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词汇的合理选用与创新化用

2022-08-16晋文婧

新闻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流行语词汇语言

○晋文婧

语言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不会一成不变。每年都会诞生很多新词汇,每年的流行语盘点也是声势浩大,这其中有专业语言文字研究机构、主流媒体的评选,也有网络平台的评选。主流媒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以来,创作的大量新媒体作品对于网络热词进行了主动吸纳与使用,折射了主流媒体的取舍角度,体现了媒体融合的传播效果。

一、溯源网络原生与线下共生

安徽日报习习皖风工作室去年3月推出一篇作品题为《沪苏浙皖手牵手一起奔向“绿富美”》,“绿富美”化用了网络上常见的语言“白富美”,一字之差,意义指向全然不同却非常贴切。“走心”这个词语很有趣,在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诠释,一为心不在焉,二为用心上心。在网络空间里,网友们对其“用心、上心”之义的偏爱,被主流媒体捕捉与认同,如《安徽日报》稿件《理论学习须“走心”》。

主流媒体在严肃文本中对于网络词语的使用或者化用已然十分常见。网络是民间语言大爆发的场域。互联网发展早期,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是在虚拟空间体现幽默效果,或是文案创意等需求,自发创作了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特定的语言词汇,并不断更新,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组成部分。

有一些网络语言放在特定语境中被网友广泛使用,具有明确的表征。如“一个……的自我修养”一度被网友广泛使用,网友们借这一句式表达自省意识,营造轻松氛围。安徽日报习习皖风工作室的新媒体作品《一个就业平台的“自我修养”》,聚焦就业平台如何便捷操作、服务民众,这里使用这一句式,巧妙点题,可以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同类型的词汇或短语还有很多。如“集美”原是厦门市的地名,寓意“集天下之美”。因某平台网络主播将“姐妹”读成“集美”,由此成为网络热门称呼,女孩们网络中互称“集美”。再如“梗”,表示一件事的来源或是笑点。“梗”字的词义在使用中被不断引申,不仅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梗文化”也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有一些网络语言,是广大网友在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压、自嘲、调侃所玩的文字游戏。如“打工人“、“尾款人”,仿佛一夜之间,人人自称“打工人”,其中既有面对现实生活重担的无奈心情,更有满含干劲、努力向前的自我鼓励。“扎心了”,是指使人心里难过的事,在使用语境中,往往一方面表达内心的不安,一方面体现内心所受到的触动。“皮一下”,是指做一件很调皮的事,常用于具有转折性的描述内容,源自于方言,走红于游戏解说,后来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总结下来,一些词汇产生于特定事件或热点话题中;还有一些词汇并无话题背景,在弹幕、自媒体上无意中形成具有传递效应的“梗文化”。这些词有可能是词语、短语,也可能是句子和固定句式。它们不仅流行于网络对话中,还会延伸至线下生活,在各种情景中被二次利用与再度阐释。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网络词汇属于“方言变奏”,来自“民间智慧”,堪称“口头文学”。在探索实践中,主流媒体敏感地捕捉、适度地使用、适当地化用,能够为主题表达加分。

但也有一些网络语言,语言结构并不清晰,使用需谨慎。比如“绝绝子”经常被直播带货主播用于对商品的描述,强调货品的优点,但“用力过猛”,容易起反作用。又如“酱紫”,来自某动漫作品,是“就是这样子”连读后的谐音,这个词语除了成功“卖萌”,其实并未体现太多实际意义。再如去年风靡全网的“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表达一种高度的崇拜和敬佩。但这样的拼音缩写并不值得鼓励,也因不符合语言规范而难以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

在中国古代,文人修书也会酌情使用民谣谚语,吸收民众的口语文化精华,在丰富自身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使民间的文化财富得以保存流传。在当代,对于网络语言的评价,舆论往往各执一词。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它丰富了整个汉语语言系统,应当重视它、研究它。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影响了语言的严谨表达。

主流媒体基于主流文化环境,具有天然的严肃性,而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传播,体现着社会大众的思考方式,体现着重要的民间智慧。是两套话语体系各自运行,还是主流媒体主动展现融合开放的思维方式积极汲取有价值有意义的网络热词?值得仔细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选取积极正面具有时代价值的词汇,使用具有语言规范和美学意义的词汇,是主流媒体需要遵循的基本标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好的网络词语正是有了主流媒体的使用、传播与升华,才得以保留下来、积累沉淀并走进辞典、趋近经典。

二、体现文化氛围与时代价值

纵观整个汉语语言发展史,每一时期都有陈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文化创新的必经阶段。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文言文依然作为通用的书面语。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运动成为一场文体改革运动。文体之变反映了时代之变。

