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博物馆如何创新开展社教工作
—以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为例

2022-08-18瞿江罗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李白文化教育

瞿江 罗环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四川 江油 621700)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四川江油,并在江油生活了二十四年,留下了大量诗篇、传说故事和遗址遗迹。这些内容至今仍有着强烈的时代价值,是宝贵的民族财富。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以下简称李白馆)在社教工作中,始终围绕李白文化主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本文就李白馆近年来在社教工作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作简单总结,以期为中小博物馆创新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把握时代主旋律,明确教育内容

李白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中,以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相关法规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在把握时代主旋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始终以李白文化及其展现的时代价值为教育内容。

1.1 以李白身上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育内容,培养游客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李白身上兼具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他有着建功立业的用世之志,希望“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以大鹏自喻,有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他亲近自然,欣赏“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的山林美景,向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的出世境界。这些都包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以李白的爱国情怀作为教育内容,培育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维系着民族团结,激励着人们奋斗不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通过浪漫主义笔调和抒情的手法深情地赞美了祖国山水,留下了《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大量佳作,展现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同时,他关心祖国命运,维护国家统一,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他勇敢地讽刺、批判权贵们的昏庸、腐败,抨击反动黑暗的政治;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李白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爱国精神,很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1.3 以李白诗篇和故事中所能体现的社会正能量作为教育内容,弘扬社会正气

李白自由洒脱,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凌云壮志,有“铁杵磨成针”的刻苦努力,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乐观,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飘逸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由不羁。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对于弘扬和培育游客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着重要价值。

2 创新布展手段,发掘陈展内涵

当前,中小博物馆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有限与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对此,李白馆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陈展手段和灵活的陈展方式,深度挖掘文物资料内涵,多角度展现李白文化的时代价值。

李白馆有太白书屋、太白堂、诗苑、古风堂、归来阁、花雨轩、香云轩等陈列展厅,陈展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陈展以基本陈列为主,主题陈列、临时展览相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直观、生动、真实的优势,紧扣时代主题,将李白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发挥教育功能。

2.1 创新布展方式,挖掘文化内涵

李白馆的设计思路充分突出了李白文化主题。在总体规划布局上,李白馆打破了我国古代建筑传统中的轴对称手法,采用灵活自由的布局,创造性地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征及诗人自由浪漫、不拘一格的诗风与馆园风光、建筑名称和楹联匾对融合,灵活地展现李白文化,使李白精神内涵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李白馆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结合照片、展柜、布景箱等传统的展陈方式,以李白的生平事迹为脉络,深度挖掘其事迹中包含的勤奋好学、热爱祖国、关心劳苦大众、崇尚自由的精神情怀。李白戏权贵视频,重现历史场景,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李白藐视权贵、反对腐败黑暗的正义形象深入人心。安史之乱历史图片,配合沉重的灯光效果和悲壮的音乐,直观地展现了李白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民族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馆藏精品书画、文物、名家李白诗意书画,生动、直观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李白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呈现给游客,兼具参与性、互动性和知识性。

2.2 完善主题陈列,整合宣传内容

李白馆的主题陈列,有机地将李白文化与廉政及爱国、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正能量结合。廉政文化墙、爱国诗歌走廊展示李白诗文;勤学励志小故事,通俗易懂,内容生动,语言幽默,让游客在轻松的游览氛围中探寻李白文化,接受精神洗礼。

2.3 用活临时展览,拓展教育内容

李白馆还充分发挥临时展览周期短、更新快、时效强的优势,每年围绕李白文化主题,举办临时展览十余次,弘扬传统、传承经典。近年来,李白馆先后举办了“全国硬笔书法名家书李白诗邀请展”“李白重要游踪地书画作品展”“当代书画名家李白诗意书画邀请展”等临时展览,展现李白文化与时代主题的契合点。同时,积极“走出去”,与全国各大博物馆进行交流合作,多次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馆藏精品书画联展活动,近年来,李白馆又先后赴广东深圳、香港等地,以及与西安碑林博物馆、浙江杭州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大型李白诗意精品书画巡展活动,传承李白文化及其精神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

