙拳”中的气宇轩昂,还是“巧头”“剪纸”中的栩栩如生、“舞狮”中的昂扬向上,舞蹈和形体、色彩和造型,这些都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概念符号,而是突破了浅层次的物象,直接反映升华为表现生命形式的寄寓,是龙岩人自古而现代历经磨难却依旧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着龙岩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时空跨越之间相互交织,汩汩不息地在历史长河中向前流淌成一个强大的存在,形象地凝结并折射出龙岩新罗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其美学风范,展现着历史发展的力量,体现着社会和谐的力量,彰显着龙岩人精神生命的丰富与民族情感的丰厚。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价值,既是龙岩人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置于美学主义层面地提炼,也是龙岩新罗民众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着对本土文化身份的价值判断和意义思考,而这一点对于幼儿感知历史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培育家乡情怀尤为重要。作为从描摹客观自然到意随情动转变再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内容的强大文化存在,龙岩新罗的“非遗”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龙岩人将民族之根深植于以文化符号构建出来的精神家园之中,再经由一代又一代龙岩人口传身授的薪火相传,潜入龙岩新罗整体的心理结构。在文化教育初始,把深蕴于民间歌舞、民间体育、民间节庆、民俗风情、民间美术中的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及经验智慧,以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深入幼儿教育之中,在幼儿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对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奠定扎实的民族归宿、培育文化认同精神向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对幼儿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指导思想、保障体制、组织建设、落实机制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一直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思所行: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平遥古城时,再次对如何从历史中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作重要指示,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保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在于文脉的延续,在于以古为新,更在于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指引未来。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脉传承与幼儿教育相结合,让他们在童年的时光里,体验、感悟、传承历经岁月洗礼、灿若星河的“非遗”文化,是每一位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与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一致
幼儿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的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幼儿奠定感知民族主体意识和国家使命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的传承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基于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重视,近年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幼儿教育视野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如果说,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所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所确立的:“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要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指导方针表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在国家政策层面获得高度的重视,那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再次强调,则更加凸显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在幼儿中进行“非遗”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幼儿教育机理来看,幼儿培育的核心价值是保证国家之于受教育者在教育价值理念的架构中得到来自文化素养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其核心任务是保全幼儿教育内在的文化特征,强化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传播特质。龙岩的“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中不仅深含悠久的历史,也深具时代发展特征。将龙岩“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相融合,就是本着以幼儿美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在幼儿教育领域确立尊重“非遗”文化之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承担起勾连教育与文化相关联的授道责任,既有利于幼儿品德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幼儿行为礼仪的养成,更能促进幼儿在对家乡、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
(二)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综观世界发展史,每一个国家(区域)或民族,都是经由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育而获得精神家园的归属感,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特质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文化身份认同的价值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多年延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本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要实现不间断的高质量发展,在其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获得来自文化化育所形成的共同文化信仰的支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时代精华的视域,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是对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在文化转型中构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主体的积极探索,是对坚持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主动选择,也是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深入思考。
“非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包含着大量适宜幼儿学习的内容。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坚持对“非遗”文化中的可利用资源加以挖掘,一是能够保持文化的庚续,二是能够浸润幼儿个性,三是能给幼儿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首先,虽然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文化类型已日益为多元文化所取代,但不同国家、民族根本的文化精神依然会在群体的思维方式之中继续保持,成为民族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有助于从根脉上巩固文化基因,延续文化血脉。
其次,大多数“非遗”文化都与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息息相关的联系,既质朴淳厚,又生动活泼,其中很多集文化、艺术、生活于一体的内容,是能够应用于幼儿“寓教于乐”式教育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在游戏、娱乐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伴随他们一生的宝贵民族文化印记。
最后,幼儿的未来是要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获得发展,一个人倘若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执守,就容易在众说纷纭、泥沙俱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进退失矩、迷失自我。在幼儿最基础的人生起点,坚持把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因子灌输于他们的认知体系,能够给他们提供一种“高屋建瓴”的标高,一种价值的导向和定位,一种方向的把持与指引,如登山,因所获得的高远视界而一览众山小;亦如观海,因所获得的邈远境界,视野无极限。
