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内痔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疗效观察
2022-08-16李艳玲李小花
李艳玲,李小花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内痔发生于肛管内齿线以上的直肠末端黏膜下,以痔核脱出、便血为主要症状,在肛肠科临床中较为常见。手术是目前治疗内痔的有效手段,但手术部位特殊,患者术后伴有明显疼痛,且术后易出现水肿、感染、排尿困难等并发症,进而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需加强围术期护理[1~2]。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时间为横轴制定具有顺序性的临床服务计划,使护士能根据路径有计划地开展护理工作[3]。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结合“治未病”理论,更能体现维持病人健康状态的护理核心[4]。因此,本研究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内痔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内痔手术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43.67±3.56)岁;痔分度:Ⅲ度22例,Ⅳ度9例;手术时间28 min~73 min,平均(44.86±7.53)min。观察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44.23±3.72)岁;痔分度:Ⅲ度21例,Ⅳ度10例;手术时间25 min~77 min,平均(45.49±8.20)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18岁;符合《外科学》[5]中内痔诊断标准;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肛裂、肛周感染、外痔等其他肛门疾病;有痔手术史;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管型吻合器FCSSWAE33,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扩肛后了解痔核位置、大小、脱垂等情况,置入扩肛器,设计荷包缝合位置,再置入肛镜缝扎器进行荷包缝合。
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①术前。介绍疾病、手术知识,完善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准备等。②术后。观察生命体征,鼓励患者尽早进食、早期排便;适当应用止痛泵镇痛,6 h后逐渐下床活动;及时观察创面情况,出现出血、水肿等异常情况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治医生根据内痔及手术特点制订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编制统一路径观察记录表格,严格按照路径时间与内容实施护理措施。①术前:a.情志护理。责任护士详细介绍医院环境、检查项目、手术事项等,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紧张、恐惧、苦闷等情绪,运用开导法进行情志疏导,告知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b.术前准备。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腹式呼吸,保证睡眠充足。②术日:a.疼痛护理。选取合谷、太冲、承山、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手法按摩;刮痧,刮背部督脉;由肩井穴向上,沿颈椎按捏,直至眉毛。b.促排尿。用毛巾热敷下腹部,并选取关元、气海、中枢、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按摩。③术后第1 d:a.饮食调护。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白菜等,多食粗粮,如玉米、小麦等,多饮水、淡盐水或蜂蜜水。b.中药熏洗。药方:桃仁、红花、生地、川芎、赤芍、地榆、五倍子等,煎煮30 min,凉至70 ℃左右进行肛周熏蒸,待药液降至40 ℃左右,擦洗肛周5 min左右。④术后第2天至出院:①促排便。选取天枢、合谷、曲池、大肠俞、肺俞等穴位,进行艾灸;摩腹法,搓热双手放置于患者下腹部,按摩脐周;嘱患者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时间控制在5 min以内。②提肛运动。吸气时向上收缩肛门,维持5 s,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为1组,40组/次,2次~3次/d。⑤出院日: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坚持提肛运动,避免久站久坐;将饮食调护、中药熏洗方、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摩法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两组均于术后1周回院复查,评估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1周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①术后疼痛程度:术后6 h、24 h及首次排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疼痛程度,0分~10分表示疼痛程度逐渐增加。②创面愈合情况:分为甲级愈合:创面愈合良好,无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红肿、轻微炎症等,但未见化脓;丙级愈合:创口化脓,需切开引流。③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出现创面出血、创面水肿、排尿障碍等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6 h、24 h及首次排便时,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3.3.2 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例(%)
3.3.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4 讨 论
由于肛周神经丰富,对疼痛较为敏感,而内痔手术会造成血管破裂,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受阻,导致局部充血、疼痛,而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括约肌痉挛,压迫血管,加重循环障碍,增加渗出及疼痛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影响患者预后[7]。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融合中医护理技术和西医学护理理念,使护理措施更加规范、统一,相较于常规护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 h、24 h及首次排便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内痔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创面愈合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在内痔手术患者中开展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准确执行护理计划,可保证护理措施的规范化,弥补护士之间护理能力不平衡的问题,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术前根据手术开展需求进行情志干预,可减轻负面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因内痔手术部位特殊,术后疼痛较重,且会引起排尿障碍。中医护理路径在手术结束当日即进行下腹热敷和关元、气海、中枢、三阴交等穴位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肠蠕动,减少排尿障碍的发生。术后第1天在饮食调护基础上进行中药熏洗,能够改善肛周血液及淋巴循环,缩短创口水肿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创面愈合[9~10]。术后第2天至出院进行艾灸、腹部按摩,可改善排便情况,减轻排便疼痛,预防出血,配合提肛运动可增强肛周肌肉群肌力,促进肛周循环及代谢,进一步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内痔手术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加快创面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