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高职助产专业“课证融合”方案的设计

2022-08-24王倩倩谢晓芳王巧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课证助产

王倩倩 谢晓芳 王巧丽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护理学系,山东菏泽 274000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宣布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这预示着我国将再次迎来生育高潮,“健康中国2030”提出“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且越来越多家庭重视母婴护理和婴幼儿早期教育。调查发现,现有母婴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 没有育婴师等相关证书、服务理念不能满足家庭需求等问题,因此,培养高素质母婴护理人才是当前迫切任务之一。

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教育部颁发第二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母婴护理等级证书位于其中,这为提高母婴护理人才质量打开新局面。高职助产专业学生除了从事医院内助产工作,更多倾向于医院外母婴照护,而当前助产专业教学中,重视医学护理及助产技能训练,轻视生活照护,培养“单一”人才,缩小学生就业范围。职业院校作为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应根据证书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证书内容融入助产专业课程教学(简称“课证融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及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学历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脱节。下面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本校”)助产专业为例,分析“课证融合”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1 助产专业“课证融合”的路径规划

总体路径主要规划为以下几个环节:专业融合总体规划、挑选关键教学切入点、融合方案实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1.1 专业融合总体规划

1.1.1 选定专业课程进行融合 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中级必须包括初级知识和技能点,高级必须包括初、中级知识和技能点,本校学生可直接考取中级证书。将母婴护理(中级)考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分解归纳后认为,可与《助产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这几门专业课融合。

1.1.2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统筹 国家出版的母婴护理(中级)教材,共150 学时,包括4 大项目,34项任务,其中21 项涉及操作。将所有知识和技能点统筹规划为四个方面:免修、强化、补修和能力转换。对比中级理论知识,发现大部分内容在《助产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中讲授,对比实操知识,仅有小部分在《助产实训技术》等课程中讲授,大部分需要补修。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配29%内容为免修,36%为补修,15%为强化,能力转化为20%(以上比例仅供参考)。

1.2 挑选关键教学切入点

在以上融合方案基础上,助产专业教师应重点关注母婴护理实操考评关键点——安全和人文关怀,违反安全原则可直接导致考试不及格。授课中给学生指出关于“安全”的考评点,例如协助孕晚期孕妇如厕及洗澡时一定要在卫生间放置防滑垫和马桶扶手;产褥期协助产妇康复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托抱婴儿及为其洗澡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坠地、滑落水中等。

做好人文关怀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把孕产妇和婴儿生理、 心理特点和需求等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中,妊娠和产后生理上均出现显著变化,与此同时所产生的生理需求也不相同,产后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易怒等,面对这些变化,强调人文关怀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角色互换,引领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孕产妇,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1.3 “课证融合”方案的实施

1.3.1 制定母婴护理理论课融入方案 对母婴护理(中级)理论内容分解,将与《助产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重复内容在课堂上不讲或少讲进行强化,将专业课程中没有的内容重点补充学习(表1)。

表1 母婴护理(中级)理论课程融入方案

1.3.2 制定母婴护理实训课融入方案 根据母婴护理(中级)实训要求,将与《助产实训技术》等课程重复的技能操作进行免修或强化,将类似技能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转化,将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技能操作进行补充学习(表2)。

表2 母婴护理(中级)实训课程融入方案

1.3.3 将人文关怀融入课堂教学 课前,教师总结母婴护理中常见问题;课中,采用任务场景式教学解决母婴护理常见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表3);课后,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母婴护理人员无私奉献视频(如:广东湾区匠人篇之守护:月嫂——学习强国),进一步熏陶学生关心孕产妇、呵护婴幼儿的人文情怀。

表3 助产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母婴护理的常见问题

1.4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对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解,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增加“母婴护理等级证书培训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考取技能证书,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质量就业,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图1)。

图1 本校2020 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框架

2 助产专业“课证融合”的关键

助产专业实施课证融合,就是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衔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衔接、课堂教学与工作过程衔接、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衔接,既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顺应母婴护理行业发展。其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2.1 构建与母婴护理岗位需求一致的课程体系

“课证融合”需重构专业课内容,将母婴护理技能标准及培训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优化课程标准,由学校、行业共同制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标准,真正展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母婴护理技能培训模块,精简专业理论课时,删除非必要理论内容,增加实训课课时,凸显实践教学重要性;最后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增加母婴护理技能培训内容,并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

2.2 开发基于母婴护理岗位需求的活页式教材

根据助产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求,邀请行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证融合”活页式教材。教材内容既要符合专业教学标准,使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相一致,又要体现岗位工作特点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教材编写以助产专业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增加企业真实情景案例,融入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形成理实一体化教材,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同时,配套开发视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满足教师不同的教学需求。

2.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证融合”后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一致,课堂教学也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需求。从“满堂灌、轻实训”转向教学、实训相结合,运用病例导入、小组讨论、操作演示、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打造产教融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搭建助产专业网络学习平台,推送企业工作模式及状态,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构建师生实时互动、校企共同育人的新课堂。

2.4 实施与母婴护理岗位服务一致的课程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课程考核和行业认证相贯通的教学评价机制。专业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加大行业参评力度,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评价过程中,强调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过程性考核。实施多元考核,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共同考核,以保障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专业课教师考核品德修养及专业知识,企业考核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教学评价与母婴护理职业技能评价有机融合,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融合深度和广度,融合课程可以证辅考或以证代考。

2.5 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优质护理。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体现人文关怀。张秋实等研究表明,专业课程融入人文关怀不仅可提高护生学习成绩,而且可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黄文娟等研究发现母婴护理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能力差。人文关怀缺乏使母婴护理人员为孕产妇及婴儿仅提供一般生活照料,而不能对孕产妇进行全身心照顾与支持,也无法对婴儿提供更高层次的关怀照护。只有了解孕产妇特点及心理需求,才能更好服务,这是助产工作、母婴护理工作共同所需。

2.6 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课证融合” 预示着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具备母婴护理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本校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缺乏在医院、母婴护理机构长期实践经验,因此可从母婴护理机构聘请经验丰富人员为兼职教师,与在校教师组成“双师型”队伍。此外,专业课教师需定期到母婴护理机构学习,熟知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既能满足教学又能开展母婴护理技能培训的“双师型”教师。

3 建设成效与展望

目前,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我校助产专业融合方案基本形成,后期还需进行融合教材编写及课程建设,使“课证融合”深度进行,以课程促考证,以考证促行业发展,为母婴护理行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也为其他职业技能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课证助产
课证融合背景下智能交通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分析产科助产实施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
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高职跨境电商专业“1+X”证书制度课证融合实践研究
美国孕妇选择在家分娩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财经类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