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城营建史中嘉峪关的历史沿革

2022-08-24刘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嘉峪关长城

刘佳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长城是中国古代宏大的防御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的修建历时两千多年,从春秋时期初筑土城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过长城,其中秦代、汉代、明代修建的长城都已超过了10000千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气势雄浑、形制巍峨,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处,控扼河西、保障咽喉,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 嘉峪关长城

1.1 嘉峪关营建史

嘉峪关被称为“河西保障之咽喉,番人入贡之要路”,是重要的军事要冲以及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秦朝以来,嘉峪关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边关所在,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发挥着抵御外敌、充当军事堡垒的作用。但凡交战,长城隘口便成为厮杀的主战场。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作为当时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它牢牢地守护着农业区的安全。

汉武帝时期,在嘉峪关城外以西设有一座遮虏障,又叫玉石障,是嘉峪关的前哨阵地。《甘肃通志》说:“县有古长城,汉遮虏障也。”唐代卢照邻诗曰:“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玉石障以北是水关峡,又名“石关峡”。这里筑有关隘,通往西域的大道经由此峡谷而去,石关峡因此得名,即为今天的玉门关。这里南面有玉石山(又称“碧玉山”),北面有洞庭山(又称“黑山”),两山之间峡谷处仅相距200米,最窄的地方只有30多米,两面石壁高耸,陡不可攀,形似巨大的石门,号称“石峡天险”。

元朝时,由于和西域往来增多,在石关以南重新修缮道路,自此以后,通往西域的大道就不再走石关峡了,而改从石关峡以南十余里的嘉峪山通过。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兵远征西北大漠,任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大将军,冯胜骁勇善战,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初步胜利,并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关西七卫。同年七月,冯胜在一处地理位置绝佳区域选址建关,此处正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所在:南面是祁连山的支脉文殊山,北面是马鬃山的支脉黑山,两山仅相距15千米。关城东南处的嘉峪山脚下还有可供兵马饮水的九眼泉湖,据史料记载:“峪泉乃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康熙年间的《秦边纪略》中也有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西面是大草滩,地域辽阔,历来就是古战场;东面紧挨丝路重镇酒泉,可作后勤保障。次年又筑成了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许、宽厚丈余的土城,结束了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历史。从此成为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并以此作为联络和控制西域的要冲,它的兴建比山海关还要早9年,并且在历史上从未失守过,史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的修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168年的时间才陆续完成。明弘治元年(1488),为了防止鞑靼从北面额济纳旗方向侵扰,肃州参将彭清主持修筑了嘉峪关东面的北长城,北长城起于今野麻湾村1组,止于中沟村7组;为防御吐鲁番从西面入侵,修筑了嘉峪关西长城,西长城与嘉峪关关城南北相接约15千米,以壕堑墙为主,扼守悬臂长城与天下第一墩隘口,是后来“明墙”与“暗壁”的雏形;后又主持修筑新城、野麻湾周围的长城及墩台,并同指挥使李杲添筑修建了四坝堡、老鹳窝堡、屯庄堡等。

明弘治八年(1495),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楼及西罗城,史书有记载:“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西罗城墙的南北两端与嘉峪关外城形成一道环形防线,外城城墙又与长城相接,使敌人无处逃脱,取自“天罗地网”之意。嘉峪关楼则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的标志性建筑,其形制巍峨华丽,有诗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

明正德元年(1506),李端澄按照嘉峪关楼的原形依次修筑了内城东西两侧的光化楼和柔远楼,还修建了夷厂、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明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在视察中意识到须加强河西防务,于是加固了嘉峪关关城,并在内城南北两侧增修敌楼、于四角处增设角楼以备瞭望。同时增修的还有南北两翼长城(即明墙、暗壁)。南北长城不到一年便修筑完成,南起文殊山,北到黑山山腰无人攀登之处(石关峡),长约15千米,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使防御体系更加完善,于同年修筑了悬壁长城。悬壁长城总长度750米,悬挂在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的黑山之上,从石关峡南侧与关北长城(暗壁)相连。它的修建,封锁了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对加强嘉峪关前哨防御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守,李涵还挖掘了一条与南北长城相平行的壕沟,壕沟内埋有铁钉和细沙,既杜绝了商旅中躲避检查的翻越者,更有效阻挡了来犯之敌。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巡抚杨博巡视西北边防,觉察到关城防御体系单薄,于是主持修建了河西的三段长城,使河西明长城与武威汉长城相连,同时加筑了相应的关隘、堡垒、烽火台。

