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知青的耕耘史

2022-08-15李长顺

时代报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渔洋墓志曹操

■ 李长顺

我面前的龙振山,国字脸,黑红脸膛,一头白发,一脸忠厚,一副平凡的老农民模样。

他就是一个农民,默默地耕耘着土地,收获大地赐予的粮食与果实;他也是一个非凡的农民,深深地耕耘着历史,收获老祖宗根植于沃土的文明硕果。

老知青龙振山回乡已经60载。黑发小龙变成银发老龙。整整一个甲子的耕与读,龙振山读出来一座千年之谜曹操墓,读出来一部6000年不断代村落文明史。龙振山唯一没变的,是他的耕与读,是他对祖国历史遗产与故乡渔洋文化的挚爱。

一、一个土博士与两位恩师

天将暖花未开的初春,我慕名来到现属于殷都区的安丰乡渔洋村,采访龙振山。

“听说你读书入迷,下地干活也带着书?”

“这要叩谢我的恩师牛广德,他的话我终生难忘。”

龙振山这批初中生回乡前,班主任牛广德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响应号召支援农业,很光荣。但是你们要切记老师言,不要忘了读书,不能丧志。”

龙振山先在渔洋学校教书,又在生产队、生产大队当会计。民办教师、村里会计,还是农民,一样种地、栽树、喂猪、养蜂。不管干啥,他总是不忘读书。不过,头几年,他读的大多是历史小说一类。

“你怎么对考古有了兴趣?”

“这事儿,要拜谢我的另一个引路人。”

1973年底,爱好历史又教过几年历史的龙振山,在多年会计业务中喜欢上古钱币,在安阳市博物馆看到“谢世平钱币展”,问路追寻到谢家请教。

谢世平送龙振山一枚秦半两、两枚楚国蚁鼻钱,并且鼓励他:“世上的人,大多数为生计奔波,做学问的人少而又少。如果你瞄准了做学问这个目标,不要回头,一往无前,你就可以成功。”

说机遇也好,说运气也罢,第二年一打春,龙振山在西沟苹果园给果树剪枝,偶然一转头,沟沿一块陶坯吸引了他的眼光。抠出来一看,上面有简单而特别的花纹,村里人谁也不认识。以后又在村外临漳河处,陆续发现一些相似的陶片。

为了弄清楚这些陶片的来历,好奇且好学的龙振山,专门进城到安阳市博物馆请教。专家认定是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代遗物,龙振山更来了兴致。老打扰人家也不好意思,龙振山又一次跑40多里地进城,从市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工农考古基础知识》。凭着这本单薄而简陋的书,龙振山走上业余收藏、考古、研证之路,开始迷上正史、地方志。他节衣缩食买考古书籍,订考古杂志。这些,提高了龙振山的考古素质和研究水平。

在村民的眼里,龙振山成了一个怪人。下雨时候,别人从地里往家里跑,龙振山从家里往野地里跑,雨水可能冲出来地下的东西。平时谁家翻地、盖房挖地基露出的破瓦烂砖,别人往外扔,龙振山往家里拾。龙振山说,渔洋是块风水宝地,这些破砖烂瓦都是宝贝。时间久了,理解并支持龙振山的乡亲们,干脆叫他土博士。

“邺羽竹书存史记,百年掇拾亦成编”。龙振山勤奋掇拾30载,收藏文物3000件,腾出自家3间房,办起一座渔洋文化博物馆。

土博士惊动了真博士。唐际根博士,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长。唐博士听说土博士龙振山的事,先是惊讶,后是感动,专门赴渔洋查看。对渔洋村一天的田野调查,使唐博士与同行的地质学家、考古专家收获颇多。对龙振山渔洋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使一行专家感慨良多。

唐博士惊叹,渔洋古村与博物馆,给人们呈现了一部活生生的6000年不断代村落文明史,国内罕见。

唐博士写出《被感知的历史与被阅读的历史》论文,在一个高规格历史学术会议引起轰动,龙振山和渔洋名闻天下;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开设“渔洋文化”专栏,发表师生调研论文20余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3人专程来渔洋调研7天,发表调查报告与论文5篇;北京大学32名学子到渔洋村进行考古调查;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到龙振山博物馆参观,在渔洋田野考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

渔洋文化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洋村被列入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大地唯一的6000年不断代古村落,渔洋古村的文明火焰一直熊熊燃烧到今天。农民龙振山,就是这个发现火焰、保护火焰、接续火焰的人。

龙振山,成为首批感动安阳人物里的农民。

二、一块墓志和曹操墓

漳河晚渡,夕阳无限好。西门豹治邺十二渠闸门沟遗址旁,我向龙振山提出另一个疑问。

“考古界说,你是圈定曹操墓位置第一人。你是咋破解这千古之谜的?”

