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官德建设及其现代启示

2022-08-15王亚奇王维先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官德注疏官员

王亚奇,王维先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官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国家、治理一方的官员,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令行治隆。以德示人、以德服人,发挥官德的社会道德引领作用,才能建构起稳定的德治政治秩序。这里的“官”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概念,泛指掌握公权力的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官员掌握着国家运转的各项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者,不但能决定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还能以其自身言行举措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民众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因而官员的道德是社会的引领性道德,关涉到社会秩序的治乱,社会风气的清浊,因此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广受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流变,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德既具有继承性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俗语说,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官德是为政者的核心要素。作为一种正向、积极的牵引力,官德价值取向决定社会的导向,官员的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具有独特的“官德效应”。官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涉及到的只是狭义的官德,即职业道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①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36.这种从政道德在社会上发挥着当政者的人格魅力,发挥着带头模范和榜样示范作用。在新时代,应当大力提倡官德的社会引领作用,保持政治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一、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演进

古代对“官”的定义是“官者,为国治事者也。”《说文解字》将“官”解释为“官,吏事君也”②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04.,即为君主做事的人。可见,官员就是指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是依据公共权力治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主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任何时期,官德都极受重视。官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即我们所说的行政道德,是官员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公共权力时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也是官员应当具有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行与政治操守。

官德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期。原始氏族时期,尧、舜、禹等氏族首领通过禅让制选举品性优秀、道德崇高、能为氏族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人作为氏族首领,注重以首领的自身修养和道德情操来影响氏族成员的发展。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官德思想,但已经具有了雏形。

自夏朝建立以后,国家形成,官员在社会中掌握各种权力,因而在国家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重视官吏的道德修养,官德思想逐渐形成。商汤灭夏后,汲取教训,为防止官员腐化堕落,督促官员遵守法纪,由伊尹提出要禁止“三风十愆”,即由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3,481.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历史发展到西周时期,周武王汲取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德治、民本思想,提倡敬德保民,将德行看作是获得天道支持的条件,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3,481.注重官员与统治者自身的德性,避免德不配位,并且以知、仁、圣、中、和、义六德以及孝、睦、恤、姻、友、任六行来进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周礼·天官》中提出“弊群吏之治”有“六计”,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③吕友仁,李正辉(译注).周礼[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各诸侯国极力争夺人才,选贤任能,把官员的德行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如臧哀伯的“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3.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⑤黎翔凤(撰).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11.评价官员的标准在于顺应民心民意,评判官员的标准具有礼义廉耻四种维度,“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⑥黎翔凤(撰).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11.关于从政的要求,孔子指出“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⑦陈戍国(校注).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169.推行德政则众人拥护:“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⑧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202.以德为先,起带头作用,比行政命令还有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⑨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3,202.官德正,则带动民风,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⑩荀况(撰),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荀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3.强调官民一家的和谐共生。韩非子的“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3,481.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强调官员自身的无私。老子的“夫物或行或随,或墟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2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76.,强调为政者要祛除私欲和骄狂、奢靡等不良作风,保持本心。墨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选贤举能,“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13朱建利(校注).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1.强调为政者的公正、公平。

秦汉至唐时期,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加强官吏的选拔,并出台专门的政策来维系官员选拔的道德标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秦简《为吏之道》,该竹简对官德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与划分,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官德思想系统化。“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勿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14陈伟.秦简牍合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304.对官员应当具备的品行做了规定。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该时期的官德思想也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础。例如刘向对官德所做的六正、六邪说,“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合,位不苟尊。”①刘向(撰),王锳,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1.要求为官者不因自己私利和地位荣宠而忽视道义的存在,不因利忘义。《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30.要求为官者必须先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佛教传播开来,但儒家思想仍倍受推崇,例如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高洋的《北齐书》都强调官德的重要性。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科举制的兴起使得社会注重德才兼备之士,也更为注重官吏的道德与品行,例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武则天的《臣轨》、唐太宗的《贞观政要》都要求官员具备公正、诚信、廉洁等品行。

