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定位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早产儿病房的应用效果

2022-08-24吴桂凤徐瑶瑶方丽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心电成功率早产儿

吴桂凤 徐瑶瑶 方丽华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鹰潭 335000

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早产儿身体各器官结构和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如不进行有效的防治和营养支持,极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贫血等严重并发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但早产儿的血管较为细嫩,通过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进行静脉治疗和营养支持极易诱发静脉炎等并发症状,延长治疗时间,阻碍患儿康复进程。心电定位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术是在心电图的引导下将导管经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可减少相关药物与四肢深静脉的直接接触,同时稀化药物及营养液,以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状的发生风险,目前常被用于反复化疗的肿瘤患者。相关临床实践显示,PICC 也可用于早产儿的静脉通道建立,对患儿的康复进程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60 例早产儿以探讨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术在早产儿病房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早产儿的静脉营养置管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胎龄28~34 周,平均(30.67±0.89)周;体质量970~1493 g,平均(1230.12±133.71)g;穿刺部位:上肢静脉25 例,大隐静脉4 例,股静脉1 例。观察组中,男14 例,女16 例;胎龄29~34 周,平均(31.17±1.02)周;体质量960~1490 g,平均(1201.49±117.62)g;穿刺部位:上肢静脉26 例,大隐静脉3 例,股静脉1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PIUY023-2)。纳入标准:①出生胎龄<34 周,体质量<1500 g,年龄<28 d;②首次进行PICC 置管;③持续肠外营养;④穿刺局部皮肤无破损、瘢痕;⑤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置管前已存在感染;②患儿生命体征极不平稳;③各种原因心律失常、基础心电图背景紊乱影响P 波监测;④合并复杂或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⑥合并肢体活动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置管,并予以常规静脉导管护理,置管后常规维护导管,观察导管使用情况;通过“全合一”方法配置肠外营养液,以50 ml 注射器抽取配好的营养液,使用微量注射泵按照医嘱所开速度持续输入,每日更换管路时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管。

观察组采用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选用1.9F 的PICC 导管,由2 名具有PICC 置管资格的护士对患儿行置管术。对患儿皮肤进行消毒后,将电极片贴于患儿左肋下缘、右锁骨下靠右肩及左锁骨下靠左肩处,连接导联线观察心电图波形后,取下右上肢导联并连接于有电极探头的PICC 导管。置管部位首选上肢静脉,然后依次选择大隐静脉及股静脉。将患儿术侧肢体外展与躯体成90°,消毒铺巾后进行静脉穿刺,视心电图P 波的变化缓慢送管。当心电图出现特异性高尖P 波并达到最大波幅时,将导管回退约1 cm,P 波高度下降,则进行妥善固定。抽回血通畅后用1~2 ml 生理盐水冲管,连接肝素帽后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并贴膜固定,圆盘部分用3M 免缝胶带加强固定,使用期间每星期更换敷料1 次,每24 小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1.3 观察指标

①置管情况: 记录两组患儿的置管成功情况,并计算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二次穿刺成功率。②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单次置管保留时间、总置管时长及住院时长,监测患儿的体质量变化并计算体质量增长幅度。③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导管堵塞、液体外渗、导管滑出、静脉炎、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置管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二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置管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早产儿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单次置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总置管时间及总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恢复情况的比较(±s)

2.3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早产儿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各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医护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静脉置管予以静脉治疗及营养支持可极大程度地降低患儿病死率。但部分临床实践证实,早产患儿的皮肤及血管组织均很细嫩,常规静脉留置针置管单次穿刺成功率较低,且单次置管的保留时间较短,治疗进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穿刺,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状的发生风险显著提升。

PICC 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直达近右心房的大静脉以进行输液治疗及营养支持,其操作便捷且保留时间较长,是目前肿瘤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的主要手段。相关临床实践证实,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术用于早产儿的静脉治疗及营养支持对其康复进程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单次置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的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术较传统静脉置管更为安全便捷,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心电定位下PICC置管术的主要穿刺部位为深静脉,血管的选取范围较大,穿刺成功率更高,且因PICC 导管材料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材质柔软且不易折断,能长时间保留于患儿机体,有效减少多次穿刺造成的组织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术的导管可直接置于近心的大静脉,避免了药物及营养液对四肢外周深静脉的刺激损伤,而近心的大静脉血流量及血流速度相较于外周静脉更大,能有效降低注入液体渗透压,迅速冲稀注射药物,进一步降低静脉滴注或推入液体对患儿血管造成的刺激损伤,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置管时长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且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能加快患儿康复进程,这一结果也与甘淑辉等的临床实践相印证。但在进行PICC 置管的过程中仍需做好外周中心静脉血管的选择,掌握封管技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保证治疗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静脉留置针置管,心电定位下PICC 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更高,可有效保证早产患儿的静脉治疗及营养支持质量,加快患儿康复进程,同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电成功率早产儿
基于融合模糊聚类算法的异常心电多频段弱信号快速捕捉方法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坚持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声名大噪”的跑步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