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时代非认知能力何以促进个体职业发展

2022-08-20韩君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特质劳动力人格

□文/韩君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北京)

[提要]本文运用“大五”人格模型构造非认知能力指标,基于组织行为学特质激活理论即“情景-人格特质-行为结果”,演绎推理出AI时代非认知能力等无形技能会对个体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探讨非认知能力影响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四个可能机制,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阐释,最终尝试为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及个体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引言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新科技的到来都会重塑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结构。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作为影响面广的一项技术变革,AI已经嵌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仿佛随时随地都能得益于其所带来的便利,自动驾驶、智慧超市、电子助手、机器人的自动化等等。同时,新科技的席卷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公众的不安,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造成巨大冲击,其中劳动力市场首当其冲。“机器替代人的恐慌”之传言使得人们越来越担忧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和劳动者在劳动范围上存在非空交集。在相交部分,既存在二者之间的劳动替代关系,也存在前者补充后者劳动供给不足的现象;在非相交部分,则各有所及。但值得关注的是,它永远不能替代发明创造、情感性、艺术性等方面的劳动,这构成了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极限。针对在AI时代,人类的工作前景及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培训及发展趋势问题,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题为《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呈现AI时代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职业培训的应有之义,指出面向AI时代的职业培训应重视难以传授的无形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情能等非认知能力。

因而,在AI时代,劳动力的非认知能力应被格外重视。本文根据特质激活理论的“情景-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行为结果”框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非认知能力-职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来探讨非认知能力如何影响个体职业地位获得。同时,运用“大五”人格模型构造非认知能力指标,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阐释,从相关理论视角透视这一问题,尝试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非认知能力各个维度的提升及个人的职业发展等提供有益参考,进而使劳动者获得更合适、更高的个体职业地位。

一、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自然辩证法的科技社会论。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论的高度,基于对科技和社会关系的系统全面的考察,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的基本观点。第一,科技产生的社会机制。科技革命是人类追求智力进步的表现和成果,然而从根本上看,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被生产所决定,人工智能亦如是。第二,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科技革命不仅会促进科技的自身发展,而且会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革命发生,这点在人工智能与云劳动的出现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们要做的是善于利用科技社会论来指导科技与社会关系,让人工智能最终成为人类实现解放和争取自由的重要工具,而不是陷入“机器替代人的恐慌”。

(二)特质激活理论。根据罗宾斯对人格与价值观模块的总结和分析,特质激活理论是理解组织情景与人格、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框架。特质激活理论旨在阐明适宜的外部情境如何激活个体的内在特质,以及这种激活如何促使潜藏的隐性特质表达出显性的行为。具言之,情景与人的内在特质(人格特征/价值观/动机)都会影响工作行为结果,但在正确的情景下,内在特质对行为的预测能力更强。即拥有某种特质的个体,必须先受到和特质相契合的情境的影响,才能表现出某种行为。根据特质激活理论,我们认为AI技术的应用将会激活个体人格特质在工作中的显性行为,带来职业发展的提升。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智能化变革所引发的职业存续性、工作转化风险具有缓解作用。

(三)非认知能力与个体职业发展。非认知能力作为新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存在重要影响,它也的确受到了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当前研究的持续关注。就新人力资本理论而言,非认知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提出的一个概念。认知能力是指智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记忆、推理等能力,衡量认知能力一般采用智商测试、标准化阅读、数学成绩等方法;而所有与认知无关的能力,如社会交往技能、某些特定的人格和个性特征、动机与志向,甚至是所谓的“情商”和“软实力”等,都可被纳入“非认知能力”的范畴。国内外学者就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其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Heckman等(2006)使用内外控制点量表和自尊量表衡量非认知能力,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教育获得、工作经验、职业选择以及风险行为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收入差异及劳动力市场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另外,考察非认知能力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现有文献,除了研究就业、失业、创业行为之外,大多着眼于收入、工资、工资差距等经济回报变量。然而,收入并不是劳动者追求的唯一目标,很多人更加重视职业的体面、稳定、乐趣等其他特质。

“体面”即“社会声望”或“社会经济地位”正向表征的代名词,具体是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目前,国际社会经济指数(ISEI)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地位衡量、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和社会阶层流动研究中。在以往针对社会经济地位测量与获得的研究中,主要考察了认知能力、教育程度、专业技能、职业类型、收入水平、权力资本等显性人力资本或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构成要素对劳动者职业的影响和贡献,忽视了非认知能力等隐性人力资本可能对个人职业发展产生的作用。许彬等则实证证明了相较于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也同样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结果,在注重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应逐渐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育个体非认知能力以促进其未来职业发展时,应做到因人而异。相关研究也表明,人工智能时代的涓滴效应将会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具有“soft skill”的蓝领工人身上,进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指员工进入组织工作,期望能在组织中获得职业发展、工作能力成长、职位晋升及其他各种有助于职业目标实现的资源与机会。它是员工适应组织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员工对技术的适应与认识状态。总之,非认知能力的提升会对个体职业发展产生正向促进效应。

(四)非认知能力测量与“大五”人格模型构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量表的普适性、研究的可行性、结果的解释力,现有研究多采用“大五”人格量表测度非认知能力。由于CFPS 2010问卷中没有专门按照“大五”人格分类法进行问题设计,本文参照李涛和张文韬的做法,以NEOE人格特征修订问卷和家庭追踪调查问卷,构造基于CFPS 2010问卷,包含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五大维度的非认知能力。

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影响机制分析

前文文献分析可知,非认知能力的提升会促进个体职业发展,本文继续探讨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此处将借鉴目前非认知能力对收入的影响机制进行相似的推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我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一是通过工作效率、效用偏好直接影响;二是通过教育决策间接影响;三是通过职业筛选间接影响;四是通过社会资本间接影响。

本文仅关注教育边际效应、职业筛选效应、社会资本效应。教育边际效应是指非认知能力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投资等方式实现有效积累,还能够显著提高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从而影响个体的职业地位高低。非认知能力越高,教育投资的边际效益越高,从而对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职业筛选效应是指不同职业对于非认知能力有不同要求,而劳动者会主动寻求或被动从事水平契合、更加体面的工作,以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地位,非认知能力越高的人,越可能从事白领工作,从而具有更高的职业地位。社会资本效应是指非认知能力越高的人,拥有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本,从而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三、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倡导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追求劳动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将不再是为资本所迫,而更多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是具有个性的人与自然的交互,是发展美学和创造性的活动。然而,现阶段在技术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端发生变化的同时,劳动力技能的供给需要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就业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文献及相关理论认为,非认知能力提升会促进个体职业发展,并且有些非认知技能将会是AI时代下适龄劳动力于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下面将AI时代的劳动力技能归纳为图1所示的三种技能。可以看出,这些技能涵盖了认知和非认知能力,故可通过上文机制作用于个体职业地位。(图1)

图1 劳动力技能归纳图

上述结论有助于个人、政府、社会提升对非认知能力等技能的关注。个人应积极加强非认知能力训练,以多种方式、多个维度积累人力资本,以更好地获得工作机会和职业机遇,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政府部门应逐步完善现有教育体系,分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维度,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人才;用人单位应注重员工技能培养和提升,并开设非认知能力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能力素质;社会调查项目组应增加和完善非认知能力指标的设置,形成优质长期追踪数据库,以便推动该领域研究开展。

猜你喜欢

特质劳动力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