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执勤环境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2022-08-16冉瑞忠王均强戴永红
冉瑞忠,王均强,戴永红,王 成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1,内科2,骨科3,重症医学科4,江苏 无锡 214000)
战士是青年人群中的优秀力量,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心理压力较高,因此在面临环境改变、工作及生活方式转变等应激事件后,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执勤任务多样性和机动性的增加,官兵执勤环境日趋复杂且时有变化,导致了部分执勤官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为更好服务基层、提高官兵适应能力,我院于2019 年12 月-2020 年2 月对执行南方维稳执勤任务的某部官兵进行心理状态调查,以期了解执勤官兵的心理状况,为提高执勤官兵应对执勤任务和环境变化的调整和适应能力制定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 年12 月-2020 年2 月选择执勤时间4 个月以上的武警某部南方执勤男性官兵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问卷3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2994 份,回收有效率95.05%。
1.2 方法
1.2.1 评估方法 评估前统一培训施测人员,规范引导语、施测过程问题解答、施测问卷规范收交等。集中对官兵进行问卷调查,设置SCL-90 标准量表和自编适应环境问卷量表,组织驻扎在机场航站楼、体育馆站台、工厂厂区、集装箱宿舍、训练基地及军营营区的六类执勤官兵进行调查。统一回收量表后,统计结果按照六类环境组及一个“事件刺激”组(即近期遇事件刺激并有相应症状表现人员,从各环境组依据自编适应环境量表答题内容筛查提取,为特殊对应比照组)共七组统计。自编适应环境问卷按照刺激源、症状表现、症状出现时间、应对方式进行人次及占比率统计。
1.2.2 调查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凡1 个因子分>2 分或总分超过160 分,或阳性项目数≥43,作为阳性统计;②自编适应环境问卷:自编问卷采取开放式答题,设10 个条目,通过常见刺激源、症状表现、症状出现时间及应对方法等评估环境对官兵的心理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采用Bonferroni 校正法校正P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环境军人SCL-90 量表得分与军人常模、地方常模比较 除事件刺激环境外,其余五类不同环境下维稳执勤官兵SCL-90 评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及地方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环境下维稳执勤官兵SCL-90 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环境因素中,分值升高主要表现于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三个因子组上,机场、体育馆、工厂区均分位居前列,集装箱这三项因子均分较工厂区低,但其他各因子均分较工厂区高,总均分超过厂区,阳性项目均分低,仅高于刺激事件。另外各环境下的“其他”项目因子分值相较同环境下各因子分高。机场环境中各因子均分值较其他环境高,症状表现的总人次居首,不同时间出现症状人次较多,应对方式上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及集体活动人次较少。事件刺激因子分、总均分值均较高,其各项因子分值较各环境高,而阳性项目均分在各环境因子分中最低,阳性项目特别高的官兵并不多,但因子分整体均值高,见表1。
表1 各环境军人SCL-90 量表得分与军人常模、地方常模比较(,分)
2.2 自编适应环境调查结果 自编适应环境量表显示,刺激源中的“批评责骂”占比达41.65%,“生活小事件”占41.29%,心理影响症状表现中“躯体症状”占比22.05%,“人际关系紧张”占比21.15%,而应对方式中“自身调整”占46.53%、“他人帮助”占30.42%、“参加集体活动”占16.81%;执勤官兵心理症状在开始执勤任务1 个月内增加较多(30.06%),1~2 个月时出现大幅减低(20.02%),2~4 个月再次出现增幅(24.58%),4 个月后增幅放缓(25.34%),见表2。
3 讨论
