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客精神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2022-08-22李佳洺崔祥民刘庆柱李媛媛朱瑾禹
李佳洺,崔祥民,刘庆柱,李媛媛,朱瑾禹,彭 雪
(江苏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创客运动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熄引擎。创客精神是集聚创客和创业资源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创客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大学生创客精神对我国经济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创客精神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创客精神培育的有效措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舞台上更好地施展才能。
1 研究思路与过程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高质量发展强调由关注规模和速度转向关注质量和效益,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1世纪以来,消费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对标准化产品逐渐厌倦,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难以预测。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无端制裁,意图通过“卡脖子”遏制我国的发展,因而自主创新势在必行。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创客运动逐渐兴起,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1.1.2 技术背景
随着3D打印、物联网、开源硬件等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创造、制作产品的便捷性得以提高,推动了社会创新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创新1.0模式向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创新2.0模式转变。大学生创客在创客空间等载体中学习、实践,创造个性化产品,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处理能力,其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1.1.3 政策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活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2021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 ,强调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指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创客活动数量较多,但不同创业活动参与率与参与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大学生创客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创客行为与大学生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探索影响大学生创客精神培育的原因;从不同维度提出有效培育方案,以提高大学生创客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创客能够创造更有价值的成果。
开发中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创客精神评价量表,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的创客精神进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创客精神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创客精神培育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创客精神的良性发展。相关评价量表可弥补大学生创客精神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客理论发展。
1.3 研究框架
本研究采取文献阅读、定量研究等方法,在对大学生创客精神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创客精神的对策,详细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研究框架
1.4 创客精神内涵与特征
学界对创客精神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演绎和归纳两种不同的思维。演绎思维派认为创客精神来源于DIY动手文化、反主流创新文化、黑客技术文化。归纳思维派从创客行为特征、动机特征、情感特征视角理解创客精神,有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创客精神概念外延归纳为具有开放、分享、快速迭代、共同改进等特征。
笔者认为,创客精神是创客思想和观念的综合,是创客关于创新创业活动的理性认识,是创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原动力。创客精神由认知方式、情感体验、理想信念3个维度构成,共包含“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7个主要范畴。
2 大学生创客精神调查
2.1 问卷设计
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设计以创客精神的内涵与特征为理论基础,从认知方式、情感体验、理想信念3个维度围绕“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7个主要范畴分别设计问题。
2.2 调查过程
问卷发放历时1个月,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的专业。调研共回收问卷353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83.85%。
本次调查样本情况:男生占比41.64%,女生占比58.36%;一流大学占比11.33%,一流学科高校占比5.67%,其他高校占比83.00%;文史类占比55.52%,理工类占比41.93%,艺术类占比2.55%;大一占比1.70%,大二占比15.58%,大三占比27.20%,大四占比55.52%;城市占比38.53%,城镇占比25.21%,乡村占比36.26%。
2.3 问题分析
2.3.1 学生对创客精神的认识不全面
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创客精神只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要具备的精神,自己并没有进行创新与创业的打算,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培养创客精神。持有这种认识的学生对创客精神的实质、内涵、作用等没有科学全面的认知,未认识到创客精神与创新创业联系紧密。
2.3.2 社团在创客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创客精神以个性化为突出特点。学校除了重视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外,也要重视社团在培养学生个性兴趣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团在创客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高校社团在创客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创客精神的培育仍停留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2.3.3 教师缺少培养学生创客精神的科学方法
创客精神的培养,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也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二者缺一不可。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创客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有待提高。教师注重开展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缺少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创客精神的形成。
2.4 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开发的5级量表,分别从“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7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系数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说明可靠性越高。
表1 信度分析结果
2.5 大学生创客精神水平分析
2.5.1 总体分析
共享范畴均值为3,说明被调查者基本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资源。创新范畴均值为2.79,说明被调查者通常会提出新奇的想法,并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行动。主动范畴均值为2.99,说明被调查者会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等,也会自己动手实践。兴趣范畴均值为2.78,说明被调查者对前沿技术有兴趣,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激情范畴均值为2.82,说明被调查者具有努力向上的积极情绪,能够以不服输的精神战胜挫折。价值实现范畴均值为2.84,说明被调查者大多认为创新研究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推动社会进步。需求满足范畴均值为3.04,说明被调查者基本认为创新研究可以满足自己、家人、朋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公众、企业、用户的需求。
2.5.2 不同性别比较分析
共享范畴卡方检验的P值为0.268,大于0.05,说明性别对大学生共享意愿的形成没有影响。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范畴里,卡方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0.000,0.008,均小于0.05,说明性别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意愿、主动意愿、对事物的兴趣、激情意愿、价值实现意愿的形成。需求满足范畴里,卡方检验的P值为0.278,说明性别对大学生需求满足意愿无影响。
