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坐具的东方意象之美

2022-08-16明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紫檀月牙纹理

明娜

传统民间坐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这种特点一方面通过外在的造型、比例、装饰体现,另一方面也通过更为隐晦的意象来表现。传统民间坐具的意象美,体现在美人榻、簪花椅、月牙凳这极富美感的坐具名称之中,蕴含在对天然材料的尊重与利用中,更隐藏在对坐具选材的偏爱之中。这种不外露于形式的意象之美,与西方现代设计美学的直观、直接有很大区别,是更具东方文化底蕴的审美观念,应当在当代传承发展。

传统造物;民间坐具;东方审美;意象之美

传统民间坐具是百姓日常起居的必需家具,日常器物的装饰与审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特点。在传统民间坐具中能够看到属于东方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蕴。这种审美意蕴既可通过坐具的造型、装饰等直观传达,也可以通过坐具的选材、命名等隐性传达。造型、装饰更为直观、直接,选材、命名较为委婉、隐晦。后者这种不露声色的意象之美,反而更能体现东方审美文化的特点。意象,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意象说溯源可至《周易》。意,本意为通过言语传达出来的志向。《说文解字・象部》:“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初时与“志”相通,指可借文章察觉作者之意。“象”本意为动物的自然之象,后来延伸为模拟自然物象的诸种图像,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周易》中的卦象也是对外物不同情态的模拟。宇文所安认为,像是“一个事物的标准视觉图式或图示化过程中的一个观念”。可见像是外物在人类感官世界的投射。意象,即是表意之象,是创作者将情感与观念移入客观物象,形成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并非对客观的还原,而是由客观事物传递主观情思。传统民间坐具的意象之美,即是对坐具中体现人的主观情思之象进行分析,以象观意,了解传统坐具中具有东方浪漫文化底色的人文情怀之美。

1.传统民间坐具之美在其名

传统民间坐具的意象美,首先美在其名。传统民间坐具大部分直接以扶手椅、靠背椅等命名,但是也有部分样式有专门的名称。这些专用名称大多既能体现坐具形制特点,又以其文雅激起人们的赏物之情。名称雅致的常用坐具有以下几种:

罗汉床的名称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北方工匠的一种通称,南方似乎没有这种称呼。罗汉床,专门指左右及后面装有围栏的一种三面围子、尺寸较小的床。它的形制最早应该来自汉代的榻。罗汉床的名称今日依然流行,但是关于其名称出处却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汉床整体造型敦实厚重,颇像一尊端坐的罗汉,故有此称谓。这种说法过于牵强附会,并不可取。一种观点认为,“罗汉床的称谓实与早期使用对象大多为佛教徒有关,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便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围板样式有关,石栏杆中有一种“罗汉栏板”,其特点是栏板一一相接,中间没有望柱。罗汉床中也有类似栏板的围子,中间没有立柱,与架子床不同。如果罗汉床的名称是北方工匠间的一种俗称,很有可能是工匠为区别围子间有立柱的架子床而以其围板样式特点而命名。从名称的源头来看,这种说法更有可取之处。文献中没有关于罗汉床的记载,却有一种类似坐具——弥勒榻的记载。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及一种短榻,“高九寸,方圆四尺六寸,三面靠背,后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书斋闲处,可以坐禅习静,共僧道谈玄,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高尺许,长四尺,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麈,更便斜倚,俗名‘弥勒榻’”。这两则文献对弥勒榻的描述基本相同,从其可以习静坐禅以及谈玄的功能来看,与罗汉床功能类似。至于明代文人所记载的这种弥勒榻是否就是后世的罗汉床,目前尚没有确证。抛开形制来看,不管是罗汉床还是弥勒榻,一件平日使用的坐具,以罗汉、弥勒命名,可见佛教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罗汉、弥勒坐禅修行的意象,为坐具平添了许多禅意,也让人联想到圣者高僧、文人雅士坐而论道的雅集场景。

美人榻,也叫贵妃榻,是用于小憩的一种坐具,从尺寸上来讲,比罗汉床更娇小。美人榻造型优美,后背有矮围栏,一侧或两侧有枕头,可坐可躺,一般放在书斋或亭榭间,供人临时坐卧休息所用。美人榻的制作较为精美,后背的靠板是装饰的重点,或浮雕精美图案,或透雕花卉造型,或作螺钿镶嵌,图案风格优雅娴静。榻面多为竹藤编织而成。夏日凉爽宜人,冬季可以铺上厚的丝织垫或皮毛席,或坐或躺,怡然自在。美人榻的名称,应当是夸赞其造型娇小可爱,宛如美人一般,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侍儿扶起娇无力”的诗句。(图1)

