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2-08-19黄文勇
黄文勇
(南平市建阳区御窑陶瓷研究所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诞生于晚唐五代十国,进入北宋后,建盏作为与茶结合的茶器,伴随着斗茶之风一并传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到了宋徽宗时期,建盏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南宋建盏也一度因为战乱而停滞,但是随着南宋国家的全面恢复而再次兴盛,作为全社会点茶的必须茶器,皇室和全社会仍然都使用建盏点茶;到元朝以后,元朝统治者继承了宋室的宫廷文化,保持着点茶的喝茶习惯,建盏依然具有使用空间,只是社会大众开始兴起散茶,茶器的使用进入了多元化时代。进入明朝以后,宫廷内依然保留有点茶的习惯,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废除团茶改为散茶,建盏与团茶的使命彻底结束,建窑的烧制从理论上而言,随着市场的消失而停烧。明朝后期至清朝、民国时,建窑建盏成为了人们研究茶器和古玩的重点,实物在社会鲜有流通,认知错误百出。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组织遗址考古挖掘,以及八十年代进行烧制技术恢复。近年来,建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再次走进社会大众茶桌。建盏近千年的发展史,这在中国茶器中绝无仅有,可谓中国第一茶器。
1 建盏的文化
六朝以后,开始出现茶器。到了唐代的“煮茶”时期,皇室用整套金银茶器作为茶器。入宋之后,中国进入了“点茶”时代,在选用茶器方面,暗合宋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建盏,与宋代各大窑口的茶器竞争中,自平民百姓、人文士大夫、皇亲贵族及皇帝无一不推崇,成为自下而上备受喜爱的茶器。以团茶、建盏为主要物件的点茶不断发展,以点茶为基础的煎茶、分茶也衍变而来。看似繁琐而风雅的宋人点茶方式,将中国茶道推向了顶峰。中国点茶茶道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盏文化就是宋代政治中贡茶制度与皇家定制建盏的结合,以及文人士大夫与建盏的诸多故事和情怀。宋代建立了完善的贡茶制度,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朝廷中设立茶马司,专职茶马之事。随着宋代贡茶制度同期发展的是建盏的皇家定制制度。虽然建窑不是官窑,但“有命则贡”,皇宫内廷御用建盏则是建窑专门烧制的带有“供御”、“进盏”、“天圣”等款识的建盏,官府所用建盏则带有“监”、“监匠”等款识,皇帝和官府祭祀泰山则定制“东岳”款识建盏,品质都十分精美,这些款识成为现在研究建盏在宋代政治层面使用和影响的重要证据。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热衷于以茶为研究的内容,尤其是以北宋宋徽宗为代表的《大观茶论》,著述为历代之最,作者身份为历代最高。此外,在文艺著作中,建盏在茶诗中也成为重要的吟诵题材之一,建盏成为宋代人文茶诗中最经典的饮茶代名词。建盏还给使用者带来了其他瓷器所不具有的快乐,使用建盏斗茶是宋代社会大众文雅的一种游戏,是茶人之间的快乐。而发源于唐代的寺院禅茶,发展至两宋已经成为制度,僧侣在日常中将点茶融入到修行之中,仅罗汉供需点茶就达到五百多盏,佛教对建盏的需求量仅次于皇宫和官府,因此建盏的文化繁荣昌盛起来。
2 建盏的文化传承与地位
建盏产自宋代的福建建州水吉池中村、后井村一带,故称建窑,被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窑专门生产喝茶所用之茶盏,故称其产品为建盏。因建盏产品釉面多呈现黑色,被列入黑釉瓷系,为中国黑釉瓷最高水准产品。胎骨乌泥色,敲打如铁撞击声,又称之为铁胎。宋代建盏采用龙窑烧制,经过繁琐的生产工序之后,釉面除了乌金、柿红釉、茶叶末釉等单一釉色外,形成了独特的釉面斑纹并被宋人所喜爱,成为宋代瓷器釉面斑纹审美追求之一。
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宋人称之为“兔毫盏”,斑点呈现卵状结晶体斑纹,如鹧鸪鸟胸前羽毛,宋人称之为“鹧鸪斑”盏,此盏流传至日本被称之为“油滴盏”,再有“异毫盏”、“毫变盏”宋人认为最难得到的建盏,至今也不知是何品种。但是当下备受推崇存世仅三件半的“曜变盏”,宋代并无记载。建窑建盏斑纹变化丰富,得益于建盏产地泥釉含铁量高,以及宋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成品率十分低下,是中国烧窑技术中最难的窑口之一。
