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专业思政的内涵及构建体系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022-11-24高日晖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要素思政内容

高日晖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目前,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作,从实践到理论,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互为支撑、互为补充,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而是全方面的教育,课程只是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也必然是学科思政、专业思政、教学思政、实践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和文化思政的综合体,高校领导和老师应该树立起大思政观念。专业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本平台,所以,专业思政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要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首先要站在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视角即专业建设的视角展开,抓住本科专业思政核心关键,其他如学科思政、实践思政、管理思政、文化思政等相应展开,进而形成高校大思政的格局。

学术界将“专业思政”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始于2018年,2021年相关学术论文开始大量发表。学界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读专业思政的内涵、构建专业思政的体系,二是讨论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三是专业思政的个案研究,或者说是实践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多位教师,主要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少量在其他期刊发表),从理论到实践讨论专业思政问题,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重镇”。据笔者调查,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北京联合大学李彦冰的《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三个基本问题》,发表于《今传媒》2018年第12期。到2022年4月,署名北京联合大学发表的专业思政类论文有近10篇,作者包括楚国清、张峰、王琦、张玲娜、尹夏楠、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等。研究范畴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比如楚国清、王勇(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认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发展到专业思政甚至学科思政,具有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梳理了专业思政理念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开始萌芽;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正式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论述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已从课程迈向教育各个环节”[1]19。李胜、李欣蕾(根特大学)用“耦合”的概念指称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个方面梳理出“人文积累”“理性思维”等18个核心要点,并认为这18个要点构成了专业思政的素养体系[2]。总之,专业思政的一般内涵、结构研究和具体专业的建构研究以及实践层面的操作几乎在同时展开,可以说“专业思政”建设正当其时。

一、专业思政的内涵及其关系

当下,有关专业思政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就专业思政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解释,多为强调其重要性;对专业思政的分析中涉及内涵的很少,多为从内容上进行建构。也有研究者对专业思政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如“在专业建设层面,‘专业思政’的内涵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其实,专业思政并非只是把专业作为一个平台融合进思政要素——这是具体的做法,正如课程思政也不是仅仅把思政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中一样——这也是具体的做法,必须首先认识到专业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各专业的本质特征和应有属性,课程思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各类各门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应有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中国高校的属性决定了专业属性、课程属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中心和课程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认识专业思政,我们认为,专业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专业的本质属性,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思政体现了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与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体四面”,形成中国高校专业的内在结构,同时又融入师资、课程、教材、实践等外部结构中,是专业结构体系中贯通所有环节的灵魂。

既然我们对专业思政有了概念的界定,那么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的内涵又如何?它们与专业思政是什么关系呢?近两年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讨论较多,也有人关注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的关系。有人提出“‘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一部分”“在二者的有机协同发展过程中形成‘学科思政’的溢出效应,最终形成‘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机制”[5]。其实,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关系就是课程、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在思政视角下的表现。课程是构成专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思政首先要落实到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是专业思政的首要任务,其他环节的思政教育或思政相关工作是课程思政的辅助和支撑。比如,实践环节、第二课堂就是课程思政的辅助,而教师、教材则是课程思政的支撑。学科是学术概念,体现的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其功能主要是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当然包括研究型人才(研究生)培养。专业是基于社会分工需要设立的职业方向,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人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必然以学科为基础,因此,学科强的高校,专业也强。学科思政不是专业思政的升级,因为二者不是从属或包容关系,但专业思政必然延伸到学科,进而形成学科思政。

二、专业思政的建构原理

目前,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思政的建构研究成果最多,这种个案研究往往结合具体学校具体专业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操作性比较强,可在同专业中互相借鉴。从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思政的成果相对较少,有关专业思政的教学、教育逻辑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讨论,学界多在关注怎么做,而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还没有思考清楚。专业思政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就是它的建构原理。

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专业思政是教育和教学的目标之一,即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思想政治方面的目标,并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达成这一目标。为达成思政的目标,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各环节、各项目、各门课程的设计,进而要求课程内容、教材、教法等也要适应思政的目标,也就是课程思政。

