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户视角的亲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2022-08-15刘子昊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户规范环境

刘子昊,喻 言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愈来愈重视,在此背景下,农户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伴随系列惠农助农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农村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农业环境危机问题,为遏制环境恶化,中国发展思路已从追求生产数量转向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时讲到“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自2015 年起,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强调农业环境治理问题,正在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继续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都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愿景,最关键的是对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作出科学合理整治,达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现实看,农民为了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随意丢弃农业废弃物,对农药和化肥过度依赖和不合理施用,致使化学残留物逐年积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超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小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出现。虽然短时间内缓解了粮食作物供应问题,但打破了生态平衡,不仅引起气候异常变化、扰乱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而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土地资源污染和锐减、水污染及废弃物的污染等问题叠加并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重视农户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农户保护环境的意识,消除农村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户要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适量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循环利用、秸秆还田等。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的行为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就要对农户的行为和意愿深入探析和合理引导,使农户自觉主动的实施亲环境行为,妥善解决当下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等哲理深入人心,中国诸多学者将亲环境行为引入农经领域——农户亲环境行为,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并不普遍,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

一方面,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概括研究状况,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完善,使研究者们了解研究进展,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与借鉴。另一方面,本研究明确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对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因素展开探究,这不仅使农户清楚的认识到亲环境行为的具体措施和意义,而且能诱导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作出亲环境行为,促使农户这一行为主体在破解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 农户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和具体形式

1.1 概念界定

农户亲环境行为的概念是模糊多样的,笔者将农户和亲环境行为2 个维度结合起来,基于现有文献对农户亲环境行为进行梳理。

“农户”指在农村务农的常住户,农户不仅有生产和供给产品的意愿和能力,还有生存和生活消费的需求[1]。农户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还是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的主体[2]。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90 年代,是西方广泛使用的心理学术语,随后被引用至全国,学者们逐步拓展并与多学科交互所形成的。亲环境行为是指能够降低生态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为[3、4]。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既能满足实施主体的自身利益,又能够产生利他行为、促使社会产生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愿[5]。

亲环境行为是指人们在价值观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主动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6],具体可表述为人们为了阻止环境恶化或保护环境的行为[7]。因此农户践行亲环境行为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8]。亲环境行为隶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强调个体在作出改善环境问题行为的同时不仅满足自身利益且能够产生利他的行为。农户参与亲环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减轻环境负担为目的,主动实施保护环境的行为[9]。关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学者注重于情境因素(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以改善农业环境、减少农业污染为目的,自觉主动的节约资源、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土壤肥力、保障农产品的安全[2,10];有的学者注重于动机因素(成本收益、行为代价等),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或生产资料,在生产中本着环境友好型方式进行处理,转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实施以绿色、可持续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行为,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11,12]。实施亲环境行为不仅能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还有利于他人和社会[13];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农户亲环境行为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14]。学者们对其解释不尽相同,但内涵相似、有其共性,可以将其界定为减少生态破坏、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缓解环境恶化[15]。综上,农户亲环境行为是指农户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友好,主动地进行减量化、再利用、低污染的农业经营模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土壤肥力[16]。

1.2 具体形式

部分研究者仅专注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单一行为。例如,李成龙等[17]认为影响农户农药包装行为的因素是社会规范;徐立峰等[18]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研究,认为凡是采取任意一种减污措施的(粪污还田、沼气发酵和有机肥施用)即视为农户亲环境行为;黄婧轩等[19]仅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例研究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对其认知逐渐清晰,发现单维结构不能精确描述农户亲环境行为,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农户亲环境行为种类多样、形式复杂[20]。大多研究者认为农户亲环境行为是多维的,但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对多维形式的划分也存在差异。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方面,郭利京等[2]从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的增量替代、对农药化肥的减量使用、秸秆回收利用等形式进行研究;卢华等[21]从私人领域(施肥技术)和公共领域(统防统治)2 个维度进行研究;丁翔等[22]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农药化肥科学施用、土壤修复)和社会规范(绿色防控)形式上衡量农户的亲环境行为。

总体来看,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保护性耕种方式(秸秆还田、间作套种或轮作、土壤深松)、农药施用(绿色防控技术、低毒低残留农药、种子包衣)、化肥施用(新型高效化肥、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农膜回收、作物轮作、节水灌溉及循环利用畜禽粪尿等形式。

2 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动因

2.1 农户人力资本特征

对农户个体而言,年轻的农民因接触新事物多、信息获取渠道广,愿意接受亲环境行为,对新技术采纳意愿更强;男性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多于女性,因此男性农民采纳意愿更强;身体状况越好、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年长的农民,对自然开发利用的相关认知就会越广泛,会秉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越容易作出亲环境的行为[23]。政府为了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会专门为农户进行相应的亲环境行为技术培训,通过学习后的农户会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24]。随着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具体行为特点了解程度的深入,其实施意愿就越强[25]。

