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鉴真东渡与泰山文化的东传
2022-08-15李杰玲韩燕花
李杰玲,韩燕花
(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753 年,唐代高僧鉴真随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东渡日本。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思想,也无意中把唐朝盛行的道教思想传播到日本,这其中就有泰山文化的因素。至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泰山文化与日本的联系,始于日本高僧圆仁。圆仁于大中元年(847) 来中国学习佛法后回国途中许愿,如果能够得到赤山神(泰山神)(1)一说是山东赤山的神。在日本,泰山神与赤山明神的信仰合二为一而又有各自的特点。的保佑平安回到日本,就在日本建造寺院以供奉,并在日本传播赤山神(泰山神)的信仰。这座寺院,是在圆仁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安慧于平安时代的仁和四年(888) 建造起来的赤山禅院。(2)师敏.圆仁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73 -276.因此,有学者认为泰山神信仰传入日本。(3)周郢.泰山文化与日本[J].泰安师专学报,1999(4) :11.不能否认,平安时代确实是泰山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兴盛期,但早在平安时代之前,具体地说是公元8 世纪中期,泰山文化已经慢慢地随着佛道思想影响到日本。据载,开元二十三年(735) ,日本使者中臣名代请求《老子经》和天尊神像带回日本,得到唐玄宗的应允。(4)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90.可见唐代道教思想传播日本是有史可查的。
论及唐代泰山文化东传日本,学术界提出来较多的例子是泰山封禅时有日本使者跟随登山。(5)周郢.泰山文化与日本[J].泰安师专学报,1999(4) :11 -12.这固然是泰山文化传播日本的一种方式,而本文要论述的,则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对于泰山文化东传的作用。
一、唐代道教的发展、传播与日本的神道思想
泰山文化以道教思想为主,鉴真生活的时期,恰是道教迅速发展并与唐朝政权进一步结合的时期,而唐代的“泰山崇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6)刘慧.泰山宗教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94.唐代李氏皇族为了渲染君权神授的氛围,自诩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代,大力推崇道教,泰山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发展。
鉴真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 ,当时的佛教还较为兴盛。武则天掌握政权后,为了和李氏皇族对抗,以佛教作为自己掌权的思想铺垫,因此大力推行佛教。武则天掌权期间,印行了《大云经疏》《华严经》等数十部佛教经典,《大云经》经文说到有菩萨转身为天女,后来当了国王。(7)张鲁原,赵潇雅.武则天女皇笔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252.因此武则天推广《大云经》,就是为了证明女性当国王也是符契天意。
永昌元年(689) 正月,武则天命令僧尼数千人在玄武门建华严高座八会道场讲经,并设斋会,武则天亲自做《听华严诗》,还写了一篇序。(8)郝润华.鉴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8.可以说“武则天以佛教开革命之阶”。(9)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7、24.她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肆建造佛寺,并提高僧尼的地位至道法之上。鉴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4 岁削发为僧,在扬州大云寺学习佛典。(10)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7、24.
佛教在唐代随着政权更替而起起落落,佛教和道教也因此出现过恶性斗争。景云二年(711) ,唐睿宗为女儿建造道观,并封其女为“金仙公主”,师事史崇玄。史崇玄本是一介平民,因为跟随太平公主,享受高官厚禄,拜鸿胪卿,风光无比。僧侣看在眼里,又妒又恨,以数十万金钱策划一场闹剧,叫人冒充史崇玄的人,闯入太极殿,自称天子。为此史崇玄流放岭南,后因参与太平公主谋逆被杀。(11)杜斗城.正史佛教资料类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354.