武警某部南方执勤官兵居住地由华东、华南、西南等地转到属亚热带气候、天气闷热的南方某城市,年气温在8 ℃~38.7 ℃,平均气温24 ℃[3],官兵分散于不同环境居住并封闭管理,分别为机场航站楼、体育馆站台、工厂厂房、集装箱宿舍、训练基地及军营营区,各项训练受场地限制难以开展,同房间人员住宿拥挤,部分驻地生活用水困难,环境较执勤前明显改变,从而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适应障碍。有研究表明[4],心理健康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部队官兵担任维稳执勤任务期间,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营造良好健康的心理氛围,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氛围可为军人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主要体现于个体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个方面。
研究显示[5],人群在熟悉的居住环境改变后,即使生活条件较以前有所提升,但幸福感并不一定随之提升,考虑可能与短时间不能适应有关。本次研究发现,官兵由熟悉的居住环境转变到陌生环境,且气候及居住条件较前变差,如天气炎热、密集居住、洗漱及购物不便、娱乐设施不全、训练场地不足并影响训练质量等,这些变化带来整个群体需进行新的适应,期间出现了由下至上的群体性焦虑、枯燥情绪变化,体现于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三项因子分较为突出,这与既往部分研究结果相符[6,7]。社会环境方面,本研究提示,部分团体管理缺乏人文关怀(部分骨干带团模式中批评多、表扬少,欠缺个体差异化技巧)、统筹欠缺(各类检查评比多,军营全方位高压管理,文娱活动开展少,休息时间特别是节假日被占用),封闭管理环境下不能有效解决官兵个人事项(因维稳执勤影响官兵考学准备以及职务晋升、家人生病、婚期推迟、个别家庭涉法等困难)。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维稳执勤官兵易造成心理上缺乏社会支持资源,孤独感明显,缺少排解压力的渠道,长期存在必然形成负面心理影响,致情绪波动、激惹行为等发生,与既往研究[8]结果基本一致。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此次研究发现机场组中刺激源出现人次较多,症状表现的总人次居首,应对方式上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及集体活动人次较少,考虑可能与环境恶劣及事件刺激导致适应环境不良有关,说明刺激事件对官兵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提升了因子分整体均值,提示事件刺激会造成官兵心理影响并成正相关性。有研究提示[9],适当的鼓励及积极向上的环境可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而面对维稳执勤环境生活条件有限、文化活动少、训练强度和执勤压力大以及封闭式管理带来的人文关怀矛盾等社会诱因以及适应不同骨干带团模式,官兵易产生负性情绪并扩散,出现环境适应慢,产生相应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精神障碍表现,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维稳执勤环境对军人心理影响除与自然环境恶劣程度、事件刺激之外还和执勤时长成正相关性,与军人积极特质及骨干带队模式因素成负相关性[10]。本研究发现,积极特质人群有较强的心理韧性,能应对较强的心理应激,日常管理训练中持续培养军人忠诚、奉献、正直、勇气、荣誉、使命、坚韧等特质,将提升军人积极特质作为一项长期日常化训练,并把积极特质融入持续的个人发展,可提升其心理、情绪、精神、社会适应和家庭健康水平[11,12],帮助军人及其家庭提高心理韧性以预防心理问题发生。掌握如放松及情绪稳定技术等心理自我调节技术或方法、活动能提升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13]。本研究发现,出现症状时间以开始执勤任务1 个月内增加较多,1~2 个月时出现大幅减低,2~4 个月再次出现增幅,4 个月后增幅放缓,症状表现多样化,提示心理影响与官兵维稳执勤时长可能有一定正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长期持续心理韧性训练能提升个体及团体心理韧性,起到积极预防严重心理应激问题的发生[14-16]。本研究显示,单位骨干带队模式对团队心理影响成负相关性,个人特质积极、风格灵活、团体氛围积极,则整体团体心理韧性较强,出现心理问题现象较少,与团队心理健康成显著正相关性,可明显降低群体官兵负面心理影响风险。因此,加强骨干培训、上下级监督有效结合督导改善带团模式,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对保障官兵身心健康、维护团体心理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执勤维稳过程中官兵心理因素受到如环境改变、刺激事件、社会支持等诸多因素影响,需在今后的心理工作中加以有效干预,以期有效降低心理影响风险、稳定团体心理环境,为保障基层部队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