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2-08-23刘钰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刘钰滢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在我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多次提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摆在重要的教育地位上。那么对于音乐课程来讲更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对音乐课程中创造力的解读
(一)何为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强调要对原有的事物产生新的并且独特的见解,改变我们原有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原有的定律。在《辞海》里,创造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因此,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定义,必须顾及一定的事实,即创造本身包含创造的过程和创造的成果。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快速对事物现场反应能力,其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与创造力相对较低的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心理上对创造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和成见,认为创造太深奥,高不可攀,太神秘,深不可测,是少数有“天才”的发明家、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事实上,创造力并非想象中的遥不可及,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以及科学的方法对创造力进行提升,而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人的创造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关于学校音乐课程
学校的音乐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综合方面而设置,音乐课程基本包含歌唱、音乐欣赏、即兴创作、创编、表演等部分。其中,歌曲演唱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并且在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由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音色,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集体演唱更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学生通过共同的演唱歌曲,能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音乐鉴赏课本就是一门“听”和“看”的艺术。一首音乐作品,不仅要在听觉上得到满足,也要让学生能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两者相互碰撞,使精神得到升华,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欣赏的真谛。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种国内外音乐风格、音乐习俗、音乐表演形式,或是欣赏到各个国家传统的音乐文化、乐器等等,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创造方面借鉴更多的音乐元素。即兴表演是不经过排练、准备而直接通过给予特定的情境、临场发挥的表演形式,在音乐课上,这种表演形式特别受学生的喜爱,它要求学生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表演的时候灵活多变,虽然内心很紧张,但是还要有表情的自然流畅,而在这个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表演欲望,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音乐课程中学生的创造力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说道:“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音乐课堂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首先学生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音乐的创造力?笔者认为音乐创造力是指在原有的音乐元素中,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产生新的音乐思想或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等,而这种发现和创造新思想的能力,广义上讲,只要是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或是在工作中拥有创新成分,都可以称之为创造。在音乐教育中创造的意义很广泛,创造力则更多地表现为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强健的认知能力以及能够综合所有要素的创新能力等。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而音乐课程的本质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个性鲜明,且创造性品质较高。无论是在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中,音乐的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音乐创造力,那么音乐的持续性发展将会止步不前。
二、我国音乐课堂的创造力培养要求现状
(一)音乐活动环境
想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首先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这是最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一个能够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寻找音乐中的奥秘,去体会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受”。那么如何营造有利于音乐创造力产生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首先学生们要有舒适的心理环境,在日常教学中,好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能够容纳新鲜事物的“朋友”,而不是刻板的教师形象;其次,可以逐渐把课堂环境偏离于常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恰好是安全且自由的。恰到好处地激发出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创造力。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还要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身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其有充分的机会去欣赏、感受、演奏音乐,并展示他们所创造的音乐作品。
目前大多数学校基本配置了专属的音乐教室,教室里面的墙壁满是音乐符号及具有艺术感的照片,钢琴与其他乐器整齐的摆放在讲台旁边。课前,教师通过提前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也可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幻灯片,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原有的教学环境中脱离出来,而且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音乐课堂氛围中。
(二)知识与培养方案完善
在完成计划教学课程的基础上,作为教师要拓展音乐知识,例如:一节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课程,《茉莉花》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音乐,最开始它的音乐结构形态非常简单,歌曲唱起来也朗朗上口,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更多版本的《茉莉花》,在演唱难度上也各不相同。教师通过此种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会让一首歌产生这样的情况?并播放多种版本让学生欣赏。讨论歌曲,深度体会各个版本的异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习各地民歌的风格特色,理解各个民族民歌不同的韵味,进而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创编。课后,学生也可以将课上学习的相关内容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对学习过的音乐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样也能在团队合作中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同音乐教学课程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有不同的方式。音乐鉴赏课上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听”与“赏”相结合,让学生懂得音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的变化之多,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风格,同一时期不同人物之间又有哪些共性与个性的区别。老师可以在演唱课上带领学生唱歌,讲授歌曲的由来、背后的故事、流传地区的不同版本,用方言去演唱以加深学生印象。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分组轮唱与不同声部合唱之间的感受对比,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不断带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感受音乐的魅力。乐理知识与曲式分析的普及让学生懂得对音乐二次创作,让他们可以“玩”音乐,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三)学生自信的培养
