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基于需求和服务的现状分析

2022-08-18景梦欣赵文清乔颖赵雅娟

心理学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个案

景梦欣,赵文清,乔颖,赵雅娟

1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10 人中就有1 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2002 年,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保守估计,中国约有1.9 亿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李国军, 2014)。2020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及其持续的影响,又加剧了诸多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受到全民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 年3 月2 日发布的科学简报显示,在COVID-19 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了25%,大流行疫情影响了年轻人的精神健康,简报中强调了全球所有国家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与支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世界卫生组织,2022)。对中国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就国家政策层面而言,近年也相继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以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完善。例如,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2020 年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发表的《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上表明需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以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包括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心理服务和专业培训指导,鼓励符合条件的网络心理服务平台,针对疫情防控提供相关公益服务。2021 年3 月,卫健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附件文档《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 年重点工作任务》里提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等, 2021)。同年3 月,卫健委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要职责为开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理论、政策、标准、规划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行业规范等提供技术支持(人事司, 202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助于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促进家庭和谐,构建良好社会氛围,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陈祉妍 等,2016)。其中,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途径。2019 年,我国启动为期3 年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也强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是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国家卫健委也多次发布心理疏导相关工作方案,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到心理服务工作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 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0)。2022 年1月初通过企查查全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筛选“存续状态”的心理咨询公司可知,2011 年至2021 年,全国存续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累计超过10 万家。

本研究将立足于此时代背景,探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服务的发展现状,为从业者提供更加合适、专业的服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国内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方便取样以及尽可能扩大覆盖面为原则,自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 月通过壹心理“咨询师之家”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参与调研的咨询师均为平台入驻或其他社会机构/互联网平台入驻的咨询师,参与调研的来访者均为壹心理公众号关注用户或壹心理用户群并且有咨询经历的来访者。所有作答内容采用无记名和设置隐私保护的方式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共回收《2021 年度中国心理咨询师人群调研》总问卷566 份,问卷设置重复题,排除作答不一致且非认真作答问卷4 份,获取有效问卷562 份(有效率99.3%);回收《2021 年度心理咨询来访者调研问卷》2 320 份,排除填写时间少于100 秒的问卷135 份,获取有效问卷2 185份(有效率94.2%)。

其中,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如下:男女性别人数比例为23 ∶77。咨询师的年龄集中在30 ~49 岁,20 ~29 岁占比11.0%,30 ~39 岁占比40.1%,40 ~49 岁占比35.7%,50 ~59 岁占比12.3%,59岁以上占比0.9%。咨询师的从业年限分布在1 ~3年、4 ~6 年和7 ~9 年的比例差别不大,均为20.0%左右,从业年限超过10 年的占比28.9%,在1 年以内的占比11.0%。大部分为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各占49.7%和38.2%。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男女性别比例为4 ∶21;年龄分布多集中在18 ~40 岁,18 岁以 下 占1.9%,18 ~25 岁 占27.0%,26 ~30 岁占23.6%,31 ~40 岁 占32.3%,41 ~50 岁 占11.1%,51 ~60 岁和60 岁以上分别占3.0%和1.1%。

2.2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半结构式问卷《2021 年度中国心理咨询师人群调研》,共18 个项目,其中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最高学历、最高学历专业等;从业相关信息,如执业地点、执业状态、执业年限、咨询取向、个案积累数、每周个案量、个案来源、咨询收费、咨询带来的收入、职业发展的支出、困难等信息。

采用自编的半结构式问卷《2021 年度心理咨询来访者调研问卷》,共24 个项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所在地、职业、收入等;咨询相关信息,如是否接受心理咨询及时间、咨询倾向(流派、频率、收费、看重咨询师的特点、工作方式、更换咨询师原因)、心理咨询期待得到的帮助类型以及实际的帮助评分(0 ~100 分计分,0 分为毫无帮助,100 分为帮助非常大)等信息。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对所有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采样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报告。