宋元至明清时期,官德思想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理学兴起,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科举制的普及与实现促使官德思想具有了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支撑,从而日益走向成熟。宋朝官员吕本中在《官箴》中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③吕本中.官箴[M].北京:中华书局,1985:1.可见清正廉洁是官员的首要准则。元明清时期,官德思想走向成熟定型,元代的《三事忠告》、明代的《从政录》等诸多著作都强调官员的道德修为,如薛瑄在《从政录》中强调做官“七要”,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④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2.,这是对官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清代郑端的《政学录》也对官德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宋元至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期,也是我国官德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官德归纳起来就是廉、仁、正、勤、俭、慎和平易近民等方面,这些都是为政者品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清朝末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国家内忧外患逐渐加剧,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政府腐败,吏治混乱,使得传统的官德体系崩溃,但仍有如曾国藩、张之洞等朝廷大员践履清廉、公正等为官之道,成为官员中的一股清流。

二、传统官德的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丰富起来的传统官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些官德的涵养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爱民如子的好官,如唐代的魏征,宋代的包拯,明代的顾炎武、海瑞,清代的张柏行、曾国藩等,他们以身作则,受到民众的爱戴,同时,他们的良好道德形象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进步,成为社会成员效仿的对象。正如孔子所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2 0 1,7 0.官德良好的官员是社会成员效仿的榜样。传统官德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勤政为民、公正廉洁、诚实守信等方面。

(一)忠君爱国

传统官德以忠君爱国为最根本的从政道德规范。所谓忠,是指臣子要忠于国家和国君。孔子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2 0 1,7 0.君臣上下,君对下使之以礼,臣对上事之以忠。当然,忠君不是愚忠,要事君有道,臣下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要对君主有益。当君王有过错时,要勇于直谏,纠正君王的错误,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⑦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09.秦相吕不韦指出:“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①吕不韦(撰),王启才(注译).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55.忠君与谏君是统一的,谏君之过是忠臣的责任,为此可以牺牲生命。传统官德认为,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爱国、爱民、报效国家就是忠,“不思报国,岂忠也哉。”②卢付林(注译).孝经[M].武汉:崇文书局,2016:130.忠君与忠于国家是一致的,忠于国家与爱民也是一致的,“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③贾谊.新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4.传统官德的忠君爱国思想在维护君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勤政为民

传统官德把勤政为民作为衡量官员的重要尺度,为官就是要为民兴利除害,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要为民实实在在做好事,就是要勤勉敬业,造福于民。元代徐元瑞说:“早入晏出,奉公忘私,虽休勿休,恪勤匪懈;呈押文字,发遣公事,务为敏速,耻犯稽迟;躬操笔砚,不仰小吏,手阅簿书,不辞劳役。”④徐元瑞.吏学指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35.为官就是要勤勉敬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亲历亲为,不懒惰,不懈怠。只有勤于政事,才能造福于民。勤于政务就是要专心致志,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政事中。明朝政治家吕坤说:“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功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⑤吕坤.呻吟语[M].长沙:岳麓书社,2016:138.如果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应酬上,就没有精力处理政务了。勤政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曾国藩在《劝诫委员四条》中说:“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6:439.勤于政事是为民兴利除害,勤政必须为民,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不是为民的勤政必然会出现偏差。

(三)公正廉洁

公正廉洁是对官员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因为官员掌握着公权力,如果不能公正廉洁地运用权力,就会产生腐败,对上损害国家利益,对下损害民众利益。如果整个国家出现大面积腐败现象,则会动摇整个国家权力基础,导致国家的衰亡。所以传统官德十分重视公正廉洁,强调官员要秉公行政,只有秉公行政才能避免腐败的滋生。秉公行政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公务,还要做到选人用人公正无私,不偏不袒。“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⑦武则天.臣轨[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秉公行政就是不涉私利,不徇私情。公正和廉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官德十分重视廉洁,认为只有廉洁才能奉公。传统官德主张官员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盛衰、民族的命运,如汉代的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⑧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3.传统官德认为廉是其他德政的基础。如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⑨晏婴.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传统官德对官员廉洁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官员行为廉洁,而且强调官员要自觉奉守廉洁,做到廉洁自律。明代理学家薛瑄将为官清廉者划分了三个层次,即:“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⑩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5.薛瑄认为,内在的廉洁自律即见利而心不动,是最高层次的廉洁,其次是为了保住名节而守住的廉洁,再次是害怕法律惩处而不敢腐,是最低层次的廉洁。

