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中灵动
——古代玉器与玉鱼研究

2022-08-24牟春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玉器

牟春全

(上海文物商店,上海 200002)

1 古代玉器

古代制玉的方法源于制作石器。《诗经·淇澳》记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们是常见的玉器工艺制作程序。“切”即分解玉石材,分解玉石要用玉锯搭配解玉砂将玉料剖开;再修料治玉除去糟粕,即磋;之后再用钻、锥等治玉工具雕琢玉器纹饰、开孔,即琢;最后一步,用谷物外壳或动物皮革施以抛光打磨,使玉器逐渐露出温润可人的宝石光泽,这就是整套制玉生产技术,在商代已然为制玉工匠们所熟练掌握,并不断改良。

从各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批玉器看,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佩玉、玩玉的习俗很兴盛,不论男女,都要佩带玉饰。玉制的礼器种类增多,有璧、琮、圭、璋、璜等,并出现了玉制的生产工具和戈、矛、戚、钺、刀等仪仗用器,有的青铜器上也装配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物。在玉雕工艺上,商代已经掌握了阴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方法,并首创了立体玉雕人像和各种动物。玉工们已能巧用玉色,如殷墟出土的两只玉鳖,壳和肚的颜色黑白分明,其中一只玉鳖两只鼓鼓的眼珠是黑色的,另一只玉鳖四爪上都留有黑爪尖,形象和颜色运用得惟妙惟肖,可见制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最能反映商代后期制玉水平的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近600件玉器。这批玉器品类很多,其中装饰品和艺术品300多件,礼器、仪仗用器200多件,实用品约60件,制作得都很精美,所用玉料有白玉、青玉、墨玉和绿玉。

这些出土的古代玉器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进程,为我们研究古代玉器,特别是雕玉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案例与参考对象。

1.1 最初玉器用于装饰

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看,最初虽然也有玉制的生产工具,但主要是用于装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了28件用玉和萤石制作的装饰品,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玉饰件,它们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这一时期玉饰品的制作都很简陋,也不规整,玉料选择不严,玉质也差,器形只有坠、管、珠、璜、玦等。

1.2 新石器后期玉器产量丰富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器有了很大发展,应用范围扩大了,制作技术更臻完善,产量丰富。例如南京北阴阳营青莲岗文化墓地,就出土了280多件玉和玛瑙饰物,最多的一座墓随葬了32件。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曾发现成坑的半成品玉材。在浙江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玉器常成批出土,除装饰品外,不少遗址还出土了两端圆、中段方的玉琮,其表面往往刻有精细的线条、圆圈和兽面等纹饰。苏州草鞋山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区域出土的玉琮,长18.4厘米,四面雕刻兽面纹图案,还出土有直径21厘米的玉璧。

1.3 《周礼》记载玉器特殊用途

根据《周礼·大宗伯》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璧、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玉璧、玉琮的出现,说明玉器已开始脱离实用而转变成供某种特殊用途的器物。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墓中,随葬有成组的鸟形或鸟头形玉饰,为以后商代大量盛行的动物形玉雕开创了先例。当时山东一带的玉工还仿生产工具的式样,精工磨制玉斧、玉铲、玉刀、玉凿等,有的刻着纹饰,相当美观。

总而言之,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雕玉工艺已初具规模,人们对玉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和雕刻等已有严格的要求,并有了专人从事玉器制作,这为商代,乃至此后历朝历代的雕玉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上古的灵性动物——玉鱼

鱼,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有鱼化龙或龙化鱼的传说。两者互变的属性,也使得鱼和龙一样,是具有超凡神力的图腾。

玉鱼,是为治玉成鱼,是珍玩和佩饰常见的经典题材。新石器时代所制作的鱼状玉器成品,其风格朴实无华、生动简练,以夸张犀利的制作技法模拟出鱼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形态。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直至清朝,鱼形玉器的造型风格逐渐由夸张粗狂到写实细腻,雕刻效果由原始奔放到典雅精致,纹饰的表现手法由单调简练到繁复华丽。其实研究玉鱼与其他文物别无二致,需深入了解大量国内考古资料、出土实物与馆藏传世品,且从历朝历代各自的独有特点入手,其主要包括四个重要点,即用玉材质、工艺、器物造型、纹饰区别。另外,玉鱼在中国古代治玉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且有着相当数量的传世品,需要我们根据器物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判定其详细的年代。

商周时期,玉鱼制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权贵的各类玉器首饰中。殷商早期的玉鱼制品,其身材可总结为简、长、平、片。这一时期人们对玉料的优劣并不过分追求,甚至有些漠不关心。雕刻手法简练,仅勾勒外形,有棱有角,鱼鳍、鱼尾等关键部位是以阴刻线纹表示。

