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络线峰谷差的充电桩综合运行效益检测系统
2022-08-17刘科学李雪梅谢枫钟侃介志毅
刘科学,李雪梅,谢枫,钟侃,介志毅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北京 100045)
1 引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不断发展,为了方便人们顺利出行,随处可见充电桩等相关充电设备。对充电桩运行效益进行检测,控制充电桩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确保充电的兼容性和安全性,使充电桩能够按照标准规定内容高效充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献[2]提出采用肯定测试和否定测试的方法检测直流充电桩。该方法对直流充电桩的通信数据进行全面监测,包括充电桩电气特性、协议一致性及互操作性,结合实际测试经验,处理错误并对其进行优化,得到充电桩的电气参数和互操作性,直接对充电桩进行检验测试,使其满足充电设备运行检测的需求。该方法可有效实现充电桩特征的检测,但对充电桩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甚少。文献[3]对充电桩的通信协议进行检测,判断充电接口的一致性,在通信兼容性基础上,模拟充电桩的充电过程,对输出电流电压进行监测,采用模块集成化与分析智能化的手段,进一步监测充电桩开放式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运行状态,判断充电桩的正常充电状态和异常充电状态,实现充电桩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检测。该方法可智能检测充电桩业务流程,但对充电桩的经济效益无法预估。文献[4]提出测试充电桩控制兼容性和通信兼容性,对充电桩的充电故障进行模拟,对常见故障进行分类,对充电桩的连接控制时序及通信协议进行测试,针对不同型号充电设备重点监测,检测充电桩整个充电过程互联互通,判断充电兼容性及充电匹配是否达到指定标准。该方法可实现充电桩充电接口的互联互通,但该方法检测过程较为复杂,检测较为耗时,为解决上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联络线峰谷差的充电桩综合运行效益检测系统。通过联络线峰谷差充分体现充电桩发电的时效性,反映联络线传输功率的负荷变化,通过对最优调度值峰谷差的判断,提高检测系统的传输能力和检测效率。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2 充电桩综合运行效益检测系统
2.1 联络线通信信号采集
在联络线通信信号采集中,需要采集充电握手、充电、充电结束三个阶段中充电桩的联络线通信信号,并以相关协议标准规定内容为参照,判断联络线的通信一致性。首先对联络线通信的报文时间进行检测,报文时间误差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报文时间误差要求
通过表1所示内容,选取符合标准的报文时间段,对该时间段内充电桩充电过程报文参数进行分类。在充电握手阶段,判断通信信号是否存在兼容的新增报文,确保充电设备和充电桩之间通信链路的正确性。在充电桩充电阶段,对充电参数进行配置。根据通信采集的报文信息,确定充电桩充电过程中最大输出能力。根据发送的充电需求通信信号,对充电电压和电流进行调整[5]。在充电结束阶段,获取含有充电状态及充电需求的报文数据。将以上三个阶段的报文数据分为BMV、BSP、BMT三类报文,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报文数据分类
根据表2所示内容,采集发送电池状态和充电需求的通信信号,获取通信各阶段中典型报文,以此对充电桩回应报文和通讯进程进行测试,获取其变化情况,实现联络线通信的否定测试。测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对充电栓联络线的通信信号进行检测,设定相关参数信息,根据报文逻辑和内容,判断通信信号是否一致,实现通信信号的筛选,去除干扰信号[6],完成联络线通信信号的采集。
图1 联络线通信信号测试流程
2.2 基于联络线峰谷差计算的传输功率获取
对联络线通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取充电栓运行状态的负荷变化情况。利用联络线峰谷差率,获取联络线输出负荷的约束函数集,得到充电栓实际输出功率。对联络线的负荷基值进行优化调度,获得最优调度值的峰谷差率φ,则联络线传输功率偏差率δ为:
考虑联络线峰谷差的随机特征,采用置信水平的机会约束,对联络线负荷峰谷差进行描述。在一般置信水平下,使联络线输出功率满足负荷峰谷差的约束条件[7]。则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平衡约束条件为:
式中,N为充电栓数量,i为充电栓台数,t为检测充电栓的运行时段,Pit为第i台充电栓在t时段的有功出力,Pwt为t时段的常规负荷预测值,Pdt为t时段的储能充放电功率。
设联络线功率期望值为P0,实际功率容量为P′,则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容量约束条件为:
调动充电栓联络线的反调峰,减少峰谷差的随机性和波动性,控制最优调度的联络线峰谷差率在合理范围内,采用机会规划,并根据充电栓实际参数,确定峰谷差在置信水平中的置信度,在确保充电栓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消纳联络线的负荷低谷。则联络线净负荷峰谷差机会的约束条件为:
式中,j为联络线峰谷个数,Aj为最优调度的净负荷峰谷差,m为服从三重正态概率分布的峰谷总个数,α为设定的置信度水平,Q为净负荷峰谷差不等式成立的概率值。
使充电栓储能一部分处于运行状态,将储能容量作为联络线备用,根据储能参与调度的备用约束,可得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储能约束条件为:
