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与创新

2022-08-24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夏蒙尼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主持人规范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夏蒙尼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革新,网络语言作为其附属产物变化迅疾。在互联网建构的新型媒体环境中,网络语言的覆盖人群不断增加,影响范围持续扩展,呈现出全民化普及、螺旋状丰富、阶段性更新的态势。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习惯传导至职业工作上的表达偏好。但亟需说明和强调的是,大量的网络语言全然不符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部分粗俗鄙俚的话语甚至有悖公序良俗、法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放任使用,极可能产生消极恶劣的影响。因此,承担着媒介传播重任的主持人,更应明晰网络语言的双重性质,高度重视网络语言的现实问题并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审慎使用。

1.传统媒体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对比

信息技术极大延展了传播时空,发轫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语言突破屏幕局限,延伸到众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更好论述融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使用,笔者首先分析传统媒体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点这两个方面。

1.1 传统媒体语言的含义及特点

20世纪80-90年代,主持人节目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兴起,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涌起。历经时代演进深化发展,如今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定性变得愈发复杂。俞虹(1996)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一书中认为,“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的人”。陆锡初(2012)指出,“节目主持人是指以‘我’的身份在广播电视中组织、驾驭、掌握节目过程,与受众平等交流的大众传播者。”节目主持人的定义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但达成共识的是: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处于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第一线。目前,传统媒体语言的定义基于对节目主持人的认知。

《中国播音学》点明,广播电视播音(包括节目主持),是通过电子传播媒介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广播电视播音语言具有“三性”“三感”的特点,即庄重性、鼓动性、规范性、亲切感、时代感和分寸感。这些既是播音语言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要求。

1.2 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点

新媒介的诞生,通常会带来全新的语言传播方式,同时形成新的语言变体。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网络语言自然成为广受欢迎的语言形式之一。网络语言的详细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是专门指仅在网上使用的语言,即网络术语。本文中对于网络语言的讨论主要从第二种出发。

由于网络语言发展迅速,其生命周期通常非常短暂,可谓“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因此,在这种语言交流的环境下,只有得益于本体普遍适用与快捷便捷的部分词语,也就是能够贴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境和表达需求的网络语言才能够由虚拟走入现实,例如“内卷”“真香”“断舍离”“yyds”“虽迟但到”“竟是我自己”“有内味了”等等。这类网络语言便于记忆、新颖幽默、生动有趣,体现现代流行文化的心理特点且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大浪淘沙中得以存留,并逐渐加工化用。用户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利用短而精的内容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同样地,在心理状态维度,网络语言也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如“破防”就能生动形象地表露出内心深受触动,“emo”是忧郁伤感情愫的释放发泄、“意难平”则在描述一种难以释怀,无法甘心的感觉。

2.主持人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会更加凸显它的利弊——如若贴切使用,不仅可以直接代表时代特征,还能彰显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以用户为导向的转向;但若使用不当,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借助传媒性质不断放大,甚者可能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语言有雅俗区分,一名优秀主持人应该审时度势应用语言,实现“雅俗共赏”——“雅”是雅致且儒雅,“俗”则是通俗又不落俗,雅与俗之间相互对立也同时相互包容。网络语言在雅俗上更是两极分化,因而主持人在处理方式上受到更多限制,面对更大挑战。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地,主持人更是肩负着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更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述,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注意时间、场合等多重因素,并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2.1 贴近受众,与时俱进

从主持人心理学角度出发,第一要义便是满足观众需求。互联网语言本身是一种娱乐化的产物,是一类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大众文化产品。无论是新闻节目、民生节目还是综艺节目,其构思设计都会着重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实现节目与观众的亲密关系。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历史特征和显著的生活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批新类型节目因为贴近受众、与时俱进,获得了突破性的收视率和口碑评价,实现了电视市场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双丰收。

2.2 语言生动,节目鲜活

随着融媒体环境趋势的发展,互联网语言对不同事物的影响有所差异。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要具有基本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在节目中结合不同的传播目的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并在选择的过程中确保网络语言的准确性。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主持人恰当选择使用的网络语言可以帮助观众准确理解,增强观众认同感,让节目更加鲜活有趣味、丰富有魅力。

3.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失范表达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在互联网失效,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而由其引发的网络语言习惯大量存在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当中,部分失范的表达将作用于节目的传播效果。

3.1 言语失范,导向偏差

我国的广播电视内容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的规范性问题。但是,在“流量时代”,部分主持人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和高点击、高收视而有意地过度使用趣味低级、审美缺失或深奥难解、受众极小的网络语言,这些行为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时代态度的代言人,在节目中的一言一行都发挥着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出现网络用语的使用不当或出现语法不规范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媒体在群众心中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3.2 鼓动观众,缺乏分寸

相比于传统媒体语言规范,网络用语由网友自发创造生成,缺少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部分网络用语有失分寸。为创造噱头吸引观众或基于经济利益考量,很多主持人长篇大论引用当下流行词语,更有甚者在节目中不顾身份讲“段子”,出现脏话黑话字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极端的情况还涉及暴力、色情暗示等。根据人民网舆情研究室的调研报告显示,“尼玛”“屌丝”“滚粗”等词在网络低俗粗鄙语中引用位列前排。广为人知并非等同正确,部分缺乏责任感的节目主持人受各类思潮的影响,使用大量不恰当的词语,不把握话语的分寸感,使节目变得低劣粗俗,最终在规范的体系和新媒体的浪潮中被淘汰。