2.5.3 不同年级比较分析
“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范畴”得到的卡方检验的P值分别为0.503,0.758,0.269,0.444,0.395,0.905,0.596,均大于0.05,说明年级对大学生共享、创新、主动等7个意愿的形成均没有影响。
2.5.4 不同专业比较分析
“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范畴”得到的卡方检验的P值分别为0.030,0.011,0.499,0.048,0.004,0.473,0.543,共享、创新、兴趣、激情范畴均小于0.05,说明专业对大学生“共享、创新、兴趣、激情”4个意愿的形成有影响;“主动、价值实现、需求满足”范畴大于0.05,说明专业对大学生“主动、价值实现、需求满足”无影响。
2.5.5 不同生源地比较分析
“共享、创新、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范畴卡方检验的的P值分别为0.160,0.027,0.484,0.200,0.207,0.392,0.174,除创新范畴外,其他范畴卡方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生源地对大学生“共享、主动、兴趣、激情、价值实现、需求满足”无影响,对创新意愿有影响。
3 大学生创客精神影响因素分析
3.1 价值感知
价值感知是创客对创客活动的价值、功能、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按照感知价值的类型,可将其分为情感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感知、质量价值感知、价格价值感知等维度[3]。研究发现,西方创客创新创业最初动机倾向于情感价值感知,我国创客更注重社会价值感知和情感价值感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体某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产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想法。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个体的智力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客被社会认同尊重,人们逐渐认识到创客的社会价值。
3.2 个人兴趣
杜威根据对象不同将兴趣分为身体活动的兴趣、运用工具的兴趣、理智的兴趣、社会的兴趣4种类型[4]130-145,其中运用工具兴趣指主体在制作某些事物中产生兴趣,从而通过制作各种事物表达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创客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创客的兴趣,离开了兴趣,创客活动则成了机械性生产活动,创客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
3.3 从前经验
创客精神与创客所处的时代历史具有密切关系。例如,美国人在车库、杂物间等闲置空间利用闲置物品进行制作创新,创造了苹果、亚马逊等全球知名品牌,形成了“车库文化”;一些热爱钻研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爱好者促进了“黑客文化”的形成。如今,随着开源硬件、开源软件技术发展以及创意经济的崛起,以“创新、动手、共享、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创客精神逐渐得到认同[5]。创客的从前经验对创客未来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前经验可给予创客反馈,指引创客的行为并影响其创新意愿,使创客在实践中的行为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3.4 教育经历
这里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中其他形式的教育也会对创客精神培育产生影响。在创客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进而促进创客精神的形成。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学校在国家战略指导下逐渐重视对学生的创客教育,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分享欲。
3.5 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因此,要真正促进现实中人的发展,必须深入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存在境况。创客身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创客精神的形成。创客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能够不同程度地获得物质、情感以及信息上的支持,从而降低创客的实践成本,促进知识共享和成果交流,更好地体现“创新”和“开放”的创客精神特点。
4 大学生创客精神培养对策
4.1 基于静态视角的培育策略研究
4.1.1 发挥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
众创空间又名创新型孵化器,是一种有效利用政策集成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7]。众创空间作为创客精神形成的载体,对创客精神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众创空间推广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应加大推广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众创空间的联络,搭建创客沟通交流、分享创新的统一平台,完善支持创客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首先,利用众创空间提高创客活动的数量。从政策层面上,鼓励众创空间的运营,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在创客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利用众创空间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创客体验营、创客工作坊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创客队伍,在活动中激发创客创新与实践的热情,促进创客丰富实践体验、深刻感受创客精神的内涵。其次,利用众创空间提高创客活动的质量。改善众创空间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加强创客活动的设计,提升创客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创客在实践中强化角色认知、提升情感认同度。
4.1.2 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
学校通过传授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为创客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提升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学校的实践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了解和接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或设备的机会。此外,创新项目的实现往往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需要在开放的平台和环境中进行。创客教育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分享意愿,对创客精神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客需要依托学校教育获取更加专业的知识,为实现创新打好理论基础。
4.1.3 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创客精神是创客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创客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作用。目前,学校对创客教育较为积极,而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度相对较低。社会方面对创客精神培育载体建设十分重视,但对创客精神培育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具有创客精神的创客还较少。因此,应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无缝融合,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建立系统合理的教育体系,吸引多主体参与创客精神的培育并分享创客实践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应破除培育体制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以资源联动带动创客精神培育,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
4.2 基于动态视角的培育路径研究
创客精神认同是理性的认知过程,因此,创客精神的培育呈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将对创客及创客运动的兴趣转化为情感认同,使其认识到自己属于创客这一特定群体,并认识到其群体成员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这一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既有的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取舍的基础上对创客文化的内涵有理性认知,也需要对创客文化情感上的选择与认同。要帮助大学生将创客及创客运动的认知内在化,并促进其在内在化过程中建构意义,产生认同。此外,要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获得实践认同,从而有效实现对创客精神的培育。要关注大学生创客的想法,引导他们将创意转变为可触摸的实物。创客文化践行是创客文化由认知、认同向实践的转变,是创客文化培育的根本性目标。将“内化于心”的认同阶段转变为“外化于行”的实践阶段,推动创客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借鉴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更好地培育创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