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2-08-24宋贤斌曾逸芳张家齐
宋贤斌 曾逸芳 张家齐
(1 江西省龙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龙南 341700;2 江西省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龙南 341700)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液供应不畅导致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坏死性病变。脑梗死因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且容易复发而引起广泛关注[1]。近年来随着居民工作生活方式、餐饮习惯的变化,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2~3]。临床上针对脑梗死治疗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于脑梗死急性期,对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如果恢复期治疗不当会加重神经、肢体和语言等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均是临床上脑梗死恢复期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小部分患者并未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既可改变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又可取得明显的治疗结果。因此本研究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方案,观察是否对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有影响,以期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龙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龙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脑梗死恢复期的诊断标准;(2)年龄45~75岁;(3)对本研究使用药物不过敏;(4)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精神正常能实施评分;(5)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急性期脑梗者;(2)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3)具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4)明显吞咽障碍,无法服用胶囊者;(5)合并全身感染者;(6)认知不清、难以沟通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调节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60684)0.1 g/ 次,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J20171063)20 mg/次,每晚1 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0.2 g/次,3 次/d。两组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4.1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采用卒中量表(NIHSS)[5]评估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损害状况,它包括颅神经、意识、语言和运动缺损等方面,最低分0 分,最高分42 分,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NIHSS 分数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国际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Barthel指数[6],分数范围0~100 分,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与Barthel 指数分数呈正相关。
1.4.2 临床疗效 本项目中脑梗死患者疗效评价标准共分为4 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前三级标准率之和。见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1.4.3 血清炎症介质水平 治疗14 d 后,早晨空腹抽取受试者静脉血5 ml,根据试剂盒操作说明前处理血液并检测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包括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C 反应蛋白(CRP),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进行期间随访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失眠、头晕头痛、胃肠不适反应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和Barthe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8 及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IL-6 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突然,死亡风险高,存活者后遗症持续时间长,不容易痊愈并且容易再次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7~8]。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生存概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欠佳。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对损伤神经细胞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9],因此不断探究和改进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全面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常采用降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托伐他汀为临床降脂药物,能够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脂质沉积,抑制血小板激活及聚集,从而使动脉粥样斑块稳定并且体积逐渐缩小[10~11]。阿司匹林通过阻止血小板COX 和TXA2形成,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拢堆积,抗血栓,有效缓解炎症,降低血沉[12~13]。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部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可以缓解患者脑缺血症状,但对缺损神经功能改善作用较小,且患者治疗周期较长[14],因此需要在两者常规治疗基础上探究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强化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大脑神经及其功能恢复的速度,降低导致残疾和脑梗死再发概率。丁苯酞是新型类脑梗死治疗药物,一方面能够抵抗氧化、清除组织内自由基、抵抗缺血,有效改善大脑组织血液循环流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脑神经损伤,促进已经受损的神经恢复[15]。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丁苯酞胶囊,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两者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刘美玲[7]发现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取丁苯酞、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降低NIHSS 评分、全血黏度;温志鹏等[16]、刘华[17]将上述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研究组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恢复更佳。上述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结论都证实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时,既能够明显改变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状况,又能改善生活能力,并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炎症介质IL-6、IL-8、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关,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IL-6、IL-8、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Wang G 等[18]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上述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丁苯酞作用于大脑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减轻了脑组织炎症反应,具体抗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同时给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丁苯酞、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三种药物,不仅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仅观察丁苯酞、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三者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的短期(14 d)影响,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需继续进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