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2022-08-20□文/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甘肃经济发展

□文/杨 永 张 帆 靳 娟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甘肃·兰州)

[提要]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对甘肃省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分析研判,指出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对甘肃省“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主动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甘肃经济发展呈现出企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加快转换,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质量效益有所提高。

一、甘肃省经济发展走势基本轨迹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走势。“一五”时期国家在甘肃布局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三线”建设时期,布局建设一大批军事工业和电子工业,使甘肃经济的总体实力显著提高,在较短时期内改变了原有的农耕经济主导型产业结构,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5.02∶12.99∶21.99调整为1978年的20.40∶60.31∶19.29。1952~197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26%,甘肃为14.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7个百分点。甘肃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1978年甘肃省人均GDP为348元,居全国第14位,GDP总量占全国的1.79%,重工业总值占全国的2.61%。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走势。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GDP由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907.9亿元,增长了105.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53亿元增加到786.97亿元,增长了37.3倍。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4.6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995.5亿元,增长了56.6倍。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61∶34.84∶51.5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一大批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生态等重点项目和骨干工程。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454万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448.3亿元。(图1)

图1 1978~2016年甘肃与全国GDP增速对比图

(三)近年来经济发展走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举措,甘肃省制定“三重”“三一”工作方案,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甘肃经济发展呈现出企稳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1、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7,336.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016.7亿元;GDP增速从2017年的3.6%上升至2019年的6.2%,受疫情影响,又下降到2020年的3.9%,但仍居全国第4位;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居全国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7年的3,426.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32.4亿元,与2019年相比下降67.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7年的815.7亿元增加至2020年874.5亿元;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1元,比全国(25,974元)低9,963元;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5元,比全国(32,189元)低11,854元。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11.7∶34.3∶54调整为2020年的13.3∶31.6∶55.1,服务业占比超过55%。三是绿色发展势头良好。生态产业增加值由2018年的1,51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79亿元,占GDP比重由18.3%提高到24.2%。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775亿元。总之,从纵向比,甘肃省经济发展平稳增长,总量不断增加,但横向比,甘肃省生产总值排名靠后,与全国GDP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由于近年来甘肃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图2、图3)

图2 2001~2020年甘肃与全国GDP增速走势图

2、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农业发展势头不减。随着“三农”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落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量由2017年的1,128.31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202.2万吨,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331万亩、戈壁生态农业28万亩,“甘味”农产品走向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7,585家(龙头企业2,783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300万户,农产品加工率达50.5%。二是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大力发展陇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1,769.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88.96亿元,占GDP比重由24.2%提高到25.4%。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0.9%和5.7%,引领作用日益明显。三是服务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增加值由2017年的4,050.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966.5亿元,其中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40%左右,占GDP比重15%左右,文化产业增长迅速,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需求动力不断增强。一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随着促投资政策的落地,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不断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上行。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2017年的6.7∶20.8∶72.5调整为2020年的8.8∶20.7∶70.5。2020年,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特别是民生相关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增速12.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逐年增长,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0%,同比增长33.2%,快于投资25.4个百分点。随着不断深化自然垄断性领域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二是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在各项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居民消费倾向也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服务型消费渐成热点,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类消费升温,消费结构升级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从2017年的3,426.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32.4亿元,较2019年回落67.8亿元;增速从2017年的7.6%下降到2020年的-1.8%。新型消费发展壮大,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113.9%。三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比重上升。近年来,持续加大稳外贸政策措施,外贸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进出口总额从2017年的32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73亿元;进出口增速极不稳定,从2017年的-23.9%提高到2018年的21.2%,又收窄至2020年的-2%。甘肃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加较快,占进出口的44.3%。

图3 2001~2020年甘肃与全国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走势图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甘肃经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发展差距逐年拉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靠前,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6~2020年,兰州市一枝独秀,经济总量接近3,000亿元,兰州市首位度指数从1.201上升到1.228(2019年),在甘肃区域发展中要素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其次庆阳、天水和酒泉,经济总量在500亿~700亿元之间;其余城市经济总量均低于500亿元。

(二)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一是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甘肃经济在全国的比重和位势逐渐下降,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下降到现在的第27位,占比从1.8%下降到目前的0.88%。人均水平更低,2017年甘肃人均GDP为28,02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7%;2019年人均GDP为32,99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7%。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3%、60.1%;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2%、60.4%,位次基本都是倒数一、二名。二是与其他省份差距拉大。贵州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较快,与甘肃的差距逐渐拉大。2016~2020年,贵州GDP增长较快,增幅达到6,092.13亿元;甘肃GDP增长较为平缓,增幅为2,108.8亿元,仅为贵州的1/3。三是省会城市发展差距拉大。以兰州与西安相比为例,2016~2020年,西安GDP增长较快,增幅达到3,763.21亿元;兰州GDP增长平缓,增幅为622.51亿元,仅为西安的1/6。西安GDP增速也高出兰州2~3个百分点;2020年,西安人均GDP为9.82万元,兰州人均GDP为7.62万元,西安比兰州高2.2万元,两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甘肃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23位、西部第5位。但甘肃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够,科技研发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支撑发展的新动能不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产权激励和风险投资机制,中试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效益和贡献度偏低。201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03%,国家为59.5%;甘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6%,国家为2.23%,相差近1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发展不足。甘肃省工业总体上高度依赖于原材料资源,这种以重化工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超重型”经济结构,决定了企业会逐步陷入资源供给不足、产能扩大受限的困局。甘肃重工业比重达到85%左右,“超重型”经济结构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面临产业链延伸不够,接续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参与全球价值链深度不深,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少等问题。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提档加速过程中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突出问题。201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5%,到2020年下降到25.4%。