同年,唐睿宗为提高道教的地位,特地把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647—735) 召至宫中,询问阴阳术数。到唐玄宗掌权,他分别在开元九年(721) 、开元十五年(727) 召见司马承祯,赏赐物资,还亲自做诗相送。唐玄宗听从司马承祯的意见,在五岳各置真君祠,形象制度全由司马承祯创设。(12)旧唐书(卷一九二) 隐逸传·司马承祯[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28.泰山上的真君祠在这个时候由司马承祯创置,从此以泰山为首的五岳正式纳入道教的洞天福地。司马承祯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泰山确立真君和真君祠,“泰山祭祀从此就有了传统祭祀与道教醮祭两个系统,并且这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后世的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13)刘兴顺.泰山国家祭祀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8.唐代的封禅,就是这两种祭祀传统交织在一起的祭礼。
唐代李氏皇族在推崇道教的同时,也在打压佛教。开元二年(714) ,唐玄宗曾问神光法师:“佛于众生有何恩德,致舍君亲妻子而师事之。说若有理,朕当建立;说若无理,朕当削除。”(14)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总第8 辑)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207.言语中并不掩饰对佛教的怀疑和反对。虽经神光法师的解释使得玄宗表示佛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同年二月,唐玄宗下令让僧道致敬父母。为了维护统治,宣传忠孝思想,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开元十年(722) 颁行天下。可见,唐代皇族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以维护政权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取舍。事实上,唐玄宗打压佛教的步伐并没有因为神光法师的对答停下来,开元十二年(724) ,鉴真37 岁,唐玄宗要求“有司试天下僧尼,年六十已下者,限诵二百纸经,每一年限诵七十三纸。三年一试,落者还俗”。(1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264.对佛教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这有效地抑制了僧尼的人数增长。对于唐代皇族对道教的推崇和对佛教的打压,后来入唐的圆仁也看在眼里,他看到道士时常在宫内设坛施法,说:“今上偏信道教,憎嫉佛法,不喜见僧,不欲闻三宝。”(16)(日)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6.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向天下宣告治国功德,唐玄宗继续推行道教,并决定封禅泰山,扩大了泰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元十三年(725) ,鉴真和尚38 岁的时候,唐玄宗封禅泰山,并加封泰山为“天齐王”。这次封禅大典,唐朝邀请了日本、新罗等国的使者参加,“确立了李唐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17)周郢.泰山文化历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9:72.因此,在天宝十二年(753) ,鉴真和尚已经66 岁,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到扬州,邀请鉴真第6 次东渡日本时,并说已经向唐玄宗发出正式的请求,希望能够让鉴真随他们一起回日本传法。而唐玄宗却“要令将道士去”,(18)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202.虽然遣唐使因为没有得到天皇的应允,不敢贸然答应,但明确表示让几个随行的日本人留在唐朝学习道教。王勇分析指出,鉴真和尚历经磨难坚决东渡的原因,在于唐代自上而下扬道抑佛的时代背景。(19)王勇.鉴真渡日与唐代道教[A].关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研究[J].2008 创刊号:110.
