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求索:《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2022-08-23吕思静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
吕思静 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
本课与岳老师同文教学,呈现“读写路径”的另一种求索:引导学生继《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后,从散文两个“我”的视角,再次精读单篇的深度学习思路。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课例主题:以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课例教学为例,探索基地作者视角的文本深度理解。
观察要点:1.学生分析文本是否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作者与读者的视角解读是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3.突破难点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藤野先生》是统编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的首篇。作为解读资料浩若烟海的鲁迅名篇,尤其是曾经在七下“整本书阅读”就进入过学生阅读世界的回忆性散文作品,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在单元教学目标引导下培养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特色与魅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梳理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多件事,感受到先生对待学术的真诚严谨、好奇执著和对鲁迅的尊重关怀及严格要求。但为师的本分并不足以衬起鲁迅在结尾时以“伟大”作评价,结合看似与文本无关的鲁迅与其他人(清国留学生、学校职员、日本学生等)的交往,不难读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本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游戏玩乐,学校职员敷衍关怀,日本青年在军国主义思想鼓吹中妄自尊大。此时,一位孤独求索而屡感屈辱的异乡学子,在一位日籍教授那里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学业帮助和师生情谊,实属难得。这一层解读,是回忆性散文阅读时关注“我”的视角而得到的启示。但紧接着又会产生新的疑惑,鲁迅为何要在二十年后流落厦门时写下本文呢?1926 年鲁迅在“时时想起”中又从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呢?这一点解读,可以通过关注回忆性散文的两个“我”找到思路。1926 年鲁迅逃离抓捕来到厦门,却受到排挤。而仙台时期藤野先生在学校因口音服装的小事被人(学生)嘲弄造谣,但他却能心无旁骛坚持医学事业,关心爱护异国学生。这是一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失意者面对自己的不如意时,还能对他人(作为学生的鲁迅)倾囊相授的大爱。而师生相隔时空,却境遇相似,使得多年后鲁迅在被失意所困时感到强大的坚守力量,激励自己每感“疲倦”时,“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继续战斗了。”在此解读中,我们以“异乡人的求索”为主题,不仅读出鲁迅身在异乡求索的屈辱和自尊,更期待引导学生在精神“异乡”的困境中感受藤野先生之于鲁迅的精神力量。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较以往有一定的提升,作为已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朝花夕拾》的阅读者,对鲁迅的语言风格也有朦胧的感知。因此本课将梳理放置预习,以学生质疑较多的问题,如“题目为《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作其他人”作为重点;把“鲁迅为何二十多年后才回忆藤野先生”“鲁迅为何要写先生穿衣模糊这些又损形象的细节”等问题作为难点,引导学生从疑问入手,关联多件材料的关系,较为深入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三层递进的感情。
【目标确定与环节贯通】
课时目标:分别梳理作者与藤野先生及其他人物的交往,朗读写作两类人时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鲁迅在民族屈辱的大背景下,因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尊重而产生的感激之情,深入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超越民族主义的大爱的敬佩(教学重点);区分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还原藤野先生当时的处境,尝试理解藤野先生在失意中的坚持对鲁迅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
(说明:基于学情和文本分析,落实单元目标中:内含于回忆事件中的人物品格和精神,了解别样人生并汲取人格力量;品读鲁迅极有特色的语言,领略名家风采。通过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特点,结合青年和中年鲁迅的处境,再发现藤野先生仙台时期的景况,理解先生的坚持对鲁迅产生的深远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贯通
一、梳理与先生的交往,感知“我”对先生的感激
鲁迅一生共写过三位老师,一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有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再一位,就是他作为一名异乡人在日本学医时遇到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其实在仙台求学,鲁迅是“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的,为何鲁迅唯独回忆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跟随两人的交往,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表1
藤野严九郎是一位先生,“我”是一个异乡学子。一位异乡学子受到教授的关怀尊重,心生“感激”,是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第一个原因。
(说明:反馈预习,梳理文本,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是写作的第一层原因。)
二、关注其他交往关系,感受“我”对先生的敬重
既然文章写作“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为何文中出现了不少与先生无关的人物?
1.请同学们结合图1 完成梳理,并思考:鲁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图1
2.鲁迅为什么要写作他们?
明确:形成人物形象上的对比和情感上的反差;勾勒出由这些人物所共同组成的社会大背景——本国留学生浑浑噩噩、不务正业、游戏玩乐;仙台医专职员的关心显得敷衍而不真诚;日本青年在军国主义思想鼓吹中妄自尊大,也正是在如此环境中,藤野先生跨越民族主义的真诚关心,为苦闷求索的鲁迅建构起严谨求学氛围和纯粹师生情谊,实属难能可贵。
3.当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时候,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呢?