(四)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儒家特别强调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2 6 8,1 9 5.只有统治者讲信、守信,才能支使民众,否则百姓就以为是在虐待他们。因此,治理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2 3 3.孟子把“诚”提到天道的高度,人只有诚实才能为人,对官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了执政者必须具备“诚”“信”的基本道德素养。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指出:“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③吕不韦(撰),王启才(注译).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1 0:3 1 3,3 1 4.相反,“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④吕不韦(撰),王启才(注译).吕氏春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1 0:3 1 3,3 1 4.社会有无诚信直接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安宁。朱熹也说:“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2 7 4.朱熹把诚信提到生死的高度,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官员应该以信义为上,带领国民冲锋陷阵。

传统官德内涵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官德既是社会道德引领力,也是社会治理走向“善政”的驱动力。官员是社会公众人物,官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社会公众往往是从官员的行为举止中感受道德规范和准则,因此这种引领作用不容小觑。而且,由于官员的特殊社会地位,其对道德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也是巨大的。《论语》中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2 6 8,1 9 5.官员的德行影响左右着民众的德行,官风影响民风。官员的失德行为也会导致民众的道德缺失,影响整个社会生活,进而导致“恶政”。所以官员应当重视官德,做民众的道德表率和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以德率民,通过良好伦理秩序体现出“善政”,使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官员的这种地位与职务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官德对社会具有一种正向的牵引力。当然,传统官德中也有许多糟粕,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

三、传统官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中国古代社会为了长治久安,使“善政”不断延续,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官员选拔、任用、管理制度,将制度保障贯穿于官员入仕前后的全过程,用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官员的德才兼备,从而达到“善政”的目的。首先是在选拔官员时,强调要“以德为先”。“德”是评价和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衡量官员合格与否的首要尺度。如果在选人、用人时忽略了“德”的重要性,那么将带来危害。因此,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基本原则是以德为先、选贤任能。在夏、商、西周时期,官员实行“世卿世禄制”。秦朝则以“辟田”和军功为标准,这种制度极易形成世袭制。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以后察举开始有了科目,要求举荐者考察和推荐符合既定科目要求的贤能之士,察举征召标准主要是“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其中“四科取士”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为首要标准,“光禄四行”即“敦厚、质朴、逊让、有德”。察举制在选拔官员时坚持了“以德为先”的标准。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就是从察举制演化而来的,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重在考察官员的道德品行,通过明经而明德。虽然明清以降科举考试己经沦为形式化的“八股文”,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形式由于长期受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影响,以德为先是其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

其次,官员选拔出来之后,如何防止其失德腐败也需要一套考核、监督、惩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了体系化、制度化的考核标准。从历朝历代的考核标准来看,官德始终是重要标准。最早的考绩制度出自周朝,将“三有宅心”“三有俊心”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已大致相当于今日对公务员之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秦朝用“五善”“五失”考核官员。唐代的考核标准是“四善”,据《唐六典》卷二《吏部》记载,“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①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42.这都是道德方面的要求。唐代以降,官员考核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与官员的道德品行、提拔晋升密切相关的考核体系。对考核优异的官员,朝廷一般会提拔,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员,朝廷一般会通过降职、罢官等方式予以惩戒。

再次,中国古代还建立了较为完备而严格的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实施监察和管理,防止官员渎职贪污、懒政怠政,督促官员奉公守法、认真履职。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负责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的工作。汉朝沿用秦代的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察区,刺史直接听命于中央,逐渐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单线垂直管理的监察制度。监察的职责主要是纠察弹劾官员的违法行为和失德、失职行为,对官员的失德、失职行为予以处罚。

