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绘景在京剧电影中的应用
2022-08-17王玮
王 玮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北京 101400)
1 京剧电影研究背景
1.1 京剧和电影的渊源
京剧被称为国粹,是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代表,它集结了我国昆曲、汉剧、秦腔、说唱、杂技、徽剧等众多曲艺精华于一身,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化特质和艺术底蕴。京剧的发展兴盛于北京,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走向成熟和鼎盛时期。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京剧与电影两者之间的碰撞早已有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的碰撞都为各自彰显着生命力。早在1905年就有当时的京剧名家开始涉足电影录制京剧。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梅兰芳先生为主的一些京剧大咖先后在国内、日本、美国、苏联等地方,利用水银灯布光,辛苦创作,拍摄了最早期的胶片京剧电影,例如《天女散花》《西施》《霸王别姬》等戏的片段(图1)。
图1 早期京剧电影部分剧照 《定军山》《生死恨》《天女散花》
1.2 电影助推京剧传播
纵观京剧电影发展历史,电影作为新的文化载体承担了京剧的传播和推广的责任。中国地大物博,在交通不便的过去,为了能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看到京剧的精彩表演,电影成为了这个使命担当。而这个载体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到京剧的魅力,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是早期将京剧传播到海外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其中《春香闹学》和 《天女散花》两部短片通过电影拷贝,让许多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从银幕上开始了解中国京剧,认识中华文化。在数字媒体资源海量井喷的当下,人们娱乐的方式更加多元,京剧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已经逐渐被人们忽视,所以利用电影新技术和传统艺术相结合,探索电影与京剧结合新方向,不但有利于保留京剧的生命力,而且也对推动京剧的持续性传播,弘扬民族自信有着积极意义。
2 京剧舞台场景的特点
2.1 艺术趣味
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京剧具有很强烈的明清时期的民族特色,场景中所出现的图案极具艺术趣味,以各种猛兽纹样,花草纹样居多,繁而不乱,能有序的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视觉体系之中,很有装饰感 (图2)。大胆而鲜艳的颜色,精致夸张的配饰,炫目的金色和银色穿插其中,其视觉效果非常华丽,很有舞台感。在舞台美术和舞台灯光的配合下分割出不同的时空,具有亦真亦假的境界,可以让观众领略到虚幻的极致之美。
图2 传统京剧常见纹样
2.2 虚实相生的假定性
在戏剧舞台上多采用虚幻的表现手法,追求写意般呈现,舞台场景的画面虽然也遵守基本的构图原理,但常常有一种“空”且“灵”的意境美。而京剧中的场景设计源于生活,但又是艺术与生活的提炼和抽象概括,是符号性的象征。通过舞台氛围营造,舍弃了对真实环境的直接描绘,使空间处理上灵活多变,貌似舞台“一桌两椅”很简单,然而融声、光、色、形 (体)为一体相互衬托,整个舞台犹如诗歌一样叩击灵魂,产生出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
2.3 多维度多层次
戏剧中时空转化非常自由,常常在同一个舞台上创造出多维度多层次的时空表现。甚至纱幕就可以来分解舞台空间,使其形成多空间的舞台层次。或者以不同样式图案的窗格,来表现卧室和庭院的不同场景空间,常常通过纱幕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环境与空间。它使得空间变得多元,达到“有若无处无还有”的多层次情景交融的意境。
3 电影呈现京剧场景的常见要素
3.1 模拟舞台灯光的既视感
在京剧舞台上,灯光表达出的基调和氛围,对于整个戏剧表演是至关重要的,灯光有助于表达一种情感。在特定情况下,唯一的目标是清晰地看到一个或几个物体,但通常并非如此,实际布景相当复杂,是借由灯光引导观众的眼睛到特定的位置。所以在电脑绘制中充分考虑并且模拟京剧灯光的特性,是有效体现京剧舞台感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绘制中的蒙版和遮罩对已有场景进行不同层级的灯光设计,能够更好地烘托场景氛围、衬托人物形象,也能够更好地弥补场景氛围营造中不够完善的部分。电影绘景人员在为京剧电影绘制场景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为灯光舞台处理提供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表达条件。