其次,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看,专业思政是专业本身固有的内在要素。任何文化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专业作为一个体系,具有独立的文化属性,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其精神内容中本来就具备思政的要素。比如医学专业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工科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科专业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人文学科各专业的人文精神、社会学科各专业的责任担当意识等。既然我们认识到专业思政是专业应有之义,专业思政就不是在原专业体系和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思政元素或融入思政元素,换言之,思政元素不是独立于专业之外的内容或体系,不是因为思政的需要而“塞进”专业之中——哪怕在表达时使用的词汇是“融入”。专业思政的元素是专业本身就具有的内容要素,也是其特征之一。

第三,从思想政治与综合素质的辩证关系看,思想政治素养不等于综合素质,但却是综合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养。一方面要界定思政素养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思政素养与综合素质其他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在强调思政素养时忽略其他素质的教育,也不能用综合素质代替思政素养。思政素养的培育与其他素质的教育又是辩证统一的,各素质教育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的。比如文学艺术修养和体育素质,它们不同于思政素养,具有独立性的品性,必须明确其界限。同时,如果文学艺术教育中发掘进步的思想内容,倡导健康的审美观念,在体育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积极奋发、昂扬进取的精神,就是思政的内容和目标。

第四,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角度,专业思政与通识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专指思政课程)共同构成高校思政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两极,即“三全育人”体系中最大的两个部分。通识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程为主,但又不仅限于此,思政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具有专门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通识教育中的其他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样,也承担着课程思政任务。这样,通识教育的思政教育就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思政课程,另一部分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全国高校都一样,其他课程就千差万别了,这就形成了通识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政的关系问题。专业思政建设必然要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通盘考量,使专业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形成互补关系,进而形成全校大思政的格局。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的体系

专业具有体系化的特征,专业思政自然也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与专业体系是一体化的,强调专业思政的目标、追求专业思政的效果,就必然对原专业体系进行调整、改革,使之能够担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完成思政教育的内容,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所以,专业思政体系构建的实质就是为进行专业思政改革而构建新的专业体系,思政不能脱离专业体系而独立存在,但它具有相对独立的体系。有人认为,“‘专业思政’体系设计的关键是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并设计了一个“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框架模型”[3]。是否存在一个普遍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术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但是,各高校的不同专业均有自己的特点(无论特点鲜明与否)、基础和条件,进行专业思政改革,都要从自身特点和条件出发,构建专业思政体系。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看,其思政体系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课程、教材、实践、方法、评价、师资、管理等诸多项目和环节,核心项目和环节是思政要素与思政内容、课程(教材)、实践环节(包括第二课堂)、师资和评价考核。

(一)专业思政体系的骨干:思政要素与思政内容

构成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各种要素。思政要素指的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人物、事件、场所、实物和文学艺术作品等,思政要素反映思政内容。思政要素是具象的,思政内容是抽象的,比如政治立场、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这些是思政的内容。思政要素决定了思政的内容,不同专业的思政要素不同,这是由专业性质特点决定的,因而不同专业的思政内容也有不同。思政要素及其能够发掘出来的思政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的骨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思政要素非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优势,包括汉字、汉语、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流派、文学事件和学术观点等,在这些要素中,可以发掘出政治(观念、立场)、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三大类的思政内容。这些思政要素首先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中。专业思政建设首先要发掘思政要素中的思政内容,梳理出每一门课程的思政要素,根据具体要素的特点,发掘思政内容,形成课程大纲、课程设计。

从思政要素的角度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汉字、汉语、作家、作品等要素,均可以发掘出相应的思政内容。下面就重要的思政要素及其所能发掘出的思政内容举例说明。

汉字要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书法是人类文化特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从汉字的这些特点和价值中,可以发掘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思政内容。

汉语要素:古代汉语的范文是古代各文体的经典,涉及先秦诸子、历代史传、政论文章和文学作品等,可以说是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举凡传统道德、观念均在这些范文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可以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古为今用的角度,发掘文化自信、爱国主义、责任意识、健康审美等思政内容,其丰富性无需论证,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献发掘不同的内容。现代汉语承担着汉语教育、普通话推广和汉语规范化等重要的责任,可以发掘出社会公德、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思政内容。