3 结果

3.1 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咨询师从业现状分析

3.1.1 心理咨询师流派取向偏好

本研究中调查了咨询师的流派取向(咨询师可选1 ~3 个流派倾向作答),从整体来看,精神分析是最受心理咨询师欢迎的理论流派(n=347,61.7%),其次为整合取向(n=239,42.5%)、认知行为(n=170,30.2%)。

赵文清,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硕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3.1.2 不同咨询经验心理咨询师主要个案来源及个案量

研究中要求心理咨询师报告其个案来源首要渠道(咨询师选1 项作答),从整体情况看,47.3%(n=266)的咨询师报告其首要个案来源是互联网平台;28.2%(n=158)的咨询师首要个案来源是人际关系[其中,10.4%(n=58)是来访介绍,9.2%(n=52)是他人(非同行非来访)介绍,8.6%(n=48)是同行介绍];16.2%(n=91)的咨询师首要个案来源是线下咨询机构,8.3%(n=47)来源于其他。

对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也根据咨询师的咨询经验细分了4 个亚组:0 ~500 小时(含500),500 ~1 000 小 时(含1 000),1 000 ~5 000 小 时(含5 000),5 000 小时以上;在4 个亚组中进一步统计了该亚组中不同周个案量的咨询师人数占所在亚组人数的比例。由图1 可以看出,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加,心理咨询师周个案量整体呈递增趋势:刚踏入咨询行业的新手咨询师(行业内一般认为累积咨询经验在500 小时以内),85.7%(n=150)的咨询师个案量都非常少,每周5 个以内;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咨询经验在5 000 小时以上),周个案量达到16 个以上的比例超过69.3%(n=72)。

图1 不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周个案量分布情况

3.1.3 心理咨询师近1 年职业支出和职业收入

心理咨询师职业支出指的是心理咨询师用于这一职业发展所支出的费用。从心理咨询师职业支出情况上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支出主要包括培训、督导、个人体验3 类。本次受调查的咨询师群体中,46.6%(n=262)的咨询师近1 年职业支出在1 万至5 万元之间,支出小于1 万元的咨询师的比例为29.9%(n=168),近1 年支出超过5 万元的咨询师占23.5%(n=132)。进一步对不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职业支出进行统计发现,咨询经验在5 000 小时以上的咨询师中,近1 年职业支出超过5 万元的比例约为37.5%(n=39);且整体趋势来看,经验越多的咨询师,支出费用可能整体越高,如图2 所示。

图2 不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近1 年的职业支出情况

从心理咨询师职业收入情况上看,心理咨询师主要的职业收入包括心理咨询、培训、直播、督导等带来的收入。调查显示,48.7%(n=274)的咨询师年收入低于5 万元,41.7%(n=234)的咨询师年收入介于5 万至30 万元之间,9.6%(n=54)的咨询师年收入超过30 万元。进一步分析不同咨询经验咨询师的职业收入,可以看出整体年平均收入随着个案经验积累而增加,咨询经验在5 000 小时以上时年收入50 万元以上的比例远远高于5 000 小时以下的咨询师。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不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近1 年的职业收入情况

3.1.4 心理咨询师的执业困难

心理咨询师执业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次研究中要求咨询师报告其执业期间的主要困难,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师群体共性的困难前3 位分别是新来访量不足、经济压力、困难个案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在不同经验的咨询师群体内分析其首要执业困难发现,新来访不足这一困难在不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群体内普遍存在,且都是首要困难;对于个案经验超过5 000 小时的咨询师,除了新来访不足之外,主要困难还涉及:职业倦怠、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不同的压力、以及执业孤独感,见表1。

表1 不同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首要执业困难[人数(%)]

3.2 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来访者需求的现状分析

3.2.1 来访者寻找心理咨询师的主要途径与看重的方面来访者寻找咨询师的最主要的途径(来访者可选1 ~2 项作答)是:在当地城市找当地机构/当地咨询师(n=1 258,57.6%)或线上(n=1 169,53.5%)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在寻找咨询师时,最在意咨询师擅长解决的问题类型是否与目前遇到的困难相符,此外,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和咨询取向、咨询价格,也是来访者关注较多的方面。

