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PASS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交班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25潘小康吴洁华王蒙蒙
谌 欢 潘小康 吴洁华 王蒙蒙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南昌 330006
临床交班是指患者的病情资料由前一个班次的医护人员交接给后一个班次医护人员的重要过程,尤其是急诊的危重症患者,其病情通常较为危急,在急诊停留时间也较短,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多种检查以及相关治疗,故急诊危重症患者交接班的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流动性对于医患双方均十分重要。医院传统的危重症患者交班方式主要为床旁口述交接,接班人员被动地接受,且交班过程缺乏规范管理制度与评价指导,容易导致出现交接不清、责任模糊等问题,因此改善交接班模式是医院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目前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模式进行改善,国外常用模式有SOAP、SBAR 等,SOAP 模式主要指主诉(subjective)、体检信息(objective)、评价(assessment)及治疗方案(plan),其侧重于对患者客观资料的收集,因此具有重点不突出、缺乏连续观察等不足;而SBAR 模式是我国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其对交接班的效率具有明显提升作用,但其也缺乏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计划,以及接班人员的信息反馈。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是近年来逐渐应用的一种新模式,最开始应用于儿科交接班中,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身份确认(identity)、患者总结(patient summary)、行动清单(action list)、紧急情况及应对计划 (situation awareness and contingency planning)、信息接收者复述(synthesis by receiver),此模式主要围绕患者病情,强调对紧急情况的应对以及接班人员的反馈。因而本研究对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交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的42 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名,女30 名;年龄23~40 岁,平均(30.58±2.06)岁;学历:专科及以下8 名,本科及以上34 名;职称:初级护士及护师30 名,主管护师12 名。纳入标准:①具备护士执业证书,于急诊抢救室及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年限在1年以上;②学历水平在大专以上;③自愿参与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在职不在岗;②尚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③急诊科工作年限低于1年。其中2021年5月至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对危重症患者交接班实施传统床旁交接班模式,此阶段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2021年9月至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对危重症患者交接班开始实施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此阶段相关资料作为观察组。本研究已取得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批(LFSS-77-002)。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传统床旁交接班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情况进行交接,主要流程:在患者的床旁完成对患者基本情况、特殊检查结果、病情变化以及风险评估等信息进行交接,然后接班护理人员就交接内容制订和实施后续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护理人员采取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情况进行交接,具体流程:①对护理人员进行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的培训,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情景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使护理人员掌握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优势以及相关意义,并制订考核,通过考核者开始采用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工作。②主要交接模式按照患者身份确认(I)、患者资料总结(P)、行动清单(A)、紧急状况及应对(S)以及接班人员的综合性复述(S)5个步骤进行交接。其中I 是指患者的姓名、床号等基本信息,P 是指患者各检查阳性指标及特征等病史资料,A 是指接班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的行动清单,S-紧急状况及应对是指患者的特殊注意点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计划等,S-接班人员的综合性复述是指接班人员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次整合和确认护理重点。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主要是为护理人员交接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使双方在交班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规范、准确、全面地沟通。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护理人员均进行3 次下述指标抽测,取平均值。①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交接班质量,通过交接班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从交班和接班双方进行评估,其中对交班人员主要从7 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为交班环境、交班内容、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组织效率、临床判断及总体交班能力;对接班人员主要从6 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为接班环境、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组织效率、临床判断及总体接班能力。每个项目的评分分值为0~9 分,共分为3 个等级,分别为优秀(7~9 分)、满意(4~6 分)和不满意(1~3 分),交接班质量与评估分值成正比。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时间及交班内容完整性,交班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过敏史、体重、腕带、体重、民族等基本信息及生命体征、治疗、检查结果、相关病史、特殊用药、管路、家庭情况、风险评估、后续计划、安全评估等项目,其中超过3 项未完成则视为交班内容不完整。交班内容完整性=完整交班人数/总人数×100%。③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通过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制急诊危重症患者交接班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问卷总分值为100 分,评估结果分为非常满意(>80 分)、满意(60~80 分)、不满意(<60 分)3 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本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7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交班环境、交班内容、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组织效率、临床判断及总体交班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接班环境、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组织效率、临床判断及总体交班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护理人员交班质量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接班质量的比较(分,±s)
2.2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及交班内容完整性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交班内容完整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及交班内容完整性的比较
2.3 两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交接班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更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交接班质量。分析其原因:传统交接班模式主要通过口述、护理记录单、便条单等进行交接,导致交接过程中重点内容不突出,且容易出现遗漏等问题,而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当出现过敏史、风险监护和预警设置、病情诊断等重要内容遗漏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传统床旁交接模式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将交接班过程结构化,其中重点突出接班人员对所接受信息的反馈,从而有效帮助提升接班者对接受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也较为强调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应对措施,从而可帮助接班者更有效地展开对患者的相关护理和干预。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重点是帮助护理人员形成一种结构化的交接班思维,从而有效减少在口头交接中出现信息遗漏,使交接双方能更好地做到全面、规范、重点突出地进行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过程,进而有效提高交接班质量。
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交班内容完整性高于对照组,结果进一步表明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可更好地帮助护理人员完成交接班。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将交接班过程结构化,从而可使护理人员更加规范化根据结构思维且详略得当地进行交接班,进而有效提高交接班效率,缩短交接班时间。同时I PASS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强调接班者的反馈,从而可使交接班双方更容易发现信息遗漏,并及时补充,从而使交班内容更完整。此外,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护理人员更满意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进一步表示该模式更适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交接班。
综上,急诊危重症患者交接班应用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质量、交接班效率、交班内容完整性均得到有效提高,且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因此I PASS 结构化病情交班模式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交接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