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文旅时代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
——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2022-08-24陈慧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大运河展厅运河

陈慧霞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5G技术的发展,5G技术与人工智能、高清视频、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极大推进了我国数字媒体的发展。2019数字文旅发展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数字文旅时代来临。数字文旅是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其扩展和革新了文旅的创作空间、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及体验系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文旅时代,数字化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时间,云上剧院、数字展览、智慧景区、数字文博馆等项目兴起,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作为数字文旅产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物馆学观念的革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博物馆相比传统博物馆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观众体验,沉浸式展厅作为增强观众体验的重要展陈方式受到博物馆建设的欢迎。

“沉浸”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是由匈牙利籍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沉浸体验”也可称之为“沉醉感”,是指人们在开展某些活动时投入所有精力而达到的一种忘我状态,也被称为“最佳体验”(Csikszentmihalyi,1975)。沉浸式体验设计是指通过沉浸场景营造,运用数字化的全息投影、VR、AR等技术手段,将主题故事化,并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音频视频、趣味性的互动设施等途径输出,调动体验者的五感且引发共鸣的产品设计或服务设计。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是伴随着体验经济和数字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其强调以人为本,关注观众的愉悦性和参与性的情感需求,将沉浸式体验设计应用于博物馆中对推动文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展示方式层面,丰富了博物馆文物的展览方式,扩大了文物的展示时空;其次,从游览体验层面,通过科技互动或业态植入活化文物历史,提高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第三,从品牌价值层面,强化博物馆文化品牌价值输出,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第四,从经济带动层面,沉浸式新业态的入驻,提高博物馆经营及衍生收益,带动博物馆发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新建博物馆,从设计之初便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刚开馆便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其“科技互动+密室逃脱”的沉浸体验设计,实现了博物馆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的最佳融合,同时沉浸式还可以提升观众的心理情感体验,传达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选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探索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策略,丰富博物馆的研究领域,同时为我国广大博物馆的提质升级提供新方向。

2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解析

2.1 项目简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江苏扬州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建设历时600多天,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开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造型犹如一只扬帆启航的巨轮。整个建筑群面积近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2万平方米,展厅内部常设展览2个、专题展览6个、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2个、临展2个以及青少年互动体验项目1个(详见表1)。馆内有1万多件(套)文物展品,是国内首座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且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整个展厅由南京博物院策划运营,其中“运河上的舟楫”“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河之恋”三大展厅由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团队Xenario飞来飞去(上海飞来飞去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整体策划设计,通过“全域投影实时渲染+720度沉浸式场景交互剧场+实景游戏解谜”,活化大运河文化,让观众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体验大运河的历史和人文积淀。

表1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厅一览表

2.2 设计特色

2.2.1 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览设计

“运河上的舟楫”“河之恋”是博物馆中两大数字化沉浸展览,通过互动屏、AR增强现实、360度环幕讲述中国大运河的舟楫文化及运河人家的生活状态。其中,“运河上的舟楫”展览是以舟楫实体展览与多媒体虚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大运河千百年来的舟楫变迁故事。该展厅采用流线型参观模式,利用层高创造不同视角的体验感。重点展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图片、文字、船模、触摸屏与AR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运河上的百舸千帆;第二部分是1∶1复原一艘康熙时期20米长的沙飞船,进行实体游览和虚拟游船体验。为营造沉浸感,在沙飞船的内部设置运河饮宴互动投影、民间曲艺互动媒体、运河地图互动卷轴、平衡舵操作杆等装置增强游客体验;在沙飞船外侧甲板周围布局360°环幕,通过将古画中运河沿岸城市名胜建筑、人文风貌等进行三维立体场景重构,给观众带来游历古运河盛世图景之感(图1)。另一大数字展览——“河之恋”展览,提取大运河文化内涵,从“水”“运”“诗”“画”四个章节来展现千年运河。整个展厅是一个540度全沉浸式全媒体互动影院,顶部悬挂半透明的古代凉亭轮廓艺术装置,该装置与360度巨型环幕投影、地面互动投影结合打造整个展示空间,空间总投影面积达1200平方米,共布局14台投影机。为增强互动媒体效果,Xenario飞来飞去设计团队在地面互动媒体中使用8个红外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空间中观众的位置,同时采用“预制影片+实时渲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地面、墙体特效的叠加,并安装特制的30声道音响播放系统,营造非凡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沉浸体验(图2)。

图1 “运河上的舟楫”展厅百舸千帆和沙飞船图

图2 “河之恋”展厅展陈内景图

2.2.2 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业态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是古街巷实景复现+虚拟科技体验+经营性业态。该展览实景复原了大运河流域“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大地域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整条街区100多米长,再现了古运河的繁荣景象。其中,在江南街景中巧妙的LED“天幕”设计,通过每20分钟循环播放视频,给观众带来一日阴晴变幻的景象。一声惊雷,天幕下起小雨,雨水顺着屋檐滑落,汇聚于街区内的小河之中,游客可坐在河岸商铺的靠背上,触摸雨滴,感受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同时在街区中引驻了书馆、茶馆、特色工艺、美食等真实业态,如徐州的山楂糕、扬州的特色美食和三把刀等,活化运河城市带上的非遗工艺。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游客感知,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打造活态沉浸的文化体验空间。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览是古风二次元沉浸场景打造+游戏互动解谜。该展览是一处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厅,运用机械、电子、图像识别、网络控制等多项前沿交互技术,虚实结合打造沉浸式“密室解谜”场景。展厅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设计为古风和二次元风格,同时布局不少于50处的互动体验点,深受青少年喜爱。参观游览的观众可在此化身为监水司使者,在卷宗《监水司密案》的指引下,寻找通关线索,通过操作各种机关和道具,体验运河航运、船只驾驶、漕粮仓储、运河水利等知识,寓教于乐。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线上配套的H5小程序,查看积分排行榜、跟朋友分享自己的惊喜与感动。

