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2022-08-24范译升李原林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磁州窑制瓷纹样

范译升 李原林夕

(天津大学,天津 300350)

磁州窑是我国著名民间陶瓷窑系,明清时期曾以“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而名冠九州,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如今的彭城、磁县等地,正是宋时磁州所处位置,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区域特色的制瓷原料,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黑褐彩瓷装饰技艺,将制瓷工艺和笔墨书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如:“白地刻画”“白剔花”“铁锈花”“白地褐彩”“黑釉剔花”等三十多种技法,以诗、词、曲、赋等为书写题材的文字纹样更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磁州窑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着巨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更是凭借着其独特的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朝鲜、日本等地陶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磁州窑的保护现状

磁州窑在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直至清末民初,受到海外瓷器的崛起及景德镇的官窑地位影响,同时遭遇其他民窑竞争使磁州窑逐渐衰落。如今遗存的窑厂只为各家生产瓷器维持营生,其技艺传承者的日渐稀少与遗址遗迹的不断消逝,让磁州窑文化传承岌岌可危。1996年在相关政府的重视下,磁州窑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此展开了相应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其一,遗址的开发保护及博物馆的建立。1999年由邯郸市峰峰矿区筹建了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内将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与遗址展示相结合,出现首批磁州窑瓷器传统工艺的全流程的展示。该博物馆还成了诸多艺术类院校、各大中小学的实习创作基地。

其二,以人为本的技艺得以传承。世代相传的制瓷技艺和长久历史,使当地仍有部分优秀工匠和手艺人,他们早年在瓷厂锻炼,而后又去到艺术院校研习,归来后凭借专业的艺术修养与对磁州窑文化的深入研究成为陶瓷艺术大师,对磁州窑的现代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如安际衡、刘立忠、任双合、张拥军等。磁州窑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授予刘立忠、安际衡两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其三,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2003年,政府提出将磁州窑文化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部分陶瓷艺术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盐店及富田等地建成磁州窑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前往。更有许多学成归来的中青年艺术家,依托家乡文化开设工作室或是创办公司,生产出将磁州窑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及实用需求相融合的磁州窑产品。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际衡成立的大家陶艺有限公司,推出了酒具、灯具、香薰等现代瓷器,受到了众多单位与收藏家的青睐。

2 磁州窑传承的困境

磁州窑制瓷技艺依靠口口相传,通常以血缘关系为技艺相传的纽带。而如今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磁州窑制瓷行业的收入、发展并不景气,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选择众多,如此种种导致许多后人不再从事陶瓷行业,曾经的“磁州”现如今只有彭城镇还有少部分手工工作坊仍在继续烧造。

且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工业化生产使许多传统的制瓷习俗发生了改变,现存的生产开发形式也无法融入当代大环境。目前磁州窑的生产销售主要来源有当地手工艺人开设的家庭工作坊,部分陶艺大师的个人工作室,以及个别中青年陶艺家创办的企业单位。家庭工作坊制作的多为仿古磁州窑陶瓷,依靠外地零散游客的方式销售,经营状况并不景气,随时有传承断档的风险;由陶艺大师开设的工作室,其作品常被作为艺术品通过熟人引荐或展会拍卖等方式售卖,也有部分赠予博物馆。但个人创作难以支撑整个产业,主要流通于艺术行业而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企业家所创办的磁州窑企业在当地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有良好的口碑。但企业员工多数只从事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过程中的单一步骤,员工收入并不稳定,离职率高,高素质人员的缺乏使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十分弱势,且因生产规模小、销售量低而无法承受逐年上涨的生产成本,也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3 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将传统技艺及其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技术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必要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核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基于“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两个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形态以信息处理技术形式完整保存,做到“静态”的保护。同时将现存形态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开发再创,让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内核以数字媒体形式重获生命力和创造力,做到“活态”发展。对此,磁州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以下策略。