唐代道教的发展和泰山封禅,都发生在鉴真生活的时期,这些对鉴真不会没有丝毫影响。因为唐代是一个道教和佛教相互排斥斗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时期。比如,始终坚定不移地跟着鉴真东渡日本的思托“又云史托”,自称“沂州人,住开元寺,后入天台山。俗姓王氏,琅琊王仙人王乔(即王子乔) 之后”。(20)(日) 宗性.日本高僧传要文抄(下) [M].天和三年(1683) 和写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5.“沂州”即山东临沂,琅琊王的祖先出自山东琅琊郡王氏。唐代的天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道教的名山。司马承祯就隐居于天台山修炼道术。严振非在梳理天台山道教历史时称: “自东汉张角创立道教后不久,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圣地。”(21)严振非.天台山道教述评[A].东南文化编辑部.天台山文化专号[M].南京:东南文化杂志社出版,1990:32.早在南朝时,陶弘景(456—536) 醉心于道教,同时还信奉佛教,在天台山提倡佛道双修。到了唐代,司马承祯继承陶弘景佛道双修的思想,在天台山修炼约30年,把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引入道教,进一步促进了佛道的融合。曾入天台山修炼的思托,很可能也接受了佛道双修的思想,把佛道融合在一起。因此他才会自称仙人之后。
关于思托自称仙人之后这一点,日本学者藏中进认为,思托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在异乡生存下去”,也是一种“自卫的手段”。(22)(日) 藏中进撰思托——一个渡来僧的一生与文学[J].日本文学,1974,23(1) :62 -63.既然作为仙人的后代在当时的日本能够较好地生存,是一种生存之道,那么,不难推测当时在日本有着神仙思想的背景。而这个背景,和日本固有的神道信仰有关。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民族信仰,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早在《日本书纪》里,说到日本岛国的诞生神话就反映了神道思想: “书曰,天地混成之时,始有神人焉。”(23)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日本书纪(卷一) :2.和刻本[Z].先有了神,神再诞下日本各岛屿和日本的祖先。福永光司通过一番论证认为,日本古代的神道思想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有直接的联系,“神道”这一用语来源于中国的道教。福永光司还分析了道教与神道的相似点,指出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开头的部分写的炼金术,也明显是道教的影响。(24)(日) 福永光司.道教与日本思想[M].东京:德间书店,1985:219 -231.尊崇以天照大神为首的众神的神道信仰与中国的道教确实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同时,神道思想也体现了万物有灵论,主张山川草木都是有灵的,神道思想也包含鬼神信仰。从这个角度说,日本是有神仙思想的背景的。
唐代佛道融合,影响深远,这对泰山文化的东传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勇在相关论文中指出:“富于道教色彩的泰山府君传来日本,据说与井真成同时入唐,且与鉴真同样生活在玄宗时代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有关。总之,想把泰山府君传到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没有得到回国的许可,所以把这件事托付给吉备真备。(吉备真备传播到日本的泰山府君信仰) 后来被流行至今的安倍晴明继承和发展。”(25)王勇.鉴真渡日与唐代道教[M].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8:111、111、112.吉备真备是和鉴真第6 次东渡日本时同行的遣唐使一行中的一员。王勇还指出,虽然这是个传说,尚缺乏确凿的证据,但是“泰山府君通过某种形式,在唐代传播到日本的可能性很高”。(26)王勇.鉴真渡日与唐代道教[M].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8:111、111、112.另外,从道教传播的角度来看,王勇也主张道教在唐代已传入日本,他说:“与仪式、民间信仰和年中行事等融合一体的,作为唐代文化的道教,也在遣唐使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径传播到了日本。”(27)王勇.鉴真渡日与唐代道教[M].东亚文化交涉研究,2008:111、111、112.泰山文化作为道教思想中重要的部分,也被慢慢地传到了日本。
二、佛道思想的融合与泰山文化东传的叙事模式
