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为例
2022-08-20王晓东
花 蕾,王晓东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5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并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本科人才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别主要是在专业知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从“可以运用”“基本能用”转变为“功底扎实”“创新提升”,除此以外对人才培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生导师制因其可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目前一些成熟的、历史悠久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在本科生阶段实施的都是全过程导师制,即指学生从入校开始直至毕业全程导师都参与指导,低年级阶段要以学习规划、指导为主,高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比较薄弱、实验实践条件、财力有限以及教师经验不足,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推行全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领域中积极探索的问题。
2017 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 类)名单,2019 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一直在探索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专门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这种制度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从2017 年开始我系试点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下称“专业导师制”),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在利用专业导师制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师资、生源层次、实验条件等的差异,全过程本科生导师制在我系并不合适。大学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阶段,在此阶段遴选一些学业优良、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专业导师的培育模式,他们可以在学业、专业以及职业三个方面获得专业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在专业指导方面,他们通过参加专业导师指导专业类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工程项目等专业实践活动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专业导师制的实施
专业导师制的核心思想为贯彻落实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通过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三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导师制推行过程中,我系参考国内一些高校导师开展的模式和实施方式,同时探索了包括人员选择、过程管理、目标考核、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体系。
(一)专业导师人选的确定
专业导师主要分校内专业导师、企业专业导师两种。校内专业导师为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在高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同时这些专业导师熟悉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校内专业导师对本科生以学业、专业指导为主。在学业指导方面,导师主要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专业方向选择以及课程选择等;而在专业指导方面,导师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类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
企业专业导师主要是选聘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功企业人士,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和企业技术人才担任。这类企业专业导师须有工程师(含)以上职称,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教育和沟通能力,并能保证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企业专业导师对学生指导以专业、职业指导为主,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或创新创业等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导师工作的职责
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需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立德树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建立适当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探索、团队学术活动,并设计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指导,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创造的精神;专业导师需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紧密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工程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此外,我系对专业导师的指导时间以及指导人数、次数做了详细规定,即专业导师每月指导学生应不少于2 次,每次指导时间应不少于2 小时。同时为保证专业导师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每位专业导师指导每个年级学生人数不超过3 人,总共指导本科生的人数不超过9 人。
(三)专业导师制实施的流程
专业导师制实施的流程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第一先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信息库,各个专业教研室提供专业导师信息,经土木工程系专业导师工作指导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审核后备案存档。第二为本科生专业导师信息的发布阶段。在此阶段,工作组将各专业教研室提供的、符合条件的专业导师的信息、研究方向等提供给土木工程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学工办”),通过学工办的信息渠道向学生发布。第三为学生申报阶段。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并填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本科生专业导师申请表》,将其发送至工作组的官方邮箱。工作人员对学生填报的内容进行梳理汇总后,将学生选择专业导师的情况反馈给每位专业导师。第四为专业导师遴选学生阶段。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申请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筛选,并可通过自主选择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选拔,择优录取。第五阶段则为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阶段。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活动,以面对面的指导为主,电子邮件、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为辅。专业导师日常指导活动的过程由学生记录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专业导师日常指导活动记录表》中。每学期结束后,学生将该表汇总后统一交至工作组备案保存。第六阶段为专业导师与学生互评的考核阶段。每学年结束后,学生将对专业导师的评价结果记录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专业导师评价表》中,统一交至工作组处备案;同时专业导师也会对学生在一学年内参与学习情况给予客观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专业导师活动学年总结》中,统一交至工作组处备案。在专业导师制推进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导师培育周期,如果学生每个学年都能顺利通过考核,他们将在大学四年级跟着专业导师开展自己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毕业时完成整个专业导师的培养周期。
(四)专业导师指导的内容
根据专业导师培育周期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业、专业以及职业指导的需求,专业导师工作主要内容为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专业以及职业的指导,具体实施途径如图1 所示。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专业导师要积极帮助其做好人生规划和学习规划,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方面。专业导师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做好每个学期的学业规划以及选课计划等。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入了专业培养模式。在此阶段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专业指导方面,其内容主要包含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及各种课外学术活动、学科竞赛、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等选择,作为新手的他们在就业领域有很多方面还不够了解。此阶段,专业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要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企业导师将为学生在职业指导方面提供行业知识、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与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校内专业导师有责任对考研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辅导,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考研专业及研究方向等。学业、专业、职业的指导过程是一个随着学生年级升高以及他们知识、专业背景增长而递进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的对学生学业、专业以及职业的指导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图1 专业导师指导的内容
