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协调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2022-08-24张红凤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省份城乡耦合

张红凤,程 鹏

(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靠、相互交融、互促互荣的有机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城乡协调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要从乡村和城镇两方面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发展格局转变的关键期,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高质量发展又能够很好地支撑城乡地区统筹发展。在全面振兴乡村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对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乡协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著作中蕴含了城乡协调的概念与理论阐述,这为理解城乡协调的内在含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协调水平的测度方面,Barner和Douglass认为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要素流动息息相关,城乡之间的空间界限及其传统差距渐渐缩小。Eastwood等认为农村的资源和生产效率相对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影响城乡协调的主要原因。赵东明和白雪秋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黄云鑫等从城镇和乡村发展的五个方面(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构建指标体系探究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深刻含义引发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马茹等构建了供给、需求、效率、运行情况和对外开放五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指标体系。陈景华等从协调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肖德和于凡从协调、民生、绿色、效率、开放五个维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在城乡协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上,吕丹和汪文瑜以东中西和东三省四大区域为背景,研究发现城乡协调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高波和孔令池从城乡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融合分析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已有研究实证分析了城乡均衡发展状态“怎么样”,探究了城乡协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且相互影响,二者的互动关系存在剖析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献研究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基于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含义基础上,构建城乡协调指标评价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2)在理论和定性角度分析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研究方法,从动态评价的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二者协同提升的政策建议。

二、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机制

耦合是指多个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对其产生影响关系的反映。其基本前提是模块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机制。城乡协调发展重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等方面;而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二者存在前者推动后者、后者支撑前者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协调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制

(一)城乡协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乡关系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劳动力转移程度、产业结构等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第一,城乡协调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统一化、规范化,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乡协调水平,进而实现城乡互补,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科学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城乡协调可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全社会福利改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质量。第三,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工业化和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并存发展,这种城乡互联互通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市场机制的良性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城乡市场统一和市场体系的对称,带动城乡商品和要素的交换与流通,提升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外,城乡资源在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融合,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城乡协调

充分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物质条件是实现城乡协调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城乡协调的发展要素。一般而言,市场体制和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农村发展投入越多,城乡协调度越高。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而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流通。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缓解经济社会矛盾,合理协调城乡资源、优化整合城乡产业,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基础,有利于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心任务。

总的来说,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行的、紧密相连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高效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融合发展,最终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城乡协调培育必备的发展要素,比如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因此,如何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乡协调的协同推进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三、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城乡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效缓解城乡不平衡发展问题。如顾鹏等借助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5个方面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周江燕和白永秀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维度对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的可得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生活4个层面的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再设12个三级指标组成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城乡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环境污染,学者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如钞小静和惠康从经济的增长结构与稳定性、福利变化、资源利用率4个角度构建增长质量指标体系。魏敏和李书昊从新时代视角出发,构建经济结构、创新驱动、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等10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本文借鉴前人的贡献,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发展全面性、时代理念性,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5个维度选取21个三级指标,构建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

根据熵值法计算的权重较为客观准确,可以有效克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本文参考邓宗兵等文献的研究,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用价值,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按照标准化的方法处理指标。分别用公式(1)(2)对正、负向指标标准化处理。其中,代表年份的数量,代表省份的数量,代表指标的数量,表示第年省份的第项二级指标值。由于不同的指标所运用的单位和量纲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为标准化之后的结果。

(1)

(2)

其次,计算指标的特征比重为:

(3)

再次,计算信息熵及其冗余度为:

(4)

=1-

(5)

最后,确定第项二级指标的权重为:

(6)

2.

耦合协调关系既包括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也包括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借鉴张红凤和曲衍波的研究,构建耦合协调度函数即公式(7)揭示城乡协调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分析两个系统间的耦合状况。

(7)

公式(7)中,表示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值在[0,1]之间,值越大,表示两系统之间耦合性越好,联系越紧密;和分别代表各省份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度能够衡量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但很难体现系统之间高低水平的差异性。本文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公式(8)和(9)来精准分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

(8)

=+

(9)

在公式(8)和(9)中,代表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数值越大,说明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越好。表示综合协调指数,用来衡量各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程度。和分别表示各系统在耦合关系中相对重要性,本文综合考虑之后,认为和都非常重要,两系统均取值0.5。以耦合协调度为基础,根据耦合协调度的大小由低到高划分,结果见表3。

表3 耦合协调度发展阶段划分

3.PVAR

首先,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其次,采用广义矩估计和脉冲响应方法揭示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PVAR模型为:

(10)

其中,表示各系统的列向量,表示截距项,表示滞后阶矩阵,分别表示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表示随机误差。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缺失性和可得性的实际情况,本文对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各指标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以及各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等相关资料。

四、实证分析

(一)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分析

1.

根据公式(7),计算出2008—2019年各省份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如表4所示。从时间发展来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持续增长的变化态势。农村地区依托惠农发展战略,“三农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加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已进入磨合阶段,向着更高水平方向迈进。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的磨合阶段,距离高水平磨合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表4 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

续表4

根据图2所示,10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9年间一直低于0.5,始终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仍需进一步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的协同推进,实现磨合阶段的转化。除此之外的省份,耦合协调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这表明了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北京和上海是最早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城市,并且在样本考察期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另外,耦合协调度大于0.5的城市比重从2008年到2019年增加了82%,2019年位于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北京和广东,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808 0、0.803 3,位于高水平磨合阶段的省份有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和谐演进。

图2 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耦合协调度

2.

