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证研究*
2022-08-17刘丽娜
刘丽娜 平 凡
(天津开放大学,天津,300191)
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和重要方向,其相关研究近几年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产教融合政策成效研究
秦芬(2020)从政策形成到落地的动态视角,分析得出影响产教融合政策推进的要素、原因,并从政策设计与实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配套、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相协调等方面提出完善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进策略[1]。王泳涛(2020)为突破当前产教融合政策文本的局限性,提出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保障机制、路径特色、反馈机制等可以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发展实效[2]。贺书霞等(2020)将产教融合政策实践偏差归因为目标群体的多元异质及诉求多元化、政策自身的不协调及功能超载、政策微观环境滞后、政策执行结构松散等,并从政府职能、行业协会效能、政策实施的宏观与微观衔接、政策的多层次设计和政策群方面提出改进政策实践偏差的对策[3]。罗汝珍(2020,2021)认为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监测存在缺乏第三方机构、监测体系不完善、企业未纳入监测范围、监测活动科学有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4],并基于此构建了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监测指标体系[5]。
(二)产教融合内涵及机制研究
滕飞等(2018)引入边界理论,将产教融合的内涵概括为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互识、互动、互通;并使用弹性意愿和弹性动力概念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机理[6]。周丙洋(2020)基于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共用共享能力建设、共赢共享目标指引、共治共享机制优化等在内的产教共生系统[7];田志磊等(2019)围绕体系建设政策集权化和区域产教融合利益多元化之间存在冲突这一痛点,指出产教融合的治理之道在于完善区域层面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8]。
在产教融合的问题研究中,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甚少;在研究视角方面,学者较多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从政府、行业、企业角度进行分析,而很少从教师、学生等视角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使用理论分析法或文献法研究较多,而很少使用行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学生作为产教融合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是影响产教融合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以往研究鲜有触及。因此,本研究拟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因素这一微观研究进行实证分析,力求为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对策依据。
二、理论基础
(一)职业生涯理论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提出“职业锚”概念,该理论认为职业锚是人与工作相互作用的产物,职业锚包括技术技能型、管理能力型、安全与稳定型、创造型和独立自主型[9]。
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将行业因素、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等纳入到影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调查范围,试图深入挖掘企业实力、工作稳定性、职业素养、职业规划、专业契合度、企业实践校内融入度、自我管理等主客观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影响程度,及时发现阻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职业因素并在产教融合中及时矫正与改进。
(二)人力资本理论
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就是人力资本。产教融合是企业提前对学生进行投资而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发展,人力资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将学生对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感知因素纳入调查范围,试图从福利待遇、实习工资、奖助学金、学费资助、权益保障机制等影响学生成本感知的因素入手,深入挖掘人力资本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吸引力和影响程度,从而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所应采取的措施产生启示。
三、研究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应以各个利益主体诉求的博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实证研究法,从产教融合的核心利益主体—学生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调查内容,深入挖掘影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因素,进而提出各利益主体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措施,对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职业生涯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将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从人口学特征、就业意向、行业地位、人力资本、技能提升需求、职业发展愿景、利益保障机制等七个方面,明晰哪些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和推动作用,进而分析什么是有效的产教融合,如何开展产教融合才能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产生价值。
四、数据分析
面向天津市8 所高职院校学生随机发放“高职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881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对人口学特征及参与意愿结果进行分析,各调查因素及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1)。
表1 产教融合意愿各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
年级就业意愿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市重点专业一般专业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已毕业就业创业有意愿无意愿207 582 161 350 361 9 688 193 643 238 23.5%66.1%18.3%39.7%41.0%1.0%78.1%21.9%73.0%27.0%专业类型细分因素 值 样本数(个) 占比(%)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高职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将问题设定为“你认为XXX 因素对你参与产教融合比较重要”,选项分别设置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分别赋值为“5-1”(表2)。
表2 各影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
影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中,得分最高的是实习工资、企业实践校内融入度和福利待遇。得分不高的为自我保障机制、权益保护因素。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为判定不同因素是否对产教融合参与意愿产生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值之间是否在产教融合参与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
1.人口学特征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为深入发现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对人口学特征各因素不同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结合回归分析结果(表3),分析如下。