对整个家庭而言,人口越多越容易有亲环境行为[19];收入越多的农户对亲环境行为实施的意愿就越强[26,27]。但当种植规模越大,反而对采纳亲环境行为的技术意愿越弱[28]。

2.2 农户的生态意识特征

在认知水平上,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及实施效果等信息了解程度越高,越容易实施亲环境行为;在心理特征上,社会责任感越强和对亲环境的感知度越高,农户的亲环境意愿越容易转化为实际行为;在情境因素上,对社会规范的感知程度越高,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越容易实施亲环境行为[27]。当环境开始恶化时,农户会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农户会对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进行反思,主动实施亲环境的生产行为[29]。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将由原来的“物质主义”转变为“后物质主义”,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态环境[30]。农户的价值观(利己主义和生态主义)对亲环境行为有积极影响[15],当公众价值观越倾向于后物质主义,就越有可能实施更多的环保行为[31]。

个人动机会影响农户作出改善环境和实施亲环境的行为,动机可分为情感(积极和消极)和认知[32],其中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较大[33-35]。自豪感(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农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能促使农户在自我认知后加以调节,不断追求目标[36],积极情感与亲环境行为间有着密切联系[33];而羞愧感和内疚感(消极情感)会给农户心理上带来失落、压力,使得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日后注重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使农户实施亲环境的行为[35]。尽管环境情感能够驱动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但该行为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技能水平促进,因此环境技能也是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37]。环境技能(策略知识和行动能力)可以促进农户的亲环境行为,环境情感能对农户环境技能的实施起到强化作用,社会参照规范在环境情感与技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14]。

乡村是一个关系型社会,即费孝通所讲的“熟人社会”,徐志刚等[38]通过构建声誉机制理论模型,分析出亲环境行为与声誉有关,验证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动机与声誉关注度成正比。农户生活在农村,农民间彼此联系、相互学习,形成一个密切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声誉在其间显得十分重要,刘哲等[39]从网络嵌入(结构、认知、关系)与声誉的视角分析,表明网络嵌入和声誉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正向影响,且声誉在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当农户生活的周围大部分人采用亲环境行为时,碍于面子与他人指责,农户会自然产生从众心理,也会与大多农户在行动上保持一致[27]。农户对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越强,就越能意识到亲环境行为的重要性,因而采纳亲环境生产技术程度越高[29]。

2.3 外部政策制度特征

从源头上分析,政府为引导农户践行亲环境行为,建立了补贴制度、降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使农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通过设立示范户优化亲环境行为的学习路径来解决环境问题[22]。大众传播媒介(电脑、手机、电视等)能够促使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40],社会伦理道德、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等会对农户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41]。

农户的生计资本会随收入的多样和生计方式的变化而对亲环境行为的实施产生影响[42]。随着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综合素质的上升,人力资本的提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稳步提高[43],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由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金融资本会使人类重视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44],农户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亲环境行为的采纳程度就越高。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生计资本。自然资本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利用的资源[45],社会资本促使人们的价值认知水平提高[46],生计资本能够使农户主动采取保护环境措施、提高生态意识、减少垃圾排放等亲环境行为。通过相关技术培训、政策引导等提高农户的价值认知水平,同时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有利于亲环境行为实施[19],促使农户认同亲环境的行为并主动实施[47,48]。

3 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模型

3.1 计划行为理论

Ajzen[49]提出了研究个体决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其认为意向能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意向同时又受到行为态度(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后对结果预期)、主观规范(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要求和规范描述)和感知行为(实施亲环境行为的难易程度)控制,这3 个自变量也间接影响着行为的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计划行为理论被应用扩展到农业环境保护领域。农户退耕还草意愿在墨西哥和巴西得到应用[50,51],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意愿研究在马来西亚得到证实[52],农户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在湘阴县有所研究[53]。但部分学者的研究观点不同,孙婷等[54]认为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对农户亲环境的意向有积极影响,而主观规范对农户的亲环境意向有消极影响;行为态度不能完全影响农户亲环境的意愿,还受个人特征的影响[55]。研究发现,农户的行为意向不仅受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还受政策制度、邻里沟通、自我效能、信任等外部因素和心理方面的影响[56,57]。

3.2 规范激活理论

规范激活理论是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探讨[58]。1977 年,Schwartz[59]提出“规范激活理论”,该理论从结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3个方面分析个体的行为。结果意识是指农户若不采纳亲环境行为造成的环境恶化、土壤破坏等消极后果的认知[60],责任归属是农户若不实施亲环境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要承担的责任[61],个人规范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的行为符合自身责任和义务[62]。在国外,通过规范激活理论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是人们减少废弃物排放的重要预测因素[63];影响人们使用公共交通行为的关键预测因素是个人规范[64]。在国内,基于规模激活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发现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均能激活个人规范[65,66],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个体行为;在个人规范、污染感知和环境关注中,个人规范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社会规范能调节个人规范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67]。

综上,农户个人规范的激活受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的影响[68]。后期对规范激活理论扩展,学者们引入了预期自豪感和内疚感,并证明2 种情绪变量在个人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69]。

