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用药规律研究

2022-08-19张毅杰于会勇王凤鑫张战威程锦涛李富增王成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紫菀医案半夏

薛 贝,张毅杰,张 山,张 悦,于会勇,王凤鑫,张战威,程锦涛,李富增,王成祥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200)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多持续3~8周,X射线胸片无异常,其中以病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虽然PIC为自限性疾病,但也有部分患者咳嗽顽固不愈,甚至发展为慢性咳嗽[1]。PI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呼吸道黏膜损伤、气道炎症促使咳嗽受体活化和一过性的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有关[2]。目前西医治疗PIC以应用镇咳药和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为主。古代无PIC这一病名,根据症状该病可属于“咳嗽”“肺咳”“风温”范畴。目前中医药对PIC的证型和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现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均有不同见解,但中医药治疗PIC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减少发作频次方面展现了独特优势[3]。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通过降维等方法发现处方数据的内在规律和核心要素,从新的角度挖掘、展现隐性规律,在中医学术研究中应用广泛[4]。本研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所收集的治疗PIC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深度整理和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PIC提供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医案来源 收集建库至2021年11月1日被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载录的治疗PIC的医案与文献,《肺病治疗名方验方》《中国近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医案类书籍。

1.2检索策略 设定截止日期为2021年11月1日,分别以“感染后咳嗽”or“感冒后咳嗽”、“风咳”and“感冒后”为关键词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高级检索,以“感染后咳嗽”or“感冒后咳嗽”and“中医经验”or“医案”为关键词、主题词组合在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

1.3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为“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的医案;中医诊断为“咳嗽”、“风咳”,且现病史中明确提出:无既往病史,感冒后出现咳嗽迁延不愈,并以咳嗽为主症的医案。

1.4排除标准 现病史、诊断、处方数据不完整的医案;以水肿、不寐、胃痛等肺外系统疾病为第一诊断的医案;明确诊断为肺痈、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伴有咳嗽、可能由感冒诱发的疾病;失治误治、治疗无效医案;重复医案。

1.5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

1.5.1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录入模板,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录入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建立数据库。

1.5.2数据库的规范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标准化模块对中药进行自动标准化处理。其不能实现自动标准化的中药,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手动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北柴胡”修正为“柴胡”,“胆星”修正为“胆南星”,“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统一为“半夏”。

1.6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统计分析、中药属性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2 结 果

每篇医案均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确定是否纳入;意见不一致时双方讨论或请第三者协助决定。最终纳入有效医案203诊次,共203张处方数据,涉及244味中药。

2.1中药频次统计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纳入医案的中药处方信息进行频次统计,244味中药总用药频次2 796次。排名前十的药物为甘草、苦杏仁、半夏、桔梗、陈皮、黄芩、紫菀、茯苓、麻黄、蝉蜕,频次≥20次的中药共40味,见表1。

表1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应用频次≥20次的中药

2.2中药属性统计 纳入医案的中药属性统计发现:所用药物四气以温性为主,使用频次为729次,其次为平性、寒性、微寒性,见图1;所用药物五味以辛味为主,使用频次为1 206次,其次为苦味、甘味,见图2;其归经以肺经为主,频次为1 896次,其次为脾经、胃经,见图3。

图1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四气图

图2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五味图

图3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归经图

2.3中药聚类分析 将使用频次前30味中药组内连接,以Pearson相关性为度量标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见图4。以距离等于17.5进行分组,可分为8组。C1:紫菀、百部、白前、荆芥、桔梗、款冬花;C2:沙参、麦冬;C3: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桑白皮;C4:蝉蜕、紫苏叶、紫苏子、苦杏仁、麻黄;C5:半夏、茯苓、陈皮;C6:白术、黄芪、防风、甘草;C7:柴胡、党参、黄芩;C8:五味子、白芍、干姜。

图4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系统聚类关系图

2.4复杂网络分析 以普通关系算法进行药与药之间的复杂网络分析,见图5。

图5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复杂网络关系图

2.5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支持度≥0.2、置信度≥0.7,对中药配伍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得到“苦杏仁-甘草”“半夏-甘草”“桔梗-甘草”等常用药物组合,将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图形分析后,形成3组核心关联药物配伍组合。S1:甘草、陈皮、茯苓、半夏;S2:甘草、紫菀、百部;S3:甘草、苦杏仁、麻黄、蝉蜕、桔梗。见图6和表2。

表2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配伍关联关系表

图6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配伍关联关系图

2.6高频中药因子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对前30味中药进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P=0.000,KMO=0.612,2=1 325.980,df=43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相关性尚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抽取特征值>1的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设置载荷系数大于0.5,最终提取出7个公因子。F1:半夏;F2:陈皮、茯苓;F3:麻黄;F4:甘草、苦杏仁;F5:防风、柴胡;F6:紫菀、蝉蜕;F7:麦冬。累积贡献率58.245%,成分转化矩阵见图7,以因子序号为横轴,特征值大小为纵轴,生成碎石图,见图8。