“他们指的是我的论文《鲁潜墓志及相关问题》,发表在《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

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的曹操墓得以重见天日,从鲁潜墓志现身开始。

1998年暮春,渔洋东邻的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起土烧砖,从一个土孤堆里发现了鲁潜墓志石。

对墓志潜心研究的龙振山,托人求来了墓志拓片。墓志透露了鲁潜墓距离曹操墓的方位,可是拓片隐去了方位之间步数的具体数目字。

两个月后,安阳县文化局在报纸上公布了墓志全文。龙振山立即投入研究考证中去。

查阅《三国志》《魏书》《通鉴》等志书与地方志,都明确记载“魏武帝高陵在邺城西三十里,西门豹祠西”,符合西高穴的地理位置。而高穴,也就是高陵之意。

鲁潜何许人也?后赵大仆卿、驸马都尉正三品,后赵王朝大员,且逝世于曹操逝世后120余年。当时的曹操墓虽然已被曹丕所毁,但遗址应该很清晰。鲁潜墓志记载应该准确无误。

问题在于,鲁潜墓也已荡然无存,墓志可能是盗墓贼盗出墓外,又随意丢弃。而且,这一片是后赵王族及官员墓葬群,鲁潜墓的位置难以确定。

龙振山迎难而上,把鲁潜墓志的西行步数换算成1741.2米,南下步数换算成208.5米,再西行步数换算成53米,北行步数换算成306.6米,并且多次到墓志出土现场测量,揣摩,再测量,再揣摩,反复求证。龙振山写出论文初稿,投给编辑部,又根据编辑部意见反复修改,历经5年,方才发表。这是关于曹操墓具体位置在西高穴村的第一篇论文。

国家考古政策规定,对帝王级陵墓以保护为主,只进行抢救性发掘。可是,墓欲静而风不止,盗墓贼无孔不入。

后来被发掘证实的曹操墓,在农民引水浇地时怎么也灌不满,只得使浇地渠道拐弯,却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2006年1月28日,阴历年除夕夜晚,爆竹声掩盖了炸墓的声响。安丰乡及时对盗洞填埋。盗墓贼再次打开。龙振山陪同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河南省南水北调固岸墓地考古队潘伟斌队长实地查看。潘队长拽着大绳下洞,出来肯定地说,这是一座东汉大墓,级别很高,至少是王侯级的。安丰公安派出所立即加强保护力量,并且加大案件侦破力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的抢救性发掘成果,公安连破数案追回的文物,两次国家级专家现场考察严密论证,这就是世人追寻千年之久的曹操高陵。

发现曹操墓,名列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团千余年迷雾烟消云散。

央视10套科技教育频道“探索与发现”专题节目组,拍摄并连续播出4集专题片《发现曹操墓》,再次肯定并宣扬了龙振山在发现与保护曹操墓中的功绩。

2013年7月,龙振山赴长沙参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颁奖典礼,他荣获第六届薪火相传年度贡献奖。

三、鲜为人知的酸与苦

在古朴典雅的清代四合院,我遇到了龙振山的二闺女,她帮助已76岁的父亲,打理设在自家后院的博物馆。这所院子,是土地改革运动时,龙振山家从大财主龙氏庄园分到的。龙振山老伴韩改花在前院上房看电视,我同她聊起家常。老嫂子对过了一辈子的龙振山,有一肚子意见。

与老嫂子拉呱中,我感受到了土博士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龙振山为了收集、保护和研究这些残陶烂瓦,不仅仅付出了满腔热血,还付出了大量金钱、自己身体健康、家人的利益。

老嫂子韩改花,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的情况时说:“老龙爱好搜集这些古玩意儿,孩子们不知道受了多少屈。那时候俩小子俩闺女都小。生产队工值低,男劳力一天最多挣10个工分,才值两毛钱。我要做饭、送饭、看孩子,一天只能出三小晌工,挣6个工分。一年下来生产队结算,一家六口的口粮钱都挣不够,还得另外想办法挪借。”

老嫂子说:“我倒没啥,苦了孩子们。有时候过年了,孩子们连身新衣服都没有。钱都叫老龙花在这古玩意儿上了。”

“老龙还爱订杂志买书,这辞典那辞典,一本几十块。家里的日子更紧了。”