2.3 综合效益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从开馆至今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吸引大批青年客群前来打卡,好评如潮。截至2022年3月2日,根据其官网统计数据,其官网访问已经达到148.4万人;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显示,从开馆后,在疫情防控期间总量控制、临时闭馆等因素影响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坚持有序开放运营123天,接待海内外观众875258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已经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江苏省首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教宣传基地”。

3 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策略

3.1 动线设计的趣味化

博物馆的动线设计是整个展陈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合理的动线设计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示的成败。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的动线设计,除了要注重游线的安全性、串联性和功能性之外,要更多地从观众角度考虑游线的趣味性和体验性,满足观众心理需求。首先,针对博物馆全馆动线设计,可以结合主题将高趣味性的沉浸体验展厅与传统静态展厅穿插布局,设计出具有节奏感的游览线路,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起伏,留下深刻印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览与常设展览、专题展览之间交叉布局,增强观众游览体验,丰富动线设计的节奏感和沉浸感。其次,针对某一主题展厅内的动线可进行故事化的设计,以故事线索结合数字多媒体打造极具沉浸感和娱乐性的游览动线。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览,以解谜游戏设计动线。

3.2 场景设计的沉浸化

博物馆场景沉浸设计是观众产生沉浸体验的重要基础,主要以实景复现与虚拟科技为主要设计方式。实景复现强调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其展现形式包括了遗址再现、整体或局部历史场景再现,通过还原、活化某一时期典型遗址或场景,给观众营造一种时空穿越之感,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复原古运河流域城镇街巷空间。虚拟科技是增加场景沉浸的另一方式,从增强观众沉浸体验角度出发,将数字虚拟科技应用于复现三维虚拟游览、虚拟艺术展览、虚拟游戏等多种场景,以虚拟视频、图片、音效等与文物、历史互动,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场景,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沙飞船、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3.0互动展厅等。目前,在博物馆中常用的虚拟现实融合方式有VR、AR、ARG等。沉浸场景设计有利于博物馆展示性、教育性、体验性的提升优化,且在展示文物历史时可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的边界,给观众带来更广阔的场景体验。

3.3 交互设计的人本化

交互设计是利用电子科技和传感艺术来刺激观者感受,以此来实现人和计算机交流与互动的一种技术手段。以人为本是交互设计的核心,情感化是交互设计的灵魂,满足用户需求是交互设计的最终结果。将交互设计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有助于挖掘文物的内涵,同时提升观众参展的兴趣,提高展示空间效果的丰富度。因此,交互设计成为提升博物馆沉浸感的常用技术。沉浸式交互设计是交互艺术与情感沉浸体验的结合,需要从观众体验视角出发,注重展品与观众、观众与展览空间的互动,运用VR、AR、全息投影、互动投影、光影秀等互动科技手段,将传统静态的展品变成动态的、联系的、可交流的产品,消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隔阂,搭建观众、作品与空间联系的桥梁,提升观众的游览体验,让观众走进历史,沉浸其中。

3.4 业态设计的市场化

传统博物馆多以静态的展示为主,业态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后随着“博物馆+”跨界发展,市场化新业态植入提升了博物馆吸引力,给博物馆带来了新流量和新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博物馆的市场化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引入实景业态、开发主题游戏以及巴黎铸币博物馆开设Guy Savoy餐厅等都是博物馆植入市场化业态的典型案例。新业态空间的植入,丰富了博物馆的体验内容,将博物馆变为可观、可品、可娱、可画、可读、可互动的活态文旅体验空间。因此,从市场端出发,探寻符合市场需求的博物馆新业态对博物馆的沉浸式提升及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在数字文旅时代,沉浸式体验作为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其在活化文化遗产、增加博物馆体验性和带动博物馆文创经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项目为沉浸式体验设计提供了思路:第一,以趣味化的动线设计串联整个空间,代替传统功能性动线设计;第二,以沉浸式场景设计调动观众感官,打造全景沉浸式体验产品;第三,以人本化交互设计搭建体验桥梁,构建趣味化沉浸体验;第四,以市场化业态设计活化文化空间,提升博物馆业态丰富度。未来,沉浸体验设计为博物馆提质升级提供新方向——运用科技手段塑造个性化的沉浸场景,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创造丰富的观众情感体验,带动文博经济的发展。

①张妍.“双循环”新格局中数字文旅创新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2021(23):147-149.

②郑欣.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研究[J].中外建筑,2021(4):123-126.

猜你喜欢

大运河展厅运河
光影回响-TW展厅
展厅中的盗贼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意库马涂料展厅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党史展厅设计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