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十三陵德陵祾恩殿建筑复原设计研究

2022-08-23马全宝杨晨曦刘雨轩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构架尺寸建筑

马全宝, 杨晨曦, 刘雨轩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明十三陵作为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建筑群,以其宏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庄严的布局和精湛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并于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明十三陵的研究,目前已有多本专著及相关论文问世。建筑学界对明十三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布局、建筑规制、建筑调查测绘与修缮等方面,《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和《明十三陵研究》等都是较为翔实的学术专著。但是,学界对于明十三陵中单体建筑的相关法式研究依然较为缺乏,其中祾恩殿作为皇家官式建筑营造实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各陵祾恩殿中以长陵祾恩殿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昭陵祾恩殿已依照明代遗址进行了复原重建。但总体来说,目前对各陵祾恩殿的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对其明代初建时相关问题的探索,而忽略了清乾隆年间对于部分祾恩殿改建甚至重建的史实。这些“明清混杂”的祾恩殿尚未有较多研究成果,而明德陵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将以明德陵祾恩殿作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和现存遗址的勘测,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同时对清代重建的德陵祾恩殿进行深入研究,为日后祾恩殿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

1 德陵历史沿革及平面形制

明德陵位于天寿山潭峪岭西麓,是明代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及其皇后张氏的陵墓。德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己巳,竣工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庚午。作为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陵寝,德陵规制取法庆陵,但因国力衰微,在院落布局、石料选用等方面均与庆陵相异。

德陵陵宫建筑分为两进院落,坐东朝西。第一进以祾恩门为始,沿中线建有祾恩殿,两侧有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3座琉璃花门为始,内沿中线建有棂星门、石五供。后有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之外,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现已不存。

德陵在建成后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国榷》卷九记载:“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己酉,清兵入昌平,城陷,焚德陵”。同年,崇祯皇帝下令对德陵重新修葺,但质量较为低劣。清朝建立以后,顺治、康熙、雍正三朝都对德陵进行了一般性保护及修缮,但并无较大改动。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对德陵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缮活动,修葺了明楼、琉璃花门等中线上的建筑,拆除了左右配殿,并对破坏较为严重的祾恩门与祾恩殿进行了“拆大改小”的重建。1920年,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祾恩殿也在战乱中被毁。2002年,德陵修缮工程拉开序幕,陵区建筑得以整修,祾恩门按清代遗存进行了复原重建[1]。

2 祾恩殿遗存信息

2.1 历史资料

乾隆帝在下令对十三陵进行修缮以前,前朝只是对其进行了一般性保护,并未有大规模实质性举措。又由于多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当时各个陵寝内建筑大多已经残破不堪。历史文献中对于乾隆年间的修缮活动并无过多记录,更没有对于德陵祾恩殿的单独描述。但仍可以从有限的资料中获取一些有效信息,作为本次研究的有力支撑:

第一,乾隆时期对13个陵墓的祾恩殿都进行了修缮,但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以长陵为代表的6座陵寝的祾恩殿(长陵、献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并未有较大改动,只更换了部分糟朽的构件。而包括德陵在内的5座祾恩殿(德陵、景陵、永陵、庆陵、思陵)则被重建,定陵和昭陵也曾被修复[2]。

第二,德陵祾恩殿在乾隆时期经历了一次“拆大改小”的重建。相关档案中记载各陵大木“拆选配抵,尚可敷用”的情况与当地村民对于德陵祾恩殿在被毁前皆由楠木所建的记忆相符合[3]。可以说明这次重建的祾恩殿并非一座彻头彻尾的新建筑,而是在明代木料基础上改造的再生品。

第三,胡汉生在其著作《明十三陵研究》中根据文献描述及历史背景推测乾隆时期重建的德陵祾恩殿为单檐歇山顶屋顶形制。这一推测可在《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中印有的德陵祾恩殿照片中得到证实(图1)。

图1 德陵祾恩殿

2.2 遗址勘测及分析

德陵祾恩殿自战乱被焚毁后并未重建,仅在2002年开展的修缮工程中对其台基进行了规整和加固,同时对残墙采取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

通过对祾恩殿遗址的实地测绘与调查分析,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第1,祾恩殿明代台基为“凸”字形,前出月台,四面皆做须弥座式。月台前出三陛,中间台阶御路石雕龙凤戏珠图案,两侧出单阶,皆为垂带踏跺。明代台基之上有重台,为乾隆年间重建祾恩殿时所建,高出明代台基约230 mm(图2)。

图2 祾恩殿遗址台基

第2,祾恩殿明代柱础石以上皆被凿平,但柱础石仍可见,共16块,每块边长约1 200 mm(图3)。清代台基之上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柱础24个,有部分柱础被墙体或杂草覆盖。柱础石边长约1 000 mm,鼓镜石直径约为720 mm,无榫眼(图4)。

