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馆藏字画浅谈明清时期盐城地方书画艺术的发展

2022-08-24黄明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海盐扇面盐城

黄明慧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自成体系,书法和绘画密切联系,书画同源,历来不分家,为中国所独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有云:“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是我国最早的书画同源释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书画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对于近现代书画艺术史又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此时,书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繁荣兴旺的多样化格局在书画史上绝无仅有。明清时期的盐城地方书画史正是这艺术大海中的一朵朵浪花,留下了点点华彩。

1 盐城古代艺文的发展概况

要谈盐城地方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首先要来梳理一下盐城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总脉络。盐城地处黄海之滨,西周以前史称淮夷地,秦时属东海郡,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因盐建县,始称“盐渎”,三国时期,因人口稀少,盐渎县一度被废,至东晋义熙七年(411),重新建县更名为“盐城”,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盐城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绵延的海岸线上独有的海盐文化下派生出盐城地域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荟萃。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这片土地曾出现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书法大家宋曹、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等一批杰出人物,也有在其他领域有建树者,如孙一致、冯道立、徐铎、沈俨、陈玉澍等,涉及文学、经学、教育学、史学、书法、诗文及天文、水利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诸多门类。

然而盐城现存史籍资料中关于艺术的发展仅仅寥寥几笔,可查资料甚少。在现存该邑历代县志中,光绪《盐城县志》和民国《续修盐城县志》修订本这两部县志艺文志都列有“书目”,对有关作者的著述作了尽可能详备的著录,共收作者近150人(含流寓、游宦),著作280余种。《江苏艺文志·盐城卷·淮阴卷》名人卷亦辑录了各版县志,但是仅记录了作者简介和著录名称等,对历代书法、绘画等地方名家的记录几乎绝迹,为研究盐城本地区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带来难题。笔者有幸查阅到孙环勇编纂的《盐城历史名人书法作品精选》,记载盐城籍书法家生平简介的有近百位,经对比后发现盐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书法作品有其中十余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资料。

盐城市博物馆始建于1961年,馆藏字画有600余件(套),主要有书法卷轴、绘画卷轴、册页、扇面小品等,这些藏品一方面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和心性情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人文地理在书画创作中的影响和根源。馆藏字画年代多为明清时期及以后的作品,数量虽不庞大,但也不乏名家大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馆藏有地方名人的珍贵书画、扇面等,从存世的画面上依稀能见到数百年前盐城地区才子佳人的风采绝伦和才华横溢。现就部分馆藏书画作品做一些简要赏析。

2 地域环境形成独特的书画风格

2.1 自成一格的书画大家

盐城自古靠海,偏隅一角,民众靠海吃海,自建县以来多以盐业生产为主、农耕为辅,直至清末民国时期因海岸线东移不再适宜海盐生产,而后垦荒植棉,寻找新的出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盐城人民吃苦耐劳,性格坚毅。郑板桥曾隐居盐城,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来小海场谒见世伯朱子功先生时,为子功先生的82岁大寿撰文,并亲笔书写寿序十二条屏,其中写道“东海之滨,土坚燥,人劲悍”,反映出板桥先生对盐城人的初步认识,在海滨热土上的文人墨客性格豪爽,潇洒慷慨者居多,其书风、画风也无不表现出这一点。

明宋曹书法立轴作品(图1),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盐城郊区北宋庄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工书能文,书法造诣颇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对后世的书法、诗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清军入关后,他不满清政府的统治,拒绝出仕做官,过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潜夫,以书诗自娱,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仇恨,是一位极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图1 明宋曹书法立轴

这幅书法立轴是宋曹在镇江书写的,全文如下:“古殿横秋历润城,丹青一壁晓云生;望中缥缈天俱远,多少江声入磬声。云连丈室水相通,明月三山总映空;一座蒲团心鉴静,不知身外更何穷。四时风雨到三山,无数灵禽去未还;莫道白云不忆旧,年年午夜入禅关。乙巳夏五月客润州风雨之夜赋绝句三章为介 别意射陵宋曹。”钤印“东海臣曹”“中书之章”。

