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界别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2022-08-17乔发进
乔发进
与科学技术界联系密切,是九三学社的界别特色。2017年修订的《九三学社章程》规定:“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赞成并愿意遵守社的章程,可以申请加入本社。”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九三学社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界别特色?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梳理和考察。
一、秉承五四运动精神而结社,与科学技术界有着天然联系
抗日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出于对时局的忧虑,重庆的一批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界学者,如许德珩、潘菽、黄国璋、税西恒、劳君展等人,发起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主张发扬五四运动精神,坚持抗战到底,实现民主科学。这个“民主科学座谈会”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
潘菽加入“民主科学座谈会”后,“又把学校里座谈会的同志陆续介绍进来。”潘菽在此所说的“学校里座谈会”,是指“自然科学座谈会”,成立于1939年春,主要成员有中央大学教授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干铎、李士豪以及重庆大学的谢立惠等人。当时,中央大学这些思想观点相近的教授们经常聚在一起,打听前线的消息,交换对时局的看法。金善宝回忆说:“我们这些政治观点相近、抱着一颗抗日救国之心的朋友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因为都是搞自然科学的,所以就起名为‘自然科学座谈会’。”在“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中,梁希、干铎是林学家,金善宝是农学家,潘菽是心理学家,涂长望是气象学家,李士豪是水利工程专家,谢立惠是物理学家,都是科技学技术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除了“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外,黄国璋、税西恒、吴藻溪、卢于道、何鲁等“民主科学座谈会”成员也是知名的科学工作者。其中,黄国璋是地理学家,税西恒是水电工程专家,吴藻溪长期从事科学运动,卢于道是神经解剖学家,时任中国科学社代理总干事,何鲁是数学家。他们的陆续加入,使“民主科学座谈会”及后来的“九三座谈会”中的科学工作者占了相当比重。
1944年底,为团结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涂长望、潘菽等人又酝酿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涂长望、潘菽、干铎等5人为筹备委员,并推请涂长望主持其事。涂长望、潘菽等人起草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章(草案)》《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宣言》等文件,广为征求意见,得到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等100多名科技工作者的热烈赞成。1945年7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是一个职业团体,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工会,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学术团体”,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与其他3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承担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不少具体工作,比如,涂长望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潘菽任财务理事,梁希任文化理事,李士豪任候补理事,金善宝任候补监事,干铎任事务干事,谢立惠任组织干事。此外,黄国璋、税西恒、吴藻溪等“民主科学座谈会”成员也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上述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与科学技术界的渊源。
194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谈会”邀请重庆学术界人士进行座谈,决定筹组九三学社。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于5月4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强调“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并提出“奖励科学研究”“积极的普及国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反对迷信与复古运动”等主张。大会一共推举出24位理监事(见表1)。
综观24位九三先贤的背景情况,创建时期的九三学社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学术性。24位九三先贤大多具有高等院校执教和海外留学的经历,基本都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界学有专长、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第二,思想上高度认同并始终坚持爱国民主科学。24位九三先贤都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许德珩、潘菽、陈剑翛、黎锦熙、黄国璋、孟宪章等人更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都希望通过追求民主与科学,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并为此聚集起来、创建九三学社。为爱国而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的缘起,也是九三学社创建时的精神旗帜和核心价值。第三,与科学技术界有着天然的联系。24位九三先贤中,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共有10人,占比42%;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起人的有8人,占比33%。这为后来九三学社界别特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尊重学术性传统,明确以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发展对象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九三学社的部分同志认为,九三学社已经完成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使命,提议解散。在这种情况下,九三学社的社务工作一度停顿,社员发展工作也停止了。毛泽东派中央领导同志转达了他不同意九三学社解散的意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九三学社于1950年3月恢复了中央理事会,并于8月重新开始吸收社员。