“没有自信的人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时只要给自己一个适时的鼓励,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就能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新面貌。”音乐课的创造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但这种创造性课堂比较特殊,这种教学活动并没有经过事先准备和排练,所以有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学生创造出来的东西蕴含着学生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应该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培养,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提醒着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增强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音乐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音乐课堂或社团实践活动中,学生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教师能够享受到他们的喜悦,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更感兴趣,而且还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的教育观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音乐的海洋里汲取养分。”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例如一个节奏型,让学生按照节奏型来打节拍,在教师不刻意要求的情况下,学生的拍打方式必然会有不同,比如有的孩子用手掌拍打腿部,有的学生用手拍打桌面等,拍打桌面的学生可能会吵到其他学生,这时候教师不用刻意提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表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求异心理,表扬他们个性的突出。音乐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这里的主角,都需要自己个性的表现。这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音乐课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思维,必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
(五)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相较于家庭音乐教育来说,学校音乐教育占据了主动地位,而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无论是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责任重大。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对音乐课堂来说非常关键,现阶段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质量好坏也被纳入教师课堂考核的标准。教师通过平时的日常教学及学生对上课内容的课后反馈,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进行适当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对教师来说,更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要求教师能够在教案准备及课堂活动设计中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更加注重,添加有关创造力培养的的课堂环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课堂要求更加智能化,音乐教师队伍中仍有很多年纪相对较大的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更加智能的音乐教室使用经验较少、使用技术不够熟练,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通过使用智能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学可视化的方式使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清晰易懂,并以这种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对策反思
(一)要增强学生即兴表演创作能力
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音乐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特点。“随着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发展,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在音乐课中进行即兴创作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又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例如:初中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的敏感时期,用耳朵去感受音乐,凭自身的感觉把握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身体自由的把握动作节奏和旋律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作一些浅显的音乐即兴创作,这就是面对课堂上的知识活学活用。比如在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后,可以让其进行2/4 拍的四小节任意组合,组合完成后,邀请同学自己唱出自己的节奏,或敲击出自己的节奏。还可以两位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同时击打或左右手配合击打节奏,让学生在创作中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表演中增长自信,在创造和发现中,保持兴奋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创造性策略培养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可以比作大树,思维就好比一枝枝树干,思想单一的人只能通过“一枝树干”来思考,方向很单一,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将这颗大树的枝干疯狂生长,每当有一个新的思维或新的思考方式加入,树上就会长出新的枝干,等学生的思维之树枝繁叶茂,学生就会全面思考问题,今后遇到问题就不会单一的思考,就会有很多的选择,运用到音乐学习来说,学生会更加聪慧,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效率增加。面对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在各种音乐创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想象这首音乐能够让你联想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让学生感受音乐。这种想象与体验,也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听音乐画画,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音乐是一种不确定性较强的艺术,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非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要有计划地、创造性设计训练
在课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训练,新课标的书本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会有一些对于歌曲的改编,教师可以在课上安排学生现场改编歌曲,改写节奏型,同词异曲或同曲异词,这种简单的创造形式在我国近现代歌曲发展史上运用得极其广泛。在课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简单乐器的创作。例如有空间和出风口就可以敲打和吹奏出音响;用笔敲击空的塑料杯子,就可以当做小鼓,盛着不同水位玻璃水杯的敲击声,具有音高的特征。这些简单易上手的创造性设计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学生亲身参与,可以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感、自己的创造。“创造性设计的训练,不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创造音乐,去寻找音乐内在的逻辑与奥秘”。
(四)要将理论基础用于创造实践
音乐学科其中涉及了许多知识理论,与其他文科的理论知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如果想让学生在未来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更上一层楼,那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理论的强化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音乐理论知识,那么音乐的感知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就很难保证效果,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音乐的艺术手法还是旋律,都必须将音乐理论作为依据。当然,注重理论知识是在面向全体学生为前提,不可强行灌输,引起学生的反感,要循序渐进的补充才是最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做铺垫,才会有创作基础与创作能力,最后才能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良好的教学课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而音乐创造力为音乐课堂增添了更多色彩。在培养音乐创造力的路上音乐教师是关键一环,是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音乐的美是通过创造才能体现出来的,它不仅能够开发想象力,而且能够启迪智慧,对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心非常关键,使他们能够在音乐的海洋里茁壮、快乐的成长,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