3.2.2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偏好

39.1%(n=854)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流派和取向不太了解。除此之外,在选择咨询师时,来访者偏好选择的流派和取向(咨询师可按照倾向选择1 ~2 项目)排名靠前的几类分别是:心理动力、经典精神分析(44.9%,n=981),人本主义治疗、格式塔、存在主义治疗(25.9%,n=566),认知行为疗法(19.3%,n=422)。其中,来访者对单次咨询的心理价位主要集中在301 ~500 元之间,约占总人数的40.9%(n=894)。总体来说,对500 元以上的单次咨询费价位,偏好动力取向(22.5%,n=492)和系统式家庭治疗(21.1%,n=461)的来访者接受度可能较高。

3.2.3 来访者对咨询的开放程度

55.9%(n=1 221)的来访者表示不会隐瞒咨询经历(此题目要求来访者限选1 项作答),24.3%(n=531)的来访者会主动告知身边人,19.8%(n=433)的来访者会隐瞒咨询经历。如果告知身边人,来访者更有可能告诉朋友,其次是伴侣和亲人。

3.2.4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期待

本次调查中有38.5%(n=841)来访者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最常见的契机(来访者可选1 项最符合 的情况)是过去受到伤害,影响了当下的生活;27.5%(n=601)的来访者是因为在当下遇到困难,想要马上解决,所以预约咨询师;22.3%(n=487)的人会出于对现在不满意,想要过得更好选择心理咨询服务;另有11.7%(n=256)是不管怎样都愿意和咨询师聊一聊。

在回答希望和咨询师如何工作时(来访者可选1项最符合 的情况),选项前两位的是40.5%(n=885)的来访者希望能和咨询师一起工作15 次以上,逐个探索情绪、家庭、人际等,21.9%(n=478)的来访者希望咨询可以分阶段进行5 ~15 次,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在“来访者期待咨询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来访者可选1 ~2 项最符合 的情况)这一问题上,选项前三位的是探索“我是谁”,是来访者对咨询师主要的期待和需求,约占总人数的74.5%(n=1 628);也有45.3%(n=990)的来访者希望咨询师能帮助自己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34.4%(n=752)的来访者期待能在咨询中得到陪伴,被看见。

3.2.5 来访者对咨询的效果评价

调查中设有题目要求来访者主观评估心理咨询对自己是否有帮助,评分在60 分以上的来访者占77.2%(n=1 687),其中46.3%(n=1 012)的来访者认为咨询非常有帮助(打分80 分以上)。仅11.7%(n=256)的来访者打分在40 分以下,即帮助较少或没有帮助。

当问及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更换咨询师时(来访者可选1 ~2 项最符合 的情况),来访者报告的最常见三种情况是感到咨询没有效果(38.4%,n=839),其次是不喜欢咨询师(19.7%,n=430)和感到咨询进入瓶颈期(12.8%,n=280)。

3.2.6 来访者对咨询的主观反馈

多数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有帮助的部分在于缓解情绪、认识自己和自我探索、提供稳定的陪伴、被理解被接纳等,少数认为咨询不能解决问题并且费用昂贵。

