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庆阳面塑为例
2022-08-18贾丽
贾丽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民间艺术是历尽千年经久不衰的文化沉淀,是传承者情感、才艺的体现。“面塑艺术是用面粉、米粉为原料,以手工为主,辅以其他小型工具捏塑各种外形的一种民间手工工艺。”庆阳面塑艺术在这片文化堆积厚重的土壤上传承了上千年,也经历过盛衰。研究庆阳面塑艺术,对研究庆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塑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庆阳面塑艺术早在几千年前就植根于这片土地。“庆阳古称北豳,北地自然就指庆阳。后来周先祖不栢、公刘来到古称北豳的庆阳,给先民们带来了耕作生产、种植粮食的方法,使这里的耕作生产大发展,先民们有了较为充足的粮食,他们将以狩猎动物进贡首领的习惯,改用面雕塑出各种动物形象进贡和祭祀先祖。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庆阳面塑。在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村,至今还保留有公刘殿,每年古三月十八日,传说此日是公刘的生日,董志塬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等各地村民们就会将大大小小各类面塑动物祭贡品贡于此殿,进行庙会与祭祀活动。”庙会祭祀习俗的传承发展,充分体现出庆阳面塑早期的形式及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庙会祭祀外,还在民俗节庆、婚丧嫁娶、旅游纪念、餐桌文化等方面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庆阳独有的面塑艺术。
1 庆阳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庆阳面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技艺都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造型特点、传承方式、销售途径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
1.1 造型特点的传承与发展
“面塑是指尖上的工艺。”庆阳的劳动人民将这项民间手工工艺与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和庆阳的民俗、地区特色相结合,推动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同时体现出庆阳地区文化的兼容性、共生性和庆阳人民勤劳朴实和智慧的特点。每逢节庆,他们就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塑形象,如虎花馍、小兔子、寿桃等,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庆阳面塑中还有一种面灯,有时用来占卜年成好坏与雨水旱涝。面灯的制作大部分是在正月十五日,制作按月进行,做十二盏面灯代表十二月或十二生肖。”这些面灯分别贡放在不同的地方,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好的收成。根据庆阳面塑艺术培训班海河面语的创办人罗海河记述,“当地有婚庆,就请外婆做‘交亲’花馍馍;清明时节,要捏‘小燕子’;七月七,要做面塑巧娘娘;在中秋节做月饼,过庙会的时候做祭祀用的树供 ”平凡的面塑作品,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除此之外,庙会的延续也是庆阳面塑展示、发展、延续的一种重要形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融入形式多样的面塑艺术,使庆阳面塑艺术经久不衰。
1.2 庆阳面塑艺术的传承方式
1.2.1 家庭传承
民间文化的传承往往都是无形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民间艺术最悠久的传承方式就是家庭式传承。家庭的熏陶对面塑的继承相当重要,在庆阳,据大多数传承人口述,自己开始接触面塑这项民间艺术,就是因为自己的姥姥、祖母、母亲等对面塑的热爱,从小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成长,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在庆阳农村,每到农闲、节庆和婚丧嫁娶时,妇女们就会聚集到一起,制作这些民俗仪式所需要的面塑造型,在这种家族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涌现出一批面塑艺术的后继人才,拓展了面塑艺术的新领域,在全世界提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今天,庆阳民俗艺术更加展现出它的魅力。
1.2.2 集体传承
随着家庭传承的普及,妇女们专注于面塑制作,一有民俗节庆、婚丧嫁娶,人手便供不应求,拜师学艺、集体培训便成为面塑艺术的又一传承方式。庆阳农耕文化传承悠久,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喜好面塑者可以积极寻求途径,切磋学习。庆阳本土的面塑传承人也可招收学员创办培训班,不仅可以传承这门手艺,还可以鼓励就业创业,激发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家庭的收入,不但可以利用面塑陶冶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1.2.3 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传承是新兴的传播发展途径,也是全国推广的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朱浩在《闻喜县面塑的现状研究》中就介绍了闻喜县面塑依靠学校教育传承的经验。庆阳市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和政府支持,不仅将面塑艺术融入幼儿园、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并且在高校开展相关讲座,在艺术学院设置相关专业,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且积极动手参与到民俗艺术的创作当中。在对庆阳面塑传承人罗海河的采访中了解到,他在庆阳市庆化学校的邀请下,为孩子们带去了八天的面塑体验课程,不仅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面塑的来历,还教会他们动手实践,在轻松的氛围中,他们学会了面塑基本的制作方法,通过团、捏、揉、搓等方式,为面塑人物塑造眼、口、鼻等。除此之外,罗海河还被庆阳市镇原县东街小学聘请为面塑技艺培训老师,义务为同学们上课,他的艺术作品也相继走进镇原县各个幼儿园。教育传承解决了面塑传承模式守旧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体,对传承和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4 展览传承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庆阳市有关部门与广大面塑传承人积极拓展传承途径,把面塑艺术与传统节日充分融合,并结合庆阳地区其他传统手工技艺,如香包、剪纸、刺绣等,在各个节日举办相关的展览,并设立庆阳面塑专委会,与当地文物局、博物馆合作,邀请高校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传承人口述采访与记录。除此之外,庆阳面塑利用互联网、电视平台走向全国,其中优秀作品在中央电视总台、甘肃电视台、渭南电视台相关频道展览,并且派传承人携带优秀作品参加中国民协花馍展览、地区非遗大赛、陇东传承手工技艺展览等,不仅拓展了庆阳面塑艺术的传承方式,而且真正地将庆阳面塑艺术发扬光大。
2 庆阳面塑艺术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后继无人
“时代的变迁,使面塑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面塑艺术的开发遭遇人才瓶颈,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从我国认定的各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情况来看,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总人数的六成以上,70岁以上的竟达三成之多,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就庆阳地区面塑而言,真正爱好面塑和以面塑为主业的多为农村中老年妇女,很少有年轻人将其作为一项事业。究其原因,首先,面塑的制作要有耐心,过程枯燥且收益不高,很难吸引年轻人;其次,面塑的制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有些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完成复杂的工序;最后,缺乏高层次人才,面塑艺术的传承需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迎合现代化的需求,这就要求传承人具备一定的功底,没有面塑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没有专业的文化艺术经营人才,面塑艺术品很难转化为商品而行销于市场。
2.2 有价无市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面塑都与民俗事宜密切相关,节日祭祀、日常装饰、婚丧嫁娶等都会用到大量的面塑制品。如今,尽管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些民俗礼仪,但是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群众很难有时间花大功夫去准备节庆,所以民俗礼仪很大程度上呈简化趋势,再加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保留下来的礼仪也有简化趋势。