图1 美人榻

簪花椅是浙江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坐具,在形制上与南官帽椅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靠背及扶手,向后凹进去的搭脑,弯曲的后背板,壶门牙条等,但是整体尺寸却比南官帽椅小。簪花椅的娇小玲珑与官帽椅的威严庄重形成对比。这种椅子在温州地区被称为“簪花椅”,为古时女子针织刺绣所坐。簪花椅一般通体刷红褐色漆,在靠背处采用三截花板装饰。这也是清代温州椅具靠背板的常见装饰手法。靠背花板一般采用透雕、浮雕手法,分别雕刻出花卉卷草、倒挂蝙蝠及才子佳人等吉祥纹饰。靠背花板中间的浮雕图案,往往在浮雕人物或花卉上髹金漆,与椅子本身的红褐色形成对比,增加装饰性。有些制作精美的簪花椅还会在中间靠背花板的边框处进行装饰,可以用碎螺钿装饰,也可使用其他材料进行拼贴、镶嵌。整体而言,簪花椅虽然尺寸较小,却制作精美,装饰丰富,簪花之名更是增加了坐具的美感。(图2)

图2 温州地区的簪花椅线描图

月牙凳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式坐凳,因坐面不圆、不方,呈月牙形而得名,名字颇有浪漫气息。月牙凳是受佛教中圆墩、腰鼓墩启发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凳面一改常规的或方或圆,选用月牙形,造型典雅别致。月牙凳的早期使用者主要为唐代宫廷女子,因而装饰华丽。凳面做成月牙形已是独出心裁,在凳腿的装饰上更是不遗余力。在唐人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月牙凳的形制,月牙凳为四足,腿足皆满雕花纹,两腿之间饰以彩穗,可谓精美绝伦。在《宫乐图》中,展示了月牙凳在宫廷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一张硕大的长方桌,围坐着十余人,宫女们挽髻披帛,浓妆艳抹,或谈笑或奏乐或畅饮,一片欢乐气氛。画中宫女均坐于月牙凳上。从画中可以看出月牙凳形态敦厚,凳面有明显弧度,上铺红色刺绣坐垫,坐起来十分舒适。月牙凳端庄浑厚,造型别致新巧,装饰华丽精美,是典型的唐代家具风格。唐之后,月牙凳依然在使用,只是其形制简朴了许多,这在五代周文矩的《宫中行乐图》中看得比较清晰。除了标志性的月牙形凳面,腿足的满雕装饰已经不复存在,削弱了月牙凳的装饰趣味。月牙凳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它由造型得名,但在传统文化观念中“月牙”是文人情思的寄托,因而也多出一层浪漫气息。

梅花凳与月牙凳类似,均是异形凳面结构的坐具,因凳面呈梅花形而得名。梅花凳造型独特,做工讲究,样式较丰富,尤以鼓腿彭牙、下置托泥的式样最美,做工最复杂。梅花凳在使用时多与圆桌、圆案搭配,整体组合线条流畅,形象饱满,显示出工巧与精致。梅花在古代是极具品格的花木,因其傲霜斗雪,与竹、松组成岁寒三友,以坚韧不拔的品性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唐代诗人崔道融在《梅花》中写道:“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的香气相较花的孤傲坚毅别有韵律,可见梅花在文人心中的分量。以梅花为原型的坐凳,是对梅花基础形状的概括与升华,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融入日常所用的坐具造型中。与造型普通的方凳、圆凳相比,梅花凳造型更为独特,寓意也更深远。

2.传统民间坐具之美在天然

传统民间坐具发展至明代,在装饰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繁缛的装饰图案,厚涂的深色大漆不再流行,转向一种古拙素雅的风格。发展至成熟期即是典型的明式家具。明式坐具的突出特点即是选材均为硬木,不做过多装饰,也不上色漆,突出木材本身的美感。这种化繁为简、追求天然纹理的风格,自产生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一直延续至今。

硬木家具的广泛流行,是明代中后期的事情。从实物资料的情况来看,明代早期的硬木家具十分有限,漆木家具则有不少传世品。硬木家具的流行,其首要条件是原材料的供应。硬木家具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南洋的珍贵木材,这些木材全赖进口,因而,隆庆初年开放“海禁”的政策,为硬木家具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原材料保障。明人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记载了硬木家具在明代的普及,他写道:“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只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范濂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其少年时期,大概为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那时书桌、禅椅一类在民间还较少见,民间多用银杏木金漆方桌。至隆万年间,各种细木家具已经较为普遍,即使是“奴隶快甲”之家也用细器。细木家具可以理解为用致密的木材所制作的一些家具品类,其中应当包括椐木(榉木),也包括各种硬木家具。文中确切指出,一些富贵人家因为榉木不够奢华,而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即鸡翅木)与黄杨木,这是中晚明苏松地区的情况。明中晚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各种时髦、奢华的丝织品、家具都在苏州地区贩卖。民间流行的新款式一般首先出现在江南地区,再由江南地区流传至全国各地。因此,从范濂的记载可以确认硬木家具在江南地区逐渐流行的历史时期和过程。

