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的隐逸思想探究

2022-08-19王祖京

陶瓷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士遗民青花

王祖京

(景德镇开明陶瓷书画院,景德镇市,333000)

1 隐逸思想概述

明末清初由于政权的更迭,引发了隐逸思想的泛滥。这个阶段文人墨客选择隐居于山林田野,将精神思想转向日常生活、世俗化。隐逸不再像传统的贫居远离喧嚣,而是具备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隐藏于山野选择舒适惬意。这个时期的高士纷纷选择去寻找个人的精神世界,而隐逸恰好可以让人清静的享受这种精神上的感触,并且以一种较为优雅的过程进行开展。

明末时期的高士们选择的隐逸其实还是比较矛盾的,这个时期的高士们觉得隐逸,只不过是借助大自然的山水来进行思想上的放纵。明末时期的高士们认识到,其实隐逸知识自己内心的幻想,这种精神上的静地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所以高士们通常只能将内心的隐逸寄托于实物。这些高士们通常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在隐逸的思想下对世俗的社会进行宽容,逐渐放纵自己,纵情于游玩、隐居,将这种逃离世俗的情愫展现出来。明代的时候统称为高士为山人。一大批文人墨客都被称作为山人,例如太白山人、五岳山人、青藤山人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标榜着逃离世俗向往着隐秘而居的生活。而明代的社会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山人,这些人虽然具有抱负,但无处施展,身在隐世却积极参与政治,而且这部分人普遍文化都很高。这些人常滞留于京城附近的山野,流连于官民之间。这些人在经济上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他们常常出入发达地区,活跃的成为一些非主流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反映了当时这些隐世之才,一种另辟蹊径的生活方式。这种隐世而富有趣味的生活,也成为许多普通市民热烈追捧的对象。

2 明末清初时期青花山水思想的成因

青花盛行于明朝时期,青花山水真正得到快速发展也是在这个时期。而有学者对这个时期的青花山水画进行详细研究,诸如冯先铭、叶喆民、方李莉等都在相关的论文或是书籍中有过研究和解释,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

2.1 明末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与生活,政治形式的变故会导致社会生产的重大调整。陶瓷产业当然也时刻紧跟政治环境的步伐,明末清初的青花山水作品中,隐逸思想的盛行,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明末时期的政治局势极不稳定,外部不仅有强敌骚扰,内部更是有权奸相互争斗,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执政者无法像明代时期永乐、成化年间那样体恤民间的生活,转而追求寻仙问道来逃避现实,祈求仙佛的庇佑。而执政者对道教的推崇在积极的层面上来分析,其有助于民间道教文化的快速发展,当时的陶瓷装饰中就一度出现许多相关于道教色彩的纹样,例如八仙、仙鹤、老子出关、天师等。道家幽居山林,必然对山水有着追求,诸如东汉时期的张天师选择在龙虎山修道,而明代张三丰选择在武当山修道,所以这也符合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传统思想。明代青花山水的发展与当时的道教发展有着巨大联系,这种关乎于隐逸与逍遥的思想逐渐渗透进入当时青花山水的创作思想当中。

明末时期政治活动频繁,党派林立。其中就包括东林党、阉党、昆党、秦党等相互争斗不断,其中势力较为强的属于东林党。党派之间的政治活动频密,其中隐逸于山野之间的隐士们也纷纷依附于各个党派,这不仅带动了文化间的交融,也从侧面促进了相关的文化产品经济的发展。而明朝时期青花瓷是陶瓷产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度成为当时人们相互送礼,或是攀附权贵的礼品。而这种关乎于隐逸思想的青花山水作品,就完美的契合了山人隐士的身份,这就极大地推动了隐逸思想青花山水瓷器的市场需求。

图1 当代隐逸思想青花山水作品《湖山清晓》

2.2 清初的政治环境

清朝时期,清军以武力征服中原汉人,虽说政治全面统治汉人,但是汉人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反向征服了清朝。清朝的统治阶层也并未像元朝政府那样一味打压,而是选择怀柔政策,恩威并用。在战争上先用诸如扬州十日或是嘉定三屠来震慑汉人,在文化上则笼络汉族的文人雅士,许以高官厚禄。而在汉文化的学习上,康熙皇帝更是组织汉族的官员编著汉字字典。清朝初期,许多明朝的遗民还在积极的组织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经过几度镇压,这些屡遭挫败的遗民开始有了隐居的思想。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最终还是采取宽泛和谐的态度,这种歌政策使得遗民纷纷选择隐居山野,不再过问政治。而在这部分遗民中,有些态度决绝的人士始终生活在亡国的现实当中坚决不服从清朝,而另一部分选择亲近清朝。这类遗民无论是与清朝对抗还是合作,其内心都是较为复杂的,隐逸的思想得以给这类人士以安慰。山林间的安逸享乐使得他们暂时忘却苦闷,这种逼世享乐的思想也一度成为当时清朝青花山水的重要思想。