3.3 信念-价值-规范理论

“信念-价值-规范理论”是在“规范激活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信念和价值观[70]。该理论认为农户个体的亲环境信念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11]。有学者将“信念-价值-规范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起来预测践行亲环境行为的意愿[71,72]。诸多学者对“信念-价值-规范理论”的假设进行检验,得出利他主义的价值观能够积极预测个体的亲环境行为[73],特别是农户亲环境的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40]。信息传播理论通过大众媒介(电脑、手机、电视等)接收农业环保信息,农户在日常接收到关于环保信息的同时,其亲环境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进而激发农户实施亲环境的行为[74,75]。

4 建议

4.1 研究内容有待扩展

首先,有关“农户亲环境行为”的文献大多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将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得出影响因素(解释变量)对农户亲环境行为(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机理。但实证研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地域范围的调查、问卷内容等存在重复现象,对此,未来研究者可通过相关文献和综述掌握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度,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通过Excel 和Cite space 等软件发现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和空白点,以空白领域为导向对农户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现状发现前人所要弥补的问题和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以及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充和创新,弥补前人不足,探究未来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发展趋势。

其次,“亲环境行为”一词出现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属心理学范畴,在中国农经领域热议。但研究视角局限、实证研究成果多于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结论制定的政策措施在某些地区诱导亲环境行为时效果差,未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应在理论层面上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行为习惯,基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文化制度、农户的价值观等方面,结合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等区域对比研究,做到宏观调节、跨文化研究,可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有所突破;采用计量分析系统,在时间维度上大尺度、多视角的动态监测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发展脉络,摒弃定性研究的思维,学者应进一步构建起成熟的理论体系,突出亲环境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推动全国农户践行亲环境行为,以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最后,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农户对技术采纳过程的渐进性,农户亲环境行为并不是单一的形式,像秸秆还田、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农膜回收等在现有研究中凡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即完全视为亲环境行为,基于本研究对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未来研究应结合现实进行精细化的考量,构建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量化评价体系,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采纳程度进行准确测度,可进一步提高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力度。

4.2 研究方法有待规范

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通过实证方法做定量分析来证明,但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与现实相联系,拟合效果未必准确。

第一,学者们常用自我报告法测度亲环境行为,导致答卷人在填写问卷时对相关概念模糊,多是主观作答。研究表明,在假设情境下口头作答的行为(意愿)与实际行为差异较大且不能反映实际情况[76]。研究者可先在局部、小范围内做预调研,征求答卷人的建议,根据反馈进行修改,或采取较为客观的观察法测量农户的亲环境行为;可引用模糊数学的思想对调研的这些概念(影响因素)进行模糊测度,确定模糊子集隶属度和隶属关系,把握实际分布情况,从而提高调研样本的精确性、代表性和稳定性。第二,问卷所选的某些指标(影响因素)与被解释变量(亲环境行为)关系较小,仅凭日常经验所选的影响因素,导致解析力弱化,不能作为解释变量。为避免影响因素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解释程度差,可用模糊数学方法作量化处理,对影响因素的解析度进行测量,筛选出对亲环境行为权重高的影响因素作测度。第三,存在指标体系重复构建现象,影响因素对亲环境行为的解释失真。学者们可对相关因素概念化处理,在未来建立数据库,研究结论可能会有新的突破。第四,分析过程中要考虑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存在内生性问题等,这均会影响分析的真实性、科学性。未来研究可系统整合各不同层次的因变量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本、生态意识、外部政策制度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交互的作用。第五,前人提出研究环境问题要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运用各学科、方法来研究[77]。国内学者多采用定性研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时可转换思路,借鉴国外学者所常用的试验法,尝试设计对照试验得出结论,以实现新的突破。

4.3 理论成果落地困难

一方面,在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结构化问卷来收集实际证据。然而,在实证过程中,由于在调查问卷中忽视农业政策等实际因素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导致实证结论在现实中应用效果微乎其微;另外在做农户亲环境行为调研时,对亲环境的意愿和行为区分不明显,很多研究要测度亲环境行为,而实际测度的是亲环境意愿。在未来,做调研时不仅要重视农业政策、考虑多项农业政策如何形成合力发挥政策效用,而且要避免将意愿和行为2 个概念混淆,可将亲环境意愿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

另一方面,从有关“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研究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将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但此研究方法得到的部分结论无法应用于现实。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在理论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将亲环境行为进行推广、理论成果转化为农户的实际行为,把农户亲环境行为落实到现实中才是终极目标。第一,将亲环境的理论成果应用到现实时,往往农户亲环境意愿较高却未付诸行动,可能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影响,未来可对影响意向转化为亲环境行为的因素作研究,以更好地构建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长效机制。第二,发挥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交互作用,农民群体对目标的认同会感召农户去践行亲环境行为,未来研究可发掘中观层面对农户行为的引导作用,突出绿色环保在群体规范中的作用,利用群体规范的约束力量来督促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

猜你喜欢

农户规范环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来稿规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