既然重新发展社员,就存在一个组织发展对象的问题。九三学社能明确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密不可分。早在1947年7月,中共中央城工部制定的《关于蒋管区统战工作初步总结与当前统战方针提纲草案》就提出,由于各民主党派在工作中“常常发生混淆与重复的现象,不容易显出各单位自己的特色”,建议各民主党派“都按各自所接近的社会阶层分散开去活动,同时又规定一种配合办法,以免重复与冲突。例如民主同盟应向民族工商业者、开明绅士与地方势力去觅取活动基础,民主建国会应向教育界与工商界去活动,人民救国会应向文化界与律师界去活动,农工民主党应向帮会及军政界去活动,九三学社应向教授与法官方面去活动,民主促进会应向工商界与青年界、妇女界去活动。这样活动范围即可大大打开,以免像过去那样热闹的地方很热闹,而冷清的地方又太冷清。”当然,这一建议的部分内容与各民主党派实际并不完全吻合,而且限于当时的条件,也未能真正推动和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帮助民主党派发展的方针,并从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应有所分工的主张。1950年2月,中央统战部在《关于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五次干部会议与二中全会的通报》中指出:“各党派在社会上应有适当的分工,各党派间的关系由此可作必要而适当的调整,各党派内部更须作必要的调整与提高,以期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这为九三学社明确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提供了重要指导。
1950年11月底至12月初,九三学社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出席这次会议时指出,“发展的方针是相同的,至于如何发展?向哪方面发展?各党派有所不同,因为各个党派,有各自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重新创造的,而是从过去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九三学社大半就是这样的朋友,——学术界居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结合,不是拿斧头的,拿镰刀的,拿枪杆的,而是拿笔杆的”。经过认真讨论,会议通过《本社组织的巩固与发展》决议案。决议案特别强调,“巩固应与发展并重、并行”,并规定“在发展新社员时,应尊重本社学术性的传统,吸收进步的文教科学工作者”。这样就首次明确了九三学社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即“进步的文教科学工作者”。
1952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各民主党派应继续依据所联系和活动社会对象去发展党员。……九三学社仍可以学术界的较上层的分子为发展对象。”同年9月,九三学社第二次全国工作会议扩大会议通过的《九三学社章程》明确规定:“九三学社是以小资产阶级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成分的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政党。根据本社学术性的传统,吸收社员主要的对象为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中上层分子。”会议还强调,“尊重社的学术性的传统,在自己所联系的文教科学工作者中,注意吸收有社会影响的和有一定学术才能的中上层人士”。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进步的文教科学工作者”的范围,即“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中上层分子。”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九三学社社员的教育背景看,“社员中学习自然与技术科学的,占全社员总数50%,学社会科学的占35%,学文艺、教育的占15%”。从社员的工作岗位看,“以从事文教工作者为最多,占社员总数72.3%,服务政界的占18.7%,从事商业的占4.5%,其他占22.6%。”“这显示着本社社员纯粹是学术界的朋友。”1952年底,九三学社中央在给重庆分社的一份复函中又特别强调,应“注意文教与科学工作者并重的原则,以防片面。”因此,以“进步的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发展对象,强调文教与科学工作者并重,既契合九三学社学术性的历史传统,也反映了九三学社当时的组织特点。
正是因为学术性的传统和以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发展对象,九三学社吸引了许多科学技术界的知识分子包括海外留学归国知识分子的加入,如周培源、吴阶平、茅以升、赵九章、邓稼先、孙云铸、吴学周、王竹溪、侯宗濂、葛庭燧、王家楫、伍献文、朱物华、柯召等。随着社员中科学工作者数量的增加,九三学社与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三、响应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对组织发展对象进行重要调整
1956 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强调“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和全国知识界、全国人民的一个伟大的战斗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全党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且提出关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问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知识分子问题和发展科学技术问题作为全党上下密切关注的重大工作,首次被郑重地予以提出,全国迅速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提出后,极大地鼓舞了九三学社各级组织和社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著名林学家梁希表示:“我是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听到周恩来主席政治报告中关于制定我国科学发展远景计划的方针,尤其使我得到鼓舞。”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王竹溪表示:“在过去,我也做过一些工作,但是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光明前途看得这样清楚。”
1956年2月,在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后不到一个月,九三学社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员代表大会。许德珩在大会所作的社务报告中明确呼应了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出:“要使我国的科学文化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并使我国科学文化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我们知识分子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许德珩特别强调:“鼓励老年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互相帮助,一同前进,这些都是今后社的重要工作。”梁希在大会闭幕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号召社的各级组织和全体社员,积极向科学进军,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九三学社专门修改了社的章程,将“吸收社员主要的对象为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中上层分子”修改为“吸收社员的主要对象为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工作者的中上层分子”,认为这样修改是“符合国家建设的要求,符合社的政治任务,符合社的目前情况的”。
