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币制改革思想的进步与局限*

2022-08-23段艳玉林师范学院

中国钱币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币货币理论

段艳(玉林师范学院)

1912-1949 年,中华民国经历过沉重的白银危机和相当惨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时人纷纷著书立说,为币制改革献计献策,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相当丰富。本文在对代表性人物币制改革思想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增加对当时普通民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言论的整理和研究,更为全面地对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民国金融思想研究的薄弱领域,开拓了币制改革研究的新思路。

一 民国时期币制改革思想的进步性

(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受国际影响颇深,与世界交流日益密切。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深受西方金融思想的启发与影响,紧随世界币制改进步伐,不断创新发展。这与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现实完全吻合。

19 世纪的世界币制本位论争,主要为复本位与金本位两派之争。随着金本位制的普遍实行,争论的结果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本位制的进化程序:银本位—复本位—金本位。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本位思想就是在这种逻辑的影响下产生的。

自从1931 年英国停止金本位,1933 年美国放弃金本位之后,货币数量说及管理通货说成为民国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试图借鉴西方进步理论和成功经验,分析当时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寻求和探讨中国币制改革方案,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研究成果,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

他们能够及时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国币改探索相结合,深刻批判资产阶级货币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并合理吸收货币数量说及管理通货说的理论方法,加以改进,灵活运用于民国货币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前者如王烈望、孙冶方、章乃器、钱俊瑞等,后者如姚庆三、刘涤源、马寅初、方显廷、刘大中、蒋硕杰、余捷琼、赵兰坪、张成达、邹宗伊等。

(二)正视现实,突显中国特色

民国时期,国人已经清楚货币问题的严重性和币制改革的迫切性,能够正确把握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局限性,能够从中国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市场、政治局势、财政收支、政府行为、购买能力、民众心理、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对币制改革的影响。

吴小甫指出:“货币问题在经济问题中处于枢纽的地位,这是不能否认的。不过货币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部门,货币问题能否获得解决,要看经济问题能否获得解决。一般的说来,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货币制度的高下;经济的安危,自然也影响货币制度的安危。当然,在金融资本威力如此高涨的今日,币制上的设施与一切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确有不小的影响。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即把货币问题的重要性估计得太高;自然,把它估计得太低,也是不对的。”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国内外人士都看得明白: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没有一个具有权威的中央政府,币改政策或币改方案再完美也无济于事。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小甫说:“在中国,只要市场问题有相当满意的解决,只要一切国货能够有着占据大部分乃至全部分的国内市场及相当的国外市场之机会,则币制的改进与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但可能,而且会大大的助长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市场问题没有办法,则经济与货币的真正进展,恐怕不易实现。”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的币改思想,尤其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主张都会关注到战争和政局的影响力。

在选取货币本位制度的时候,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正视银本位制度的不足,指出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和过渡性,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看穿日、美、英三国争夺我国货币主权的阴谋,反对带有殖民地特性的金汇兑本位制和日元汇兑制度。

针对中国货币杂乱不一、外币侵扰的严重问题,能够细致入微地出谋划策,提供统一国币、整理辅币、驱逐外币等各种执行方策,强调建设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改善金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民国时期,多个学派互相争论宣传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许多不同的币制改革思想一齐涌现。中外人士高度关注中国的币制改革问题,举国上下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真理越辩越明,民国币制改革思想在各级、各派人士的大力争论下不断取得进步成果。

在货币本位制度方面的争论,不仅有关于银本位、金银复本位(含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金币本位、金汇兑本位、金块本位、纸币本位等已被西方国家率先采用过的本位制度是否应该在我国施行的反复论争,还有自主创新的货物本位论、科学银圆本位论、有限银本位论、能力本位论、虚粮本位论、物产证券论等种种不够成熟的币改思想的交锋。

在对法币政策思想的评论方面,既有熟练运用西方货币理论对法币政策的合理解读,又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点评法币与英镑或美元挂勾所带来的金融控制主权丢失问题;既有论证法币政策如何合理施行的各类主张,又有担忧法币政策无法顺利实施,或将导致通货膨胀的种种看法;既有讨论准备金应该是黄金还是白银抑或外汇的问题,还有分析法币政策与通货管理制度的差距大小问题。

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既有合理利用西方货币数量学说从货币供给与通货流通速度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的币改方案,又有立足中国本土,开创物价指数储券、物价指数存款以稳定币值的新想法,还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深刻揭露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提出根治恶性通货膨胀之良方,即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结束战争,建立人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人民币。

此外,汇价稳定与国内经济的关系是当时货币理论界争论甚烈的问题。一派认为倘国外物价不能同时保持稳定,则汇价与物价二者必须牺牲其一,而以稳定物价为重。另一派则认为汇价与物价的稳定并非处于绝对冲突的地位,汇价稳定亦可帮助国内经济的安定。针对国民政府实行的各项或开放或管制的外汇政策,时人有褒有贬,更多的是指出其不足,痛陈时弊,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二 民国时期币制改革思想的局限性

(一)时代烙印深刻

民国初年(1912-1927),币制改革思想主要围绕本位币制和废两改元两大主题展开。但战火纷飞、军阀混战的国内外局势阻挡着币改政策的试行和改进,币改思想成果有限,进步不大。这一时期,关于金属本位制的各种主张争论不休。孙中山、康有为、朱执信、廖仲恺等提出了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的理论。纸币制度符合货币演变的方向,但当时信者寥寥,而且理论本身还不成熟,康有为的纸币理论缺陷更多。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币制改革思想紧紧围绕废两改元以及法币改革展开,充分吸收西方货币理论,并立足中国社会现实,涌现出一系列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币制改革方案,但也不乏带有严重空想性质的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一大批爱国学者纷纷奋笔疾书,为救国救民出谋划策,涌现出一系列充满爱国情怀的币制改革及经济救国主张。这一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都离不开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这一核心,一方面是利用西方货币数量学说分析我国通货膨胀难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币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

民国末期(1945-1949),面对法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严重问题,很多学者开始怀疑纸币本位制,建议实施金本位制。这一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主要围绕通货管理、稳定币值、治理通货膨胀以及金圆券改革展开。

(二)千变万化,未成体系

民国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历经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政治局势瞬息万变,经济局面时好时坏。官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农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激烈冲突,西方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先后传入中国。国人在不断吸取理论养分的同时,密切关怀现实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改进币制改革方案,甚至常有前后并不一致的说法出现,币制改革思想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既有体现西方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合理结合的废两改元论、法币政策思想、治理通货膨胀学说,也有不切实际、主观幻想的各种货物、能力、虚粮本位论调。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既有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合理批判现实问题,提出根治中国货币“癌症”的良好方略,又有利用空想社会主义迷惹民众、迎合官僚资产阶级利益、倒行逆施的物产证券论,更有借用币制改革的名义牟取私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的《金券条例》以及利用金圆券、银圆券改革条例搜刮民脂民膏的歪理邪说。一言以蔽之,可谓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1][2]吴小甫编:《中国货币问题丛论》,光明书局,1936 年,第1-2 页。

猜你喜欢

法币货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法币崩溃原因新探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