唐代,玉鱼又叠加了品德和身份的功能,被权贵所垄断。故其制作过程中兼具了精琢、高雅与富贵的审美风格。

宋代广开仕路,大量平民通过科举实现人生逆袭,在此背景下,人们又赋予玉鱼更多的美好寓意,玉鱼成为吉瑞富贵的重要题材。“鱼”的谐音为“余”,代表岁岁富余;鱼龙变化则寓意人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玉鱼也由此被应用到更多的饰品上。

3 权贵独享,掌中珍玩——唐玉鱼

隋唐时期,玉器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创造了新的风格。在首饰方面出现了头戴的金银镶玉的步摇与发簪、手戴的玉镯等。唐代还流行玉带板,其是以玉制成方形玉板,系附在革带上,成为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玉带制作在唐亡国后依旧流行,至明代最为流行,制作精致。

《西京杂记》记载汉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鱼一对殉葬。所以深入了解各时期的玉鱼工艺特征与演变规律,可使我们对古玉鱼或是以鱼作为主题纹饰的其他门类器物的断代与鉴定提供依据。

在汉代至唐初千余年间的岁月中,出土的玉鱼寥寥无几,可以说是我国玉鱼的低谷期。目前,官方所记载的出土案例仅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安徽巢湖放王岗西汉吕柯墓、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

唐代一些诗文中也类似相关信息。诗圣杜甫写的《诸将》一诗中有:“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诗人在这里写了前人陵墓被发掘的情况,其中写到了陵墓被发掘的惨状,而在被发掘的陪葬宝物中,就有玉鱼、金碗。

唐初之前,玉鱼只是权贵的陪葬品,因而十分鲜见。但唐中期玉鱼逐步衍化为权贵阶级的手中玩物,并且成为他们彰显身份的佩饰。这在唐代文人所著的杂记中能够找到有关记载。《云仙杂记》记载:“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云仙杂记》的作者为冯贽,他公元904年前后在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30年,终未成功。天祐元年(904)退归故里,取其家藏四部典籍,撮其膏髓,编为《云仙杂记》(一题《云仙散录》)一卷,至天祐四年(907)始编成。通过冯贽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唐玉鱼制作使用更多凸显其道德内涵和自身地位功能,是权贵们独享的珍玩,与平民无关。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更为高雅华贵的视觉元素,形成了精工细作、富贵华丽的风格。

4 世俗祥瑞,以静寓动——宋玉鱼

宋代的玉器在经历浴火重生后,开始朝着世俗亲民的方向发展,鱼形玉器也随之被大量制作。南宋时期文学家程大昌所撰《演繁露鱼袋》中有“《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

宋以降,出土玉鱼少见,传世玉器的数量却十分可观,部分传世品艺术与历史价值远超出土玉器,为玉鱼的研究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补充。

从四川广元宋墓出土器形近似玉鱼的制品中,我们得以了解到当时玉鱼都是细阴线小圆眼,鱼唇厚而微微开启,以阴刻直线刻画鳍部,尾宽大呈芭蕉叶状,鱼鳍和尾常见为齿轮状,鱼身素面无鱼鳞,背鳍侧边打孔,身材扁而大。整体极具动感,生趣盎然。故宫博物院藏中有一件宋代玉鱼莲坠,鱼的身材细瘦,鱼头呈昂首状,尾部似拍击水面而起。光素面无鱼鳞,凹坑眼,嘴微张,用深粗阴线一笔刻画鳃部。尾部呈Y形开叉,用细密阴线纹修饰细节,鳍尾同样为齿轮状,鱼身常披水藻荷叶为饰。

据上述可见,宋玉鱼依据鱼的身材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为浑圆肥胖的玉鱼,以广元出土玉鱼为代表;第二种为纤细灵活的玉鱼,以故宫博物院馆藏为代表。故而从上述宋玉鱼实物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从器形上看,均以写实风格为主,动感强烈。一类玉鱼整体呈静态休息之状,洋溢着宁和之气,整体风格虽静,但绝非明清玉鱼那般毫无生机;另一类玉鱼以其腾空而起之势,彰显着强烈的动感,身躯为C形,昂首摆尾。

二是从鱼眼上看,一类为细阴线的小圆眼,一类则是多见为坑点眼。

从鱼躯体上看,两种类型的鱼鳍全部以立体雕刻技法独立表达,背部鳍和尾呈芭蕉叶状,并用阴线加以修饰,以增强视觉效果。

从鱼鳞看,宋玉鱼皆光素,无鱼鳞纹。

从辅助纹饰看,鱼身常见水藻、花卉与荷杆等。

综上所述,宋代玉鱼器形风格更为丰富多变,刀工圆熟,层次分明,鱼身多狭长形,形似草鱼,常无鳞纹,双眼虽小却不失神气,多见圆坑眼和阴线单圈眼,嘴厚而微启,尾有摆动之感,有的身躯翻卷,常有水藻、荷莲相伴,很好地展现了两宋制玉匠人对于器物空间的把握(图1)。

