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分析

2022-08-16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1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直线环节数学

王 雷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00)

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数学概念、法则或者定理方面的讲解只是让学生硬性记忆,未能注重知识背景方面的挖掘,使学生经历知识推导的过程,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也难以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因此,为了优化传统数学课堂流程,可以结合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应用导研式教学,彰显生本主体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一、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应用要点

(一)尊重学生兴趣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讲解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时,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目标,通常是将概念、结论直接向学生讲解,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方面学习过程相对单一,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改环境下,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运用生本理念,给予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赋予其思维创造空间,积极运用引导和研究等方式,训练学生思维,最大化开发学生潜力.应用导研式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展开合作学习,为其探究、实践等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以研究为核心

导研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围绕学生研究过程而展开,在教学设计方面充分运用生本主体理念.教师需要更改传统教育观,脱离教师本位的教育思想,将学生作为课堂核心展开教学设计.与此同时,导研式教学还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兼顾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法,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体现导研教学优势,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应用导研式教学模式时,需要重视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引导,先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根据情况给予指导,体现学生的核心地位.

(三)合理设计问题

在教学设计环节,导研式教学的要点在于怎样高效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二者之间的转化,调动其探究知识的欲望.在问题设计方面,切勿过度开放,防止学生的研究过程和学习目标之间相互偏离.在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注意导学过程中问题难度的把握,根据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运用所学技能,准确寻找解题思路,转化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研究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圆、直线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可以设计如下研究问题:位置关系为什么和圆方程与直线方程联立以后求出解的个数有关?在学习圆与直线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交点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提出问题:怎样利用方程思想完成判断?找出上述内容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问题不但能让学生找到研究思路,而且还能降低其研究难度,使学生对于所学问题产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恰当运用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以效率提升作为基础,指导学生完成解题训练,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提升.在引导和研究结束后,还需要利用教学实践对练习过程进行巩固.在此阶段,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设计分层习题,除了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以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独立思考等方式求解问题,总结解题方法,明确解题思路,将具有共性的知识点深刻记忆.实践操作阶段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差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主体差异,完成导研式教学设计,将这种教学模式作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教师同样需要对导研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有所把握,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研究进度和研究情况,灵活控制教学过程,切忌按照生搬硬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前,需要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结果,确认教学目标,将学生知识增长、技能提升和思维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将导研过程中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保证教学过程贴合实际,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过程,保证教学流程严谨、思路清晰,调动学生兴趣.

二、高中导研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影响着学生学的方法与教师教的过程,因此一节课构建的核心环节为教学模式.导研式教学要与学生学习思维保持一致,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结合高中生思维的特点,合理分解导研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自然提出问题

教学的起点应由教师创建,使学生容易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情景,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出来.因此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产生问题的材料与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要为学生做引导性与定向性的讲解,指明研究范围,为学生研究给予支持.当前高中生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因为其思考能力弱,即使努力提出了问题,其条件与问题指向还是不明确的.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组成要素,优化、评价与整合问题,让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继而能够解决.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还要关注其提出了多少问题,对问题如何评价与选择,以此为后期问题的解决做铺垫.如进行“组合与组合数公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先提出问题:用3,4,5,6 这四个数,可以组成几个不重复的三位数?全班35 名学生相互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使学生在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一般的组合数公式是什么?此类问题与排列相比,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问题产生的情景,不只是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还可在解决问题与转化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引导解决问题

此处的解决问题,指学生提出问题后,实施重构、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此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分析问题,利用以往知识做铺垫.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弄清楚问题涉及的有关知识,并有针对性地激活有关知识,为新知的学习提供落脚点,为问题的解决做铺垫.此环节的教学,与以往教学的差异体现在由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回顾与复习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回忆,并明确为什么回忆旧知,要通过回忆复习什么内容,以此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分解转化问题.将要解决的问题细分,变为几个子问题,让学生逐一突破,降低解答难度.问题转化的本质,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对问题进行不断的转换与分解,变为现有发展区内的问题,以此连接问题与目标,缩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范围.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问题转换与分解的指导,为下一环节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做准备.

(三)巩固知识

此环节主要是习题的教学,借助适当的应用型练习题促使学生数学技能的快速发展,所以次环节不能忽略,否则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此环节的教学与日常教学在做法与内容上稍有不同,教师习题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都应该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部分,习题不一定是由教师进行讲解,也可是学生在自己思考并与小组合作交流后解决的.由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巩固练习,会削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此环节需要注意:第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材中的习题,让其更具针对性.第二,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提供适合的习题.第三,及时对习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

三、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流程

本文选择“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为导研式教学案例,将该教育理念和实践相互融合,以生为本,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相关工具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课堂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一)导问环节引导学生提问

在导问阶段,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相互转换,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其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辅助其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调动其学习热情.

设置问题如下:小明开车回家,在途中听到关于地震的报道,地震位置处于其正西方120 km 处,影响范围是距离地震中心100 km 的圆形范围,小明家在距离地震中心的正北方160 km 处,如果他不改变路线,是否会经过地震区?由于学生对于该问题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合作研究辅助其完成学习,在此期间,教师需要落实引导工作,提示学生使用代数、几何等知识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疑惑,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该环节“导问”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探讨,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引导阶段,要求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够帮助其建立代数和几何的知识体系,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

(二)导研环节辅助学生解题

在“导研”阶段,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复习所学知识,理清研究思路.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其学习困境,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由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所以该环节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想二者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复习导入环节结束以后,学生对于本节课程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之后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小明的问题”.各小组在问题的引领下,纷纷展开研究讨论.某小组将地震中心作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东西向作为轴,南北向作为轴,单位长度为10 km,如图所示:

△为直角三角形,长120 km,长160 km,借助勾股定理能够计算出长200 km,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96 km,圆半径等于100 km,因此当小明不改变路线时,他会经过地震区域.小组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思考,使用该方法分析问题共有几个步骤.学生研究以后,总结结论:第一,先根据问题建立坐标系,将图形确定出来;第二,求出半径和边长等数学量;第三,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长度,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第四,对比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明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学生掌握直线方程、圆方程的表示方法以后,在判断位置关系时,可通过建立方程组,找到方程的解,从而确定位置关系.教师可在此处提问: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可否通过方程形式表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直线和圆可以使用++=0 和(-)+(-)=表示,联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将判别式求出,如果判别式大于0,表示直线与圆存在2 个交点,二者关系为相交;如果判别式等于0,只有1 个交点,二者关系为相切;若判别式小于0,则直线和圆无交点,二者相离.由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问题”.

最终根据小组讨论结果,由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从代数角度明确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联立方程组;第二,消元转化方程组;第三,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第四,根据判别式,确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导思环节带领学生反思

反思阶段,教师可提供素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内容,并参与训练,使其明确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还可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反思,将所学知识内化.通过研究方法,总结学习经验,深入体会数学知识.学生在讨论期间,可以发现无论是判断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还是判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都可以从代数或几何的视角出发.

经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研式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围绕学生研究过程,设计导研问题,将实践操作有效落实,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发挥导研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打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其高质量学习.

猜你喜欢

直线环节数学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画直线
两条直线 变变变
画直线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