在天台山修炼约30 年的司马承祯向唐玄宗提出在五岳建立真君祠,促使泰山道教式的国祀制度和礼仪的确立,司马承祯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天台宗的止观门、佛教的禅定学说,他主张佛道双修。曾入天台山修炼的、一路追随鉴真的弟子思托也受到了佛道双修的思想,体现了佛道思想的融合。(28)李新民.河南名人墓(上) [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361.唐代佛道思想的融合影响了鉴真师徒。鉴真的佛教思想与天台宗有密切的联系。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鉴真和尚21 岁,随弘景(634—712) 学习具足戒。而弘景的佛学背景与天台山有着较深的渊源。弘景曾随天台宗第四祖智顗学习《止观门》。因此,弘景是律宗的高僧,也是天台宗的大师。弘景的天台宗背景,以及被司马承祯的道教系统吸收的天台宗止观门的思想,也是鉴真的知识构成之一。鉴真带到日本的佛经中,不仅有律宗的典籍,也有像《天台止观》等的天台宗典籍。(29)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42.依照圆仁遗命建造的、供奉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的赤山禅院,就是天台宗和修验道的总本山管领所。另外,笔者曾在论述日本的泰山文化研究情况时,认为日本的泰山文化有着鲜明的佛教色彩,是倾向于佛教的文化。(30)李杰玲.日本学界泰山研究述评(2012 -2020) [J].泰山学院学报,2020(3) .而泰山府君在日本人看来,不仅是“阴阳道祖神”,也是“天台的守护神”。(31)据笔者实地调查时拍摄的京都市赤山禅院入口处的介绍资料。如此,唐代以道教为主的佛道融合的文化,既影响了泰山的文化,使得泰山发展成为一座佛道名山,也使得日本的泰山文化既呈现出阴阳道的思想,又包含着浓郁的佛教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唐代的佛教也好,还是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平安时代的阴阳道,泰山有关的文化都与当时的政权挂钩。具体而言,泰山封禅的目的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宣扬帝王治国的功德,也是为进一步巩固政权。泰山文化传播到日本后,形成了泰山府君祭、天曹地府祭,二者都是在日本皇室贵族中举行的祭礼。其中,天曹地府祭的祭神有十二位,泰山府君是其中之一。其祭神有八位与泰山府君祭一样。(32)(日) 増尾伸一郎.“天曹地府祭”成立考——以《今昔物语集》为起点[J].文学,第6 卷第6 号,11、12 月号,东亚:重读汉文文化圈特辑,东京:岩波书店,2005:110.天曹地府祭在日本可以说是一个朝代仅举办一次的盛大祭礼,在新天皇登基时举行,即位的日子和举行天曹地府祭的日子是不同的,举行天曹地府祭的具体日期由宫里的阴阳师测算,一般相差几天或者一个月左右。比如后桃园天皇在明和八年(1171) 4 月28 日即位,同年5 月24 日举行天曹地府祭。(33)(日) 户矢学.何谓阴阳道:咒缚日本史的神秘原理[M].东京:PHP 研究所,2006.由此可见,东传日本的泰山文化受到了唐代佛道交融的影响,也因唐代佛道思想的影响而与政权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泰山的文化除了道教思想之外,也含有佛教的思想。从唐朝的宗教政策来看,唐玄宗虽然抑佛扬道,却并没有完全否定和排斥佛教。开元二十三年(735) ,唐玄宗注《老子》,“修义疏八卷,附《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颁示公卿士庶及道释二门”。(34)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89.同时唐玄宗注《金刚经》,“宰相张九龄等请出注文天下传授。”(35)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89.泰山的佛教文化在唐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早在公元四世纪,佛教文化就已在泰山萌芽破土。据研究,第一位来泰山传法的高僧是僧朗,他在泰山传法的时间长达85 年(314—399) ,其修建的朗公寺(后称神通寺) 是泰山历史上最早的佛寺。(36)刘慧.泰山佛教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48.到了唐代,慧崇在泰山重修灵岩寺,唐高宗封禅时,曾在灵岩寺驻跸礼佛。
佛教东渐,泰山文化也随之东渐。中日两国的佛教交流,在鉴真东渡以前就已拉开序幕,如武则天长安三年(703) ,鉴真当时才16 岁,日本使臣栗田真人来到长安献礼,学问僧道慈随同入唐,师从元康。同年,日本再次派遣智凤、智鸾等和尚入唐,智凤师从法相宗智周(37)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26 -27、37 -38.。泰山的道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日本学者镰田茂雄认为,晋代泰山道士张忠不依经典,以形式教化的方式,与后世禅宗不立文字的方法有较深的渊源。(38)周郢.泰山文化历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9:98.所以泰山文化,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文化,传播到日本的泰山文化,也体现出佛道融合的特征。
