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草婴《童年·少年·青年》译本中四字词语的运用
2022-08-19于海波
◎于海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文学翻译的任务极其艰巨,它不仅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作者和原文表达的思想,还需要用译文将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使译文读者乐于接受。因此,文学翻译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翻译需要翻译理论的系统建立来指导实践。20世纪,我国翻译理论界同国外翻译理论界开始最初的对话和交流,在西方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入了中国翻译界的视野,尤金·奈达提出翻译的目的:使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童年·少年·青年》这部作品中,列夫·托尔斯泰生动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贵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尼古连卡等一系列典型形象,草婴先生用一生时间翻译了《托尔斯泰全集》,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介绍给中国读者。草婴先生运用归化翻译理论,大量地运用了四字词语,译文传诵甚广,受众颇多。本文将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草婴译本《童年·少年·青年》中四字词语的使用特色。
一、简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于《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两个概念。奈达指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ance)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但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强的差异;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ance)的翻译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收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后来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综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使用后译入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信息。奈达一直提倡“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也明确指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这一概念,这不仅关乎内容,也关乎形式。但是内容信息等价的同时,也尽量在形式上等价。好的译文不应该读起来像翻译,而是要使译文等同于原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文的约束。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着眼于原文的内容和意义,而不仅限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限于形式上的对应。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和“最高限度功能对等”。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具有不同的适合程度,在这个前提下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意味着译语读者和原语言读者以相同的方式欣赏和理解原文,最高层次的对等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无法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入语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译文了解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低于最低层次的译文便可视为不合格的译作。
二、“归化”翻译与四字词语
应该遵循“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一直翻译界直译派和意译派争论的焦点。随着文化研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翻译理论界从文化差异来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即把翻译不仅看作语言的转换,而且把它看成文化间的交流。译入语作品读起来和原语作品几乎一样,原语中存在的译入语文化中缺少对应成分,应当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弱化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隔阂。四字词语是汉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那么四字词语的应用则必不可少。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四字词语具有形式简洁、语义精辟、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四字词语又称四字格,为汉语所独有。其由四个词素组成,基本形式有成语、叠词,以及新词语。成语结构紧密,意思精辟,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叠词指的是词和词连起来用,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或是同一个字,具有形象性和画面感。翻译时依据上下文语境、语法的需要,译者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四字词语。在翻译中,四字词语的应用可以使译文凝练概括,形象传神。四字词语言简意赅,译语中使用四字词语,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且四字词语常带有修辞手法,可充分体现原文的风采,极具表现力;四字词语读来富有韵律感,削减了“翻译腔”所带来的生涩之感,使译文更加切合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
三、功能对等视角下草婴《童年·少年·青年》译本中的四字词语
1944年高植先生首次将《童年·少年·青年》译成中文,草婴先生1997年再次将其译成中文出版于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19年再版,目前《童年·少年·青年》已有五个译本。通过与高植先生译本的对比阅读,可以发现草婴译本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以“归化”为主,采用大量四字词语,行文流畅,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译入语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易于译入语读者接受。草婴先生通过运用四字词语对于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惟妙惟肖,神灵活现,将人物形象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以下分别截取了草婴译本与高植译本的两个片段。
例1:Несколько раз, с различными интонациями и с выражением величайшего удовольствия, прочел он это изречение, выражавшее его задушевную мысль; потом задал нам урок из истории и сел у окна.