笔者在实践中局部打光较为常用,如图3所示。在影片《刑场婚礼》中,角色进入画面,淡定从容,与反派在狱中的冷峻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数字手段我们不但要绘制出监狱外走廊的外延场景进行内外景衔接,同时为了烘托角色英勇无畏的人物性格和镜头画面整体的氛围感,我们数字绘景师要像舞台灯光师一样,给予特定的角色布置特定的光照,完成视觉引导。为了避免局部打光容易生硬感,在工作实践中会发现完全依赖画笔光源容易生硬,而利用两点定位的方式就会制造出非常通透的光,在聚光灯后进行局部打光,两个端点过渡出来的光最为自然,再利用蒙版和画笔模式实现整体光感不变的情况下对局部光源进行多次的调整和修改,就可以达到理想效果。同时与周围的环境也可以自然衔接过渡。要注意的是,局部打光也需要兼顾出现在光源范围内的道具或者辅助角色才能共同营造氛围感,表现舞台光源。
图3 京剧电影灯光设计实践 (局部光)
3.2 强化京剧布景的氛围感
“场景是电影美术最主要的设计形式,一切和美术设计相关的主题都会和它发生关系,所以认识场景是认识电影美术的重要途径。”数字绘制京剧场景需要营造和表演内容相匹配的舞台氛围,体现京剧独特的浓烈与张扬。通过对于京剧素材的筛选和理解,利用京剧辨识度较高的色彩体系进行氛围感细节完善和补充,从而在京剧元素的灵活运用下加上灯光色彩的转变,来营造银幕上京剧舞台的艺术魅力,增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有效调动观众各种感官和情绪的变化。如影片 《霸王别姬》就运用了大量的戏剧色彩,炽热张扬的红调、凄凉悲愤的青灰调、思绪恍惚的黄调,影片画面或浓墨重彩或灵动虚幻,充满了京剧的韵味,氛围感被设计的非常到位 (图4)。除此之外,从故事主题到背景音乐,从人物服饰到布景,戏曲元素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角色表演,戏曲和影片相辅相成,使电影绵长悠扬,充满韵味。
图4 京剧电影 《霸王别姬》色彩氛围
3.3 京剧效果的空间感
京剧舞台美术设计为了强化动态感,需要扩展舞台时空感,而这无疑让舞台的表现效果更具冲击性。电影美术设计师通过电影镜头来传达舞台美术设计的内涵和层次,利用数字化特效把电影特效融入到京剧场景表现当中,从而赋予京剧的情感表达。
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舞台镜头呈现出来的透视关系扩充舞台环境,实现表里如一的真实感。将舞台素材拆分后有序的进行图层分级,通过利用滤镜消失点等工具找出空间纵深的关系和大概位置,如图5所示。特别是当所要制作的数字绘景涉及的道具较多,且摆放位置凌乱,很难去明确我们外延出来的场景和舞台场景大小、摆放的位置是否和谐,这时候就可以用到多线合一消失点的方法去完成它。通过确定好各个点位,将选定好的素材按照层级关系,逐步有序地匹配已设定好的透视,是适当扩展京剧舞台空间感的常用手法。
图5 多点透视图
在图6中,根据已有的道具参照物,对外延的场景做了透视范围的设定,然后按照前景、中景、远景的不同层级,绘制了军营所需的相关物资,为了营造场景的空间感,这些帐篷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调整关系,呈现出疏密有别,前后不同,而远景大山通过弱化饱和度,利用色阶模块调整产生出云雾萦绕的大气感,使得空间感纵深加强,更加逼真。
图6 京剧电影实践
4 利用数字绘景创作出京剧的视听语言
4.1 京剧视觉文化元素的直接提取
京剧场景来自于现实场景,但其又高于现实场景,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高度概括,从而京剧场景具有一种特定的风格、文化特色与个性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中角色的塑造和电影主题的表达。作为数字绘景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寻找京剧相关的艺术元素,尽力去挖掘出符合京剧内涵需要的场景素材,并且依据具体的场景个性,反映出历史独特时期特有的历史风貌及其社会环境。如图7所示,京剧的素材范围相对狭小,寻找合适的素材并非简单,比如在笔者参与制作的京剧电影中,根据环境需要,军营的部分细节就要考虑应用的纹样,利用舞台常见的一桌二椅的不同类型,就可以提取出来不同的京腔十足的纹样,甚至作用于一些辅助的小道具,通过改变其大小、角度、疏密的区别与组合,再配上舞台特有的浅蓝色侧光,就塑造出极强的立体感和逼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营造出京剧的味道。
图7 纹样提取