3.1 采集可视化产品信息

不同于传统现实层面的物质保护,数字保护手段可将磁州窑器物资料、影像资料进行信息可视化展示,使其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永久性保存。瓷器的可视化信息内容由造型信息和纹样信息两部分组成,其中造型信息的采集过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重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可通过光学测量和磁学测量两种方式,测量得出瓷器三维数据后通过点云数据处理技术,即通过扫描将瓷器外部形状由数个包含三维坐标信息的点包裹组成,将整理过的点整合成点云并优化效果,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模型重构,最终得到陶瓷器物可视化模型。

而在纹样信息采集中,目前较为成熟的两种技术为纹理映射技术和数码照相技术。纹理即映射是在上一步形成点云的扫描过程中,同时对表面纹理同时进行采集,扫描得到的点包含了三维坐标信息及其相应的色彩值,因此点云信息其实是可以包含器物的三维造型、表面凹凸及色彩信息的全部可视化内容,最终将色彩信息与模型对应就可以实现数字建模的最终效果。数码照相技术则是通过实景实物的拍摄,再将得到的图片在如Photoshop等平面软件中对其进行后期编辑处理以获得最终的纹样效果。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影像及文字资料同样需要进行数字化保存,可通过拍摄、文字记录、录音等方式采集手艺人的资料、工艺流程等内容,并对采集到的图像或影像进行处理,如对图片进行优化压缩,对音频、视频等进行后期剪辑、添加旁白讲解等。

3.2 形成数字化资料库

在产品信息的可视化达成后,需要将其数字信息编码录入资料库进行存储,建成后也可实时更新修改,便于资料的随时输出与使用。对于已经收集到的可视化信息,资料库的设计可以将器物信息、影像资料、文字记录三大类别作为一级分类。其中影像资料、文字记录两个板块中,可设计成分别以时期、地区、工艺、相关人物四个标准任意组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查找,在器物信息板块中可下设造型、纹样、工艺、属性四项为二级分类,造型可包括日用瓷、陈设用瓷两大类,日用瓷可分为罐、碗、钵、碟、洗、盘、盆、壶、缸等,陈设用瓷包括香薰、瓶、盖盒、灯、炉等;纹样可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其他纹样,植物纹样按种类可分为花草叶纹样和瓜果纹样,动物装饰纹样可以划分为瑞兽、水族、珍禽几类;工艺可包括釉装饰、化妆土装饰;属性则包括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及作者。资料库的分级设定主要是为了记录各类制瓷技艺以及明确瓷器的相关信息,将信息进行整合。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库见图1。

图1 磁州窑资料库(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搭建磁州窑数字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往往是通过线下博览会、博物馆和文化交流活动,而数字博物馆是面向互联网观众的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和更广的普及范围。数字博物馆可在产品可视化信息的基础上,集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知识等内容,将磁州窑器及其技艺、文化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再现。展示内容可包括瓷器制作过程、历史演变、民间艺人的资料、传播方式及生活的使用场景等,依托Unity引擎建立三大多媒体模块:瓷器三维展示、虚拟工作坊、VR实景动画。在瓷器三维展示模块中,可在引擎中搭建虚拟的博物馆陈列设施,设置第一人称视角模仿现实观感,将资料库中的器物可视化模型导入并设置交互操作模块,使观者可以随意放大与旋转进行自由观察。同时配合实时语音讲解。在虚拟工作坊模块中,将磁州窑器的制作场景,如水碾、晾晒场、馒头窑、工作洞与所用工具、材料,以三维制作的模式导入引擎中,设计操作程序使游客能在虚拟的工作坊中体验完整的瓷器制作流程,即取碾瓷土、淘洗瓷土、练泥、拉坯、成型、上釉、装饰、阴干、入窑烧制,最终出窑完成。在VR实景动画模块中,将磁州窑的建筑与文化特色作为重点展示,如特色建筑馒头窑、笼盔墙等,使用废弃的笼盔作为墙体填充,是磁州窑系建筑实用美学风格的一大特色。利用三维技术重现磁州窑特色建筑场景,使观者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逼真精致的三维展现也可以给予观者身临其境般的视觉体验。此外,数字博物馆还可与线下场所,如线下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进行合作,陈列作品可在每件瓷器作品前安装显示屏,用户在观赏时可结合显示屏观察瓷器的三维立面、工艺视频等。开设线下交互体验区,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及VR设备,交互体验制瓷环节,全方位展现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4 打造互联网文化创意产品