当下,网络语言文本正逐渐被主流话语体系所接受,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出现的频率逐渐高了起来。有一些网络语言词汇是比较积极正面、生动传神的,让人眼前一亮,能够快速引起受众的共鸣。“破防”,用来表达人们在看到震撼人心的文字或画面时,产生强烈的情感震动。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作品《2021那些破防瞬间》,用视频展示这一年的温暖与感动。“破防”一词在2021年脱颖而出,最能说明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与网络语言、家国情怀与青年文化的深度融合。“超燃”,描述振奋人心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场景。如央视网《超燃!170 秒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之路》,这个词语有简洁明了、诗画一体的使用效果,也是被主流媒体高频次使用的词语。“逆行”,表达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2020 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推出重磅微视频,记录那些“青春的逆行”,是一个契合抗疫主题的新媒体作品。“硬核”,体现不惧困难、勇于前行的积极心态。新华社《用“硬核”举措帮助企业渡难关》,让读者一看标题即明白文章主旨。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媒体作品《老铁挺住,继续加油!》,用与“老铁”对话的形式,讲述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给大众加油鼓劲。新华日报去年的一篇稿件《高速上演“锦鲤翻车现场”》,提到“不守交规,锦鲤也不幸运”。“锦鲤”在网络中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这篇报道在描述运送鲜鱼的货车违反交规发生事故时,巧妙使用“锦鲤”,一语双关,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词汇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时至今日,对网络流行用语抱以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不少网络流行语存在低俗与粗鄙的倾向,一些词汇语言结构混乱,或使用英汉混杂的表述方式,不符合汉语语言规范。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放大负面情绪与消极心态;或格调不高、品味不雅,试图挑战社会道德规范。不良的网络语言会引发网络乱象,网络语言暴力会扰乱社会秩序,各种不规范的语言行为对大众心理和网络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劣质的网络语言破坏了网络世界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在从线上到线下传播的过程中,会对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庸俗、恶搞、浮夸、结构混乱的用语,当有所警惕、有所引导、有所规范。

那么,谁来担此重任?显然,主流媒体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主流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否,本身就代表着对该流行语价值导向的认同与否。主流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正视网络语言、甄别网络语言、用好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崇尚语言规范与美学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质的网络流行语,可以为主流媒体广泛使用。主流媒体选择网络流行语,在导向正确、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还应追求表达的准确和优美。不少网络流行语简洁生动、妙趣横生。如“甩锅”比喻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套路”形容精心算计、策划的一整套计划;“键盘侠”指在现实生活中怯懦庸碌,却喜欢在虚拟空间中占据道德制高点批判他人的群体;“几刷”是指遇到特别好看的电影多次观看;“刷人品”戏谑运气爆棚……归根结底,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还是源自汉语本身的精妙和丰富。

安徽日报山水经工作室创作的新媒体作品《萌化了,“吉祥三宝”的冬天》,“萌化了”是网络平台上常见的词汇。这篇稿件讲述当地为越冬的野生动物提供保护措施,一句“萌化了”将报道所关注的动物的特征点出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安徽日报上学计工作室的新媒体作品《一波回忆杀,看你当年高考作文题》,“回忆杀”属于网络词汇,高考作文题容易引发年轻读者的追忆共鸣。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的新媒体作品《臭鳜鱼VS 刀板香,哪个是徽州人的“白月光”》中,使用了“白月光”这一网络热词。源自小说的“白月光”,本身寓意“美好的、但是得不到的人或事”。在当下的影视作品中,这个词得以放大,进而在网络中得到迅速传播。该新闻作品在具体使用时,取其“美好”之意,淡化了“得到与否”之意,称得上是一个创新使用案例。

然而,也有很多网络流行语过于追求娱乐化效果,而忽略了表情达意的准确性。新闻语言是一种正式语体,不能为了追逐所谓的流行而忽略其严肃准确文本的特征,同时还要重视语言的简炼和雅致。因此,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必须牢记一些准则:

新闻语言是新闻内容的载体,应该以真实、准确为第一要义。作为主流媒体,不能用浮夸不实、生搬硬套的词句进行新闻报道以吸引受众眼球,到头来损害的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美翻”“哭晕”“开心到起飞”“确认过眼神”……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带来一种浮夸的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用在新闻报道中,可能导致“标题党”现象。上述报道引用的“回忆杀”也是相当常见的网络语,但如果使用不恰当,可能会让稿件面孔生硬、枯燥。回忆什么?是否值得回忆?回忆是否属于大众?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使用这一词汇才不会显得牵强,显然,“高考作文题”这个话题可以激发全民的“回忆”,此处对该词的使用是恰当合适的。

新闻语言应当形成自身的创造动能和诗意表达,担当起语言建设的责任。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表达,但如果不予思辨地使用,也会成为一种“套路化”的陈词滥调。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网络流行语一旦“走红”,就会被人们竞相模仿、使用,导致在“语言从众心理”之下,患上了“语言贫乏症”:人人追捧现有的网络流行语,而不愿意主动探求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因此,主流媒体应该有效选择使用而不是跟风助推,要在精准生动、简洁优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打造语言的诗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源泉。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通俗有趣,更应该诗意典雅。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词汇语言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