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地方革命纪念馆展陈内容设计中的运用
—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福建”展为例

2022-08-16刘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福建省纪念馆福建

刘薇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 福州 350014)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地方博物馆、纪念馆蓬勃发展,数量逐年递增,其在保护、传承人类文明,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与此同时,关于地域文化运用于展览陈列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但这类研究主要停留在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层面,而以反映地方革命史为主的地方革命纪念馆在传播优秀地域文化方面的功能则较少被提及。事实上,作为博物馆的一个特殊分支,纪念馆具有与一般博物馆相同的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的基本职责,其中就包括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独特性、地缘性、稳定性、延续性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民族构成、经济关系、风俗民情、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文化之根,是影响该区域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纪念馆融入地域文化是对其原展陈内容的扩充与拓展。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人民形成地域认同感的重要基础之一,地方纪念馆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提升参与感与自豪感,增加地域认同。对该地区居民而言,地方纪念馆运用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文化语境讲述历史故事,能够更好地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与展陈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同频共振,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怀;对该地区外来人员而言,通过观展了解该地区地域文化,也是一次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接触。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彰显与表达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地方纪念馆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综上所述,地方纪念馆将地域文化融入展陈是极具可行性与必要性的。

展陈内容设计是展览的基础,地域文化与纪念馆展陈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展陈内容设计上。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福建省革”)作为较早成立的省级革命纪念馆之一,长期致力于用福建视角讲好党史故事,已在将地域文化运用于纪念馆展陈内容设计领域内探索了二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将通过对福建省革“红色福建”基本陈列内容设计方案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在地方革命纪念馆展陈内容设计方案中的具体运用路径,或可为其他地方纪念馆内容设计提供借鉴。

1 福建的地域文化与地方革命史的耦合

福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先后形成了极具特色、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包括:受福建地缘特征影响形成的闽台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形成的船政文化、红色文化;受民族文化影响形成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的历史正是在这些地域文化长期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本就打上了浓重的福建地域文化色彩。作为省级革命纪念馆,福建省革基本陈列内容是福建的革命史,又因纪念馆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展陈的主要内容是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以及在新中国建立后,为将福建从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海防最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而展开的艰辛探索。因此,以追求独立解放、自由平等的爱国奉献精神为精神内核的红色文化是福建省革基本陈列的主要内涵,也是该展览题为“红色福建”的旨趣所在(图1)。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优秀的地域文化就与展陈毫无联系了。细查福建地域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如:古代福建作为海国屏藩,长期处于抵御外来侵略的前线,形成了以抗争爱国的民族精神为内核的独特的海洋文化,涌现出俞大猷、郑成功等一批批保家卫国英雄;近代福建因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当时的有志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勇于创新,建立了马尾船政,船政文化由此产生,体现了福建人民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福建是我国的华侨大省,在近现代历史中,闽籍华侨始终心系家国,与祖国、祖籍地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福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以爱国爱乡精神为内核的华侨文化 福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着同一个精神内核,即追求独立解放,实现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爱国奉献精神,这与福建省革基本陈列的主要内涵—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把握这一精神内核,让福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这一精神内核提供丰富的史实支撑,是福建地域文化运用于福建省革展陈内容设计的切入点。

图1 “红色福建”展序厅

2 福建地域文化运用于革命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方案的路径

革命纪念馆展陈内容设计的首要步骤,是精准定位,明晰内容主线。地方革命纪念馆所掌握的文字史料、图像资料、馆藏文物都相对有限,无法支撑其像国家级革命纪念馆一样立足全国,讲述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史,因此要首先明确福建的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的局部缩影,福建的地方党组织及广大人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坚定追随者与执行者,必须将福建的革命史置放于中国革命史的体系中,通过地方的特殊性展现全国的普遍性。即,福建省革须立足福建,讲好福建的革命故事,进而反映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史。据此,福建省革的基本陈列以福建地区的革命史为时间线,分为“饱经忧患,不屈抗争”“国共合作,唤醒工农”“土地革命,创建苏区”“浴血长征,三年苦斗”“团结御侮,奋勇抗战”“壮大力量,迎接解放”“海防前线,探索发展”“改革开放,潮涌东南”“伟大复兴,福建新篇”等九个部分,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长达一百余年间福建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主要展示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由于展陈内容时间跨度较长,节奏起伏较大,故在将福建的地域文化运用于展陈内容设计时,应在确保主线脉络清晰的情况下,根据主次关系,做到重点突出、自然融入,避免生硬“加塞”造成展陈内容碎片化。

2.1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福建省革基本陈列的主要内涵,是福建优秀地域文化中的重点展示部分,其形成过程伴随着福建革命史的发展,贯穿展览主线始终。为了不影响主线的推进,使展陈时间线保持前后贯通,避免喧宾夺主,应关注红色文化中各个具有符号意义之要素的提炼呈现。福建省革提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用以突显福建的红色文化特色。

福建是中国土地革命策源地之一。福建于1928年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是全国较早进行土改分田的地区之一,福建的土地革命实践为中央苏区提供了有益经验。这一文化符号在“土地革命,创建苏区”部分中的“土地革命的先声”单元作了具体展现。

福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之一。在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党和军队建设纲领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文化符号在“土地革命,创建苏区”部分中的“福建苏区的创建”单元中通过详述红四军三次入闽及古田会议召开始末做了专题展现。

福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1933年先后成立了福建省和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辖有37个县苏政权。福建苏区在政权、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红色小上海”汀州、“苏区乌克兰”宁化等先进典型,为中央苏区乃至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文化符号在“土地革命,创建苏区”部分中的“苏区建设的模范”单元作了具体展现。