上述修改,把组织发展对象中的科学工作者由第三调整到第一,表明九三学社在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指引下,已转向更加重视对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和发展,从而在实际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教与科学工作者并重的原则。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九三学社大力加强组织发展工作,又有一大批新的科学工作者陆续加入九三学社。比如,师昌绪、邹承鲁、黄昆、谢家麟、谢家荣、刘瑞玉、严东生、王德宝、徐采栋、张钰哲、汤定元、杨槱等等。同时,为更好贯彻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和科学文教政策,九三学社中央于1956年专门成立了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由科学家茅以升任主任委员,周培源、董渭川、袁翰青、游国恩、黄汲清、陈明绍等科学家或学者任副主任委员。有条件的地方组织也陆续设立了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或工作组。这是九三学社首次设立这样的工作机构。这一工作机构成立后,密切联系社员和科学工作者,在协助社中央推动社员及所联系科学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大力向科学进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九三社讯》,开辟“在科学文教战线上”专栏,宣传介绍各地方组织和社员在“向科学进军”中取得的成绩。社各地方组织也都开展了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活动。比如,北京分社举办“社员科学著作展览会”,上海分社举办系统的科学讲座,重庆、南京、西安、青岛、天津等地分社也举办了报告会、座谈会。此外,九三学社也经常搜集、分析、研究社员的思想情况,如实反映社员和所联系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意见和合理要求。比如,在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九三学社先后形成《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的几个问题》《向科学进军的经验和问题》等报告,提出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技术进修、学习国外科学技术及进口图书资料、保证业务时间等建议,为党和政府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梁希、潘菽、周培源、严济慈、茅以升等60多名九三学社社员,同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召集的全国科学家一道,参加了全国长期科学规划的编制工作,光荣完成了任务。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等社员,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作出突出贡献;黄汲清、谢家荣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实现石油自给,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王应睐、邹承鲁领衔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人类揭开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取得重要突破。
九三学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相关举措和对组织发展对象的重要调整,既适应了党的科技政策,符合党和国家推进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自身队伍建设,推动了科技特色的形成。
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明确并发展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界的界别特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技事业也由乱到治,迎来新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将推动科技创新内化为执政理念的一部分,不断鼓励推动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九三学社恢复了活动,并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技政策。1979年10月,九三学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九三学社章程》规定:“从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赞成并愿意遵守本社章程……即为本社社员。”将组织发展对象中的“科学工作者”,变更为“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帮助下,九三学社的组织和社员有较大的发展,且这一时期的“新社员大多数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业务骨干”。九三学社的科技特色得到进一步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章程总纲里所谈的“科学技术”,集中概括了九三学社的界别特色,但它是“大科技”,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单纯地从职业领域或单位类型来理解。实际上,凡是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都可以归属为科技工作者。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医药卫生”这三个界别,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交叉关系,高等教育界、医药卫生界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九三学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集中分布在科研院所,而且也集中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
改革开放后,九三学社高度重视保持和发展界别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组织发展中。九三学社积极发展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启动实施“人才强社”战略,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1984年底,“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医药卫生”三个界别的社员分别占到社员总数的39.6%、34.9%、17.8%,三者占比达到92.3%,共同构成了九三学社的主体界别。此后,尽管这三个主体界别的总占比有起有伏,但始终保持在75%以上。二是体现在参政履职中。九三学社先后围绕教育体制改革、中年知识分子作用发挥、三峡工程建设、非典防治、低碳经济发展、国企退休科技人员待遇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改进、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注重从科技角度切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使自身科技特色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1986年,社员王淦昌、陈芳允和另外两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推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的出台,对我国高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体现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在创建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九三学社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九三学社特别注重通过学习教育,加强政治引领,传承弘扬九三学社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动员和引导广大社员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功立业。王选、黄昆、师昌绪、谢家麟、程开甲等社员先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其他奖项。
中共十八大以来,九三学社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对科技创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同时,坚持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坚持实施“人才强社”战略,一批社员如卢柯、潘建伟等陆续取得新的重要科研成果。九三学社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聚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长江黄河流域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广泛调研,提出一系列高质量建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五、总结