硬木家具的选材有赖于进口,至清代依然延续这一方式。广州是进口物料的重要港口,文献中也多有关于硬木木材在广州进口及制作家具的情况。屈大均《广东新语・木语・海南文木》条记载:“紫檀一名紫榆,来自番舶,以轻重为价。粤人以作小器具,售于天下。花榈稍贱,凡床凡屏案多用之。”李渔《笠翁偶集》记载:“予游粤东,见市廛所列之器,半属花梨、紫檀。制法之佳,可谓穷工极巧。”这两则文献都提及的紫檀是硬木木材中十分贵重的材料,用紫檀制作的家具成为富贵人家的追求。

明中晚期一直延续下来的对于硬木家具的喜爱,除了款式造型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硬木天然纹理的追求。硬木一般都有纹理,以黄花梨、鸡翅木较为显著,历来都以纹理清晰华美者为贵。硬木家具常用的木材有黄花梨、紫檀、铁力木、红木、瘿木等。

黄花梨,是明中期至清前期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之一,产自安南(今越南),我国云南、海南也有出产。黄花梨,也称“花榈”,成材速度极为缓慢,因而不易获得。其材质致密,色泽鲜明,棕眼清晰且细密,纹理富于变化,细密美观,华贵中见素雅。自明代万历年以来,黄花梨就是硬木家具中最受欢迎的选材,从皇家贵胄到市井商贾都钟爱此种木材。这与黄花梨独特的自然纹理关系密切。黄花梨色泽呈橙黄有闪光,纹理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配合明式家具简约的造型,备受世人欢迎。

紫檀是家具中有名的贵重木材,主要产于印度以及马来群岛、菲律宾等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有少量出产。紫檀的贵重在于其材料难得,一棵紫檀树百年难以成才,至少要五百年以上才能用来做家具,因此有“寸檀寸金”的说法。另外,“十檀九空”,如果紫檀到了成熟期没有砍伐,心材就会腐朽中空,这样一来,好的紫檀木材就十分难得,这也是紫檀价格昂贵的原因所在。紫檀木质坚硬,颜色呈黑紫色,入水即沉,有芳香味,木纹多呈绞丝状,表面经过打磨抛光之后,具有绸缎般的质感、金属般的光泽。紫檀木是紫檀木属的一类树种,不是一个树种,品种不同,纹理也不同。比如较名贵的一种是金星紫檀。这种紫檀破开经过打磨之后,在棕眼孔内会有金色亮点闪耀。这些“金星”是树木导管纤维间的胶状结晶,经过打磨后若隐若现,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之美。对这种天然肌理美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

铁力木是较早用来制作家具的硬木,原产于印度,我国广东、广西也有出产,是热带特有的一种珍贵木材。铁力木树种高大,出材率高,明清时期的大型家具多用铁力木制成。铁力木颜色为紫黑色,木质极重,极为坚硬强韧,不易刨锯,干燥速度迟缓,干后不易变形,很适合做大型家具。红木,是传统家具选材中除黄花梨、紫檀外的又一主要木材,主要产地在印度。木质坚硬,重量要轻于紫檀,木色为浅红色,但是随着使用的时间,颜色会逐渐加深至深红以至黑红色,与紫檀颜色比较相近。红木纹理光滑细密,带有轻微的酸香味,质地致密程度较紫檀稍差。自清中期开始红木大量进口,作为紫檀木料的替代。瘿木,并不是一种树种,瘿指树瘤,各种木材上所生的树瘤统称为瘿木,北方工匠称为“瘿子”。瘿木剖开后会因树种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花纹样式,如山水、人物、花鸟等,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材,可遇而不可求。瘿木一般只是局部装饰或镶嵌使用,其特殊的纹理效果能够增加家具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材料本身具有的天然纹理,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如何更好地利用、呈现这些自然之美,还需要工匠的巧妙匠心。工匠选料时,总要把花纹好看的美材用在家具的显著部位,这样更能突出木材的天然之美。如椅子的靠背板正处于迎人位置,是目光聚集的地方,此处一定要选漂亮纹理的木材。另一种利用美材的办法是将厚板剖开两半,用在对等的位置。比如一对椅子的坐面或者靠背、对开柜子的面板等。一木双开的处理方法,增加了家具的自然美感。

对于天然纹理的追求,是传统民间坐具意象美的体现,其背后的审美文化心理是传统美学观念中“道法自然”“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观。硬木木材不假人力而自然成纹,巧妙利用这一纹理,改变传统家具厚涂深色大漆的装饰手法,改用打蜡或涂清漆的方式,使木料的纹理在制成家具后依然清晰可见。这类风格的家具别具一种生动活泼、潇洒率真的意趣。