3.3 娱乐过度,节目低俗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除了具有监视社会环境,传播新闻和信息以及提供教育的功能外,还具有向观众提供娱乐的功能”。规范的网络语言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展现娱乐性和趣味性,但一旦逾越尺度边界便会过犹不及。鲁迅先生也在谈及通俗文艺时提出“主在娱心,杂以惩劝”,意思是要从娱乐文化中得到真善美的启迪和美学追求。观今日中国电视文艺市场,部分主持人无视国家导向,一味迎合流量。例如《不傻说》栏目“垃(国)圾(足)是怎样炼成的”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多次使用“混子”“摆烂”等网络语言传播不正三观。而主持人所属的媒体非但不严格把关节目内容,还把这些低俗的桥段当作噱头来宣传。针对此种社会不良风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曾发布《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等正式文件,号召各类媒体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舆论场,引导人们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4.主持人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4.1 符合语言标准、坚守道德准则

有声语言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规范的普通话语言传播是实现内容的正向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保证,更是大众传媒完成先进文化引领的前提基础。面对网络语言的利弊,主持人应从语言文明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自己的言语举止。传统语言表达的标准不能简单定义为僵化,更不能把语言失范当成主持人个性的表达。

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中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一些很不文明的网络词汇都构成了主持人语言的严重失范,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必然会破坏传播效果,严重伤害主持人和节目的形象。早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要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了系列制度法规和其他文件规定,如《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明确要求讲话人和主持人发挥示范作用,规范工作中通用语言的使用并保持母语和写作的纯正,演讲者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教育,促进、普及和标准化应用,作为语言标准化和美学的领导者。

4.2 去粗存精,进行时代化改造

互联网语言的不规则和粗俗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主持人必须学会透析网络语言的本质,坚决避免起源不明,含义不正确,公然歧视、暗示和批评的互联网语言;坚决避免使用具有低俗发音,低俗内容和低俗语义的网络语言。严格检查并仔细审查出现在观众和评论中的网络语言以及来自网络平台的观众的评论,坚决拒绝违反法律法规,损害人们感情、违反语言标准的网络语言。

对于部分得体恰当的网络语言,灵活运用可以让表达事半功倍。例如,在央视体育名人奖上,主持人张斌描述了有经验的运动员向教练的转变,并用“有经验的驾驶员”来描述他在该领域的经历。央视《朝闻天下》主持人文静在报道英国公投脱欧时就用了“一言不合就脱欧”的表述,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在报道国内出境游人数激增的时候主持人使用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语言。贴合实事、巧妙使用的网络用语赢得了观众和网民的好评,既使新闻节目妙趣横生,也彰显了主持人的语言魅力。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在融媒体的传播中,应基于对语言规范的遵从,对内容要求的遵从以及在融媒体环境下的验证和核实,展示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隐藏消极因素来使用网络语言。

4.3 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增强亲切感

此处的“因地制宜”并非地区,而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灵活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例如网络视频节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近年来出圈的主持人,王冰冰、朱广权等无一不在各个平台游刃有余地驾驭不同角色。例如央视新闻在Bilibili视频网站上推出的“康撒小剧场”,两位总台主持人康辉、撒贝宁走下主播台,走进Vlog的镜头里。主持串联中频繁出现的网络用语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在全网达到了超400万的播放量。这就是全媒体矩阵基于平台性质“因地制宜”使用网络语言大获成功的典例。除此之外,一些自由度较高的综艺主持人在微信视频号、微博、小红书、b站上运用的网络语言为自己摆脱了刻板单调的陈旧定势,创造了颇具性格特色的表达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极度丰富、爆炸增长的时代,一个社会文化生活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产物,也是语言研究主题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语言呈现井喷式的更迭状态,速度之快以至于难以控制语言结构。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亦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和网络文化生活的参与者,自然会为新鲜有趣的网络用语所吸引。但每一名坚守正道、勇担责任的主持人更应理智清醒,必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有所思量、有所敬畏。无论自我职业发展路径如何,不对抗语言既定规范、不触及语言传播底线是每一名主持人的分内之事。

网络语言的潮流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再反映于媒体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大众娱乐需求的典型表现。因此,使用网络语言是时代与社会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趋势,主持人需要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的本质根因。其次,网络语言呈现两极特征,鱼龙混杂之中,甄别筛选、正确应用才是主持人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深入思考并不断调整修正的重点。大放异彩与大放厥词其实只在一语之间,肩负重任的主持人更要兼顾增强意识与提高素养,合理合规使用法律允许、大众公认、表意准确的网络语言。最后,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与创新要立足用语词性、语法规范、交流场域、媒介性质、后续影响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庄重性、鼓动性、规范性、亲切感、时代感、分寸感,竭力为观众创建基于时代的优秀内容、经过深思熟虑且生动有趣的节目。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主持人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