泰山随着唐代王室的封禅而名声大噪,鉴真不可能对泰山没有了解。根据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鉴真曾参与面向山东等地的一次疫灾救治。唐中宗神龙三年(707) ,鉴真20 岁,他从扬州出发到洛阳、长安游历、学佛。该年春夏,长安、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严重疫情,“数千人死亡”。(39)(美) 威廉·麦克尼尔.疫病与世界史[M].佐佐木昭夫,译.东京:新潮社,1985:262.长安佛教界发起救济,施诊送药,鉴真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40)吴平,吴建伟.鉴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18:26 -27、37 -38.通过在这次救助活动,鉴真对山东和泰山会有更多的了解。
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是,在鉴真东渡的材料中,有与圆仁东归的相同的叙述模式,那就是向神许愿,鉴真以梦的方式体现神的精神支撑,体现了佛道思想的渗透与融合。由于古代航海知识、天气预测和造船技术的落后,坐船漂洋过海是一件带着极大风险的事,鉴真坐船去日本的途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凶险,九死一生。鉴真东渡的文本叙事中,都写了在危难中梦到神灵,见到神迹,获取精神力量,最后安然渡过危机。文本中描述的神,有着明显的道教神的特征,也与圆仁描述的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有极大的相似度。
鉴真一行于天宝二年(743) 第一次东渡,因为一位和尚如海向官府告状而失败,第二次、第三次东渡因为天气恶劣失败,第四次东渡则是因为另一位徒弟灵祐的告官而失败。第五次东渡,已是天宝七载(748) 的春天了,当时,“荣睿普照师从同安郡至扬州崇福寺大和尚住所,大和尚更与二师作方便,造舟,买香药,(中略) 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明日得风至越州界三塔山,停住一月,得好风,发至署风山,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晨朝,大和尚云昨夜梦见三官人,一着绯,二着绿,于岸上拜别,知是国神相别也,疑是度必得渡海”。(41)真人元开.过海大师东征传[M].奈良:唐招提寺刊印,1897:13.启航两三个月,走走停停,皆因风暴无法走出近海,一行人心慌意乱,焦躁不已,这时,鉴真告诉大家自己做的梦,说梦到了三位神人,一位穿着绯红的衣服,两位穿着绿色的衣服,他们在岸上拜别,看来这次有神人护佑,可以顺利东渡了。(42)戴卫中.鉴真大师画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0.然而不久,船又遇风暴,当晚,“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着甲把杖,二在舟头,二在樯舳边,众人闻之,心里稍安。”(43)(日) 真人元开.过海大师东征传[M].奈良:唐招提寺刊印,明治三十年(1897) ,13、14、15.但是船一直因为风暴无法靠岸,船上缺水乏粮,众人口干舌燥,徘徊在生死线上,此时,荣睿忽然面色欣悦,说自己“梦见官人请我受忏悔,睿曰贫道甚渴,欲得水。彼官人取水与睿,水色如乳汁,取饮甚美,心既清凉。睿语彼官人曰,舟上三十余人,多日不饮水,大饮渴,请擅越早取水来,时彼官人唤雨”。(44)(日) 真人元开.过海大师东征传[M].奈良:唐招提寺刊印,明治三十年(1897) ,13、14、15.荣睿让大家准备碗等着接雨水,第二天果然就下起雨来。除了鉴真和荣睿梦境中出现的神人之外,鉴真的东渡资料中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神迹:船好不容易靠岸了,大家争先恐后地跑上岸找水喝,“过一小岗便遇池水,清凉甘美,众人争饮,各得饱满,后日更向池欲汲水,昨日池处但有陆地而不见池,众共悲喜,知是神灵化出池也”。(45)(日) 真人元开.过海大师东征传[M].奈良:唐招提寺刊印,明治三十年(1897) ,13、14、15.他们这一次漂流到振州(今海南三亚一带) ,(46)关于鉴真第五次东渡途中漂流海南及其具体活动轨迹,待笔者另外撰文论述。鉴真在海南得到当地首领、富商冯崇债、冯若芳的接待的历史细节及具体地点,可参考陈家传撰《唐冯若芳大首领接待鉴真和尚地点考》,《岭南文史》2016(3) :19 -23.在这极端的困境之中,神人和神迹给鉴真一行人极大的精神力量。
鉴真梦里出现的三位神人,一位穿着绯红色的衣服,两位穿着绿色的衣服,红色和绿色(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正色,其中青(绿) 代表东方,泰山在东方,是为东岳,其色属青,而在道教思想中,青色和红色是极其重要的颜色,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太平经》曰:“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欲伤害也。”(47)俞理明.《太平经》正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1:185.由此可见,在道教中青绿色和红色是两种主要的颜色。