类似的场景中,为了配合实拍的军营帐篷中的地毯,外延出去的空间做了很多次的尝试,但是不管是石砖地面还是草滩都很难做到完美衔接,最终导演确认了就地取材 (图8),元素直接提取,用实拍的地毯作为提取元素直接外延出去,成为外部空间的地面。众所周知,京剧是舞台艺术,将舞台特有符号地毯外延出去,不但使得里外接景自然衔接,还使得外场也有京剧的韵味,这样充分利用了舞台空间与数字绘景的结合,加强了京剧效果。帐篷后面的旗子也采取元素提取后,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视觉效果真实强烈,加上虚幻影像,更加突显场面的宏大和层次的深远(图9)。
图8 就地取材
图9 京剧电影探索实践对比图
4.2 模拟京剧意境美
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史》中对元杂剧评论到:“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王国维虽然说的是元杂剧,但其实在京剧中也同样适用。其实作为电影数字绘景师设计者在设计京剧场景时,把握京剧中的虚实关系尤为重要,在笔者参与制作的京剧电影中,有过相关的艺术实践,如图10所示,因为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实景拍摄,只有简单的基础布景,整个镜头的四分之三都需要绘制完成,加上该镜头摄像机的运动轨迹是自上而下的弧度摇移,需要数字绘景的画幅也较大。所以,整个镜头几乎是数字绘景来表现周围的环境,如何在这个镜头呈现京剧中的意境美成了重要的探索方向。
图10 京剧虚实实践
以实与虚相辅相成为出发点,完成了层级分布后,在“实”的近景处绘制了与实拍道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石头,配合苔藓杂草等强化了真实感,同时也满足了空间的延展。中景区域是“虚和实”过渡,山体相对实,利用绘制依稀可见山体植被来表达相对的“虚”。这里一定要使得虚实出现的地方合情合理,符合山体自然环境的客观存在。远处群山环绕应该是画面中需要“虚”的部分,通过调整色阶参数保证了山体色彩的弱化,拉开了空间的纵深,增强了大气感,再应用曲线编辑器模块对整个画面基调进行反复调整和平衡,总体采用水墨丹青色来烘托整个氛围,在“虚”和“实”的变换中找到一种意境之美,绘制烟状的云来回穿插,虚化远山,雾化山峦层次,最终实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幻之美,用电影的技法表现出京剧的韵味(图11)。
图11 京剧电影探索实践对比图
4.3 体现京剧色彩
京剧的配色具有浓郁的艺术特征,无论是釉彩斑斓的京剧脸谱还是东方声韵的场景舞台,各类元素有序的运用形成京剧特有的色彩体系。作为数字绘景师首先需要感知京剧的色彩,其次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谨慎,比如在京剧中忠义红、鹅黄、绿林绿、戴青、藕粉等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京剧的场景绘制中,为了整体画面的和谐,对角色的服装颜色也需要充分地给予考虑,比如图12中,人物衣着青灰,设计数字绘制的基调也最好是同色系,画面不会很跳跃,在这个镜头中为了营造京剧中特有的蓝,满足剧中“轻云出岫,如有烟波”的天空,建议利用CC 调色系统,反复调整色阶参数,结合曲线编辑器等辅助工具,多次尝试和实拍画面结合比对,确定最终画面的整体色彩是否能够营造出京剧特有的腔调。传统的京剧色系用数字方式表达很不容易,它包括对京剧本身的个体感受,所以尽可能的多观察多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在电影银幕中表达京剧,为整个场景确定数字的京剧色调,从而深刻的感受到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让电影的假定性和舞台的真实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图12 京剧色彩探索实践对比图
5 结语
以电影为载体推动京剧的发展,促使传统艺术形态与现代审美意识走向契合,虽然京剧和电影是两种不同体态的艺术形式,戏曲既不能电影化,电影也不能完全舞台化,但是一直以来,京剧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为了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结合点始终在探索和磨合。
应该看到京剧和电影的结合是一种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京剧电影在世界电影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它拥有独特而又强烈的的民族风格和元素。电影的助力一方面使得京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京剧舞台演出的艺术升华。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国日益强盛,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通过现代电影特有的技术和特效手段,实现非遗文化传播的大胆创新,使得博大精深的京剧散发新的艺术生命,融入当下,造福当下。笔者由衷地希望我国的文化瑰宝借助光影走向世界,让东方文化缔造更多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