回顾九三学社界别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能够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九三学社界别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既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又反映了对现实的回应。九三学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特点,即学术性、思想上高度认同爱国民主科学、同科学技术界具有天然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九三学社延续学术性的传统,明确以“进步的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发展对象。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提出后,九三学社为适应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和国家推进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将发展对象调整为“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工作者的中上层分子”。改革开放后,九三学社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并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以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发展对象。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九三学社界别特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明确提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应有所分工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赞同和贯彻落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一以贯之地重视科学技术在提升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主创新道路。正是在响应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历程中,九三学社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界别特色,今后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和科技政策。
第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巩固和发展好自身界别特色,既是九三学社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九三学社更好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能的力量之源。唯有高度重视特色,努力发挥好特色,九三学社方能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争取更大光荣。在组织发展上,要把握好保持界别特色与优化结构的关系,坚持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医药卫生领域内的社员始终占到社员总数的70%以上,适当发展其他界别的代表性人士,不随意降低标准发展社员。在参政履职上,要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献智出力。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要继续发扬爱国报国传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凝聚科技界知识分子的共识,及时反映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支持他们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执着追求、攻坚克难,勇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根据文献[4]中铰接式自卸车的工作原理,自卸车在空载且直线前进时,液压系统的能量损失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液压油通过叶片泵、高压过滤器、阀、管路和低压过滤器回到油箱,产生的压力损失转化为热量;另外一部分液压油因为零排量时柱塞泵的泄漏直接回到油箱产生热量。液压系统散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油箱与外界自然对流散热。以下针对自卸车液压系统产热和散热的过程进行热力学建模分析。
[1] 潘菽:《难忘的重庆岁月》,《中国科学家回忆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 据吴藻溪回忆,吴藻溪、张申府、葛名中、熊雯岚、孙克定、潘菽等人在同一时期还组织发起“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但据潘菽回忆,“自然科学座谈会”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并不是一回事。由于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等人同时参加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所以很多人把这两个座谈会混为一谈。
[3] 金善宝:《深切怀念我的挚友潘菽同志》,载于《民主与科学》1997年第3期。
[4] 涂长望:《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载于《科学大众》1948年第4卷第6期。
[5] 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6] 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组:《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史料选编》,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页。
[7] 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第5卷》,2005年版,第12页,转引自黄天柱《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界别特色的形成演变及理论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 51页。
[8] 同[5],第93页。
[9] 《九三社讯》1951年第1期,第15页。
[10]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11] 同[5],第135页。
[12] 同[5],第95——96页。
[13] 《在发展组织过程中应注意文教与科学工作者并重原则给重庆分社的复函》,九三学社中央档案室存。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页。
[16] 梁希:《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载于《九三社讯》1956年第2、3号,第8页。
[17] 王竹溪:《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载于《九三社讯》1956年第4号,第2页。
[18] 同[5],第170页。
[19] 同[5],第154页。
[20] 同[5],第178页。
[21] 《关于修改社章的说明》,九三学社中央档案室存。
[22] 同[5],第244页。
[23] 杜青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4] 同[5],第279——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