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脉书《玄感脉经》“精识之主”考辨❋
2022-08-17李铁华
刘 冉, 李铁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敦煌脉书《玄感脉经》是目前可见且为数不多的宋以前脉学专书,自20世纪初被发现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日本学者黑田源次和我国学者罗福颐较早对其进行了抄录整理[1]。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王淑民[2]、马继兴[3]76-88、赵健雄[4]、丛春雨[5]296-312、陈增岳[6]、袁仁智[7]、沈澍农[8]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先后对其重新进行了校勘整理。同时,学者们也关注到其中“精识之主”的论述并进行了初步讨论,对该论述的学术价值给予肯定。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相关资料,围绕“精识之主”所存在的相关疑点进行深入讨论,以进一步挖掘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1 “精识之主”所在句段录文及相关研究
“精识之主”的论述出自《玄感脉经》原文第8行,现据IDP(国际敦煌项目)所提供的文献彩色照片将其前后第2~14行文字进行抄录并录文如下。
《玄感脉经》文献原文文本在第4行至第17行下段有较多的残缺,其中便包括与“精识之主”论述相衔接的第7行文字后半部分,残缺约10个字左右,因此要准确理解“精识之主”的含义,需要补足前文。王淑民通过理校、旁校的方法认为其前所缺文字为“头角者”三字[2],其他学者在各自的文本校勘整理中皆与之同。补足“头角者”三字后便使前后句义实现了贯通,即“头角者,精识之主”。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玄感脉经》文本校勘整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其中便包括“精识之主”的论述。王淑民[2]、马继兴[3]79、丛春雨[5]299、王凤兰[9]等学者皆指出“头角者,精识之主”的理论不见于现存传世的唐及唐以前医学文献,首见于《玄感脉经》,但并未就其具体内涵进行阐释。朱定华等则明言头角指头脑,这是既有医学史料中最早论述头脑具有精神意识的记载,但未详述考证过程[10]。田永衍则依据汉唐文献中类似表述将其解读为人之头额,称其与人之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有关,并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可能是佛教思想与中医传统“天人相应”思想结合的产物[11]。
由此可见,学者们已经对“头角者,精识之主”的内涵有了初步讨论,并认为“精识之主”主要强调头脑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主体。笔者以为将“头角”等同于“头脑”有待商榷,相关考证过于简略,“精识之主”的内涵的解释亦不够全面。因此,笔者将依据原文献前后语境及其他相关文献对“头角者,精识之主”的内涵进行再阐释,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2 对“精识”内涵的补充考证
对于“精识”的含义,学者们在探讨该问题时,多围绕“头角者,精识之主”展开,但未曾提及在《玄感脉经》第8行“精识之主”后仍有四字,即“日月光明”。笔者以为根据原文此处行文体例,“头角者,精识之主,日月光明”乃是一体,论述头角的生理功能。因此,“日月光明”是对“精识之主”的补充说明,可更精确地理解“精识”的含义。
《玄感脉经》原文第7行写到:“耳目者,人身之天,日月所附着”,指出人身之日月即为耳目。此处可作为理解后文“日月光明”的一个线索,而光明也可泛指抽象的光明、清明[12]。因此,若是从人之身躯的角度去理解“日月光明”四字,或为耳聪目明的意思,即耳目的生理功能正常。联系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和闻诊,望诊以目为工具,闻诊以耳为工具,用以收集患者病情信息做出诊疗判断。所以,头角“精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耳目功能的正常运用,以达到搜集信息、做出判断的效果。这与“精识”具有精妙见解、准确判断、精确认识的含义是符合的,即准确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提供诊疗,同时也符合该书作为诊法类文献的性质。
另外,“精识”本身具有“精妙见解、准确判断、精确认识”的含义,这在汉唐文献中常见,田永衍已有考证[11]。另在与《玄感脉经》同属敦煌遗书的蒙书《孔子备问书》中亦出现“精识”二字:“问曰:天高几许?纵广几里?天有浮云,上盖虚空,上玄下黄,浩浩无有边畔。须弥山处中,四面各方?八万里。天地围绕,周匝不可穷尽。长短广阔,未能精识,非是凡人能决之也”[13],此处提及的“精识”亦为“精确认识”之意,可进一步提供佐证。
3 “头角”并非头脑
目前,学者在对“头角者,精识之主”进行考证时,多将“头角”等同于头脑,认为该论述反映的是头脑主司精神意识活动的观点。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模糊了“头角”和“头脑”的界限,没有正确认识到“头角者,精识之主”的思想内涵。