明隆庆二年(1568),在关城内增设了游击将军府,并派守卫驻守关城。

明万历元年(1573),修筑了新城附近向东北方向直至酒泉境内的长城。这条长城延伸至酒泉下古城,与山海关“老龙头”长城相接,形成了万里长城完整的军事体系。

清朝初年仍延续明朝制度,在肃州设立肃州卫,嘉峪关为营,设立守备。

清朝前期,在嘉峪关内外大兴水利,垦荒屯田,使嘉峪关一度繁荣,成为西北最早的海关之一。“嘉峪关堡,在城正西七十里,临边踞阜,望可百余里。南至卯来泉五十里,北至野麻湾五十里,向设重防。兵民商贾二千余家。”

康熙十三年(1674),在嘉峪关设游击,“兼辖野麻湾、新城、金佛寺、卯来泉四堡”。驻防嘉峪关的最高军官由顺治年间的守备提升为游击,表明嘉峪关军事防御地位的提高与清朝对西北边疆问题的重视。在清朝出军漠北平定噶尔丹过程中,为了防备新疆准噶尔部与青海和硕特扰乱河西,清朝增兵肃州,嘉峪关的军事防御地位进一步凸显。

乾隆年间在嘉峪关设立巡检司,此举成为地方政权机构设立的开端。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王朝顺利统一西北后,嘉峪关从“沿边屏障”变为“腹地要冲”。包括嘉峪关在内的河西各要冲驻扎的八旗、绿营部队,纷纷裁撤、调防,并允许汉军旗下旗丁出旗。由“边陲”变为“腹地”以后,在嘉峪关驻守的官兵有所减少,军事防御职能逐步弱化。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四十年(1775)曾两次重修嘉峪关。

乾隆四十年(1775),随着进出关人员的增多,为了加强管理,清朝在嘉峪关设置巡检。巡检的设置,使嘉峪关的关卡管理职能突出。此外,这一时期嘉峪关是连接内地与新疆、中亚各地的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战略价值和经济职能。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为“以壮观瞻、显示国威”,肃州直隶徐耀龙主持加固关城,用砖包砌了光化楼楼台及城门,并悬挂“光化门”匾额;高台知县和岁包砌柔远楼楼台及城门,悬挂“柔远门”匾额;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戏台于关城外城内。

清同治四年(1865),肃州回民起事暴动,八年多的战乱使嘉峪关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建筑文物毁灭殆尽,经济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民国元年(1912),嘉峪关归酒泉县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片国土被日寇占领,大量百姓流亡西北使酒泉人口大增,于是在嘉峪关设立税卡,并在“会极门”外设立百货局办事处。同时期军阀混战,关城遭到马步芳及其部队严重破坏,关城城楼、庙宇、房舍、仓库等都被拆毁,当时关内居民仅60多户,约500余人。

1.2 嘉峪关的近代发展及保护

嘉峪关关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就有人看守,并成立了相关文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保护和维修。

1950年,关城被酒泉县人民政府收回,并对已残破的部分进行维修和管理保护。

1957—1959年,来自酒泉建筑公司和周边农村的千余人,对关城城墙、垛墙、女墙、东西城楼、游击将军府、文昌阁、关帝庙等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维修,并重新彩绘装饰楼阁,到1959年基本完工。

1971年,嘉峪关市政府自发组织维修关城城墙、垛墙、游击将军府等,同时还修建了文物库房并改建了关帝庙。

1973—1975年,国家对关城城墙进行抢险维护,对于部分城墙塌毁的地方抹草泥、贴土坯,并做基础加固处理。

1979年,麦积山加固工程所在办公处受到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对关城东马道下内城的部分墙体进行了喷固实验并加固了墙体。