3 创新讲解方式,制造情感共鸣

讲解是联系博物馆与游客的重要纽带。讲解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效果。在讲解上,李白馆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适当地运用吟诵、演唱、表演等方式,结合李白文化知识,宣传李白廉政思想、爱国情怀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实现艺术性与知识性的高度融合,制造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道德、情感教育上启迪和激励游客的目的。

以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李白的廉政思想,将李白廉政故事与反腐倡廉的时代主旋律结合,寓教于乐。讲解人员生动地为游客讲述江油“清溪”“廉水”这些名字背后的廉政故事,揭示出生地“青廉乡”(今江油市青莲镇)对于李白廉政思想的影响,明确李白以“青莲”为号体现的是诗人对自己出生于清廉之乡的自豪;选取当县小吏的李白讽刺县令的故事,展现他绝不向黑暗、腐败势力妥协的决心。

以吟诵、演唱的方式宣传李白文化及其包含的自由、平等、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造情感共鸣。讲解人员饱含激情地为游客吟诵、演唱李白诗歌,展现了蕴含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伟大中国梦”内涵;蕴含在“莫怪无心恋清境”中的“济苍生、安社稷”政治抱负;蕴含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诗句中的自由、平等思想。

4 策划特色活动,营造教育氛围

社教活动是盘活博物馆资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李白馆牢牢把握现代公共文化发展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李白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高效地开展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4.1 定期举办李白文化讲堂

李白馆坚持用好特色社教品牌,每月定期举办“李白文化讲堂”,在馆内营造了浓郁的教育氛围。讲堂以馆内研究人员和本土李白研究学者为主,邀请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专家、高校教授、国内知名学者,采用多媒体教学、问答式授课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授李白文化,弘扬李白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李白馆每年举办讲座24场,已惠及数万名学生和游客。李白馆还与江油电视台联合开设了“李白文化电视讲座”,并将“李白文化讲堂”录制成专题节目在江油电视台播放,扩大了宣教面。同时将讲堂专题片及与李白文化相关的音乐、视频在游客休憩中心常年循环播放,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

4.2 定期开展李白文化进校园、下乡镇、进社区活动

李白馆积极走进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群众生活,开展送李白文化普及读物、移动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了浓郁的教育氛围。

李白馆与市内中小学校联系,共同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与市内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德育基地,开设李白文化第二课堂,免费在学校赠送书籍、宣传资料,开办移动展览,宣传李白文化,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李白馆积极发挥自身功能,开展李白文化下乡镇、进社区等李白文化普及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李白馆利用重大节假日、博物馆日、科技月、科技周以及江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赴江油市周边乡镇开展李白文化普及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4.3 定期组织特色社教活动

李白馆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精心策划教育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李白馆先后开展了“梦回唐朝·李白诗歌演唱”“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唐诗吟唱歌咏比赛”“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少儿李白诗歌朗诵比赛”“少儿书法培训”“少儿书画比赛”“李白故里·小小讲解员”“少儿李白诗歌演唱会”“留守儿童走进李白纪念馆”“诗小娃娃访诗仙”“青年诗词大会”“赏音异代”“历代名人咏李白”“重走诗仙路”“身着霓裳·邀约李白”汉服秀等各类品牌特色活动,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教化功能,传诵经典,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目的。

这些互动式的活动,给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艺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5 开展学术研究,完善教育内容

学术研究是完善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李白馆在社教工作中,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进一步完善了以李白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作为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秘书处,李白馆依托资源优势,长期坚持与安徽马鞍山市李白研究所、中国李白研究会、湖北李白研究会、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昌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绵阳师院等高校和学术机构联合举办学术活动。近年来,李白馆先后与有关高校和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了“李白文化发展建设研讨会”“李白与月文化研讨会”“李白文化高端论坛”“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等活动,并积极参加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主办的李白学术研讨会。李白馆把握机会,积极与全国各地李白文化研究者深入交流,探索李白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道路,追求教育效果的优化。