图7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主成分转换矩阵

图8 现代感染后咳嗽医案中药主成分碎石图

3 讨 论

PIC是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长期咳嗽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5]。现代中医家治疗PIC从多方位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利用现代统计软件和数据处理方法,构建药物关联复杂的网络图,挖掘各医家用药的潜在配伍规律,对于PIC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收集的203诊次医案中,用药频次排名前十的药物为甘草、苦杏仁、半夏、桔梗、陈皮、黄芩、紫菀、茯苓、麻黄、蝉蜕,这些中药具有祛风解表、理气止咳、化痰除湿的功效。四气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平性、寒性、微寒性,提示临床治疗PIC温寒并用,以温为主,可能与感冒在冬春季节多发有关,冬春寒冷之季常用温热药物以解表。即《素问》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五味以辛、苦、甘味为主,辛者能散能行,具有解表、行气的功效;苦者能泄,可以降泄逆气以止咳;甘者能补、能缓、能和,可扶正祛邪、缓咳嗽之急、调和诸药;且辛甘化阳,有助于祛散在表之寒邪及在里之痰饮。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脾经和胃经。《景岳全书》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强调咳嗽病位在肺。《素问》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灵枢》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提示肺与脾、胃经脉相通,同气相求。药物分类频数前十位包括为补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形成夙根,久咳不愈。且肺脾二脏五行相生、营卫相合,《石室秘录》曰:“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由此可知说明PIC病性分虚实两端,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临床治疗PIC主要从肺和脾胃论治,祛风解表、培土生金、理气止咳等诸法同用。

本研究将现代医家治疗PIC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其结果有诸多相似之处,提示本数据同时具有分类和降维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相似的方药规律,故将此分析结果合并讨论。C1与S2和F6相对应,可视为止嗽散加减。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 由紫菀、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橘红7味药组成,是清代程钟龄创立的用于治疗咳嗽的代表方。方中紫菀、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均有理气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且紫菀重在化痰止咳,百部重在润肺止咳,二者相须为用,为君药;白前降气化痰,桔梗宣肺祛痰、载药上行入肺经,宣降相宜,同为臣药;荆芥、橘红为佐药,增加解表化痰之力;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减毒增效、祛痰止咳。全方性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即无攻击过当之虞,亦有启门驱贼之势,临床加减运用,对各种证型咳嗽均有良效[6]。本研究C1组成较止嗽散原方缺少陈皮,增加款冬花。陈皮于C5组可见,款冬花辛、温、微苦,归肺经,与紫菀、百部同为止咳化痰药,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功效显著。C2与F7相对应。沙参甘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神农本草经》言“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止咳。《长沙药解》载:“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此二者,甘寒养阴,清热润燥。此组合可见于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经典名方中,是甘润肺胃的代表药对,亦涵培土生金之意。C3以前胡宣散风热、降气化痰,枇杷叶清肺止咳,浙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四者皆能清热、止咳,目前无类似方剂,可视为热症咳嗽药物组合。C4与S3和F3、F4对应。以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紫苏子降气化痰,四者宣降相宜、气痰同治,可见于华盖散、麻黄汤、三拗汤等方剂中。加上蝉蜕利咽开音、息风止痉,苏叶散寒行气,可视为寒症咳嗽药物组合。C5与S1和F1、F2相对应,为二陈汤加减。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方中半夏、橘红等量合用,燥湿化痰,二者皆以陈久者良,无过燥之弊;佐茯苓理气健脾渗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煎加生姜制半夏之毒,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全方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散中兼收,祛痰邪不伤正,结构严谨,是化痰祖方,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7]。C6与F5相对应,可视为玉屏风散加减。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其类方记录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究原方》或者《仁存方》最早以“玉屏风散”命名,方中黄芪内补脾肺之气,外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防风解表祛风为使药,与黄芪、白术相和,益气祛邪。全方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玉屏风散全方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调解机体免疫力的作用[8]。C7与F5相对应。柴胡苦平升散、解热透邪,黄芩苦寒降泄、清热燥湿,二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党参益气、补益脾肺,与柴胡-黄芩相伍,使得透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类似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C8以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一散一收、一燥一润,此配伍可见于小青龙汤等方剂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中医药对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尚无统一标准,但现代医家多从肺和脾胃论治,根据临床风、痰、寒、热、虚、燥等表现,采用祛风解表、止咳平喘、理气化痰等治法,从其常用药物组合中,可挖掘出止嗽散、二陈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类方剂,以及养阴清肺、散寒清热等高频药物组合。可以进一步推测感染后咳嗽治疗规律:发病之初,咳嗽不显,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药祛除外感之因;若外感之邪未解,以和解少阳之法防邪深入;若表邪入里,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气机失常、痰饮内生,以宣肺降气、燥湿理气、温化寒饮、清热化痰之法促肺宣降,消体内痰湿。集诸止咳之法以治咳嗽之标,补益肺脾以固正虚之本。标本兼顾、寒温并用、气痰同治。对临床治疗PIC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紫菀医案半夏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基于DNA条形码鉴别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
基于NLP的中医医案文本快速结构化方法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读中医医案应去伪求真*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半夏入药多炮制
止咳通便话紫菀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