在现代社会,面塑艺术品想要获得消费者认可,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就必须在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上反映出社会的审美情趣,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创新文化产品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但是面塑艺术在转型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面塑多是小企业生产,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文化元素等使得现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有价无市,制约了面塑产业的发展。
2.3 缺乏创新和品牌经营意识
“民间艺术产品的设计,既需要体现传统,更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面塑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传承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着传统社会的审美情趣,还因为它能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而在当今机器化时代,手工生产遭到遗弃,机器化生产普遍,创造出来的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题材样式,产品无创新,很多作品的题材样式都是传统经典的,有的设计已经很难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一些企业更是因为不想在设计上投入太多成本,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模仿别的企业的创新成果,照搬照抄,导致市场的产品良莠不齐。没有竞争和创造文化品牌的意识,很难让面塑艺术品获得高收入、高效益。
3 庆阳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3.1 抓好人才培育工作
加大教育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激励面塑等民间艺术进校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兴趣。“我们可以把民间面塑纳入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研究民间艺术新的知识分子,同时能为面塑艺术培养更多的创作人才。”将面塑艺术与美术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面塑艺术进校园,还可以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集中授学,专业艺术家做好人才培育工作。通过面塑技能培训,进一步传承庆阳面塑艺术,帮助有志于从事面塑制作的人找到合适的门路。除此之外,面塑艺术培训者可以承担面塑传承人群研习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这对庆阳地区发挥文化传承职能、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定期举办展览,相互切磋学习,改善不足,加强交流创新。鼓励面塑传承人“走出去”,参加文化展销会、面塑技艺交流等,在展示庆阳面塑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吸收更多的新元素,真正提高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学习能力和教授能力,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促进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树立特色文化品牌
针对民间艺术产业传统产品生产效益显著,但衍生产品不多、价值增值效益不足、在品牌与产权经营保护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多数产品被模仿复制而失去竞争优势等问题,我们需要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一个文化产业,只有拥有知名的文化品牌、过硬的质量、贴心的服务才能为人们喜闻乐见。要想使面塑艺术发扬光大,必须不断创新,融入新型文化元素,结合时代特点,创作独特的艺术品,彻底改善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状况;保持艺术特色,保持手工制作的优势,摒弃机器化大规模生产;打造专属文化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开拓销售渠道,真正让面塑艺术品走向市场,让庆阳面塑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3 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
本地居民消费能力低,是限制庆阳面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居民经济收入不稳定,更使居民消费趋于保守。要想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资金的流通,全面拓宽对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通道,鼓励闲置资金的流动。针对面塑行业,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私人店铺的发展,鼓励私人投资、企业赞助、合作经营等方式,扩大资金的投入来源,响应针对民间艺术产业扶持发展的金融政策号召,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申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来促进面塑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面塑艺术企业或有关文化部门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引进创新型人才,推动庆阳地区面塑艺术发展。
3.4 政府加大宏观统筹力度
文化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庆阳市加强了对面塑等民间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面塑、刺绣、香包等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面塑进校园等工作,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促进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解决庆阳面塑艺术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卓有成效,在支持和引导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庆阳文化产业打破瓶颈,融入全国,走向世界。
首先,政府应该科学决策,有重点地针对民间面塑艺术企业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从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使之能够尽快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推动本地面塑艺术品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该严格规范市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一些抄袭、复制、质量不达标、标准不严格的面塑产品严厉打击,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再次,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中央政府决策,将各项措施执行到位,同时吸取其他省市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庆阳地区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鼓励投资和创新。
最后,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拓展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寻求“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交流互动。开发和宣传有影响力的面塑艺术作品,努力扩展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庆阳文化、庆阳面塑艺术走向全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 结语
保护和传承民间面塑艺术,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庆阳面塑艺术有很强的地区特色,面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更能使我们从这项民间艺术中汲取到灵感,丰富艺术创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技术人才、加强创新合作交流。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庆阳面塑艺术会成为世界了解庆阳、庆阳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使亿万同胞为之自豪的不竭源泉。
注释
①胡媛.胶东牟平花饽饽艺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②③徐浩艇.浅论庆阳民间面塑的特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0-92.
④王琼.浅析河南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文教资料,2011(5):86-88.
⑤彭岚嘉.甘肃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91-93.
⑥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67-170.
⑦陈志亮,徐雯君.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8):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