李白馆还主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深入地挖掘馆藏文物和李白文化内涵,完善以李白文化为中心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内容;积极参与省级学术课题研究,并编辑出版了《李白与巴蜀基础资料》《李白生于蜀中论文集》《李白文化研究》《李白与地域文化》《李白诗歌古谱专辑》《李白纪念馆馆藏精品书画集》《当代书画名家李白诗意作品邀请展作品集》《李白故里楹联研究整理》《一方四川滋养一方李白》《李白妇女诗集绘》《李白纪念馆馆藏书画及碑刻序录》《历代名人绘李白》等专著20余部。

5.2 积极开展应用研究

李白馆注重将宣传式的教育与实际行动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纯粹的学术研究向文化产业领域延伸,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建言献策,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内容,强化了教育效果。一是在“李白故里文化及其品牌建设”“李白故里的旅游开发”等研究领域,硕果颇丰;二是将李白文化研究成果与当地城市街道、旅游景区建设和产业开发结合,在普及和弘扬李白文化的同时,践行李白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6 编印普及读物,提升教育水平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利用先进文化,实现对广大游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和教化。普及读物是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李白馆进一步完善社教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印了一系列普及读物,广泛宣传李白的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少儿,编印了《李白勤学励志故事》《少儿李白诗歌选读》。其中《李白勤学励志故事》编辑整理了李白在江油的故事,深入挖掘了李白身上可供少儿学习的勤奋好学、乐观开朗等精神品质;《少儿李白诗歌选读》选取李白诗作名篇,对少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情感的培养。

针对干部、知识分子,编印了《千古一诗人》《我读李白》《浪漫李白》和《李白廉政诗选》。其中《千古一诗人》编辑整理了历代名人赞颂李白的诗歌,从侧面反映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读李白》分学术论文、故事新编、诗赋文联三部分,展现李白的时代精神,兼具趣味性和艺术性;《浪漫李白》在一般的普及读物的基础上,针对干部,增加了对李白文化在江油的实践和重大意义的介绍,总结出了弘扬李白文化与提升江油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精神素质的关系;《李白廉政诗选》通过介绍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黑暗腐朽势力的蔑视,展现李白廉政思想。

针对普通读者,编印了《李白故里》《李太白的故事》。其中《李白故里》介绍李白故里的遗址遗迹,读者们在寻访诗仙踪迹的同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李白精神;《李太白的故事》介绍了李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李白包括自由、平等、和谐、爱国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李白馆还编印了《李白蜀地成语集锦》《千年诗魂·蜀道李白》《诗仙传奇》《李白纪念馆楹联选》等普及读物,通过图文、音乐等多种形式宣传李白精神内涵。每年,李白馆利用文化下乡镇、进校园、进社区的契机,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免费为学生、市民和游客赠送普及读物,深受欢迎。

7 利用“互联网+”,完善教育渠道

近年来,李白馆积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先后建立了李白纪念馆官方网站、中华李白文化网、李白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新浪微博,并利用这些渠道,及时更新信息,宣传李白文化,初步实现了游客智能化的参观需求。

李白纪念馆官网,发布了包括李白馆简介、工作动态、李白简介、李白爱国诗歌欣赏、李白与廉政文化,李白文化专家讲座、书法、美术、碑刻等资料,各陈列展厅的图文资料,以及馆园风光等丰富的教育内容,初步实现了博物馆数字化。中华李白文化网,分李白简介、新闻动态、学术研究、诗文赏析、视频欣赏等几个板块,宣传李白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定期更新李白馆的社教活动、介绍李白馆所承载的李白文化底蕴和爱国主义精神。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用好自身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群众需求服务。

猜你喜欢

李白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诗仙李白的归宿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倒下的那一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