3.传统民间坐具之美在品格

竹材是传统家具的常用材料之一,也是较早就开始在坐具中使用的材料。早期选用竹材制作家具主要因为其容易获得也便于加工。随着文化的发展,竹子逐渐被赋予高洁正直的人格特征,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成为文雅和志趣的象征。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画竹、写竹成为时代风气,竹制坐具也成为文人雅士彰显品格的重要家具。

在古代绘画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文人坐在竹椅上看书、赏画、品物的场景。竹椅形制一般较为简洁,多为扶手椅、玫瑰椅之类。仅宋代绘画中出现竹制坐具的就有南宋佚名《六尊者像》中“第三拔纳西尊者”所坐竹椅、宋佚名《文会图》中的靠背椅与足承、宋佚名《十八学士图》中的竹制扶手椅、宋佚名《白描罗汉图册》中的竹制扶手椅、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中的竹制扶手椅等。画中对竹制坐具的描摹非常仔细,竹材特征也十分明显。以《十八学士图》中的竹制扶手椅为例,画家仔细刻画了竹椅的特征,画中竹椅为直靠背,左右有扶手,坐面下较常规木质扶手椅多了一圈环状竹条,可起到加固、增加承重的作用。竹椅下方有与坐面同宽的脚踏,增加了使用的舒适度。类似的设计还出现在同一幅画的另一件四平齐式扶手椅中。整体而言,出现竹椅的绘画作品大概有两类,一类与佛教相关,一类是表现文人日常。与佛教相关的主题出现竹椅,源自竹与佛教修行相关。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记载了印度的“竹村精舍”。这是当时最早的寺庙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宣扬佛教之地。竹子的“空心”又与佛教的“空”“无”观相合,因而竹成为与佛教教义相关的一种物化体现。与文人相关的竹椅类绘画,则取竹子“有节”“不折”的特征,寓意有气节、不畏权贵的品性。魏晋时期嵇康等人被称为“竹林七贤”,可见,竹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竹制椅子中较特别的一种是禅椅。禅椅早期主要用于僧人打坐参禅,因而得名。唐代已经有类似功能的坐具出现,只不过还不称禅椅。敦煌文书中提及的“禅入大床”应该与后世所指禅椅类似,只是依唐人习惯仍以床称呼。关于禅椅的名称明确记载见于元代,如元末施耐庵《水浒传》中就提到了禅椅。在《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写道:“焚起一炷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禅椅由其功能决定了其形制,其基本特征是坐面尺寸较为宽大,坐深较深,让人能够盘腿而坐。后来禅椅在民间也逐渐使用,造型与风格也渐趋多样。明代以来,文人常常静坐参禅、修身养性,所以常在书房、禅房中放置禅椅。竹制禅椅因其质朴古拙成为文人雅士偏好的坐具,相关文献记载也逐渐丰富起来。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曾提道:“禅椅较之长椅,高大过半,惟水磨者佳,斑竹亦可。其制,惟背上枕首横木阔厚,始有受用。”在这里,高濂对禅椅的形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靠背上的搭脑一定要用料宽厚才用着舒服,而禅椅的选材则“惟水磨者佳,斑竹亦可”。

用竹、爱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竹占有重要地位。文人雅士对于竹坐具的热爱,源自传统文化中竹的审美意象。北宋苏轼曾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提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精神象征,既是正直高洁的谦谦君子,也是虚怀若谷的文人雅士。与竹为伴,既能凸显主人的超凡脱俗,又能突出其淡泊高远的性情。

总而言之,通过坐具名称的拟定、坐具材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坐具材料偏好的选择,传统民间坐具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传达出东方审美的内在特质。这种审美特质融于传统造物观念之中、隐没在器物的无声之处。它悄无声息、不易察觉,却最能体现东方审美的浪漫气质。这种独立于造型、装饰、图案之外的意象之美,应当被更多人看到、重视,并成为当代中国设计美学的底蕴。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9页。

[2]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伯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657页。

[3]王正书:《明清家具鉴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4]高濂:《遵生八笺》,王大淳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48页。

[5]文震亨:《长物志》,重庆:重庆出版社,胡天寿译注,2017年,第122页。

[6]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2282页。

[7]范濂:《云间据目抄》,上海:进步书局,1912-1949年,第3页。

[8]屈大均:《广东新语注》,李育中等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72页。

[9]王世襄编著:《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6页。

[10]施耐庵:《水浒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年,第47页。

[11]高濂:《遵生八笺》,王大淳点校,第352页。

[12]苏轼:《东坡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7年,第146页。

猜你喜欢

紫檀月牙纹理
水边的紫檀靠椅
一寸紫檀一寸金
造月牙
肺纹理增多是病吗?
童梦
指甲上月牙少不健康?那可不一定!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指甲几个月牙
不变的是流光还有那一抹紫檀之美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