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陕西高校调研数据的高水平城市大学的理念与服务
——以图书馆为例

2022-08-18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资源

范 红

(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65)

1 高校城市意识的觉醒

大学和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方面,城市因大学而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学为城市注入文化气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通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一所好大学就是一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另一方面,城市以其良好的政策支持、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为大学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机遇,城市是大学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沃土.

我国的大学大多建在一线和中心城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2 574所高校分布在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312个非省会地级市(其中包括25个地区、盟、自治州)、108个县级市,超过一半以上的高等学校聚集在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较强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非省会地级市中的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数的 38.8%[1].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旨在引导高校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文件一经出台,一线和中心城市首先将目光聚焦在985、211重点院校,这些高校亦主动对接城市发展战略,响应城市发展所需,西安交大创新港的建设就是城市与大学共同发展的最好实例.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性院校也开始转变思路,在办学理念、服务定位、学科设置等方面均立足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城市为根本使命和办学目标.其大学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城市这一中心,立足城市、依托城市,瞄准城市、融入城市、贡献城市、发展城市[4].

“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新发展格局势必推动一线和中心城市成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整个社会对城市会更加关注.城市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撑,而大学同样需要认真地面对所处的时代和所在的城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大学创办的使命与价值,高校的城市意识的全面觉醒,势必要与城市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借助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助力学科建设,推动大学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2020年11月《西安文理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经教代会审议通过,2021年7月22日《西安文理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经校党委会审议通过.《纲要》与《规划》在总结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基础与优势的前提下,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西安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制定了西安文理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实施内涵发展为主线,以“立足西安、依靠西安、服务西安”为基本遵循,坚定不移地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作为西安市属的唯一一所高校,先后经历数次合并与更名,院系、学科多次整合,办学定位和特色一直处于摸索之中.“城市型、应用性”高水平城市大学办学目标的确立,既符合国家指导政策,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更符合市属高校的办学定位.只有牢牢把握西安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调整学科设置,改革管理体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2 大学图书馆在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的魅力源于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先进的科技水平.收藏珍贵的历史资料、文化典籍、科技信息是图书馆对城市文化的贡献,也是城市文化魅力展示的源泉和动力.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都是在城市创造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文献搜集、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广泛和完善地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印记,记载着人类的劳动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进入新时期,城市的发展越发离不开图书馆的参与,城市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必然成为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1 城市建设需要大学图书馆的加入

图书馆源于文化,传播文化,其发展过程折射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城市的历史与进步.几乎每一个大都市,都有一个知名的图书馆,例如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历史悠久藏书丰富而著名;芬兰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以奇特和人性化服务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它们既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会客厅.新时期,城市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城市文化的竞争,在当今学习型的社会,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强大的数字资源,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无发比拟的,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场所,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阵地.大学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设施要以此为契机,确立大学图书馆作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和学习中心的地位[6],让服务社会的理念成为城市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

2.2 大学图书馆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包括纸质文献、数字资源,以及大量的中外文数据库,高质量的数字图书馆,舒适优雅的各类学习空间等.图书馆业务管理全部实行计算机自动化,采访、编目、流通、书目查询、阅览等均实现24小时网络化操作及服务.城市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与城市的重要建筑,更方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市民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市民的知识学习,用大学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促进城市文化传播,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和学习的氛围.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大学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图书收藏机构转为现代化的信息中心,不仅为校内读者服务,并逐渐融入到市民的文化生活中.作为城市大学有义务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市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媒体以及图书馆行业的热议.作为东莞新市民的吴桂春在图书馆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也彰显了图书馆之于城市的价值.还有许许多多像吴桂春一样的市民需要图书馆的温暖服务,因此需要更多的城市大学图书馆加入到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行列中.

2.3 大学图书馆是数字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

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以来始终与城市相伴而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学正日益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服务和精神食粮.“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正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提升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地的“数字城市”建设都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通过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相连接形成区域数字图书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城市大学数字图书馆通过对传统馆藏资源、网络信息的的数字化整合,使信息服务从广度与深度、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前所未有的突破[7],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的良好基础.但如何使这些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是目前“数字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城市”建设需要数字图书馆的支持,也必将促进数字图书馆向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大学与城市的全面融合.

3 城市大学数据调研与分析

3.1省内大学图书馆建设数据分析

图书馆是城市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部门.因此,在资源建设、服务定位等方面都要依据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馆藏资源的合理性、完整性、可利用性,既能立足校内,又能服务社会.国内一些城市大学的图书馆依据城市发展所需,立足自身馆藏资源,不断创新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融入城市发展.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校,其发展过程始终融入北京建设之中,精准立足北京城市功能.学校围绕市民生活,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北京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明确提出学校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首都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8].为更好地使我校图书馆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挥作用,笔者通过网页信息搜集、电话访问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陕西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图表形式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并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校图书馆更好地适应城市大学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信息.

从表1可以看到,首先,985、211高校的各类资源丰富,尤其是拥有大量的中外文数据库,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其次,所列院校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主的文献馆藏体系,充分说明文献建设的规划性和针对性.其三,有些院校自建了数据库,其内容主要针对特色学科、地方特色经济建设、本校师生成果等,在丰富馆藏的同时,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地数据支撑.