图3 明代柱础石

图4 清代柱础

第3,祾恩殿清代台基之上还存留有部分残墙,墙体下碱部分采用干摆砌法,上部糙砌外抹灰,是较为典型的清代官式做法。墙内木柱已不存,缺口处在修缮工程中用灰砖填充(图5)。

图5 祾恩殿经修补后墙体

第4,台基之上有散置的栏板及望柱若干(图6),可推测出祾恩殿未被毁坏之前其明代台基四周应围有一圈石栏杆。

图6 散落的石栏杆

第5,根据明清柱础位置可大致确定明清两代祾恩殿柱网平面(图7),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可以得出乾隆年间重建的德陵祾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与明代祾恩殿开间数保持一致。其明间面阔5 600 mm,次间面阔4 800 mm,稍间面阔4 000 mm。进深方向廊深2 430 mm,当心间6 950 mm。

图7 祾恩殿柱网平面

3 祾恩殿尺度权衡及屋架分布推测

3.1 斗口及攒当的确定

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即为模数化,其各个构件之间的尺寸都具有一定的比例与权衡关系,这也为古建筑的复原提供了可行性。对于有斗栱的清代大式建筑,斗口是基本模数。本次研究工作综合了张学玲[4]和李超[5]的研究方法,依据已有面阔尺寸反推斗口大小。

首先,根据李超及胡汉生等对十三陵各陵相关建筑的研究,可以得到的规律性信息为:建筑明间斗栱攒数一般为偶数,祾恩殿明间斗栱攒数应大于或等于祾恩门。现已复建的德陵祾恩门明间斗栱攒数为4攒,故推测祾恩殿的明间斗栱攒数为4攒或6攒。

其次,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规定建筑斗口取值分为11个等级,从6寸开始依次递减0.5寸(清营造尺1寸=32 mm),同时规定攒当为11斗口。在实际工程中,建筑的营建往往并不严格按照标准来实施,常常出现攒当不等于11斗口的情况,而是在11斗口这一数值左右进行小范围的波动[6]。

接下来,利用公式和代回验证的方法对清代乾隆时期重建的德陵祾恩殿的斗口和攒当尺寸进行推演。

第1步,设明间面阔尺寸为c,平身科斗栱攒数为x(攒当个数则为x+1),斗口尺寸为y,攒当等于z斗口。依据明间面阔尺寸=攒当个数×攒当斗口数×斗口尺寸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到明间面阔尺寸c为:

c=(x+1)×z×y

(1)

根据现状信息及上文推测结果,可知c为5 600 mm,x取值为4或6。对于不确定变量y和z,先将攒当斗口数z取标准数值11,根据计算结果再进行后续调整。由此,根据x取值的2种可能性利用式(1)对y值进行二次求解并取得近似斗口值。

若x=4,则求得y=102 mm,取近似斗口值3寸=96 mm或3.5寸=112 mm。若x=6,则求得y=73 mm,取近似斗口值 2.5寸=8 cm 或2寸=64 mm。

在清代皇室陵寝的营建过程中,各帝陵隆恩殿的斗口尺寸均为3寸,后陵为3寸或2.5寸[7]。据此权衡,舍弃4种斗口值推测结果中3.5寸和2寸这2种可能,取2.5寸及3寸这2种假设进行下一步计算。

第2步,根据所得出的2种斗口尺寸,分别代回明间面阔尺寸计算攒当斗口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明间斗口与攒当计算

第3步,根据明间、次间、稍间斗栱攒数各递减一攒的规律性做法,将第2步所得的2种方案分别代入其他间进行面阔尺寸的核验,将计算尺寸与实测尺寸进行对比,根据吻合度进行取舍。方案1为:明间斗栱攒数4攒,次间3攒,稍间2攒,斗口=96 mm,攒当=11.5斗口(表2)。方案2为:明间斗栱攒数6攒,次间5攒,稍间4攒 斗口=80 mm,攒当=10斗口(表3)。

表2 攒当验证1

表3 攒当验证2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对比,最终确定斗口为2.5寸(80 mm),各间攒当值见表4。最后对测绘数据进行计算调整,得到复原平面尺寸(表5)。并以该尺寸作为接下来复原研究的标准。

表4 斗栱攒数与攒当斗口数

表5 柱网尺寸复原调整

3.2 屋架分布推测

由于建筑木构部分现已不存,且没有相关资料能直接获取到该殿的屋架分布形式,故只能通过相似建筑类比以及柱网的分布对其进行推测。古建筑屋架分布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是檩条的数量。中国古代建筑中檩数的多少一般与进深和建筑等级成正比。进深方向尺寸越大,建筑等级越高,所用檩条数就越多。另一个方面是檩条的排布方式,即每根檩条的具体位置,主要与架深和举高有关。