他抑扬顿挫地反复念着这句格言,得意洋洋地表达着他的心情。然后坐到窗口给我们上历史课。(草婴,2008:21)
他用各种腔调,带着极其满意的神情,把这个表达他内心思想的句子读了几遍。然后他给我们上了历史课。(高植,2013:17)
这一场景是历史老师卡尔·伊凡内奇给尼古连卡和伏洛佳上课的场景。尼古连卡的父亲因为他们长大了,想要将孩子们送到圣彼得堡外祖母家里上学,因此打算将家庭教师卡尔·伊凡内奇辞退。卡尔·伊凡内奇觉得尼古连卡家不念及情分,与尼卡连科的父亲争吵后,卡尔·伊凡内奇给孩子们上课时,课文中刚好出现了一个德语词“忘恩负义”,卡尔·伊凡内奇自觉符合此刻心境,便着重强调念了几遍。原文中“С+第五格”表示“带有……”的意思, “различный”译为“不同的,各种各样的”,“интонация”译为“语调,语气”,高译将这个非一致定语词组译成“用各种腔调”“带着极其满意的神情”,虽逐字逐句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没有传达作者写作时所要传达的神韵和节奏。原文作者连用两个“С+第五格”的形式,草婴先生便连用两个四字词语“抑扬顿挫”和“得意洋洋”,卡尔·伊凡内奇的神情和动作跃然纸上,且在与原文的结构上有所呼应。草译既做到了语义上的对等,还做到了形式上的对等。避免了冗长复杂的欧化句式,使得行文流畅,利于译入语读者接受,减少了译入语读者与原文之间的距离,使得译入语读者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
例 2:Иконин с тем же смелым жестом, как и в прошедший экзамен, раскачнувшись всем боком, не выбирая, взял верхний билет, взглянул на него и сердито нахмурился.
伊科宁像上次考试时一样,若无其事地侧着身子,摇摇晃晃,不加选择就抽出最上面那个签,看了看,怒气冲冲地皱紧眉头。(草婴,2008:279)
伊考宁带着和先前考试中同样的勇敢姿势,侧身摇摆着,不加选择,抽了顶上面的字条,看了看它,生气地皱了皱眉。(高植,2013:228)
这一场景是尼古连卡入学考试。尼古连卡在两次考试中都遇到了伊科宁,在历史考试中,其他学生面对教授都表现得极其紧张,而伊科宁却表现出对考试的蔑视。在数学考试时,二人又再次相遇。尼古连卡抽题签时胆战心惊,而伊科宁在进行题签的选择时,毫不顾忌地不加选择任选一通。原文中“С+第五格”表示“带有……”的意思,高植将其译为“带着勇敢姿势”,逐字地对原文进行翻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该翻译过于晦涩,理解存在难度,阅读时会与原文产生距离。而草婴先生结合上下文运用归化翻译理论将这一词组译为四字词语“若无其事”,不仅将伊考宁面对考试丝毫不畏惧的心情描写出来,而且这一翻译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利于中国读者阅读接受。草婴先生将副动词раскачнувшись(摆动,摇晃)和中性短尾形容词сердито(愤怒地,生气地)分别译成“摇摇晃晃”和“怒气冲冲”,草婴连用三个四字词语,相比于高译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明了。巧妙运用归化翻译理论,善用四字词语,使得行文流畅,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原作,符合“功能对等”理论,基本达到与原文在语义与功能上的对等和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反应相似。
俄语句型很复杂,在翻译中使用四字词可以避免照抄照搬句型,使得翻译结果自然流畅。草婴先生在译者前言中写道:我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主要是想让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人格,欣赏他的艺术,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比草婴译本和高植译本可以发现,草婴先生没有追求字、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实现了语义、文体的灵活对应,竭力寻求最高层次上的风格对等。草婴先生在翻译《童年·少年·青年》时充分发挥了四字词语的优势,他的翻译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好作品,其语义、文体、风格都趋于原文。从读者接受度来看,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原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差距很小。在“功能”方面,草婴的译本已达到基本对等。
现在翻译家似乎更加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有些译者更是对四字词语持否定态度。但四字词语存在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四字词语的运用在翻译过程中是无可避免的。孙致礼先生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道:采取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法。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以读者反映为准则的翻译策略,基本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传达译本的信息,完成交际功能。草婴先生作为老一辈资深翻译家,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充分体现了如何达到“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
①王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第7期,第70页,第71页,第105页。
②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③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④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4页。
⑤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学教育(中)》2011年第3期,第54页,第55页。
⑥(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童年·少年·青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⑦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