明确:“伟大”。
4.朗读语段,感受作者写作藤野先生与写作其他人物时语言风格的不同。
(说明: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回顾与自己相关人与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看似无关的人与作者写作藤野先生的内在联系,通过语言研读,感受鲁迅对于藤野先生身上超越民族主义的大爱的敬重。)
三、关注作者的“我”,理解先生给予“我”的鼓励
鲁迅为何要等二十多年后,才在厦门大学校园里写下纪念文章来回忆藤野先生呢?
提示:关注预习单中鲁迅为《朝花夕拾》写作《小引》时自我处境的描述,即引导学生从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特点再次进入文本阅读。
明确:一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失意者(藤野先生)对他人(鲁迅)倾囊相授的大爱,使得当时经历过抓捕、逃亡、排挤,处在困窘危险中的鲁迅备受鼓舞,足以在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景况时仍能产生坚持正义事业的责任和勇气。
小结:如果说青年鲁迅在日本时是一位异乡艰难求索的学子,那藤野先生虽为日本人,但却与周围环境相龃龉,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精神上的异乡人,与厦大时期的鲁迅时空相隔,却能惺惺相惜。
(说明:根据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文体特征,透过1926 年鲁迅的境遇,反观仙台医专时期的藤野先生处境,感受两人同为失意者的坚持和执著,深入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四、作业设计
1.探索“异乡人”。阅读《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节选部分,从解剖学的另外一位教授身上,深入理解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原因。
2.主题演讲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谨忆周树人君》,并确定主题进行演讲稿的写作和准备。
(1)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2)其他同学眼中的鲁迅
(3)自选主题
(说明:作业1,借助补充阅读材料,初步感受文献研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主题“异乡人”的理解,并从一个侧面印证课文内容的解读,增加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信心;作业2 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师生二人回忆的中的契合与模糊之处,使学生理解“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的角度回忆往事的文体特点。)
【教学反思与课例观点】
确定名篇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起点
《藤野先生》在八上第二单元出现之前,曾在七下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中与学生见过面。再次见面的名家名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单篇文章阅读中如何落实单元目标,甚至加深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需要在学生已有阅读经历的基础上,重新进入文本。
《藤野先生》系《朝花夕拾》第九篇。八年级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和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可以通过预习学案迅速梳理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具体事件,由此感受先生严谨执着的学术态度和对学生的尊重关怀,理解作者的感激。同时,请同学们在梳理后提出问题,再将学生普遍关心的“为什么要写作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人物”“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穿衣不整齐”等问题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突破。
文体可为理解文本的抓手。《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重新捡拾,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明显。迁移曾经所学的回忆性散文阅读方法,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的抓手。研读鲁迅为何费笔写作“清国留学生”“学校职员”“日本学生”等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人物时,运用回忆性散文依照作者的视角进行记录的特点,分析交往,映现社会背景;作业加入《谨忆周树人君》阅读,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回忆性散文不同叙述视角讲述呈现的丰富性。第三环节思考鲁迅为何时隔二十多年才写下对先生的纪念,是以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特点为思考起点,引导学生进入青年鲁迅异乡求学的故事外,也要看到写作时中年鲁迅的求索之艰难,并将这个阅读方法延伸到对藤野先生仙台处境的再发现,理解二十年后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感受到的力量。
整本书阅读助力单篇精读。以上文本的解读和引导,对学生而言有超越性,尤其是难点问题“鲁迅为何时隔廿载回忆藤野先生”,需要贯通《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在鲁迅为其所作《小引》写道:“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由此关联起文本中,“而且增加勇气,继续战斗了”的句子,感受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激励。那么究竟是什么激励着鲁迅呢?引导学生再次去阅读曾经被忽略的关于藤野先生的写作,发现鲁迅曾隐约透露先生处境的失意,由此再读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指导和关怀,才觉出这是失意者对失意者的倾囊相授,是困窘中对正义的坚持和责任。时空变迁,师生处境惊人相似,这是鲁迅获得的莫大精神力量。为印证所读内容并非猜测,作业补充《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节选部分,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增强阅读自信心。
学习经历是文本推进的起点。鲁迅难读,也常读常新。课后学生思维提升,提出了更多新问题,如“鲁迅为什么对帮助他解决食宿问题的‘一个先生’的好意显得不以为意”“为什么要写日暮里和朱舜水的内容”,等等。学生的好问题又可以串起另一个设计思路。基本感受屈辱又自尊的鲁迅对外界的冷感,也进而看到遇到藤野先生后,内心敏感的鲁迅一点点“热”起来的过程,担心先生因离别而失望,还撒了谎。所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从学习经历入手形成设计思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书解文、答疑释惑,不断突破、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在一群人的交流和讨论、启发和分享中,在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中,慢慢丰富而温情起来。愿永以为好,永以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