首先,通过相似建筑类比来推断德陵祾恩殿的檩数。明永陵祾恩殿在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间同样也经历了一次“拆大改小”的重建。重建后的永陵祾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顶。在《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中同样印有一张永陵祾恩殿在未被焚毁前的旧照(图8)。从照片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部分木架结构,确定其为九檩木构。但由于历史原因,永陵初建时的规模就远大于德陵,等级也较高。乾隆年间重建的祾恩殿体量也较大,在构架及装饰做法方面很可能比德陵繁复,故推测乾隆年间重建的德陵祾恩殿檩数应为七檩或九檩。

图8 永陵祾恩殿

综合对于檩数的推断,进而讨论檩条的排布方式。按复原平面柱网,两金柱间距离为7 040 mm,廊深2 400 mm。《工程做法》中对建筑的架深及举高都有明确规定。实际工程中虽未严格遵守,但一座建筑中各步架尺寸较规定来说也未有大幅增减。而对于德陵祾恩殿,在柱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除柱头上檩条之外的其他檩条的位置和其所对应的梁架结构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

根据以上信息及推断,德陵祾恩殿屋架分布方式有如下3种情况:

第1种:若祾恩殿檩数为九檩,檐柱与金柱间出一步架,则该建筑构架形式如图9所示,各步架深见表6。为方便研究,3种假设建筑举高均按《工程做法》中规定做法进行绘图,两金柱间的步架尺寸均按相等处理。从数据分析来看,此种排布方式较不协调。两金柱之间檩条过密,檐步架过大,很可能出现梁枋之间相互妨碍的情况。故舍弃该方案。

表6 情况1时的各步架深

图9 情况1时的构架形式

第2种:若祾恩殿檩数为九檩,檐柱与金柱间出单步梁。整体构架为五架梁前后出双步梁(图10),各步架深见表7。此种排布方式较为协调,各个步架之间分布也比较均匀。

图10 情况2时的构架形式

表7 情况2时的各步架深

香山静宜园勤政殿修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遗址柱网现状,勤政殿大木构架为九檩前后双步廊形式,即由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挑尖二步梁及金柱之间的五架梁构成大木架(图11),与上述推测的构架形式相同,进一步证明了此种推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8]。

图11 复建后的勤政殿剖面图

第3种:从前2种假设可以看出,两金柱之间檩数应为五檩较为合适。但除了第2种情况外,另有一种情况为檐柱与金柱间仅为一步架,即建筑总檩数为七檩(图12)。此情况中各步架深见表8。

图12 情况3时的构架形式

表8 情况3时的各步架深

在此种情况下,檐步架深大于金步与脊步,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有溜金斗栱的建筑中。从现存的相关建筑看,德陵祾恩殿明代初建时应该是使用了溜金斗栱,而清代各帝陵享殿中都未使用溜金斗栱,故重建时特别为其制造溜金斗栱的可能性不大。但该祾恩殿是在明代基础上进行的“拆大改小”,而重建之前斗栱部分的具体糟朽程度并未有详细的文献记载,这就有可能出现将明代溜金斗栱用于新建筑上的可能性。并且明代柱网显示其廊深为2 300 mm,清代柱网测其廊深为2 400 mm,考虑到明代柱础鼓镜石已不存,加上建筑的侧脚等带来的测量误差,故不排除此种构架的可能性。

4 结论

德陵自建成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祾恩殿于乾隆时期经历了一次“拆大改小”的重建过程,并最终毁于战火。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合和现存遗址的勘测,确定了乾隆时期重建的明德陵祾恩殿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其台基直接建于明代台基之上。目前该建筑仅存台基及部分残墙,其清代柱础保存较为完好。通过实地测绘数据所绘制的柱网平面,可推测计算出该建筑斗口为2.5寸(80 mm),面阔方向攒当为10斗口。同时依据此模数对柱网平面进行了调整,并对该建筑的檩条分布情况进行推演,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了2种可能,即九檩廊步出单步梁或七檩廊步用溜金斗栱。总之,德陵祾恩殿作为乾隆时期“拆大改小”的典型实例之一,对研究十三陵历史、明清历史、明清官式建筑营造等领域都具有重大价值。对该建筑其他构件的复原以及现状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猜你喜欢

构架尺寸建筑
构架云中《金桥》 打造强势期刊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CIIE Shows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Economy
构架云中《金桥》 打造强势期刊
建筑安装造价控制核心要点构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更换一只更大尺寸的低音炮和再买一只相同尺寸的低音炮 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