表3 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人口学特征中,生源地、户口性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所在年级、就业意愿等因素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显著差异,均通过了差异性检验。从性别分布来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男生和女生比例分别为72%和73%,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性并不明显。从生源地分布来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天津本市生源和外省市生源比例分别为76%和72%,本地生源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高于外省市生源,差异性较显著。从户口性质来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农业户籍学生和非农业户籍学生比例分别为74%和71%,农业户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高于非农业户籍学生,差异性较显著。从学校类型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天津市重点高职和普通高职学生比例分别为80%,71%,73%。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职和天津市重点高职,差异性显著。从专业类型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国家级重点专业学生、天津市重点专业和普通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66%,81%,71%。天津市重点专业学生明显高于普通专业学生和国家级重点专业学生,差异性显著。从年级来看,有意愿参与产教融合的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1%,81%,71%和78%。二年级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差异性显著。从就业创业意愿来看,具有就业意愿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分别为76%和63%。具有就业意愿的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比例明显高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差异性显著。
2.行业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根据行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行业因素中企业实力和工作稳定性对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均通过了差异性检验,且显著性水平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企业的实力、工作岗位稳定性等行业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关注到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实力、工作岗位稳定性等行业因素,筛选一些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3.人力资本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根据人力资本各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人力资本中福利待遇、实习工资、奖助学金、学费资助等因素均通过了差异性检验,差异性水平较高。福利待遇、实习工资、奖助学金和学费资助等因素与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学习成本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对学生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影响显著。企业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对这些人力资本因素给予重点关注,在福利待遇、实习工资、奖助学金、学费资助等方面精心设计,为企业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4.技能提升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根据技能提升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技能提升因素中专业契合度、企业校内实践融入度均通过了差异性检验,专业契合度差异性水平较高,企业校内实践融入度差异性水平高。企业和院校在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时,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且产教融合应在高职一、二年级提前将企业实践融入校内。
5.职业发展因素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根据职业发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均通过了差异性检验,差异性水平较高。由此可见,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具有较强吸引力,因此企业应在产教融合的育人目标和策略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素养培养。
6.权益保障机制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影响分析
根据权益保障机制因素回归分析,企业对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因素通过了差异性检验,而学生自我保障平台对产教融合参与意愿影响并不显著。企业和院校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中,应注重提供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五、对策建议
企业和院校应把握以上特征规律,对产教融合目标、过程进行设计,对行业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技能提升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和权益保障机制精心策划,对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予以积极引导和推动。
(一)优化行业因素,发挥企业主体、院校主导作用
数据显示,企业实力较强、工作稳定性较高,则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明显提升。各地应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在开展产教融合时,应充分发挥院校主导作用,选拔优质企业开展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精准对接。
(二)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方式,将企业实践提前融入校内
数据显示,企业如将实践内容提前融入校内,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会显著增强。各地应在产业需求侧主体与教育供给侧主体的联合平台上,通过多举措鼓励企业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方式,将企业生产实践提前融入校内,主动将企业所需能力模型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技能点。
(三)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基础,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
数据显示,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影响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意愿的重要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探索以股份制改革为基础、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学院企业化运营管理,激发企业运营管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动力。
(四)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园,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
教育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方,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各地应围绕区重点产业体系,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大学科技园、产业园,以专项扶持政策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园区功能布局,主动探索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路径。
(五)以产教联盟为依托,打造校企协同运行机制、精准对接机制、共赢机制
产教融合应以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为核心,组建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产业的学科群,以市场为导向,与行业协会联合,建立产教融合联盟;以产业园区为主,相关产业和院校参加的园区产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