乙巳年为公历1665年,已入中年的宋曹正处于对政治无望的现实境遇中,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从未止步,他游历于山川大海、古刹名胜,以诗会友,浪迹天涯,数年间浏览南北名帖,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为自己的书法艺术寻找道路。黄海故名“东海”,“射陵”是盐城的旧称,宋曹将“东海”“射陵”钤印,可以看出他即便游历四方仍不忘家乡情思的故土情怀。宋曹一生居住于盐城,拒不出仕,他在《书法约言》中写道:“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正是其作品最好的写照。

2.2 写实趋于写意,清雅趋向雄健

明清时期,许多画家开始转而关注社会、人群和普通生活,受入世精神的影响,开始描绘社会的各种声音,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动物等题材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之上,绘出了平淡的市民生活,即使沈周这样的大家也没有例外。文中的几幅馆藏书画作品亦深受其精神影响,如清初东台女画家包凤苞的瓜果扇面,再到清道光时期姜焘的人物扇面,其作品都从寻常事物出发,田园乡间,瓜田李下,细腻而又写实。本馆还收藏有季龙图魏碑对联、魏碑中堂,徐景沅行书条幅等作品,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结构合理,笔墨简练,舒缓有序。《建湖县志》记载:季龙图(1869—1949),字景范,八滩镇人,后迁居草埝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中试,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户部主事,工书法。徐景沅,清人,字湘舲,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岁贡生(见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明清两代,盐城地方书画作品风格更趋于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笔锋变化增多,笔意更加粗放。一方面,封建王朝走向末期,社会变革一触即发;另一方面,地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水旱灾害频仍,经济民生一度颓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文人墨客的笔端难免会联系现实,抒发民情,笔意风格亦逐步从细腻走向粗放,从写实走向写意。

明清时期,折扇盛行,文人雅士的钟爱与赏玩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扇面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这一时期,无论在题材、内容、形式还是技法、构图、意境、趣味等方面,扇面艺术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清代包凤苞设色纸本花鸟扇面(图2),历经年代的洗礼,画面受损较为严重,但是仍能看出画面构图简洁,色彩淡雅,轻舞的枝叶间相向飞行的鸟儿叽叽喳喳仿佛在话语春天,静止的画面中以舞动的树叶和欢叫的小鸟勾勒出自然间的动态,动静结合,和谐统一,让人体味女画家的细腻笔触和笔下的暖暖春意。包凤苞,清代女画家,今江苏盐城东台人,字寄云,生平事迹不详。包凤苞的父亲为清代地方著名的书画家包厚滋,受其父亲的影响,包凤苞在绘画方面呈现着异常的天赋,擅工笔花鸟,画风俊秀。历史上的女画家并不多见,包凤苞能留下记载并有作品传世实属不易,足见明清时期盐城地方文化的底蕴,对研究本地区艺术、人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2 清代包凤苞设色纸本花鸟扇面

清姜焘设色纸本人物扇面(图3),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设色纸本,长约52.5厘米,宽约17.9厘米,构图合理,内涵丰富。炎炎夏日,郊外农舍的葡萄架下,树影幢幢,鸡鸣狗叫,人群三三两两,或小坐栖息,或热烈攀谈,或逗儿嬉乐,或走亲访友,画面稍远处的耕牛亦在纳凉休闲,人、物、景和谐相处,情态各异,看似静谧的画面充斥着各种声音,一派苏北农家其乐融融的景象跃然于眼前。姜焘,字福卿,东台人,道光(1821—1850)某科武举,后弃武学画,尤擅画马。《东台县志(一八一七年—一九一一年增编本)》记载:“道光年间姜焘工画马,曾因有百马图贡品而闻名。”

图3 清姜焘设色纸本人物扇面

此幅作品较为直接地反映出盐城明清时期的百姓生活常态。明清时期是盐城海盐生产的鼎盛时期,海边辛苦劳作的盐民生活实际上十分困苦,而在画家笔下的生活中并无觉察,我们有理由相信勤劳勇敢的盐城盐民在那个困窘的境遇下依旧有着乐观的心态和向往幸福的愿望,这也许正是画家创作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可惜的是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并未收藏到姜焘擅长的画马作品,但是从其作品中还是能看到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家乡、对生活的从容情怀。