福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福建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先后建立了6个军的红军部队;从战火中走出的福建儿女,有83位成为开国将军。为了突出“将军的摇篮”这一文化符号,福建省革专门开辟闽籍开国将军专栏,配合展陈形式设计,营造了一座将军长廊(图2),现已成为福建省革的网红打卡点。

图2 闽籍开国将军长廊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主要区域。1934年9月底,红九军团、红三军团等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这一文化符号在“浴血长征,三年苦斗”部分中得到了体现,并强调了福建人民在长征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在8.6万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名福建子弟兵,他们大部分在长征途中牺牲,只有近2000人到达陕北。而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福建先后建立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赣边6块游击区,占南方15块游击根据地的三分之一。

福建是中国东南抗战文化活动中心。抗战时期福建临时省会永安有新闻出版机构50多家,文化团体40多家,创办了12种报纸、129种期刊,出版了800多种书籍,作者阵容100多人,同重庆、桂林一样成为中国抗战文化活动中心。这一文化符号体现在“团结御侮,奋勇抗战”部分的“救亡运动,潮涌八闽”单元,突出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共党员与广大进步文化人士、爱国青年,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用生命和鲜血培育出来的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在抗战文化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福建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福建党的组织和武装斗争从未中断,成为党在南方重要战略支点;有20多万亩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始终保留在农民手中,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全省为革命牺牲的烈士6万多人,被杀害和摧残致死的革命群众达47万人;有2919个革命基点村,一直坚持斗争到全国解放。这一文化符号贯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因此,在“壮大力量,迎接解放”部分的内容展示结束后,又通过制字方式,以文字形式对这一符号进行突出总结。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重大实践,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在“伟大复兴,福建新篇”这一部分中,突出了习近平同志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路人的重要地位。

以上几种文化符号,既是对展陈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的重点归纳,又是对展陈内容设计的升华。展览落地后,这些文化符号也确实成了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最易获取的记忆点,帮助观众在把握福建革命史主线的同时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

2.2 船政文化、华侨文化、民族文化等

福建的船政文化、华侨文化、民族文化等其他优秀的福建地域文化虽不属于福建省革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内容,但对福建革命史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适当将其融入展陈内容设计,可以帮助观众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福建革命史。因此,可提取这些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人物,穿插融入展陈内容中,成为展陈精神内核的有力支撑。如在“饱经忧患,不屈抗争”部分的“人民的反抗与求索”单元中穿插以林则徐、严复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为代表的船政文化内容,展现中国人民在不屈的抗争中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福建船政培养出了约占中国近代海军军官总数五分之三的军事人才,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和海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突出福建是中国近代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如在“团结御侮,奋勇抗战”部分的“心系祖国,支援抗战”单元中穿插以陈嘉庚等爱国华侨为代表的华侨文化内容以及以台湾义勇军为代表的闽台文化内容,展现一向具有爱国传统的福建华侨在陈嘉庚等爱国侨领的影响和组织下,踊跃捐输、参军参战;台湾同胞组织义勇军,与祖国同胞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日寇的生动史实,突出闽籍侨、台同胞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如在“浴血长征,三年苦斗”部分的“三年游击战”单元中穿插以畲嫂蓝金妹、畲族阿妈钟淑兰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容,通过少数民族人民不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进行艰苦斗争的事迹,反映党与人民群众血肉情。多元地域文化的融入,使观众看到了各个时期福建各地、各阶层人民在荡涤屈辱、奋发图强的英勇抗争中作出的努力,拓宽了展陈内容的纵深,帮助观众从多角度了解福建革命史。

2.3 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和文化都具有延续性,这不仅表现在历史和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也表现在它们将随着人类社会一道不断发展下去。福建省革的展陈时间线跨越一百余年,如何呈现革命史和地域文化的延续性是展陈内容设计的重难点。除了完整铺陈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史的发展脉络外,还要展现“现在”,引发观众对“将来”的思索。对于展陈本身而言,如果观众不仅能在观展期间受到教育,期间收获的感悟、启迪的思想能对他们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则是展陈效果最大化的体现。因此,福建省革选择将“继承”与“发展”作为着力点,在“海防前线,探索发展”“改革开放,潮涌东南”“伟大复兴,福建新篇”三部分中,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家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艰苦奋斗历程;通过展现在将福建建设成为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的奋斗过程中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通过展示福建实行文化强省政策,在中华民族精神、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区域特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对台对外文化交往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再现了福建省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生动场景。在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地域认同感的同时,引导观众思索自身在继承和发展祖辈们创造的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爱国奉献的革命精神及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进而唤醒他们为建设新时代新福建而奋斗的使命感。

一个展览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可,能否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展陈内容设计是关键。革命纪念馆的展陈又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带有极强的政治性,这就注定了其展陈内容的基调是严肃的,是容易让观众产生疏离感的。如何在满足观众观展喜好的情况下实现展陈既定的传播目的,是当前革命纪念馆的共同课题。地方革命纪念馆将地域文化融入展陈内容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对纪念馆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将地方革命史与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吃透,全面、系统地挖掘二者的契合点。同时,要将展陈内容设计的内涵完整呈现,离不开与之配合的形式设计,这一领域同样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从视觉、听觉上营造沉浸式的地域文化语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设计的主题。总之,展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地域文化运用在每个关键部分,用得当、用得好,才能让地方革命纪念馆在完成好基本展陈任务的同时,阐释地域文化的多元价值,传递优秀地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福建省纪念馆福建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印象·老舍纪念馆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