无独有偶的是,圆仁入唐求法时,历经风波,到达山东赤山附近时,遇到暴风雨,圆仁等求神保佑:“云聚忽迎来,逆风急吹,张帆顿变,下帆之会,黑鸟飞来,绕舶三回,还居岛上。众人惊怪,皆谓是神灵不交入泊,回舶却出。去山稍远,系居海中。北方有雷声,掣云鸣来。舶上官人惊怕殊甚,犹疑冥神不和之相,同共发愿兼解除,祈祠船上霹雳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为本国八幡等大神及海龙王,并登州诸山神等,各发誓愿。雷鸣渐止,风起东西,下碇系居。”(48)(日)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 -62、203.“住吉大神”(すみよしだいじん) 原是指神道中的神,后与佛教融合,被纳入佛教神谱中。另外,正如中野猛所说,住吉神具有外来神的特点,指来自渡船航行地神通广大的神,(49)(日) 中野猛撰.关于海外渡来的神——古代末期的故事中的神灵们[J].日本文学,1981,30(10) :17.因此圆仁说的住吉大神指他当时所在地山东的地方神,含赤山神,泰山神在内。八幡神(やはたのかみ) 也一样,原来是神道中的武神,后与佛教思想融合,被称为八幡大菩萨。可见圆仁在危难时求助的神,以当时他所在的地方——山东的本土神为主。
圆仁东归时,也求神保佑:“八日,闻恶消息,异常惊怕。无风,发不得。船众舍镜等祭神求风。僧等烧香,为当岛土地及大人小人神等念诵,祈愿平等得到本国,即在彼处为此土地又大人小人神等,转《金刚经》百卷。至五更,虽无风,而发去。才出浦口,西风忽至,便上帆向东行,似有神理相扶。”(50)(日)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 -62、203.在唐武宗发起的会昌灭佛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中,圆仁等待风来,以扬帆开船,圆仁和船上众人纷纷祭神求神。圆仁相信正是因为山东地方神(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的保佑才脱离危险,平安回国。
鉴真东渡和圆仁东归的资料中有着相同的叙述模式:出海,遇险,梦神/祭神/求神,脱险,传播佛道等神的思想。这种叙述模式说明佛道融合(神佛习合) 的影响使得佛教神与道教、神道的神相互渗透,无论在外貌上,还是神职上,二者都体现出极大的相同特点。此外,关于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的外貌衣着,根据笔者的调查,两种形象较为普遍,一种是身穿铠甲,手持弓箭的武神形象(如图1) ;一种是身穿红色圆领袍衫,盘腿坐在绿色垫子上的唐朝文官的形象(如图2) ,如图所示:
图1 武神形象的泰山神
图2 唐代文官形象的泰山神
图1 和图2(51)图1 和图2 均为笔者于2020 年京都市赤山禅院实地调查时拍摄。都是赤山禅院的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的形象,图1 表明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是守护航路平安的神,图2 的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与猴子一起,据九州产业大学须永敬的说法,猴子的日语读音和辟邪的“辟”的读音一样(さる) ,所以蕴含着辟邪消灾除祸的意思。另据笔者调查,在赤山禅院拜殿的屋顶上,放着一只猴子的雕像,“猿”在日语中通申时的“申”,指与东北角相反的西南方向,因为东北角被认为是鬼门,所以正对着东北角的西南角就具有驱鬼驱邪的神奇力量,这也是为何图2 的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和猴子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图2 的赤山大明神(泰山府君) 所穿的衣服的颜色与鉴真梦中描述的神人的衣着外貌尤其相似。这并非纯属巧合,而是唐代佛道思想融合这一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所致。这一点,从京都曼殊院的唐渡天神像的外貌衣着也可以看出来。
三、结语
泰山文化东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唐代推崇道教、佛道融合的文化背景有关,早在公元八世纪中晚期,泰山文化已经通过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逐渐传到日本,使得日本的泰山文化也呈现出唐代泰山文化的两个特色:一是佛道融合;二是与当时的政权活动密切相关,如新天皇即位时举办的天曹地府祭,就是泰山文化在日本与政权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泰山文化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达到鼎盛,江户时代也持续着在政治活动、民间生活方面的影响。在这个漫长的文化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鉴真东渡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