3 江南艺术流派的影响深远

在盐城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发展中,一度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地方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但随着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为盐城盐业经济带来复苏,经唐宋时期东南盐务的蓬勃发展,盐城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剧邑”和“上县”,这为明清时期盐城的艺术发展带来了先机。明初,“洪武赶散”将部分苏州百姓移民至盐城,为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艺术碰撞,苏州地域的书画艺术流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的艺术发展。明“吴门四家”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细腻笔触下江南园林、青山绿水影响深远。到了清代,地处两淮盐区中心的盐城成为中国海盐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海盐生产更是盐城盐业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扬州成为盐业集散中心,大量盐商的聚集不仅带来财富,更是带动了文化的多元和多彩。清代极具盛名的“扬州八怪”作品流传之多、流传之广,举世闻名。作为产业基地的盐城同样迎来了大批扬州盐商,在文化艺术上受其影响,因此,明清两代成为盐城地方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些江南艺术流派的艺术才情和创作才能无不影响着与之隔江相望并命运相连的盐城,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笔墨手法上,都得到了体现和传承。如馆藏盐城地方名人字画作品中有“梅花老人”裔敬亭的写意水墨(图4)、沈星的墨竹扇面等,似不经意挥洒间,趣意横生。笔者查阅了大量明清时期的著录典籍,如清修《盐城县志》《乾隆江南通志》以及近代撰写的《江苏艺文志·盐城卷·淮阴卷》等,其都重点记录了这一时期的书画名人以及他们的诗集专录,从这些绘画抑或文学作品中都不难看出江南和扬州的艺术流派对其的影响痕迹。除有据可查的盐城地方名人作品外,盐城市博物馆还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江浙沪一带的书画作品,其中的山水花鸟画笔法细腻,在风格上江南流派的影子亦很深。

图4 裔敬亭的写意水墨

清沈星墨竹扇面(图5),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长50厘米,半径6.3厘米,用墨的浓淡表现竹子的形态,竹枝以简劲的淡墨画出,竹叶浓墨起笔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竹子跃然纸上,令人叫绝。右题款:池波江月悠然远,人倚阑干心自清。际青大兄大人属 余伯沈星(印)余伯(阳文)。沈星,清人,字榆白,盐城诸生,擅画,山阳鲁一同(1804—1863)尝为序赠之,《清代书画家笔录》《盐城县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皆有记载。

图5 清沈星纸本墨竹扇面

清曹寿山行书扇面(图6),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馆藏,长53.5厘米,宽18.5厘米,画面布局均衡,线条粗细有致,轻重适宜,浓淡相间,不失为一幅笔力老到的作品。扇面释文:“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纵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宴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临坐位贴为履安大兄大人属,小溪曹寿山(印)小溪(阳文)。”曹寿山,字小溪,据《清顺治至民国期间盐城籍书画名人录》记载,其为光绪年间盐城籍书画家,生平事迹不详。

图6 清曹寿山行书扇面

4 结语

盐城地方书画方家在现有的史料中记载不多,单纯地从存世作品中,可见其保留了明清时期江南艺术的隽永秀雅,以细致流长的笔触描绘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娴雅有致的生活跃然纸上,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感受到明清时期的艺术流派和大师名家对本地区艺术文化的反射和影响。但大海边的自然环境对历史典籍和书画作品保存不利,所以传世不多,进而盐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为数不多的本地名人书画作品显得尤为珍贵。虽笔者对作品的认识浅显,但以此为契机,望大家学者乃至本地市民能留意重视,使收藏和研究方面更为深入并有所突破,以深度表现盐城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全貌。

①尚友.盐城“两志”艺文书目及作者补证.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109-113,60.

猜你喜欢

海盐扇面盐城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粗海盐
扇面山水
透鲜的盐城话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海盐可可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