4 讨论

随着国家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增加,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将更加迫切和多样化。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因子(陈雪峰,2018)。这些从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心理咨询的数量和其蓬勃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论证。依托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对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的两大主体——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从供需两个方面的调查发现,在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力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精神心理专业需求,咨询师需要发展“专业化”的队伍。虽然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队伍正在扩大,但依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徐治 等,2014),最紧缺的资源依然是合格的心理治疗师与心理咨询师(Zhao, 2014)。与此同时,在社会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群体共性的首要困难是新来访量不足,尤其对于新手咨询师更为突出。对于经验更为丰富的咨询师来说,职业倦怠、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不同的压力、以及执业孤独感更是让他们备受挑战的部分。这也说明从服务的层面、从咨询师个人发展来说,需要不断提高咨询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不断打磨咨询经验,为来访者打造更为优质的服务。逐渐整合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队伍(黄希庭, 郑涌, 2015),避免社会心理咨询师因为“单打独斗”而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倦怠、孤独感、职业耗竭等问题,实现团队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从需求的层面,有关部门要提高公众对符合资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知晓度,和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可及性,使公众有更多途径和方式了解并获得与之需求相匹配的服务。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从事这样复杂的专业工作,咨询师需要长期、正规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持续不断的临床督导,培养和成长的成本较高。然而,对比心理咨询师收支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收支不平衡,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咨询的收入难以维系专业的支出,不利于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咨询作为长期稳定职业,国家也因此难以形成“职业化的”治疗师队伍。极少部分心理咨询师收入较高,同时支出也较大。因此,在费用支付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亟需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医疗保险,政府资助、社会救济以及自付费用的特需服务等3 个渠道获得经济来源(赵旭东 等, 2005);并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事业投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乔志宏, 2019)。从服务的层面,促进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咨询作为长期稳定职业,不断实现“职业化”的发展。从需求的层面,提供给来访者更多经济的支持,让心理咨询不只是“富人”才可以享受到的服务。

从服务的层面,我们发现咨询师周个案量与咨询经验呈正相关,个案来源较依赖互联网平台。这与从需求层面的发现,线上是来访者寻找咨询师的主要途径之一相契合。由此可见,互联网在促进心理咨询的发展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2015 年中国政府“互联网+”行动的提出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颁布,从战略上和政策上为心理服务类的线上平台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契机(彭雅楠 等, 2017)。这也与2020 年开端暴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 相关。COVID-19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已知风险因素增加,再加上疫情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Moreno et al., 2020),使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提升(Santomauro et al., 2021)。同时,封锁和保持距离又限制了传统面对面心理治疗的干预,这些因素都对心理服务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来访者的途径也可以看出,大众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心理服务需求的增多,也吸引了更多的咨询师从事网络心理服务。因此网络心理服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力度(张茹等, 2020)。

超过一半的来访者不会隐瞒咨询经历,意味着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接受程度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研究者猜测,这可能与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加有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的2008年和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相比2008 年,2020 年有更多的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提高了6.1%(傅小兰, 张侃, 2021)。就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的流派取向的偏好可以发现,咨询师们更喜欢以精神分析学派的工作方式来进行咨询,其次是整合取向。研究者认为这与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询中的经典学派,以及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该领域更多的以整合各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一趋向有关。相比其他的流派,认知行为流派作为一种积极的、问题导向的、策略性的、相对短程的心理治疗干预受到更多咨询师的偏好,而这一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咨询师对来访者心理的痛苦进行迅速、针对性的帮助的渴望(Milton, 2001; Wenzel, 2017)。来访者也是更在意咨询师的专业方向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匹配,以及咨询师的专业程度。希望咨询师能在有限的次数里解决自己的情绪、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也对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超过46.3%的来访者较肯定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这一结果在对日后培养咨询师和行业发展注入更多信心的同时,也对规范行业,加深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组织开展服务质量的评价和督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人才队伍,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支付体系,为民众提供价格合理的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能反映咨询师和来访者群体服务现状的信息,故使用的自编调查问卷并非标准测量性质的问卷;并且研究未对调查问卷做进一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研究主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未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5 结论

心理咨询师是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的主体,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作为其媒介和平台,两者均需要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提供基于需求的优质心理咨询服务,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推动行业和产业的长足发展。

壹心理公司简介

壹心理成立于 2011 年 7月,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创办至今,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全力推动中国心理行业的发展。创业 11年,壹心理平台自有用户近 3000 万,新媒体用户超 1200 万,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付费用户 510 万。壹心理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个案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同感的技术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