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罐疗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2022-08-16江潭耀
江潭耀,许 秀
(广东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目前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本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四高的特点[1]。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和下肢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其中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意义重大。中医多采用中药、针刺、拔罐等方法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易罐疗法是一种新型中医特色拔罐疗法,易罐使用高级硅胶制造,具有质感柔软、用法简单、安全耐用、携带方便等优点。易罐能够随意吸附在身体、四肢关节皮肤上,可塑性强,在治疗时可随着身体的活动而变形。吴晓军等[3]研究认为,易罐联合四子散热敷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良好。董立杰等[4]研究认为,易罐疗法能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中医易罐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核心肌群训练有效结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3月广东祈福医院康复中心经临床CT或MRI确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0岁~75岁,平均(61.85±3.1)岁;病情稳定;病程3个~6个月,平均(4.1±0.32)个月。B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岁~73岁,平均(60.28±3.8)岁;病情稳定;病程3个~6个月,平均(3.9±0.42)个月。C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2岁~73岁,平均(61.21±2.8)岁;病情稳定;病程3个~6个月,平均(4.1±0.28)个月。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拟定,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程≥3个月;③下肢徒手肌力≥3级;④无认知障碍,训练配合;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③无法耐受或治疗期间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2 治疗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对照组)。三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A组同时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易罐疗法。
2.1 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采用PNF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向两侧翻身、卧到坐、坐到站等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抑制痉挛,耐力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重心转移训练,下肢分离运动训练,步态训练等。30 min/次,1次/d,6 d/周,疗程为4周。
2.2 核心肌群训练方法
①腰背肌控制训练:患者仰卧位,双腿弯曲,两脚固定在床面上,将腰腹部及臀部缓慢抬起,使脊柱保持中立位,保持6 s后再缓缓回到床面。治疗师可双手应用启动、稳定或抗阻等帮助患者两侧骨盆运动。②腹肌激活与控制训练: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抓握,双下肢屈髋屈膝,治疗师一手按压或叩击患者腹肌,令患者抬起头颈部并使肩胛胸廓离开床面,另一手辅助和引导患者背部,患者双手尽量向膝关节方向靠近,然后再缓慢回到床面。③躯干旋转训练: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固定其双膝,使双膝屈曲,交叉手抓握上举,先让患者抬起一侧肩部,然后旋转到对侧,左右旋转交替进行。④躯干侧屈训练:让患者完成拱桥运动的同时将臀部缓慢先向右侧再向左侧方向运动,左右侧屈交替进行。⑤骨盆控制训练: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应用启动、稳定或抗阻等技术帮助患侧骨盆分别向前上、前下、后上、后下运动。⑥空中踩单车训练:仰卧位,屈髋屈膝,双下肢抬高在空中模仿踩单车动作,30 s后缓慢放下。训练动作要求:根据患者个体能力,治疗师选择合适的辅助程度或适当阻力,每个动作重复10遍~20遍;训练过程要控制并保持身体的稳定,并配合呼吸,避免健侧过度代偿。刺激时间30 min/次,1次/d,6 d/周,疗程为4周。
2.3 易罐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方法
在腹直肌、腹斜肌、腰背肌和竖脊肌等核心肌群及部分下肢肌肉充分吸附易罐,然后做核心肌群训练,方法同上。刺激时间5 min~10 min/次,1次/d,2次/周,疗程为4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每一病例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三组间的临床疗效。其他治疗基本相同,以免影响观察的效果。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10 m步行测试(10-MWT)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5]。所有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进行。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病例脱落与剔除
由于B组有2例病例突发病情变化,无法继续参与研究,故剔除这2例病例,所以B组最终只有38例符合研究。
3.3.2 三组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10 m步行测试(10-MWT)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A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1),同时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三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比较分)
表2 三组患者10-MWT和FAC评分比较
4 讨 论
脑卒中后患者能否完成大多数的日常活动与患者的平衡及行走能力密切相关,而平衡与步行功能是否正常受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6]。机体核心部位稳定的保持主要依靠躯干、骨盆等精确控制,围绕在这一核心周围的肌肉被命名为核心肌群,是由背肌群、骨盆底肌、腹肌群和下肢部分肌肉组成的一个整体[7]。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不但可以防止患者发生摔倒,避免骨折等并发症,还能有效提高其他相关功能如步行能力、上肢综合运动控制能力,乃至整个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是神经康复治疗师的研究重点[8]。陈杨等[9]研究指出,在脑卒中发病后,予以核心肌群训练,对其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周亚飞等[10]研究认为,脑卒中偏瘫早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可促进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重获和维持,提高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稳定性。
目前,在卒中的康复过程中,主张采用《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倡的“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实践中也发现,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方法大大提高了卒中康复的效果[11]。易罐是一种具有良好弹性的半球状硅胶制品,是由传统罐法演变而成的新型罐具[12~14]。易罐的功效及原理与传统火罐类似,都是通过排出罐内空气而产生强大的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从而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调整自身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等作用。从中医角度看则具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等作用。传统火罐是由玻璃制作,只能吸附肌肉丰厚地方,患者拔火罐时不能做关节活动,否则火罐易脱落扎伤划破皮肤。而易罐的吸附力强,可随意变形,能吸附在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关节处而不易脱落,且材质柔软,即使脱落也不会造成任何损伤,脱落后及时再次吸附即可,拔罐时还可配合关节的牵张运动,增加运动量,减轻关节粘连。易罐结合腰腹部和下肢的核心肌群训练,既能增强腹部肌群的力量,也能加强下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血液循环,加速病情的恢复[15]。
本研究发现,经过4周的治疗,易罐结合核心肌群组优于单纯核心肌群组和常规治疗组,同时核心肌群组优于常规治疗组。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强化核心肌群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下肢步行功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易罐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将易罐与核心肌群训练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方法,既能增强腹部肌群的力量,也能加强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易罐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再分组,研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