(五)考核
对专业导师和学生定期进行考核能有效地增强专业导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可以激励学生参与专业导师培育项目的积极性。每学年结束后,学生评价为不合格的专业导师需向系部提交问题分析报告及整改措施,系部将取消该教师当年评优评先进的资格。对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专业导师,在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系部将优先考虑。同样每学年结束后,专业导师将对学生在本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录在评价表中上交至工作组备案。每学年结束后,所有课程成绩GPA 分数低于3.0 的学生或者被专业导师评价为不合格的学生将退出专业导师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考核方式,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明显责任心增强、参与度提高,成效主要体现在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增多,或指导的学生参与的项目成果产生了重大效益;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参加专业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率高,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以及专利的数量增加等。
二、导师制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基于学生学业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专业导师人数的不足,我系对报名参加专业导师项目的学生进行了遴选,因此参与专业导师项目的学生均为学业水平优良的、各个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这批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且求知欲高具有发展潜力,因此经过专业导师悉心地指导,他们能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以试点的18 级、19 级学生为例。目前18 级被遴选到专业导师项目中的本科生为100 人,19 级为80人,各占年级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专业导师将学生的指导工作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方面相结合,主要途径直接体现在专业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方面。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导师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生方面取得的成绩见表1。参与导师制的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收获省级新苗人才项目5 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5 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9 项、系级第二课堂活动立项51 项、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了23 人,学生发表的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专利达到了11 篇……
表1 2018、2019 级学生取得的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导师人员数量及质量
由于本科生人数较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 左右,虽然工作组补充了一些校外的企业导师,但是也无法实现给所有的本科生配设专业导师,目前只能给学有余力、专业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配设专业导师。同时,专业教师平时授课、科研以及其他的专业活动任务较重,因此在专业导师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有限。此外,针对企业导师无法用校内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并且尚未有合适的方案针对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
(二)学生对专业导师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导师培养阶段。此阶段,学生处于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时期,他们对专业导师的作用理解不深入,很多学生不知道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他们学业、专业甚至今后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有的学生认为专业导师就是班主任,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也包含了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范围。他们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联系专业导师,更不会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惑时第一时间去与专业导师进行交流,导致了在专业导师培育周期的早期,专业导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学生从事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横向项目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实现。他们在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科研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足,对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的认识不够。学生自选课题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他们对科研项目的认识不足或对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没有清楚的认识,导致了他们申请的科研项目往往出现题目过大、过空或者实现困难的局面。大部分学生在申请创新实践项目过程中呈现过分依赖教师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在科研实践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缺乏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人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有效运行,可以让本科生尽早地进入专业培养模式。在专业导师制的模式下,本科生可以在学业、专业以及职业三个方面获得专业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在专业指导方面,他们通过参加专业导师指导专业类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工程项目等专业实践活动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校内专业导师通过广泛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部分优秀的学生组织团队申请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可以提升其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企业专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导师培育阶段,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精神。专业导师们对科研项目严谨、踏实的研究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等也会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此外,学生在导师建立的团队中与其他不同年级同学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协作能力。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高校、专业以及生源的差异,各校在本科生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存在差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则更加注重通过分层次的方式在专业实践平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在既有的人力、资源等背景条件下,通过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对人才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深度培养也不失为一条高效、优选的方法。虽然在专业导师制实践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是随着对导师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专业导师制在我系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双赢”的目标,为我系一流专业建设以及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