建盏文化是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交流发展史。日本是中国的邻国,深受汉文化影响,建盏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日本当下之茶完全保留着宋代的点茶法,其缘起为宋时,日本僧人追随唐代僧侣来华求佛,受宋代禅茶制度影响,回日本时将中国的饮茶法——点茶带回了日本。同时带回的还有中国的茶种和茶器建盏,这是建盏第一次在日本的兴起和传播,主要发生在两宋时期。其次,两宋时期对外海上贸易频繁。建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也海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进入元明时期,建盏作为此时日本将军幕府统治者所喜爱的“唐物”,带动了当时的日本贵族上流阶层的喜爱,将收藏和使用建盏为社会地位和修为的最直接体现,“曜变天目”估计是这期间流入的。这一时期,大量的两宋建盏遗物,被运送到日本,成为建盏进入日本的第二高潮时期。与此同时,自宋代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盏作为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其使用和影响也远播东南亚诸国、非洲及欧美,“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发掘出的建盏,就是最为重要的例证。
在宋代,宋徽宗赵佶亲自代言,不遗余力地宣传建盏,正如赵佶在他所著述的《大观茶论》中指出的那样:“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既然有这位艺术家皇亲推崇,显然建窑黑瓷茶盏会身价倍增,这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价值的倍增,更重要的是政治文化价值的提升。
即便宋代皇帝没有将这种茶盏看成是皇家乃至自身所独享的形制,也充分说明,它具有极高的政治性。事实上,皇家就将这种建窑黑瓷茶盏钦定为贡品,将当时显色良好的兔毫、油滴等产品确立为贡品序列。这无疑不彰显了建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地位。
3 建盏的窑变美学
建盏的窑变斑纹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建盏的釉面斑纹异彩纷呈,有兔毫斑、油滴斑、鹧鸪斑、曜变斑、异毫斑等纹理,这些变化万千的建盏斑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熔融变化而来的。烧制建盏使用含铁量高的胎土与釉矿,将施过釉的坯体放入窑炉内焙烧,当炉内温度达到1 300℃左右时,坯体和釉料中的铁相互交融结合,在釉面表面析出,或成聚融的油滴状,或拉丝成毫,形成毫丝;或变幻莫测,油滴外围呈现光晕,出现曜变斑纹。斑纹色彩也是变幻莫测,有银色、黄色、褐色、蓝色、红色、紫色、灰色等,从而生成色彩斑斓的釉面斑纹,形成精美的建盏。
建盏的釉面斑纹是否完整,斑纹是否清晰,色彩是否均匀是判断一个建盏优劣的重要依据。烧制出斑纹完整清晰、色彩均匀的建盏是需要匠人的用心揣摩、大胆创新、反复试验和及时总结调整,这一系列过程是极其不容易的,尤其是含铁量高的坯体需要承受高温的灼烧而不变形。釉料要在高温下熔融完全才能烧制出釉面斑纹,但又不能流动性太强,如果流动性太强会造成釉料粘底报废,因此这及其考验匠人对操作工艺步骤和参数的精准控制。
建盏的迷人斑纹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不褪色,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沉入其中并深深陶醉。建盏的窑变美学值得每一个热爱建盏的人用心体会。人们在品茗过程中观赏建盏的变幻莫测之美,领略自然的宁静与淡雅,从中领悟人生哲理,使内心得到净化,摆脱世间俗事的烦扰,追求心灵的宁静祥和,在不急不缓中悠然自得,别有一番心境。
4 建盏的创新与发展
建盏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饮茶方面,可以优化茶汤的味道,也可以通过花纹美化茶汤,这是因为在建盏黑釉里含有一些“复合的永磁体”而能优化水,因为建盏内外壁釉里有析晶的花纹而美化水。建盏以黑色釉面作为其显著的特色。然而建盏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它的色黑,更多的是因为黑色釉面之中幻化出来丰富多爱的斑纹,随着高温熔融而产生的兔毫、油滴、曜变等变化万千的斑纹神秘莫测,美不胜收,如如玄黄之道,如佛肚节制,如花间鹧鸪,如水中烟花,如龙树木叶,如千古黄花,如秋雨黄花,如乌金如镜,如众星问天,如日月同辉,如星辰静照,如青莲朵,如千般莲,如耘田鼓,如东篱菊,如龟甲文,如天黑,如羽鳞,如夜雨,如心雨,如法雨,如慈杯,如古鸟,如秋禾,如玄凰,如如蚀等,充分展示了建盏的艺术魅力。