3.1 “头角”的位置在头之两额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对“头角”有如下表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14]290-291。王淑民认为此可作为两额即头角的佐证[2],所以“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王冰注“天以候头角之气”曰:“位在头角之分,故以候头角之气也”,所以王冰认为“上部天”即“头角”,故而“头角”和“两额”位置是基本一致的[14]291。另外《灵枢·经脉》论及“足少阳胆经”循行言:“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15],此处亦论及头角所在位置,根据胆经循行的位置来看,头角所处位置也基本与两额位置重合。另外除了医学典籍中,其他古代典籍中也有“头角”之说。有学者以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崭然头角见”为例,对“头角”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考证,认为“头角”特指龙角,乃成龙之象,喻俊彦得志[16]。龙角所在位置无疑即是头之两额,所以从头角所在的位置来看,头角即头之两额。
3.2 “头角”与“头脑”生理功能不同
上文已经指出“精识”主要指精妙见解、准确判断、精确认识,而其生理载体即是“头角”。因此,“头角”的生理功能即是主司人的感知、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或功能。
对于“头脑”生理功能的论述,在与《玄感脉经》时期相近的传世医学文献中亦有记载。《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灸例第六》中记载:“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17]”《圣济总录·伤折门·头伤脑髓出》言:“盖头者诸阳所会,囟者物有所受命。[1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言:“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19],无论是“身之元首”“人神所注”“诸阳之会”,还是“物所受命”“百神所聚”,其所表达的都是“头脑”是人之生命活动的主宰。
其实,无论是“头角”的精识功能,还是“头脑”的生命活动主宰功能,都是中医学三焦之所合的“神明”范畴。中医学之神明,其内涵范围较广,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20]。而“精识”意为精妙见解、准确判断、精确认识,自然应当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而“头脑”的生命主宰功能乃人之根本,属广义之神,其范畴要远大于“精识”,而“精识”更偏向于人之思维、认识、判断,不能囊括其他诸如情志等精神意识活动,因此从“头角”与“头脑”的生理功能来看两者不同。
4 “头角者,精识之主”产生的原因
《玄感脉经》原文明确指出:“头角”是四形藏之一,而“精识之主”正是对其生理功能的概括。《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对“头角”与“上部天”的对应关系作了阐述,但并未指出头角的生理功能,其他传世医学文献也没有相似表述。为何独在《玄感脉经》中出现“头角者,精识之主”的表述,值得深入探讨。田永衍基于对“精识”的解读认为其受到了佛教思想与传统医学“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11],但其忽视了其与隋唐时期“脑神理论”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玄感脉经》将基于遍身诊法“三部九候”体系的“四形藏”“五神藏”重新融入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体系的再发挥。
在宋以前传世医学文献中,对“三部九候”与“四形藏”“五神藏”关系的论述,除了《黄帝内经》之外,仅《备急千金要方》有所论及,但两者内容基本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是脉诊法的变化,从基于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转变,三部九候的具体内涵也产生了变化,原本基于遍身诊法三部九候体系的四形藏、五神藏,在独取寸口诊法中失去了理论基础,不能再以分布位置和经脉循行的角度来阐释对三部九候与四形藏、五神藏的对应关系。若将基于遍身诊法三部九候体系的四形藏、五神藏再次融入进独取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体系之中,需要重新阐释彼此间的对应关系,而《玄感脉经》则采取以四形藏、五神藏生理功能与寸口三部九候相应的方式进行发挥,是十分合理的。
上文中已经明确指出“头角”与“头脑”不同,但头角所在的位置乃至生理功能都可视为头脑的一部分。且与《玄感脉经》时期相近的《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传世医学文献中对头脑生理功能的重点阐释,可以看出此时期医家对头脑功能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所以,《玄感脉经》撰者在对独取寸口诊法中三部九候与四形藏、五神藏对应关系进行再发挥时,对形藏“头角”生理功能的总结或是从“脑神论”中分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