图2 当代隐逸思想青花山水作品《春日即兴》

3 明末清初社会思潮

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最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思潮。青花山水瓷器虽然在陶瓷众多的装饰中占据一个小的门类,其有着属于自身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材质特性,其仍然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潮,对青花山水瓷器的装饰设计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3.1 明末社会隐逸思想的盛行

明代社会生产生活中,隐逸思想的盛行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有着诸如山隐、园隐、湖隐、身隐、心隐等方式。明末的隐逸思想,不单单是回归山林或是置身事外的行为表现,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大到园林的设计构建,小道茶杯花器等的装点布置,只要能在精神上满足舒意之乐,就能够传递出隐逸的思想寄托。

明末社会中的隐逸思想并不完全付诸山水林泉,而是将山水林泉变成了可实现的对象,例如说假山假石,绘制山水画或是用山水纹饰装饰于器物之上,从而实现内心中的隐逸情趣。由于明末隐逸思想的盛行,以及受到王阳明格物思想的影响,使得明末社会盛行游艺赏玩之风。在明末时期的一些典故与著作中,时常会出现例如山水游记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在少数。另外诸如在一些朋友间的书信往来、国画山水中的画卷题跋、书序等不同的场合中,都可以发现明代晚期人们酷爱游山玩水的心态。例如著名的游者徐霞客在其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将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各个身份,坚持撰写旅游纪文,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财富。由此就能看出,明末时期山水隐逸思想对当时文人墨客的影响之大了。

3.2 清初社会的遗民情愫

清朝初期,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明朝遗民,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学士,对社会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例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八大山人等。他们对明朝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在自己的诗词歌赋或是书画作品当中时常表现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他们大多选择杜绝与当朝政治往来,坚决不仕清朝,选择隐居田野山林而生活。遗民继续着明朝的生活情况以及思想状况,延续着明末时期的玩物和习惯,以这种坚决不改变的状况暗自谋求反清复明。像是非常著名的复社,这个组织一直延续到顺治九年。而另一个惊隐诗社则成立于顺治七年,他们纷纷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掩盖反清复明的志向,尽管最终结果都是失败,但是他们却为当时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贡献。清初时期的遗民忘情于山水之间,幽居于田野之中。或是抚琴高歌,或是泼墨山水以景寓情,在林泉山石之间相互亲近,逃避现实。山水景致对遗民来说不单单是生活中的某一处环境,而是对前朝所流传下来的宝贵记忆,追寻这些记忆找回当时前朝的归属感。陶瓷是当时社会生活所使用比较广泛的物品,遗民当然也不例外。遗民们在使用和赏玩陶瓷之中,满足自己思念故国的情愫,像是一些青花山水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情感。

4 青花技法的纯熟

青花发展至明朝的中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财富,无论是材质还是技法的掌握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像是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青花料,在发色上是国产料难以达到的色感。青花料原料的进步,激发了对本土青花料的发掘和研究。材料上的进步使得绘制的方式更加高效与便捷,这无疑给绘制的过程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在顺治时期民窑青花的烧制之中,在色料的提纯和烧制的工艺上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青花的发色可以划分为几种不同的色阶,非常漂亮。

明朝中期,青花的勾线和分水能够更加灵活的表现图案。工匠对阴阳关系和体积感也能够把控的得心应手。青花的分水技法用平涂大块面的方式将色块分为五层色阶。而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和高光原理也被当时的青花所利用。使得当时的青花山水有着强烈的色差表现和丰富的变化。

由于青花山水技法的进一步纯熟,在中国传统国画以及西洋画法的基础之上,使得当时的青花山水无论是远山还是近水,无论是岑峦叠嶂还是高古嶙峋都能够表现地淋漓尽致。青花技法的纯熟,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隐逸境界的塑造。

5 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隐逸思想对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瓷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通过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渗透到当时的陶瓷装饰当中。经过上述的分析,笔者发现明末清初的隐逸思想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情愫,当时的传统人士喜爱这种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价值观。而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的发展非常顺利,社会上流行的隐逸思想也充分体现在了青花山水当中。这种隐逸思想的盛行引导了当时青花山水画的创作,使得当时的青花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思想,成为一段非常富有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高士遗民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试析几处西周墓地中的殷周杂处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闲心
闲情
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