建盏成于“天人合一”,当代建盏避免不了天赐的窑气,因为是新烧;也避免不了匠人的匠气,因为也是当代人烧的;对于美学理念,以“寻找心目中最美的建盏”为初心,看盏不看人,只与盏对话,把盏当人、当知音,自然就会发现了建盏超凡脱俗的美,那就是:“在黑夜里,在建盏黑的釉色下,我借助心底的那一束光,发现了建盏不可言说的玄妙意境和诗意,从而黑夜明月高照,建盏明澄如佛境,一花一世界,一盏一禅茶”。
建盏烧制工艺的恢复激发了一大批手工艺者对传承建盏烧制技艺的热情与使命,尤其是在建盏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各级传承人在传承古人建盏烧制工艺的基础山进行了创新,对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良,烧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建盏,呈现出百花齐放之盛景。这一点让我们不得不谈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美金大师,常常教导笔者“金油滴”烧制的创新之道(见图1),金油滴建盏釉面油滴为纯金色,璀璨夺目,富有黄金质感,黑中透金,代表着无与伦比的珍贵,将其放置于阳光之下,闪闪发光,金光迸出,动人心魄,是陶瓷界当之无愧的瑰宝。黄美金大师表示:烧制“金油滴”建盏的技艺非常复杂,须经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晾干、素烧、上釉、晾干焙烧、冷却、出窑等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从选料、拉坯、上釉到配方、温度、火候等,任何一步出现纰漏,烧制出来一定是废品。烧制金油滴的条件通常更加苛刻,烧成温度范围内很窄,若温度稍低,碗上则有斑纹,下部没有;若温度稍高,釉就流下粘低,从而导致全炉报废。建盏的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师傅的倾心相授,还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烧制实践才能有所建树。
图1 黄美金大师金油滴建盏
当代建盏创新较多的元素当属器型的变化。建盏的外形特征一般以沿口宽敞、底部微小、形状如漏斗。底部绝大多数是以圈足来承载器身。胎体上薄下厚,建盏整体重心位于底部,使盛满茶汤的建盏不易翻倒。建盏造型看似简洁大方,实则是工艺师经过千锤百炼的拉坯磨炼而成,其腹壁的弧度,口沿的形状、张力、软硬度及精气神都与成品巧妙结合。现有建盏器型的创一般为较小的创新,如在原有漏斗形建盏上进行局部改良,将敛口盏的碗沿上增加一个漏水口,或者改变其圆足造型等。
还有另外一种创新方式,往往在釉药中予以创新。釉料中建阳当地釉矿石含有较高的铁元素,这是烧制建盏的基本条件。建盏釉料的最大特点是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若温度高时,釉水流动活跃;若温度低时,釉面析晶出七彩斑斓的纹理会在光线的照耀下散发出别样光彩。烧制匠人进行不同釉料的配方组分和配比的调试,同时在窑内温度上调节,进行建盏的创新烧制。
建盏烧制工艺的恢复发展得益于建盏匠人们的艰辛付出与努力进取,研究出土的宋时建盏残片的斑纹变化,尝试对建盏坯釉的调整,对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良,从而烧制出多彩多样的建盏。
5 结语
建盏不仅是天工造物的艺术珍品,还是匠人们心血所得,建盏将自己独特的变幻莫测的艺术魅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将饮茶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建盏行业逐渐繁荣起来,建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经久不衰,真正体现了新时代审美意义的创新和传承。建盏在中国甚至世界陶瓷史上独领风骚,巍然不倒,需要我们建盏匠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建盏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