(五)外向型经济发展弱。2016~2020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从448.39亿元下降372.8亿元,呈现下降趋势。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弱。各类园区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口岸开放起步晚、数量少,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工贸易等新增长点正在培育,对外贸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不强。2016~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4亿美元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境外来甘肃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人数较少。外贸依存度低,国际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国际债务等综合外向度只有10%左右,外贸依存度从2017年的4.4%下降到2020年的4.1%。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趋势研判

(一)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一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拓宽甘肃发展空间,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国家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利于甘肃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不断改善发展条件;三是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壮大。

(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甘肃能源、矿产、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富集,科技、人才、土地、劳动力、数据等发展要素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点带动作用将逐步显现,甘肃的发展势能和潜力将会不断加速释放。

(三)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五年,甘肃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能力、内需拉动能力将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将逐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计达到7%左右,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依据是:一是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初步预测2021~2025年,甘肃潜在增长率增长区间为[5%,8%],年均潜在增长率为6.7%,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第一产业潜在增长率区间为[4%,6%],年均潜在增长率为5.5%;第二产业潜在增长率区间为[5%,7%],年均潜在增长率为5.3%;第三产业潜在增长率区间为[5%,7%],年均潜在增长率为6.0%。投资潜在增长率区间为[5%,9%],年均潜在增长率为7.0%。消费潜在增长率区间为[6%,9%],年均潜在增长率为8%。二是投资和技术进步仍是主要驱动力。预测2025年资本带动经济增长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33.5%;劳动带动经济增长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9.4%;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7.1%。三是现代化产业体建设进程将加快。“十四五”时期,甘肃经济处于第十二个周期的平稳期(“转型周期”,即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全面转型的经济发展时期),呈现波动趋缓、时间延长的特点,经济增速将保持中速增长的走势。GDP的预测符合周期变化趋势,GDP增长速度应在[5%,8%]区间内。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带动。充分发挥兰州、白银的区位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高水平建设兰州白银国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甘肃优势支柱产业、创业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示范区创新载体建设,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大做强玉米、中药材、马铃薯等制种产业,提高国家寒旱区种质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比例,提高“甘味”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是促进特色优势工业提质增效。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结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园区;重点围绕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煤电等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品质,加快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扩大敦煌旅游经济圈辐射效应、做大做强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效应、培育建设黄河上游大草原生态旅游经济圈、有序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二)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一是大抓项目促投资。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强引擎”“硬支撑”,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科学谋划省列重大项目,提高意向投资项目入库质量。充分发挥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功能,实行精准科学调度,有效破解困难问题,确保计划投资最大化转化为实际有效投资。二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严格执行省上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等政策措施,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严格落实民间投资项目各项补助和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强化重点领域投资。紧盯国家政策导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突出对“两新一重”领域投资,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重大项目建设。

(三)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一是提升基本消费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连锁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打造一批高品位省级示范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高果蔬、肉类、水产等重点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二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促进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三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持续推出旅游消费惠民措施,提高景区消费便捷程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积极举办国内省内大型体育赛事,推进全民健身,扩大体育消费。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四是夯实消费增长基础。畅通农民农产品销售和外出务工渠道,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加大乡(镇)、中心村商业网点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提高消费能力。五是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快出台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领域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向西开放门户作用。积极融入中巴、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维护并发挥好西出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功能。巩固提升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等大宗产品的进口、储备和加工能力。二是着力提升向南开放水平。加强向南合作开放力度,有效对接成渝经济圈、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区,深化跨省区经贸合作;强化RCEP协议下与东南亚国家贸易伙伴关系,推动甘肃农特产品、资源型产品等进入重点消费市场。三是积极打造多式联运枢纽节点。依托综合保税区、铁路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加快设立兰州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争取在兰州实现渝新欧、郑新欧、蓉欧等中欧货运班列双向编组。对接兰州-广西铁海联运班列,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物流中转枢纽。积极申报兰州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综合性国际航空枢纽、西部重要现代空港新城。

(五)提升兰州引领作用。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建设“创新之城”,使创新创造成为兰州发展的强大引擎。二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做大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把兰州打造成带动甘肃、服务西北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六)加快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提升发展信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赶”的姿态、“敢”的勇气、“干”的底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巩固提升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机制,不断更新各级干部发展观念。强化媒体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提振发展信心,汇聚甘肃高质量发展正能量。二是努力抢抓发展机遇。紧扣国家产业、投资政策,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项目的谋划和储备,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落细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加大土地要素、财税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支持力度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活动,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不来即享”政策扩面,推行政务数据和高频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强化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做好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下放审批事项承接、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工作。继续实施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猜你喜欢

甘肃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