作家要素: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思政要素中价值最高的要素。古今中外历代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经历、创作,都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人生。进入本专业视野中的作家,虽然在文学上都取得了被后世认可的成就,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们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思政教育却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作家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比如屈原、杜甫、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沈从文的人道主义精神,左翼作家、根据地和解放区作家的革命精神等等。当然,有的作家会呈现出反面的内容,这也可以发掘出来,作为正面引导的补充。比如《金瓶梅》的作者就缺少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小说中的淫秽描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人物、暴露丑恶有一定的作用,但作家“嗜丑”的做法,给小说带来了极大的损伤,影响了小说的传播和社会批判的力量。

作品要素:作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要素中最基本的、发生作用最直接的、效果最显著的要素。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人类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各种语言艺术的精华。每一部(篇、首)优秀的作品,都富含可以发掘的思政内容。比如《诗经·关雎》,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从它的爱情描写中可以发掘出当代爱情观的思政内容。再如,可以从唐代边塞诗中发掘爱国主义精神、从《红楼梦》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老人与海》中发掘英雄主义精神等,而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发掘健康的审美观。

文学理论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体,同时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学理论,并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中科学合理的观点。文学理论的基础是哲学,所以,文学理论是直接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门思政内容。一般高校均设置必修课“文学概论”和选修课“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元教研室设置中,也必设文艺理论教研室。

(二)专业思政体系的核心:课程(教材)

大学课堂是思政教育的第一场所,思政要素和思政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体现出来。课程体系的设计、各门课程思政要素的归纳、思政内容的发掘是课程思政的三个步骤,当然,第四个步骤是教学和学习,第五个步骤是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主要分为语言、文学、理论、应用四大类,内容都是优秀的文化,具有天然的思政优势。在专业思政体系下构建课程或课程思政时,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课程体系建构,二是课程大纲包括教学设计,三是教材。

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有的基础课也是核心课)和专业方向三类课程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主要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写作”“语言学概论”等,各高校基本相同。专业方向课因各学校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不同,差异较大,有的侧重中学语文教育,有的侧重新闻广告,有的侧重秘书文员,有的学校则设立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由选修。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设置在首先考虑专业知识、能力、方向的基础上,可以在专业方向课的同类课程中,选择设置思政内容和效果更好的课程,既不影响专业教育,又能强化课程思政。比如在中学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语文教育家研究”课程,既可以学习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又可以学习语文教育家的人格风范,爱国情操,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等,其思政效果肯定胜于同类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明清小说专题”课可以改为“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感情等。这样,在基础课、核心课程不变的前提下,在方向课中选择设置思政内容丰富、效果好的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既能保证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又能达到专业思政的效果。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是课程教学大纲,大纲是一课之本。科学的大纲,加上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于课程思政来说,一门课的教学大纲要体现思政内容,教学设计要有思政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素丰富,做到这两点其实不难。在基础课程中,“写作”课的思政要素似乎较少,思政内容不易发掘,其实不然。一般高校都把“写作”课列入专业基础课中,课名用“基础写作”的比较多,主要讲授写作的一般理论,文章的主题、结构,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写作训练。这门课程的大纲在教学目标、内容、训练三个方面均可以体现课程思政。首先,课程目标中的素质要求,可以设定为“领会汉语各文体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深悟各文体优秀范文的思想价值,培养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相应的思想素养”。为达成目标,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各文体中思想性强的范文、易于发掘思政内容的范文。比如新闻类文体,可以选择有关英雄人物、先进典型等事迹的报道作为范文,文学文体可以选择主题是爱国主义、表现人性美或励志类的作品等,学生在学习文体写作的时候,自然就接受了该文章的思想,无需教师说教,这就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作文训练中(作业、考试),教师除了对文体作出要求之外,可以设置主题要求,比如新闻报道训练,可以要求学生采访本校的教学名师、劳动模范、优秀党员等,这样,学生的作业或考试的过程就是一次思政教育的过程。

至于其他语言、文学或理论类课程,其思政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只要细心发掘,认真设计,任何一门课都能成为课程思政的“金课”。