图1 宋白玉鱼莲纹佩来源:《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5 粗犷豪放,异族风情——辽金元玉鱼

辽、金、元三朝分别是由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的异族政权国家,此三朝的玉器有着与中原王朝截然不同的异族风情,异族权贵对于玉的生产制作并非单纯的生搬硬套,辽金元玉匠在纹饰题材的选择上更加贴近大自然,粗犷豪放,强调活泼的自然美,且不受中原礼法思想的约束,自成一派。

5.1 作晨星稀,世间罕有——辽金玉鱼

直至今日辽、金两代出土玉鱼仍十分稀有,以下三例可见其端倪:

其一,辽代玉鱼出土实物主要出于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有两件鱼形玉分别为荷叶双鱼形玉饰件和莲花卧鱼形玉坠。这两件鱼形玉器皆为片状玉,玉鱼躯体细长,有短而尖的三角头,阴线眼,鱼鳞为网状,齿轮状鳍尾。

其二,河北固安于沿村金宝严寺塔基地宫出土金代玉鱼片饰四件,与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辽玉鱼一样,也是用薄玉片制成。

其三,黑龙江绥滨金代墓群出土的玉鱼,岫玉质,通体为黑褐色,局部呈半透明,阴线圆眼,微张的鱼嘴衔有以遮蔽半身的荷叶,身躯有网格纹鳞片。

从上述三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辽、金两代玉鱼(图2)的主要特征:

图2 辽金青玉荷莲鱼纹嵌饰来源:《集玉存珍》

第一点,工匠能熟练地将多种雕刻技法巧妙结合,构图准确,技法精绝。

第二点,辽代玉鱼常用对开成形法制作,金代玉鱼常随身携带以细线阴刻的水藻、莲荷,且莲荷多遮蔽部分躯体,体态与品种更近似鲤鱼或金鱼。

第三点,玉鱼的眼部雕刻,辽玉鱼喜好用细阴线表达,金代与之相反,常用粗而深的线条刻画表达。

第四点,鱼鳞与宋代类似,辽、金两代玉鱼大多数为光素,网格鳞者少见。其中金玉鱼鳞的刀法以粗、深、利、快区别于辽、宋玉鱼。

5.2 富贵肥美,经典永存——元代鳜鱼

元玉鱼的名气响彻古今,作为一代经典,其传世玉鱼的数量远大于出土玉鱼。目前能够见到的出土相关资料,仅在两处元代墓葬中发现鳜鱼造型的鱼形玉器出土:

一处是上海嘉定法华塔元明地宫出土了圆雕玉鳜鱼,鱼眼大而圆且外凸,鱼嘴微微开启,身躯刻有网纹鳞,蒲扇尾,阴线条刻画有力流畅。

另一处是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了玉鱼一对,整体风格逼真,制作讲究刀法娴熟,以挺拔精细的阴刻线描绘鱼鳍、网纹鱼鳞与蒲扇状鱼尾。

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一件元鳜鱼佩(图3),圆雕,体态丰满,巧妙地借用玉质上黑色作为鳜鱼的花纹。鱼眼为常见的双环眼(又称之为重环眼),鱼尾作摆动状,网纹鳞,背鳍、腹鳍和尾皆用阴线表达。

图3 元鳜鱼佩来源:《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

综合出土玉鱼和传世玉鱼,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一是元代玉鱼器形多为较厚的片状,圆雕少见,鱼腹平整,呈贴地状,背部拱起,整体接近菱形。

二是鱼嘴肥大宽厚,大多抿嘴,开口者少见,嘴角呈倒V形。

三是有别于宋代玉鱼普遍光素简洁,元代玉鱼身躯大多布满深阴线,刻有网纹鳞。

四是元代玉鱼的鱼尾上翘,且大小比例适中,区别于宋代玉鱼的小巧,元代玉鱼尾部阴线长而粗犷。

由此,可以确定元玉鱼常以鳜鱼或者鲤鱼的生物形态出现,其雕刻风格做到了力量与写实的兼具,显得粗犷奔放,相较于宋鱼造型的变化万千、精致文雅,元玉鱼则显得固定保守,相对程式化。

6 结语

随着制玉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在玉雕界中有句行话说“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雕刻图案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玉鱼因“鱼”谐音“余”,其将“年年有鱼”比作“年年有余”,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猜你喜欢

玉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独行玉器行
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
谈沁对出土玉器鉴定的影响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之器
红山玉的收藏江湖
中国古代的玉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