1981—1983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关城组织了一系列抢险维修工程:维修内城和外城垛墙及墙体并进行帮夯实验,整体修葺嘉峪关楼楼基,重新修复西罗城马道,维修东闸门门楼并修补东闸门门墩及关城内南墩、旗墩,修复游击将军府后院以及在屋顶装灰瓦等。同一时期,甘肃省人民政府还重新彩绘了外城戏台和关帝庙牌楼,更换了东闸门立柱,抢修了文昌阁断裂的明柱等。1983年,嘉峪关市宣布为对外开放城市。

1985年开始,为了加大对关城及南北两翼长城的保护力度,恢复被损毁的嘉峪关楼,由国家拨款与群众捐献集资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这次维修工程进行了一次总体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1986—1990年,共完成了以下七项维修保护工程:重建嘉峪关楼、关城楼阁油饰彩绘、帮夯内城墙体、重修内城井亭、维修关城南北两翼长城、维修游击将军府、修建嘉峪关“天下雄关碑”碑亭。

1997年,由省市及控股公司联合,对明长城沿线的第一座烽火台——天下第一墩,实施了下崖壁的基础加固,使嘉峪关长城沿线的城防体系修复初见规模。

1998年,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对内城关帝庙进行了修复重建及油饰彩绘。

1999—2002年,经过全面开发建设,建成嘉峪关文物旅游景区。2003年,建成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2004年,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完成了游击将军府内建置及蜡像的原样陈列。2005年,建成石关峡—悬壁长城丝绸之路旅游景区。

2011年11月18日,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重点实施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和遗产监测中心建设三大项目。该工程的启动,标志着这座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

2017年,实施嘉峪关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油饰彩绘工程。

2 嘉峪关修建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2.1 现实意义

嘉峪关在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文化旅游景区。嘉峪关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西通新疆,南临青海,北靠内蒙古,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咽喉要地,也是内陆通往西域、中亚和东欧的必经之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使嘉峪关由原来的内陆城市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嘉峪关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嘉峪关位于丝绸之路的中线城市西安和乌鲁木齐的中间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的交汇点。如今的嘉峪关,作为一处历史名胜古迹,具有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通过现场察看关城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和当地风土人情以及长城及周边历史文物保护情况和长城精神介绍后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这些宝贝,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甚至是抢救性保护。”长城凝聚了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和华夏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人民淳朴的性格、开放包容的特质铸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使中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德厚流光的精神世界。

纵古观今,古代的嘉峪关发挥了抵御外敌入侵、促进文化融合、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今天的嘉峪关,汇聚了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与西域文化,历经岁月积淀,让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古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历史符号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延续,嘉峪关站在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已无可取代。

2.2 发展前景

2.2.1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嘉峪关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历史上在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构建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嘉峪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有利于深入开展长城研究,发掘长城文化、人文精神,科学规范地开展长城保护维修,并在长城遗址得到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长城遗产的展示利用,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落实长城保护的“终极目标”,建立以有效保护为根本、科学规划为前提、展示利用为目标的长城保护利用体系。

2.2.2 机遇与挑战

2022年是嘉峪关关城建关650周年(1372—2022)。嘉峪关站在历史的中轴线上,正以全新姿态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机。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我们心中的长城,不仅是表面的长城,是文物意义上的长城,更是精神层面的长城,是包含着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这一朴素愿望的长城。

3 结语

长城的历史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战乱时抵御外敌侵略,和平时保持贸易互通,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昔日的嘉峪关,是明代长城的开端,河西保障的喉襟;今日的嘉峪关,要前赴后继护长城,科技保护助成效;明日的嘉峪关,需转变理念做保护,抢抓机遇展新姿。万里长城嘉峪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维系中华一统、抵御外敌侵略、构建世界和平、促进民族融合与复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新时代,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必将绽放出新的耀眼光芒。

猜你喜欢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登长城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关照”来自嘉峪关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