整体上看,中西部大多数省份的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拮抗阶段,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在磨合阶段,这也说明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东部地区的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建立较好的互动机制。位于磨合阶段的辽宁省在2012—2016年期间出现小幅度下降;相反,河南和广西一直处于良好态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值均增幅约45%。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态势,区域间的年度增幅程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呈相反趋势。参考张博胜和杨子生、武增海和李涛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自然断点法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高幅增长、中高幅增长、中幅增长和低幅增长4个等级,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见表5。

表5 2008—2019年我国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等级

河南、广西、湖北、甘肃和安徽5个省份属于高幅增长地区,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增幅在40%~45%之间。这一等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增幅最大,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明显,但城乡经济基础薄弱,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受限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中高幅增长地区包括贵州、新疆、重庆、陕西、青海、江西、河北和福建8个省份,各省份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增幅在29%~39%之间。主要特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较高,且增长幅度大,城乡协调治理效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然而,考虑到该阶段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交通、技术等方面还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如青海和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28和29位。东部地区的天津、山东,中部地区的山西、湖南,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四川、宁夏共7个省份,处于中幅增长阶段,耦合协调度值增幅在16.5%~28.5%之间。主要特征表现为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仅有小幅度增长,但协调度水平仍然不高,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空间较大。低幅增长地区涵盖10个省份,包括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云南、吉林、黑龙江,各省份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增幅在1.25%~15.5%之间。这一层次省份的城乡协调水平已达到较好的程度,增长趋势总体上渐趋缓慢,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城乡协调的约束性较小。

(二)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

PVAR模型依据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往关于城乡协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鲜有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性分析。如贾兴梅等基于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驱动效应,但是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并未进行分析。本文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一步运用PVAR模型综合分析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关系。

1.

为了准确检验和判别平稳性的问题,采用LLC和IPS对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单位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IPS检验值表明无法拒绝不平稳的假设,因此需要对两个变量进行差分检验,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原来不平稳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的过程得到平稳性的数据。

表6 单位根检验结果

2.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阶单整,为验证二者之间是否构成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Kao协整方法进行判断。检验结果显示:t=-2.035,P值以0.021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3.Granger

上述的协整检验说明了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此种检验并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是指变量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对变量的预测是有利的,那么称变量是变量的Granger原因,否则为非Granger原因。本文采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合适的滞后阶数是良好检验的前提,本文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估计得到的检验结果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原假设的F统计量对应的P值小于1%,拒绝原假设,说明城乡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城乡协调的Granger原因。

表7 Granger检验结果

4.PVAR

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是建立PVAR模型的前提条件,本文使用相关准则(AIC、BIC、HQIC)确定滞后阶数为1,为PVAR模型的估计确定了良好基础,模型估计结果见表8。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时,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影响系数为0.261。说明城乡协调能够较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滞后一期时也通过了1%的检验,有助于实现城乡协调水平的提升。总之,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城乡协调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城乡协调水平的提升。_、_和_分别代表滞后一阶、经前向均值差分处理后的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表8 PVAR模型估计结果

5.

上述检验已充分说明模型是稳定的,为更进一步研究城乡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经济意义,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各系统之间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冲响应图

图3中,从图a~d依次表示城乡协调对自身、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自身的脉冲效应,均呈收敛趋势,表明模型是稳定的。b表现了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击为正向,并且在第1期的响应值达到最高水平,之后波动式趋于水平,这表明城乡协调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果与上述GMM检验相吻合,进一步表明城乡协调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由图c可知,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响应值在首期迅速下降之后,渐趋于水平线一致,这说明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为平稳,有助于有效、稳定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

脉冲效应函数描述了PVAR模型中内生变量一个单位的冲击对自身以及其他变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之间的相互贡献程度,具体结果见表9。

表9 城乡协调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差分解表

首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差分解方面,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在冲击初期(第2期),城乡协调的冲击强度就达到了23.484%。从整体来看,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在第10期达到26.279%,这表明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冲击强度,一方面体现在随着城乡协调水平的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体现在城乡协调有利于资源要素的合理流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城乡协调水平方差分解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第1期就有42.870%的贡献率。从整体来看,冲击强度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41%左右。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城乡协调促进了教育、就业和投资等资源的流通,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反作用于城乡协调,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本文采用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各省份的城乡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系统耦合协调度均有明显改善,目前大部分省份正朝着良性互动方向迈进,向着高水平磨合阶段发展;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大于中西部地区。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城乡协调有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支撑城乡协调水平的提升。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小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地方领导的农村贫困治理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要优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能力、前瞻性导向能力和善于发现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与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的能力,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经济来源、发展可行性等方面切实推进农村治理,制定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加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农村地区产业投资,促进农村地区就地创业与就业,充分挖掘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的内在潜力,根据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发展情况和经济现状,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经济,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地区发展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通过产业振兴的扶持,同时,还离不开政府对城乡协调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强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提升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政策的支持,加强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如在农村地区开设农业技能培训中心,提升农民种植、耕地的技能水平,带动居民寻找增产丰收的方法,提升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和思想创新。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步步地积累中慢慢实现的。

第四,因地制宜地制定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我国的领先水平,该区域在继续加大城乡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二者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中部地区是三大区域中城乡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区域,应充分重视农村和城镇地区资源的平衡,利用城镇便利的基础设施、技术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应着力推进城乡建设进程,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促进城乡协调。

第五,加强中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建设。推动各大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县域基础经济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与特色小镇,加强软硬资源的建设,逐步改变核心城市在中西部相对稀疏甚至没有的现状。

猜你喜欢

省份城乡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