表1 文献资源及数据库

表2列举了各个院校的周开放时长,总阅览座位数以及特色服务.985、211高校由于其领先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数字资源储备,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具有科技查新、查收查引信息服务资格的院校,在服务本校师生以及城市建设成绩卓著.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院校的特色文献建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收藏价值.例如,西北大学的古籍收藏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西安财经大学自建的省级重点学科专题书库、秦商图书馆实用性很强;渭南师范学院和榆林学院还专门针对地方重点经济项目,建设了特色专题文库服务城市经济,在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了城校融合发展.

表2 开放时间、座位数、特色文献建设与服务

3.2 我校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由高新校区和书院校区两部分组成.高新校区图书馆主楼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7年在主楼两侧加盖了东西两个辅楼,建成后的图书馆整体呈U字形分布,总面积29 000平方米,其中图书馆使用25 000平方米.书院校区图书馆位于西安市书院门关中书院内,2021年暑假,书院校区图书馆为提升服务质量,对空间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改造后的图书馆,以高新校区资源为依托,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以“外卖”模式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截止2021年底,两馆拥有正式员工43人,高级职称13人,硕士以上学历13人.拥有纸质图书159万册,电子图书163.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电子期刊3.7万种(106.5万册),博硕论文554.9万篇,可提供约3 200个阅览座位.

2018年5月新的领导班子上任,确立了“五位一体,两轮驱动,三步走”的办馆方针.在“完善制度建设、狠抓工作作风”的第一步完成之后,第二步实施了对高新校区图书馆的空间改造,这是自建馆以来最大、最高效的一次空间改造.改造后的高新校区图书馆,从资源、空间、服务、环境多个维度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实现了以“藏、借、阅”为主体的传统服务向以读者为中心的多功能空间服务的转变.从统计数据看,改造后的读者到馆率、服务好评率、空间利用率等大幅提升,提升服务的同时激发了馆员的工作热情.第三步就是实施内涵式发展,为师生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学科服务,实现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学术搜索中心、学习交流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创新体验中心”“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这和我校中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相吻合的.但就我校图书馆目前的条件而言,无论是信息服务还是学科服务都有相当的差距,要做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全面的制度建设,配合学校的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规划,尽快弥补自身短板,融入学校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之中.

从调研获取的数据看,985、211院校图书馆在服务本校及城市经济方面优势明显,这既得益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也和人才建设密不可分.而西安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榆林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非重点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自建特色数据库服务城市经济,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成果.从国内一些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城市型、应用性大学图书馆的经验来看,例如香港城市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在馆藏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无不紧盯城市发展,以城市需求为前提完善自身建设,这也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4 图书馆内涵式发展道路思考

4.1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

要充分解读《西安文理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和《西安文理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内容精神,树立大局意识,做好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学校和城市发展做好辅助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练好服务本领,扩展服务内容,立足教学与科研的同时面向城市与市民服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要创新服务模式.资源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但如何将资源有效的推广出去,在人与人、人与书、书与知识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是图书馆内涵式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主动搭建城校之间信息交流、知识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资源的知识转化,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空间.

4.2 依据需要合理配置和建设馆藏信息资源

馆藏资源建设是评判一个图书馆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馆藏资源配置应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据.要建立图书采购的中长期规划,切记盲目性和随机性.心里要有一本账,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城市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改变采编理念,不仅仅是从书商那里把书买回来,采编还包括非出版渠道资源的搜集.为适应城市大学建设所需,采编要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服务城市所需.应依据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所需,建立特色文献资源,形成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的文献建设体系.只有让城市感知图书馆的存在和价值,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对于靠地方财政支持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不但是义务所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4.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人才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我校图书馆现有员工43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硕士以上学历13人.从年龄结构分析,拥有高级职称的馆员年龄几乎都在五十岁以上,其中近一半的人很快会因退休离开岗位.从服务能力看,作为中坚力量的高学历年轻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信息服务能力,和省内其他院校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如何积极应对是今后需面对和努力的方向.“以人为本”既是服务目标,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人是这个有机体里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在资源、馆员、服务、读者之间建立畅通的联系,促进资源转化和服务提升.要在工作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保持图书馆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4.4 充分挖掘书院校区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书院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陕西是古代书院、书院文化发展的重地,特别是作为儒学分支的关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整个关中地区的学风士风、民风民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至清陕西先后建有各类书院227所,关中书院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也是目前唯一“活着”的书院.改造后的书院图书馆空间,有能力和义务为陕西及西安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我馆应充分利用关中书院的影响,以书院图书馆为研学基地,充分挖掘陕西古代书院的文化价值,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现代公共文化,助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馆利用自身资源充分服务城市建设的良好契机.

图书馆要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有责任和义务服务城市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大学图书馆要主动对接城市发展战略,不但要做好传统服务,还要提供内涵式服务.要促进资源转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促进城校融合.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资源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