教材是专业思政的一个新课题。当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正在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已经出版并开始使用的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戏曲史》《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理论》《美学原理》等近10种。“马工程”教材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重大工程,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教材。同时,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适应课程思政要求的特色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提上日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各高校基本相同,可以使用统编的“马工程”教材,暂无“马工程”教材可以选用其他规划教材,但是,也需要课程思政的辅助教材,作为“马工程”教材的辅助和补充。各高校差异较大的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专门的课程思政特色教材。首先课程思政特色教材要以课程为中心,按课程的目标、内容确定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例。其次,教材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可以在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大于课程,这样教师教时就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学时也能够拓展到课堂之外。第三,编写体例一定要有较大的创新,要适应思政的需要。以前文提到的“明清小说专题”课可以改为“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课为例,“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课程教材编写,要侧重传统文化,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道理讲清楚,而不仅仅是对小说思想和艺术的全面介绍。教材与课程是“配套”的关系,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教材的编写是一个难点。

(三)专业思政体系的两翼: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

专业思政中另外两个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是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包括课内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几个具体的内容。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专业实践活动和文化艺术体育等实践活动,包括工作室、社团、竞赛和“大创”项目等。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而进行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在专业思政视角下,要在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发掘物质活动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就是思政内容,在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造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精神品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展开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比如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体现时代价值,解决具体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本理论,要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第二课堂活动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积极健康,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用所学服务社会。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长期关注所在地的汉语规范问题,监督网络上的汉语使用问题,以课程作业、社会实践或者“大创”项目等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

(四)专业思政的根本保障:师资

专业思政的具体实施和运行要通过每一个专业教师来完成,师资建设是专业思政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标准,“四有”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思政的根本保障。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有不同的特点,“四有”教师培养可以根据专业师资的特点展开,在专业思政的视角下,重点围绕着思政理念、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思政方法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建设来说,首先要了解教师的特点,本专业教师的共性特征是人文素养高、独立意识强、个性突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传统士人的风范,才华横溢者往往孤傲狷介,饱学谦逊者常常离群索居。对这一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可以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尊重教师的个性结合起来,把集中培训学习和个人自觉学习结合起来,把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和思政素养考察结合起来。总之,要建设一支懂得思政理念、坚定思政意识、有思政能力、会思政方法的师资队伍。

(五)专业思政的效果检验:评价考核

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和考核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传统的专业评价体系要作调整,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也要进行改革。专业评价的指标中可以设置在校生和毕业生(可以设定年限)思政表现方面的考查项目,在校生可以设置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学生获得励志奖学金的比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学生获得市级以上“三好学生”的比例等考查项,同时设置一项加分项目,奖励专业学生在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爱党爱国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事迹。毕业生的考查可以设置5年期限,即考查毕业后5年的思政表现,可以参考用人单位的思想道德表现方面的评价、社区评价,同时设置志愿服务、道德奖励、其他社会评价等项目。

专业思政的评价指标大体上适用于所有专业,但课程思政的考核则因专业和课程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一个更新更难的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考核思政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考核的方式,可以参考以下三个原则方法:一是不能把思政作为独立项目进行考核,必须融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家的评价和写作的文章(小论文、考卷中的论述分析题等)中,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二是课程考试的题目和评分标准要从思政视角进行设计,做到有思政而看不到思政的痕迹。比如“古代文学”考卷中的论述分析题目,传统的题目“论述屈原的美政理想”,可以调整为“屈原的美政理想及评价”;传统的题目“论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调整为“论述分析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评分标准中设“对该问题的认识理解程度”,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对屈原美政理想的评价、对杜甫诗歌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三是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的课程,可以结合现实设计论文题目,评分标准中设“对该问题现实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前文提到的“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课,若以论文为期末考核方式,可以设计“《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及当代意义”“《水浒传》忠君思想的当代阐释”等类似题目,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总书记的话对我们理解高校思政教育、指导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鼓舞着我们在专业思政领域深入地探索、研究和实践。展望未来,高校应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与“三全育人”协调统一,一面进行理论方法研究,一面展开实践,构建中国高校的思政体系,进而与基础教育中的思政教育紧密衔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大体系。

猜你喜欢

要素思政内容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