“老龙一心收集这些老古董,看见别人送到家里个地里刨出的物件,光想着留下来。乡亲们来一趟,老龙从来没有让人家空着手走过,大多数给人家一盒烟,要不一瓶酒,就行。有的就得掏现钱。还有的直截了当,来了就开价,老龙给的价格合适,人家就留下东西。人家认为老龙给的价钱不行,二话不说就把东西拿走。老龙往往舍不得,担心落到文物贩子手里,那样再多的钱也不好弄回来。”

老嫂子一抬头一努嘴:“嗯,那块匾,硬铮铮掏了100块大洋。100块呀,那时几个月挣不了。”这是块清代的牌匾,上写“耕与读”。

“后来孩子们一个个成了家,就剩下俺老两口。心想老龙要对自己好一点,可他还是老样子,这也俭省,那也俭省,自己有了大病还是舍不得花钱。那年得脑血栓住院,大夫说必须安支架。老龙一听要去北京,要花几万块,死活不安,病没好利索就出了院。老龙说,一是家里没这么多钱,二是花钱太多怎么还?更没钱买考古书和收集喜欢的文物了。”

“老龙老了也闲不住,一有空就骑个车子,沿漳河上下跑,一跑一天半天,说是调查古文物。还有出书,出了一本又一本。”

“前后院子的那几个展馆,是他的命。后院你看的啥渔洋文物展览,前院东屋的啥钱币展览,前院南屋的啥农耕文化展览,比他的命还金贵。”

老龙也有全家共享的快乐。末了老嫂子喜眉喜眼儿地说:“你也看到了,那一玻璃柜子奖状奖杯,都是他辛辛苦苦挣来的。”

老嫂子眼里放光,如数家珍:“县里说他是红管家,当政协委员;市里选他当人大代表;省里奖,全国奖。老龙现在可是坐飞机吹喇叭——名声高大。”

四、一生只爱耕且读

我问龙振山:“出几本书了?老嫂子说你最近又有新作,哪方面呀?”

我仅藏有龙振山的《守望渔洋古村》一书,洋洋50万言,唐际根博士作序:《他守望了什么》;时任安阳市文联主席张坚作跋:《不思收获思耕耘》。“渔洋文化”部分,介绍了6000年渔洋的悠久历史、风光、人物等;“结缘曹操高陵”与“文苑杂谈”部分,包括他关于曹操墓、邺县、古钱币方面的20多篇考古论文。这是一部全面介绍渔洋文化以及龙振山考古研究成果,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兼有的汇编。

龙振山笑了:“送你一本新的。”

我接过来一看书名《明代彰德赵王府纪事》,立马来了兴趣。赵王府,现称高阁寺。高阁寺小学,那可是我的母校。赵王府,我一待7年的校园。

我迫不及待地翻了一下目录与序言。第一章,明代彰德赵王府的历史变迁,明成祖朱棣分封藩王,赵简王朱高燧以及嫡子孙在安阳传承十一世十三王,旁系十七郡王以及有封号的后代,论说得一清二楚;第二章,赵王府相关文物古迹,包括高阁寺、赵王府、香火祠寿安山堂;第三章,安阳与赵王府相关的地名与人物,城内街道、城外村庄,崔铣、郭朴等历史名人;第四章,赵王府赵王后裔分布现状。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这是一部填补安阳明代赵王府研究空白的著作。安阳师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明史专家周国瑞与龙振山素不相识,却在看了书稿后,欣然为这部煌煌百万字的大部头作序,文中充满敬意:“土博士龙振山虽然是个农民,但我却从他身上感到了鸿儒的厚重。”

在龙振山写作的地方,我发现了又一本即将完成的书稿,书名为《中国钱币集锦百家谈札记》。他还主编过《安丰乡志》,参与编写过《文化安丰》。

如今,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驻村第一书记的筹划下,龙振山博物馆办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接待源源不断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职工、安阳市民、外地游客。村里还组织了游览渔洋古镇与漳河风光的志愿者服务队。渔洋古镇古寨古民居被纳入安阳市旅游线路。

突然,龙振山手机响了。他对来电者说:“明天我不在,让我女儿领你们参观。”看着我疑惑的目光,老龙对我解释:“我还养着20多箱蜜蜂,明天我得去侍候它们。”

龙振山回乡60年,既有酸苦,也有甘甜。耕且读,龙振山一生快乐的源泉;读且研,他累累硕果的根基;安阳市劳模、红旗渠精神奖先进个人等,安阳人民给他的厚爱;安阳市收藏学会理事,安阳市地方史志和古都学会理事,两次被表彰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一无工资二无补贴的渔洋文化遗址保护所所长,是他引为自豪的角色。

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百花园里,回乡老知青龙振山,不正是勤劳朴实忘我孜孜不倦的读花酿蜜者吗?

猜你喜欢

渔洋墓志曹操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赋与唐代墓志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