三、基于幼儿成长规律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实践
大量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幼儿期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依据幼儿大脑的发育机理,采取相应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对促进幼儿身体功能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幼儿所接受的教育,有的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围绕社会、健康、艺术、语言、认知这五大幼儿教育领域,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辅以适合的玩具和训练手段,从认知、情感、音乐、语言、运动、协调等方面对幼儿感官系统进行可塑性训练,以促进幼儿的事物认知、情感表达、语言完善,以及协调运动、社交理念、逻辑思维、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发展,并为幼儿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一直为人们所高度重视。以社会教育为例,为把涉及社会生活、人文知识、人类文明的等多项内容通过有效途径融入幼儿认知之中,为他们开启观察社会、理解生活、热爱自然的窗口,许多文化工作者和幼教实践者,想方设法地创设了多种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通过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润物无声作用,教育和引导幼儿从游戏、歌舞、体育等活动中,形成认识社会的最初概念,为他们今后更为深刻地理解社会文化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展幼儿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龙岩市新罗区文化、教育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进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主题,提出了“‘非遗’进校园,文化薪火传”主体思路,聚焦“龙岩采茶灯”“龙岩山歌”“龙拳”“巧头”“剪纸”“舞狮”等“非遗”文化项目,统筹布局学校、幼儿园“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实践活动,彰显龙岩“非遗”文化魅力,体验家乡传统艺术,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以所形成的“‘非遗’文化进校区、传统文化润童心”教育格局,将“非遗”文化引入幼儿园,从娃娃抓起,以“非遗”展演、交流互动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非遗”文化,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激发探索精神,在幼儿内心埋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进一步感受龙岩地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构建“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机制
为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让“非遗”走出文化馆、走出传习所,植根于校园,龙岩市新罗区积极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与国民教育体系的融合,从组织保证、资金支持、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构建“非遗”文化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区文化馆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依托幼儿园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第二课堂,通过“非遗”展演、交流互动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非遗”文化,接触“非遗”文化,喜爱“非遗”文化。在区文化馆的积极推动下,全区各幼儿园结合本园实际,以所组织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例如,曹溪中心幼儿园在其组织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文化周活动启动仪式上,特邀龙岩山歌传承人“山歌皇后”郭金香老师为幼儿们演唱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龙岩山歌,高亢优美的旋律、熟悉亲切的方言,赢得了幼儿积极的心理响应和热烈掌声。随后,郭金香老师在现场逐字、逐句教唱龙岩山歌,热情高涨的幼儿跟着郭老师一起放声高歌,直观地感受着了龙岩山歌的独特魅力。此外,在龙岩采茶灯体验馆、龙岩采茶灯手工DIY、龙岩山歌体验区、“巧头”风俗馆、斜背茶体验馆、新罗美食汇等优秀传统“非遗”文化项目中,分别邀请龙岩“巧头”传承人、斜背茶师傅、茶艺师等现场展示和互动教学,幼儿争相体验,纷纷陶醉在“玩‘非遗’”的乐趣中,真正做到了兴致盎然学“非遗”、动手动脑做“非遗”、欢天喜地玩“非遗”、津津有味品“非遗”,在快乐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培养幼儿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意识
从娃娃抓起,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在于通过“非遗”教育与模塑功能作用的发挥,在促进幼儿体能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喜欢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幼儿教育就需要将教学内容披上游戏的外衣,实现幼儿课程的游戏化。当今幼儿,是伴随着“平板”、“手机”“早教机”等电子产品成长的一代,电子产品在给幼儿提供着更为便利的教育、信息、娱乐等资讯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为破解“眼高手低”“电子世界的高手,现实生活中的低能”这一制约幼儿健康成长的通病,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指导龙岩市第二幼儿园,有选择地对民俗活动项目进行改编,无论是舞蹈《茶趣》中采茶姑娘和蝴蝶的生动活泼,还是舞龙舞狮队《飞龙醒狮耀中华》中“飞龙”和“醒狮”的可爱逗趣,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制作鞭炮、灯笼、冰糖葫芦和腊梅的游戏活动,都既增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使幼儿对民族智慧和民族品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把“非遗”文化中的艺术创作纳入幼教美育,既可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提升幼儿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也可以从美育的视角,实现美育功效。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新罗区文化馆都要策划、指导各幼儿园把深具龙岩本土民间美术特点的龙岩剪纸等融入课堂教学,组织并邀请龙岩市剪纸项目传承人,为幼儿现场做剪纸表演。当一张张普通的纸张在艺术家的手下化身成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时,在幼儿惊呼不断的赞扬声中,渗透着龙岩地区优秀传统美术精华的“非遗”文化,又一次实现了与幼儿美育熏陶的有效衔接。不仅如此,龙岩剪纸所含括的以“春”“喜”等汉字和以民间福娃以及花、鸟、鱼、虫等图案为代表的吉祥寓意,在对幼儿进行直观的艺术视觉美育的同时,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化功能,也再一次夯实了幼儿内心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幼儿树立文化认同意识。因此,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加深对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是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每年文化馆都会深入学校和老师一同策划、组织开展的“红红火火过新年”主题活动中,都会指导幼儿把春联、中国结、灯笼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性特征的节日元素纳入教室布置之中,再通过制作节日礼物,书写福字、学说祝福语,以及用乐高、黏土制作饺子、年糕、腊八粥等活动,让幼儿在忙碌热闹的过年场景体验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再以视频等方式,向幼儿介绍中国“年”的来历,播放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引导幼儿主动亲近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浓缩着国家、民族的历史,见证着民族传统的辉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史明志可以鉴古今。非遗传承、任重道远,文化自信、重任在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代的启迪和对历史的负责。弘扬“非遗”文化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艰巨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培养其对家乡、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引导幼儿热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