式中,G为联络线储能的荷电状态,T为联络线峰谷差的调度周期,H(t)为t时段的最大允许放电功率,X为储能荷电状态的限值,ξ为充电栓每小时充电量的自损率。
联络线传输功率的设备出力约束条件为:
式中,B为充电栓实际出力传输功率,ζ为充电栓出力无功功率的限值,s为联络线传输因子,s为1时,表示检测系统中的充电栓设备被调度,s为0 时,表示未被调度,Kmin、Kmax分别为联络线传输功率的最小和最大负载率。
根据公式(2)~(6),对联络线实际传输功率进行约束,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法,将联络线峰谷差的随机性因素,转换为可计算的定性约束条件,选取最大约束条件替换多个约束函数集,然后利用阶跃函数,计算充电栓运行效益的目标函数,使函数值达到以上约束条件的样本频次[8-9]。判断运行效益的目标函数值是否满足约束条件,选用改进遗传算法NSGA-II,对最优调度峰谷差率的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将充电栓的启停方式和充电状态作为离散型变量,确定目标函数的启停状态和储能调用状态,以此获得目标函数的Pareto解集前沿,确定充电栓联络线的实际传输功率,完成基于联络线峰谷差传输功率的计算。
2.3 充电桩运行效益判断
将联络线实际传输功率作为负荷数据,加入充电栓综合运行过程中,对其运行效益进行计算。对联络线峰谷差率进行更新,迭代计算充电栓运行效益对应的最佳峰谷差率,选取该峰谷差率下最小标幺值,将充电栓运行效益进行标幺化处理,则充电栓发电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C1为充电栓发电效益,a、b、d分别为发电效益系数。发电栓启停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C2为充电栓启停效益,φ为充电栓的启停因子,φ为1 时,表示充电栓启动运行,φ为0 时,表示充电栓停止运行,L1、L2分别为充电栓的启、停成本。
选取负荷峰谷差的优化调度值,将其作为系统内所有能量单元的安装容量,将充电栓的容量储能分为上层效益和下层效益。其中,下层效益为充电栓的维护及电量成本,上层效益为充电栓运行状态中的电量储能效益,以及对下层效益的作用程度。
设充电栓单位功率输出的运行成本为 ,在t时段的实际输出功率为Ut,峰谷差调度周期为T,t时段的购电功率为Ot,分时电价为,则充电栓运行维护效益ψ1、和综合能源购电效益ψ2的计算公式为:
设上层效益对下层效益的影响因子为η,则下层效益C3和上层效益C4的计算公式为:
由此可得充电栓综合运行效益的目标函数C为:
对目标函数进行计算,得到充电栓综合运行效益,完成系统的软件设计。
3 实验分析
为验证设计系统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实验。将此次系统记为实验A组,两种传统系统分别记为实验B组、实验C组,三组实验分别对充电栓综合运行效益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系统的检测时间。
3.1 实验过程
选取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栓作为实验对象,在满足充电需求基础上,实现充电成本最低。根据充电栓负荷的峰谷情况,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和充电费用进行划分,如表3所示。
表3 充电栓划分标准
交流充电栓的储能容量上限为20kW/h ,最大充放电功率为50kW,充电效率为0.915,放电效率为0.945,自放电系数为0.000417,峰时段负荷需求为950MW,谷时段负荷需求600MW,平时段负荷需求为750MW。设置三组实验的计算参数,如表4所示。
表4 参数设置
实验共构建3种实验场景,对充电栓综合运行效益进行检测。场景1为考虑充电栓运行成本,峰谷差控制在10%的检测环境,场景2为峰谷差控制在20%的检测环境,场景3为峰谷差控制在60%的检测环境,3 种场景下的联络线传输功率不同,如图2所示。
图2 各场景联络线传输功率曲线
由图2可知,场景1的联络线传输功率峰值为1566.7kW,场景2的传输功率峰值为810.9kW,场景3的传输功率峰值为613.4kW,谷值则分别为0、378.4kW、521.8kW,谷峰差分别为1566.7kW、432.5kW、91.6kW。三组系统在以上实验环境下进行检测。
3.2 实验结果
三种场景下各项运行效益如表5所示。
表5 实验检测结果(万元)
由表5可知,三组实验的检测值相差不大,均能保证运行效益检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记录3种场景下检测时间,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峰谷差控制在10%时,实验A组平均检测时间为56s,实验B 组平均检测时间为67s,实验C 组平均检测时间为86s,实验A组检测时间分别缩短了10s、30s。峰谷差控制在20%时,实验A组平均检测时间为52s,实验B组平均检测时间为71s,实验C 组平均检测时间为89s,实验A 组检测时间分别缩短了20s、37s。峰谷差控制在60%时,实验A组平均检测时间为47s,实验B 组为81s,实验C 组为84s,实验A 组检测时间分别缩短了34s、57s。综上所述,实验A 组利用联络线峰谷差,对峰谷差进行最优调度,约束了充电栓的输出功率,相比两种传统方法,缩短了运行效益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
图3 实验对比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系统充分发挥联络线峰谷差的优势,通过峰谷差率计算联络线传输功率,缩短了运行效益的检测时间。但此次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对远程检测的设计,在今后研究中,会采用参数成熟的在外设模块,将部件集成于主控板上,充分开放联络线的输电能力,实现检测系统的远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