严格的选拔、考核、监察制度贯穿于官员入仕前后的全过程,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正是这套体系保障了“以德为先,选贤任能”得以执行,能够起到“激浊扬清”的鞭策激励效果,有利于维护官场重德尚贤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实现“善政”。这些制度的设计折射出先贤杰出的政治智慧,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传统官德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官德是一个较为完整和稳定的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伦理纲常的基础性理论,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强调“为官先为人”“治人先治己”,学会做人才能做官,这是官德的基本准则。二是为政以德的具体行为规范,主要有公、忠、勇、勤、廉、慎等,这是官德的具体体现。三是官员个人修养方面的规范,包括清心节欲、自察自省、悔过自新、自尊自爱、宁折不屈等。传统官德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糟粕。特别是在官德紊乱、德治失灵时期,传统官德特别是儒家官德思想显得治世无力,由于夸大了德治的功能,使德治理想抽象化,德治理想与现实社会治理出现错位,导致社会周期性的出现动乱和冲突,社会治理出现循环性治乱怪圈,这都与传统官德重德轻法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官德也必须进行现代化转换,既要发扬传统的德治理想,又要凸显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当代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中,应汲取传统官德的积极因素。习近平把新时代的官德概括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新的道德标杆。其中“明大德”是根本,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捍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才能做到明大德呢?

首先,从传统的“以民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传统官德中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等,这些传统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某种程度上“以民为本”只是执政者执政过程中的自我警告,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冲突,并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因此,传统官德虽然强调“以民为本”,但往往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现代官德的价值指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目标,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政府官员,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至高无上的公共服务对象,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高行政价值,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做好人民公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特别是面临人民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否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利益纠纷,维护好群众利益,不仅考验着官员的智慧,也是检验官德的试金石。当人民利益与私利发生矛盾时,能否抵挡住私利的诱惑,能否冲破围猎的大网,能否立的直、行的正,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考验官员的关键。有的官员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突破了官德底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经不住利益诱惑,动摇了清正廉洁的思想防线,用公权力攫取私利,出现了政治变节、道德堕落、生活腐化、人品变质,沦为权力的俘虏、贪腐的罪犯、人民的敌人。在“当官就不要发财”的严厉警告下,仍有不少官员不顾人民利益,以身试法,走向犯罪的深渊。从他们的腐败原因来看,都是丢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情怀,自私、贪婪、纵欲、为所欲为,冲破了道德的防线,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掌握公权力的官员,应不断提升官德修养,把住官德底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实际行动捍卫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17.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概括,也是对官德的至高要求。

其次,从传统的爱国主义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在传统官德中,爱国主义是重要内容,形成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等爱国主义传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他们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当然,古代官德的爱国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6.由于古代中国社会是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关系,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相互交融,君王代表国家,是国家的象征。在传统官德中,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批判、剔除其忠君思想的糟粕。

当代官德必须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大德,始终把握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4:5 8,5 9.当代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爱国就应该“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长青树上。”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4:5 8,5 9.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与人民的命运是一致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爱国与爱人民是有机的统一。实现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因此,新时代官员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情操,厚植爱国情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怀报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作报国之行,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新时代官德的必然要求。

再次,从传统官德考核标准向现代考核标准转变,在明大德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传统官德考核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保证官员的道德行为受到奖励,不道德行为受到处罚,进而增进官员的道德信心和行德意愿,促使其自觉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传统官德考核对肃正朝纲、黜恶扬善、严明吏治、抑制腐败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官德的考核也存在人为因素,标准相对模糊,官德作为软性指标,往往难过人情关。

在新时代,应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以德为先。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德评价体系,突出政治品德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①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求是,2019,(2):4.要围绕政治品德构建统一的科学考核标准体系,把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考核作为官德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让软性指标硬起来。目前普遍采用的德、能、勤、绩、廉的考核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偏重于能和绩,如何体现官德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如何通过优化考评机制、晋升机制和奖惩机制,使有德官员能够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失德官员得到相应的惩罚,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吸收借鉴传统官德考核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范、有效的官德考核机制,这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官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道德自觉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高尚的官德成为鼓舞与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为凝聚人心、动员社会、达成共识的德性基础。官德决定党风政风,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风尚。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官德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力量。充分挖掘传统官德的时代价值,完成传统官德的现代转型,发挥官德的“善政”功能,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官德注疏官员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