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2022-08-20李艳君郎慧辉蔡艳刘珂秀
李艳君,郎慧辉,蔡艳,刘珂秀
(巴中市中心医院 外科,四川 巴中 636600)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该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有关,某些特殊类型大肠癌可能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结直肠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虽疗效显著,但患者术后需在较长一段时间甚至终身携带结肠造口,排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1]显示,大部分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因排便不能自主控制,导致排泄物增加,还可能发生腹泻、便秘交替性出现的情况,对造口周围皮肤造成损伤;另外,大部分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薄弱,负性情绪严重。因此,需加强对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干预。支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以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对患者社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促进患者敢于正确面对自身、调整心态为目的,从而展开一系列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减少病耻感和负面心理的影响[2]。本研究就该护理干预模式对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负性情绪、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结直肠癌诊断标准且经检查确诊;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官并发症者;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5~74岁,平均(59.66±5.37)岁;疾病类型:结肠癌18例,直肠癌15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60.18±5.43)岁;疾病类型:结肠癌21例,直肠癌1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院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常见并发症处理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支持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人员培训:由8名护士组成支持性护理干预小组,根据干预目的,安排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内容包括自我监控技能、社交技能、强化心理干预技能等。②护患关系:护士需全面掌握患者信息资料,如其生存状态、生活经历、社交活动等,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其解答疑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心理支持:引导患者形成良好心态,每日开展2次自信心训练,每次至少半小时;同时强化患者自我暗示,如阅读健康书籍、观看励志影视剧等。建立结肠造口患者病友会,鼓励大家提出困扰问题,为患者营造乐观、健康氛围,护士积极应用心理学技巧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实现患者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心理负性情绪严重者引用快乐因子法,调动患者主观性,提升情感支持水平。④社交技能:开展自我疾病健康训练,每天1 h,内容包括:帮助患者正确掌握选择合适造口袋、更换造口袋的方法等,注意患者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养护,及时倾倒造口袋内排泄物,减轻造口袋对皮肤的牵拉、刺激等。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②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评估患者的自护能力,该量表包括自护理论、自护责任感、自护基础知识、自护技能4个维度43个条目,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③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干预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 n S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35 54.76±3.69 40.55±2.48a 55.88±4.07 45.99±2.68a对照组 33 55.29±3.79 49.39±3.16a 56.23±4.19 53.53±3.42a t 0.584 12.872 0.349 10.151 SDS评分0.561 0.000 0.727 0.000 P
2.2 自护能力干预后,两组的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ESC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ESC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研究组 35 102.64±10.32 135.68±9.34 13.814 0.000对照组 33 103.13±8.76 120.49±4.31 10.215 0.000 t 0.211 8.523 P 0.834 0.000
2.3 生活质量干预后,两组患者的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的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WHOQOL-100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研究组 35 57.66±4.35 73.51±6.94 11.449 0.000对照组 33 56.37±4.29 62.78±5.49 5.285 0.000 t 1.230 7.043 P 0.223 0.000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结直肠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是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多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通过结肠造口建立人工肛门,解决患者排便问题,虽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术后造口的存在会给患者身心、社交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5-6]。由于自身形象发生改变,多数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出现自卑心理;同时患者面对造口缺乏基本的自我护理知识,产生恐慌、退缩心理,对日常生活安排失去规划,丧失生活信心,封闭自我;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7]。因此,给予患者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
支持性护理干预通过调节患者心理压力、重视社会支持,展开一系列交流沟通技巧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接纳水平和社会功能[8]。在支持性护理干预模式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也应具有人文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心理支持、社会技能等方面对患者展开干预,改善患者自卑心理,增加患者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和社会功能,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ESCA评分、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支持性护理干预在缓解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支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结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其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