随着信息传播逐渐从书籍、报刊转移到电脑、手机等移动端设备上,互联网产品的便捷性也越来越与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吻合,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许多文化创意产品也应运而生。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制作出《中国古典家具》App,通过游戏的表现形式模拟了榫卯的实现过程,游戏中成功再现了古典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还包括多种材质和漆艺、纹样的呈现,将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直观地展现出来。2010年的世博会,一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展出在中国馆,该作品运用电子影像和动画技术结合制作,画面中动态的人物和场景给参观者带来极其震撼的感受,吸引了大批观众。

有以上两项成功案例的出现,表明了依托于传统文化及技艺的创意产品,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文化推广的有效路径。以游戏产品为例,磁州窑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从仿古、田园两点进行开发,制作磁州窑古镇模拟经营手游。以2020年发布的《江南百景图》为例,游戏设定于明朝江南地区,玩家则成为城市的设计师,兴造建筑、规划布局,经营赚钱。而磁州窑古镇游戏可以以瓷器生产为主要环节,依托陶瓷产业与瓷文化的古镇日常生活来设计游戏内容,同时游戏内还包含往来商贸、市井生活、宗教文化等内容。内容涵盖生产、销售、生活三方面,游戏模块也按功能分为制瓷、商贸、居住三类,古镇原型可以参考以明清时期磁州六大集镇之首的彭城镇,如瓷器制作的步骤需要在制瓷建筑区域——窑场中完成,而根据制瓷的制作工序,窑厂可分为四块区域:原料区、坯品制作区(图2)、烧造区和其他功能区,游戏中需要将制瓷的每个步骤及对应的场所划分清楚,使玩家按照正确的步骤及地点交互完成制瓷活动,如坯品制作区有工作洞(图3)、晒坯场、储存房。工作洞是为了完成包含拉坯、上碱、上釉、绘画等工序步骤的场所。游戏通过全方位还原磁州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玩家沉浸式体验并深入理解磁州窑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历史与其所创造的独特艺术。

图2 坯品制作区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工作洞内部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展现在大众眼前,在此情形下人们更是十分渴望以中华特色文化为载体的创意产品的出现。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产品开发,能使人们通过游戏的形式,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及其趣味性,以充满特点的磁州窑文化及富含其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唤醒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感。

4 结语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薪火相传千年,许多的文化遗产宝藏已经成为民族的生命记忆,这些口传心授的民族智慧却在时代的发展中正走向消亡,正如已燃烧了几个世纪的磁州窑火也逐渐走向油尽灯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们应挖掘其现存形态,保留传统技艺的火种,以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手段,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建立新型保护体系,使磁州窑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能重获生命力与创造力,使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能得以传承。

①桑月侠,郑乃章,吴军明.论北方窑系对淮北烈山窑瓷器胎釉组成的影响[J].中国陶瓷,2021(6):62-68.

②邱一峰.磁州窑“铁锈花”装饰再表达——以现代“陶艺铁绘”壁画为例[J].艺术百家,2021(2):188-193,220.

③陈扬.明代“磁州窑类型”瓷器分期研究——以明代墓葬出土瓷器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3):63-75,110.

④张文娟,王晓梅.当代磁州窑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陶瓷学报,2013(3):372-376.

⑤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157.

⑥赵敏婷,姚蕾.论平遥漆器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策略[J].包装工程,2018(18):255-260.

⑦刘敬华,王建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以磁州窑为例[J].前沿,2012(12):137-138.

⑧杨艳君,苏皓男.黄梅挑花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8(3):112-113.

⑨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83-87.

⑩马玉洁,杨彩虹,梁莉华.彭城磁州窑工作洞生产性空间价值解析[J].装饰,2018(11):124-125.

猜你喜欢

磁州窑制瓷纹样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拯救“濒危”花纹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