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大毛家洼预查区域地质特征及工作质量评述
2022-08-19徐占亮
郭 俊,郭 丹,徐占亮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八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特征
2.2 岩浆岩
2.2.1 侵入岩。 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哲斯—林西复向斜北东端;中生代属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伴随着华力西期及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的侵入岩较为发育,尤以侏罗纪侵入岩最为发育。区内侵入岩分布范围广,出露面积大,面积约128.6 km2,主要分布于调查区西北部、东部。东部较少,侵入体展布方向性较为明显,展布方向呈北东、北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大连屯村南侵入体岩性主要为细粒含辉石石英闪长岩,总体呈北西向的带状展布,面积约1 km2,被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脉状侵入。东山屯侵入体岩性为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出露面积约1.2 km2,见石英电气石岩侵入其中,为热液蚀变产物。区内晚侏罗世第二期侵入岩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多呈小岩株状产出,主要有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正长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白垩纪侵入岩仅发育有正长花岗斑岩,其与侏罗纪正长花岗斑岩特征相似,仅根据其侵入白垩系梅勒图组地层而加以区分。多呈北北西、北北东向脉状侵入梅勒图组辉石安山岩中。区内脉岩比较发育,各时代地质体中不同程度地均有分布。脉岩种类繁多,有基性、中性、酸性,其中以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分布最广。中、基性脉岩多受区域性构造裂隙控制,定向性明显,常呈脉群产出,脉体规模较大;脉岩种类与成分相当的侵入体有密切成因联系。从脉岩走向上看,北东向、北北东向占着主导地位,而北西向、北北西向较少。
2.2.2 火山岩。区内火山岩发育,分布广泛。古生代、中生代均有火山活动,其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为强烈,形成的火山岩分布面最广。二叠系哲斯组火山岩分布于区内南西角部,出露面积约0.4 km2,本组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岩沉积,为灰色泥灰岩、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等。火山活动较弱,具有间歇喷发的特征,火山喷发从早到晚由中性—酸性转化。晚侏罗世火山喷出岩特别发育,从岩性上看为中酸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韵律性比较明显。早白垩世火山岩仅见早白垩世梅勒图组(K1m),火山活动以中基性熔岩喷溢作用为主。熔岩流四处横溢,形成岩被,组成高山台地或桌状高地。在调查区内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调查区的东部及东南部一带,出露面积10.94 km2,厚度大于705.6 m。该套地层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角闪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含辉石英安岩的岩石组合。
3 区域构造特征
3.1 褶皱构造
本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从地层总体分布看,区内中间部分为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地层,在中部偏南部位,见到了二叠系中统哲斯组地层,中间有晚侏罗世复式侵入体,形成总体展布方向为NNE向的岩浆隆起带,其两侧为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在西南角零星分布有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地层。从地层分布的格局来看,本区区域上为一个复式背斜,核部为满克头鄂博组地层,两翼为玛尼吐组地层,背斜轴向总体10°左右。除此而外,本区次级、更次级褶皱、褶曲构造不发育。
3.2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方向以NNE向为主,其次为NW向、NE向、近EW向。近EW向断裂为区内形成较早的断裂,构成本区基底构造,NNE、NE向断裂时代较晚,从断层性质上看,NNE向断裂多为压性、压扭性以逆断层为主,规模较大,而NW向断裂多为张性、张扭性以正断层为主,规模也较大,这两组断裂构成了本区的棋盘格状构造格架,两者接触交叉部位为区内成矿较有利地段。区内断裂主要发育于北部六户镇、刘家油坊和王家屯一带,均为区域上断裂在本区的延续。
3.3 构造与岩浆岩、矿产的关系
岩浆岩、矿产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地质构造对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运移的通道和沉淀、聚积、赋存的场所。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地表以岩株和岩脉连续成带状分布,在岩石成分上以中酸性为主。在岩相上以浅成相和深火山相为代表。
4 工作质量评述
4.1 地质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本次预查地质测量开展了1∶10 000地质草测、1∶5 000地质剖面测量两项工作。为了确保预查工作区内地质特征的连续性,本次预查对1:10 000地质草测没有覆盖的北部地区开展了1∶10 000路线地质调查(即修图),沿基本垂直北区构造线方向布置了9条路线剖面,线距200 m~400 m不等,地质观测点采样手持GPS定位。
4.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4.2.1 槽探工程。所有探槽均布置在了垂直或近于垂直含矿蚀变带部位,对于验证物化探异常的槽探工程,均布置在了物、化探异常(异常中心附近)长轴方向上。 每一条探槽均由测量人员进行了收测,端点设立了木桩。
4.2.2 钻探工程质量评述。本次预查,对所施工的6个钻孔按钻探工程六项指标进行质量评述,评述结果见表1。
表1 钻孔质量一览
4.2.3 物探工作方法及其质量评述。本次激电中梯测量实测物理点2 747个,检查点301个,检查率11.0%。视极化率的均方相对误差为5.15%,符合《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B级要求的7%;视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为2.30%,符合《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A级要求的7%。
4.2.4 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采样工作按质量体系要求进行了工作,日常质量管理有小组自检、互检,检查日采样数量、手图、记录卡符合程度,GPS航迹保存情况等,检查率100%。
4.2.5 采样、加工、测试质量评述。每件样品均进行了现场称重,刻槽样品一般重量为7.5 kg左右,钻探样品一般在0.5 kg~0.9 kg,对于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误差小于10%的样品,称为合格样品,包装后送加工化验;对于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误差大于10%的样品,称为不合格样品,槽探工程中不合格样品进行了补采,钻探工程中不合格样品进行了现场补救。
5 结论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二叠系中统、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和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侏罗纪石英闪长岩。
区内褶皱不发育,而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矿产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地质构造对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运移的通道和沉淀、聚积、赋存的场所。
通过在预查区内进行1∶10 000地形地质测量工作,对矿区的地质体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大致查清了地层层序,侵入岩的岩性、形态、产状特征。通过1∶10 000土壤测量共圈出Hz1、Hz2、Hz3、Hz4、Hz5五处化探综合异常。其中乙类异常为Hz1、Hz2、Hz5三个异常,丙类异常为Hz3、Hz4。经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预查区内圈定6条蚀变带。其中Ⅰ号含矿蚀变带内地表发现了铜矿体,所有含矿蚀变带均与物化探异常套合。通过1∶10000激电测量共圈定激电异常8处,这些异常均具有条带特征,且基本上属于高阻高极化异常,通过对比研究地质资料,推测激电异常大多数反映的是沿构造侵入的岩脉或是侵入岩体。在这些构造中,北北东走向的构造多属顺层压性或压扭性断裂构造,被认为是比较具备成矿有利条件的。激电测深的成果表明27~40号测深点剖面的断面显示激电异常与地表出露的矿化岩脉吻合度很高,且断面激电异常呈线性延深,连续性较好,有验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